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首发于 学徒影评
《平凡英雄》:对生命的敬畏与拯救,才值得被歌颂

《平凡英雄》:对生命的敬畏与拯救,才值得被歌颂

近来,当我一次又一次地在互联网上看到因防控不当、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导致生命逝去的悲剧发生时,我都深感悲痛。

倘若那些身处其中的“主要人物们”能够对生命有着一点点的尊重与敬畏之心,或许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避免的。

对此,我不禁联想到去年的一则新闻。

2021年4月30日夜,新疆和田的一位7岁小男孩意外受伤,右臂被拖拉机的皮带绞断,需要紧急进行接臂手术。

但和田的医院没有条件进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孩子和断臂从和田送往乌鲁木齐,并且手术必须在黄金8小时内完成,否则细胞坏死后便无法治疗了。

于是,一场跨越1400公里、长达7小时的陆、空大接力在新疆进行,期间,许许多多的平凡英雄为之做出努力、伸出援手,比如机长汤辉忠、乘务长赵燕、主治医生黎立……包括一路上的警察、护士、乘客、机场地勤等等,他们共同挽救了小男孩的生命。

这才是中国人对生命敬畏的真实写照。

这才是最值得被歌颂的感人事迹。

————

今年国庆期间,由博纳影业、天山电影制片厂等多家公司联合出品,陈国辉执导的电影《平凡英雄》,正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

电影对事件的大致脉络进行时间上的细致还原。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与时间相关的元素。

比如从头到尾贯穿的时间字幕。

比如医院手术室里的电子钟。

比如机场的电子时间显示屏。

时间,是该电影叙事的重要元素。

男孩小麦的接臂手术必须在规定的八小时内进行 (从受伤算起) ,所有人努力帮忙也正是与时间赛跑,争取能为后续的手术省出多一点的时间。

同时,这些反复出现的时间线索也为电影增添了紧张感,配合快速凌厉的剪辑,观众的心始终跟随着电影的节奏走,为小男孩的生命而担忧。

这是电影为数不多值得夸赞的地方,时间牵引着故事人物从生命的意外、惊恐、黑暗,一步步前往希望的光明,跨越1400公里,将旅途中平凡人的心汇聚在一起,共同见证这场奇迹的发生。

除此之外,电影几乎有着所有国产主旋律电影的通病。

群像式的人物,众多明星、演员客串,但大多都是毫无亮点的工具人形象。

像古力娜扎饰演的交警角色、杜淳、马天宇、王挺等人饰演的各种调度室人员其实都是可以删去或简化掉的。

↑古力娜扎与马天宇


电影似乎陷入“怪圈”,讲“平凡英雄”讲普通人就要把这一路上的所有人都囊括进来展现,但这样做不仅让人对“平凡”二字的影响有所深化,反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谁才是电影主角呢?

剧情片终究不是纪录片,不需要将整件事的所有参与者挨个拉到台前展示。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更符合电影语境的表现方式。

年轻医生刘锐 (张一山 饰) 和中间段落出现的航班乘务长周燕 (李冰冰 饰) 就特别适合拿出来当作“平凡英雄”的代表。

刘锐的身上有着值得深挖的背景故事,他此前因为一台失败的手术导致患者离世,对他打击很大,于是提出辞职。

他意外地与小男孩同乘一趟前往乌鲁木齐的航班,当小男孩伤口出血时,乘务长询问飞机上是否有医护人员,刘锐明显有过一番心理斗争,但最终还是没有挺身而出。

直到第二次小男孩气胸发作危在旦夕,他终于站了出来,说自己是医生。

面对指责、怀疑,他坦然接受,继续为小男孩治疗,最后他给自己老师的留言很好地总结了自己的行为。

这一人物相对其他的“支援者”而言是立体生动的,他因职业工作的失误而害怕面对死亡,又因职业工作的本能而拯救生命, 正是这样的“不完美”,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到平凡者身上的“英雄精神”。

