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杨念群:为什么说“大一统”是现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母题——从清代“大一统”到民国“五族共和”的历史演进图(上)
【道中华】杨念群:为什么说“大一统”是现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母题——从清代“大一统”到民国“五族共和”的历史演进图(上)
日期:2023-01-05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字号:[
大
中
小
]
“
大一统
”
是贯通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
”
满人建立的清朝自然也不会例外。中国传统的
“
大一统
”
观念在清代被不断阐发,终至鼎盛,统一多民族的
“
大一统
”
国家格局也在清代正式形成。那么,
“
大一统
”
作为一种观念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脉络?清朝统治者又对
“
大一统
”
观念的发展做出了那些调整?又是如何落实于现实?对现代中国政治又怎样的启发意义?中国民族报
“
道中华
”
栏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杨念群教授为我们讲解
“
大一统
”
这一宏大的历史叙事。
其次,
“
大一统
”
倡言
“
王者无外
”
,超越了华夷的二元对立。
春秋公羊学强调华夷之别,又强调二者相互转化,认为华夷之别在于
“
道
”
之有无,而非地理、种族或文化形态、生活方式,这个
“
道
”
更为明确的说就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认为如果夷狄入主中原,以中华文化为王朝政教的核心,那么夷狄也是诸夏;反之,如果诸夏弃中华文化于不顾,而随从夷狄,那么华夏也就变成了夷狄。春秋公羊学又根据
“
三世说
”
将
“
诸夏
”
和
“
夷狄
”
置于
“
据乱
”“
升平
”“
太平
”
动态演进的框架中,期望最终达到
“
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
”
的理想状态,由此即将华夷一并笼罩进
“
大一统
”
的政治秩序之中,表现出区别于近代民族主义的政治构想和国家模式。
具体而言,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清帝着力回归正统观的汉唐古义,突出自身统合华夷、疆域远迈前朝的卓越成就,以
“
中外一家
”“
莫不尊亲
”
论证清代的正统性;二是主动介入思想领域,通过对《春秋》《资治通鉴》等关键文本的重新解读,在儒家内部建立起一种与
“
大一统
”
相匹配的
“
帝王经学
”
和政治历史叙事,将
“
尊王
”
与否视为评判德性之有无、华夷之进退的最高标准;三是在以皇权接续
“
道统
”
的同时,对理学道统观和夷夏观加以改造,一方面援引先秦经典对
“
舜,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
”
的论述,论证圣人之生无分地理种族,华夷不过如同内地所称的籍贯,赋予满洲获得正统的资格,另一方面通过颠倒五伦次序,将
“
君臣
”
关系置于
“
父子
”
关系之上,使
“
忠
”
超越
“
孝
”
,消解了理学之于政治的超越性和独立性。
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渗透,构成了一个笼罩性的整体框架:在儒家传统中,
“
尊王
”
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它的成立兼具政治和道德的双重意义,是证明王者政教德性、臣民风俗醇厚、政治社会符合天道的枢纽;
“
大一统
”
将辽阔疆域和多元族群稳定纳入清帝统治之下,构成了
“
尊王
”
范围空前扩大的政治现实,本身就意味着华夏
“
声教
”
辐射广远,建立起了
“
道一风同
”
的道德秩序,证明清代统治之
“
正
”
;
“
尊王
”
的凸显和
“
忠
”
的地位提升,使尊崇皇权,配合其维系
“
大一统
”
局面,促成人心风俗
“
尊君亲上
”
,成为儒家士人修齐治平、进行道德践履和经世致用的起点,也成为评判清王朝政教的先决条件,从内部收编了儒家道统,将之纳入清代总体政治规划和统治实践的轨道。
这种
“
大一统
”
观不仅为满洲统治建立了完整的正统性论述,适应了多民族共同体的需要,更使清代可以开展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政治实践。清代的统治不追求特定的文化目标或族群秩序,而是围绕对中央的忠诚和政治的稳定展开,它能够采取一切有利于
“
大一统
”
的制度和政策,也能够包容各种
“
尊王
”
的族群和文化;同时,对儒家、藏传佛教等而言,
“
大一统
”
和
“
尊王
”
不是从外部强加的异质因素,而是接榫于其本有的思想资源,在其文化内部呈现出来的。因此,
“
大一统
”
下的各文化不仅保持着自身的活力,还常在清帝的引导下成为巩固
“
大一统
”
、提升其韧性的力量。可以说,清代的
“
大一统
”
是一种无外无形的
“
场
”
,它的内容是在皇权及其治下的诸族群、诸文化、诸地方社会的运转中生成出来的,又始终环绕
“
尊王
”
和
“
一统
”
的道德政治目标,呈现出
“
动而不动
”
的微妙状态。这使清代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思想和政策资源,采取因地制宜的统治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自身的力量,建立起稳固的
“
大一统
”
王朝,从而既区别于宋明理学的正统观,又表现出不同于汉唐
“
大一统
”
的独特性格。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甲49号
邮政编码 100800
网站维护:国家民委舆情中心
建议使用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