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嘉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市上下攻坚克难,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共同富裕典范城市和现代化先行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

202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74.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0万人。据2022年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量555.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1.61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72.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3.66万人,出生率为6.6‰;死亡人口3.55万人,死亡率为6.4‰;自然增长率为0.2‰。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739.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4.01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3719.61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2875.83亿元,增长2.0%。按常住人口计算,2022年全市人均GDP为12179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8108美元),比上年增长1.2%。经最终核实,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638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1:54.3:43.6。

202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029.99亿元,比上年下降8.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6.47亿元,下降11.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1.0%。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7.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民生支出659.2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9.6%。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56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实现低于5.5%的宏观调控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2022年,全市进一步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全年共整治高耗低效企业2284家,腾退低效用地2.76万亩。惠企助企精准发力,减税降费成效显现,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60元,比上年下降0.16元。全力实施“凤凰行动”和“上市100”专项行动,2022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1家,列全省第2位;累计共有上市公司80家,列全省第4位。科创动能持续增强,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15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新产品产值率50.5%,较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且高于全省平均8.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2位。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7%、14.1%、14.0%、12.6%和6.7%,增速均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和全省同产业平均水平;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7.8%、20.7%、42.2%、44.0%和70.5%,分别较上年提高1.7个、0.9个、2.8个、2.6个和2.8个百分点。全年网络零售额增长7.5%;居民网络消费增长4.9%。全年新设市场主体11.7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71.61万户,比上年增长8.8%。

民营经济发展韧性显现。从工业看,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5975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85.5%;实现增加值1820.8亿元,比上年增长5.3%,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4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2022年全市规上民营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不含贸易)832.28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70.4%;比上年增长12.1%,增速高于全部规上服务业4.1个百分点。从市场主体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计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6.9%,占比列全省第5位。

二、农业和农村

2022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1.4万亩,连续17年保持全省第一,比上年增长2.2%;粮食总产量98.2万吨,增长0.4%。油菜籽产量1.4万吨,下降3.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66.5万吨,下降0.4%;盆栽观赏植物销售2.6亿盆,增长15.6%;水果总产量45.4万吨,下降8.4%。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9.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品总产量16.6万吨,增长2.2%。年末生猪存栏26.7万头,下降1.2%;全年生猪出栏34.0万头,增长30.4%。

高质量农业稳步推进。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9%,建成省级农机服务中心29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40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12个,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二。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7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2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4家。深入实施全域农创工程,累计建设农创园13个,培育农创客、新农人3682人。加快推进农业区镇建设,累计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2个。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建设,全市共有绿色食品156个、有机食品16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59.28%。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全市累计创建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19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全市共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50条,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4个、示范镇52个、3A级景区村庄90个、特色精品村163个,启动33个省级未来乡村试点村建设。全年农家乐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651.7万人次,直接营收35亿元。

共富乡村基础不断夯实。全面实施“强村富民”行动,2022年全市858个村集体年经常性总收入达52.04亿元,村均607万元;年经营性总收入达21.4亿元,村均249万元;年经常性收入达到15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的行政村占比达100%。强化政策支持和多元保障兜底,全市低收入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760元,高于全省平均5861元,居全省首位;比上年增长12.2%,高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6.1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3378.60亿元,比上年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15.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重工业1873.49亿元、轻工业942.15亿元,分别增长9.6%和下降6.2%。全市规上工业销售产值13980.7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出口交货值2832.47亿元,增长16.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4736.35亿元,增长4.4%;利润总额686.62亿元,下降20.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6%,资本保值增值率110.9%,成本费用利润率4.8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41.9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2%。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投资分别增长4.7%、14.9%和3.5%。从重点领域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民间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5.8%、20.5%和0.5%,交通投资下降15.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0%,其中住宅投资下降5.1%。房屋施工面积5132.34万平方米,下降8.6%;房屋竣工面积437.33万平方米,下降29.5%。商品房销售面积542.45万平方米,下降41.8%;商品房销售额823.74亿元,下降41.3%。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2.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16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1%;餐饮收入17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67.26亿元,增长3.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5.47亿元,增长3.1%。2022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实体交易市场245个,全年成交额2604.30亿元,比上年增长0.2%。

2022年,嘉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2.8%,工业品价格上涨4.3%,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1%。2022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2.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上涨9.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202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4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出口3213.1亿元,增长14.7%;进口1186.9亿元,增长20.6%。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1661.7亿元、684.8亿元,增长22.0%、49.7%,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分别为51.7%、21.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1051.0亿元,增长22.6%;对RCEP国家出口836.0亿元,增长26.1%。

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26个,其中新设(增资)超亿美元项目67个,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31.58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三。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12.83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40.6%;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8.35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58.1%。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7.23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54.6%。

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01.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8.77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8%和12.8%。其中,入境旅游1.7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9.0%;旅游外汇收入2524.06万美元,下降14.0%。接待国内游客2999.3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27.07亿元,分别下降6.7%和12.9%。

七、交通和邮电业

2022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2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公里。各种运输方式(不包括铁路,下同)货物周转量412.1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5%,其中公路153.15亿吨公里,下降12.4%;全年旅客周转量(营业性车辆)4.84亿人公里,下降40.3%。全年嘉兴港货物吞吐总量13240.48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398.49万吨,下降2.7%,集装箱吞吐量285.39万标箱,增长28.4%。