不过限于人物众多篇幅有限,电影对刘锐医生的这条线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挖掘,浅尝辄止了。

周燕这个人物也是一样的,她是航班的乘务长,是机组与乘客之间的桥梁,当重伤病人的引入之后,她又成了病人、机组、乘客这三方之间的桥梁。

她一方面要和其他乘务员一起安抚因此飞机受延误的乘客。

另一方面要照料小男孩,帮忙用冰冷藏断臂,甚至参与对小男孩的急救中去。

还得把客舱内的情况报告给机长。

她在小男孩的飞机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过我看重的并非这一点。

在李冰冰饰演的周燕乘务长初一登场,她与自己儿子的视频通话给整个人物就定了个调: 她是一位母亲,有个同样七八岁的孩子。

这一身份的加入毫无疑问地使她在面对断臂小男孩时会产生更多的情感。

电影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周燕在给小男孩换纱布,目睹了孩子的伤口后情绪波动,后来独自落泪也都契合着她母亲的身份。

母亲远比乘务长的身份更加平凡,但其英雄的特质也更为突出。

安抚乘客帮助患者这些都是乘务长的本职工作,但只有当她面对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小男孩,看着他血肉模糊的伤口时,母爱驱使着她成为英雄。

对医生刘锐和乘务长周燕的塑造才是比较符合“平凡英雄”这个标题。

除去剧情层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男孩小麦的扮演者帕尔曼·帕热哈提,自“受伤”以后的镜头全都是哭戏,非常考验演员对情绪的把握。

年仅6岁的小演员在电影里表现得特别好,每一场哭戏都贴合人物的情况,失去手臂的害怕、逐渐痛苦、对母亲的思念……这些都被他融入到每一次哭戏里,深深地刺痛着观众的心,十分有灵性的小演员。

————

总的来看,《平凡英雄》商业电影气质是对的,紧张的节奏,清晰的故事线,简单的矛盾冲突,延续着博纳《中国机长》《中国医生》两部电影里群像式的主旋律创作,只可惜剧情与人物的处理并不到位。

在此之前,中国主旋律电影似乎一直都在 做加法

“建”字三部曲、“我和我的”系列里越来越多的明星,越来越厚的表达。

博纳的“中国”三部曲 (《平凡英雄》曾定名为《中国英雄》) 里越来越靠近社会热点的创作,越来越广地覆盖社会事件的方方面面。

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片长被塞入各种人物各种事件,信息量爆炸。

观众难以把握故事的核心表达,只记住了主旋律式的口号和场面,但真实事件本身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东西却渐渐地被忽略了。

也许,试着做做减法才能为主旋律电影创作找出新的发展路径。

↑海报上的明星多如牛毛

回到“新疆断臂男孩被救治”事件本身,它传达的正是规定、章程、制度让位于对生命的敬畏与救治:

运送伤者的车超过限速,交警拦截后掌握情况立刻上报,指挥中心立马安排急救车并设定最通畅的运送路线。

南航CZ6820是当天从和田机场飞往乌鲁木齐的最后一个航班,在小男孩被送到机场时飞机已经滑出廊桥,准备起飞了,但为此航空公司与有关部门打破民航管理常规,让飞机滑回接人,还允许其直飞乌鲁木齐。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顺利的太不真实了,背后肯定有冲突有人反对,但事实就是小男孩在黄金8小时内接上手臂了,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这些善举的真实性。

乘务长的人物原型赵燕也在事后向“人民日报文艺”写过长文回忆: 在得知消息后,乘务员向机上101名乘客广播通知飞机需要延迟起飞,接送伤员,没有一位旅客提出质疑或反对。

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拯救,我想,这才是任何苦难下最值得被歌颂被肯定的。

它不应该让位于任何所谓的政策、规定。

就像赵燕乘务长所言的那样。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文章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发布于 2022-12-09 23:31 ・IP 属地湖北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学徒影评

    透过电影感悟人生 原文均首发于公众号银幕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