全市年末机动车总量达209.6万辆,其中汽车180.8万辆,比上年增长6.8%,私人汽车158.0万辆,增长7.2%。

全市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3.81亿件,比上年增长4.3%;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117.85亿元,增长11.1%。其中,快递业务量12.16亿件,比上年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105.34亿元,增长11.1%。电信业务总量82.09亿元,增长24.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9万户,比上年减少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26万户,比上年增加20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60万户,比上年增加52万户。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202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707.7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7%;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3260.48亿元,增长13.3%。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6389.59亿元,增长19.4%。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345.45亿元,增长16.8%,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4098.39亿元,增长16.8%。

2022年,嘉兴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1家;年末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80家,总市值9711.64亿元,上市公司数量位列全省第四。其中,59家境内上市公司中,在主板的上市公司占全省主板总数的9.7%,位列全省第五;在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占全省创业板总数的5.8%,位列全省第六;在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占全省科创板总数的9.3%,位列全省第三;在北交所的上市公司占全省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21.4%,位列全省第二。新三板挂牌企业64家,占全省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10.5%,位列全省第三。

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2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7.88亿元,增长12.4%;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137.49亿元,增长7.4%。全年赔付支出75.38亿元,下降1.0%。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44.44亿元,下降2.2%;人身险业务赔付30.94亿元,增长0.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22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含幼儿园)757所,在校生81.67万人。全市共有各类高校10所,在校生12.1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所,在校生5.31万人;普通高中39所,在校生5.68万人;初级中学132所,在校生11.94万人;小学151所,在校学生31.01万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义务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2.65万人,增长 2.8%,专任教师合格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99.31%。全市普通本专科、高职招生2.94万人,毕业学生2.05万人。高等自学考试报考人数1.1万人,获得大专以上文凭人数1515人。全市各类民办学校34所(不含幼儿园),在校学生7.6万人。

2022年,全市专利授权量3.9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932件,比上年增长3.0%。全市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14家,累计拥有3698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92家,累计拥有8756家。全市累计拥有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国家级12家、省级13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2家(国家级19家、省级13家)。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2022年末,全市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8家,文化馆8个,文化站72个,博物馆35个,农村文化礼堂791家。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率均达100%,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均达100%,建成城乡一体的“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99个。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394项。拥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34个,艺术表演场所39个。全市电影院60家,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全市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100%,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2022年末,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19963个,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76平方米,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为94.2%。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17个,全民健身中心5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133个、社区多动能运动场160个,建成“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385个,构筑城乡一体化“10分钟健身生活圈”。全市共有国家、省级高水平训练基地6所,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5所,市级高水平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5所,市级体教融合特色学校48所。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全年销量创历史新高,位列全省第四。

2022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849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011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366人,注册护士22334人,医疗床位30408张。平均每千户籍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5.43名,每千户籍人口拥有医院床位8.11张。全年门诊病人4713万人次,住院89.74万人次。

全市无偿献血69381人次,献血量2253万毫升;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100%。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22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26元,增长4.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96元,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76元,增长6.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全体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分别增长2.1%、1.1%和4.0%。

2022年,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146元,增长5.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112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571元,增长7.2%。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均为26.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71.2平方米。

全市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1.39万户,比上年减少0.01万户;保障人数1.93万人。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88亿元,低保标准为1070元/人•月,最低工资标准2070元/月。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55.12万人和423.1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63.82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2022年,全市建设用地供应总量3023公顷,比上年下降8.3%。其中,工矿仓储用地992公顷,增长12.8%;房地产用地556公顷,下降32.9%;基础设施等用地1475公顷,下降7.1%。

初步统计,2022年城市污水年排放总量3.2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2%;城市污水处理量为3.22亿立方米,增长9.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3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供水普及率100%,城市燃气普及率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8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8.07%。

2022年末,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5.01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深度为1260.9毫米(折合降水量53.25亿立方米)。全市83个市控断面中,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占比达100%,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IV类和V类水质断面均实现清零。

2022年,市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平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剔除沙尘影响),与上年持平;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80.8%,比上年下降9.3个百分点。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等价值,下同)1862.6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5%,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3%。其中,八大高耗能行业能耗总量1327.83万吨标准煤,增长0.5%,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3.3%。

2022年,全市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0起、死亡65人(含高速7起11人),比上年分别下降28.0%和27.8%。其中,道路运输(含高速)共发生事故66起、死亡43人;工矿商贸企业(包含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消防)共发生事故24起、死亡22人。

注释: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以前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口径,2011年及以后为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房地产投资总额(不含农户投资)。

[4]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价格计算。

[5]全市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公示数。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数据来自市人力社保局;医疗保险等数据来自市医保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高耗低效企业整治等数据来自市经信局;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进出口、利用外资、网络零售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公路里程、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户籍人口、机动车总量等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快递业务等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于人行嘉兴市中心支行;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市金融办;保险业数据来自嘉兴银保监分局;教育资源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市场主体、发明专利等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表演团体、广播电视、旅游等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电影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体育事业、体育彩票等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卫生事业、无偿献血等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低保、社会服务和救助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建设用地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供水和燃气普及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数据来自市建设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利局;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等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调查失业率、价格、粮食产量、生猪存出栏、居民收支、人均住房面积等数据来自嘉兴国调队;其它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2022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