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字体: 默认 【打印】 【关闭】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的这首《偶成》,在秋日读来更有感触。你是否知道,古人为何把时间称作“光阴”,又为何用长度单位“寸”来衡量时间?

光阴一词的出现,与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关。在清代以前,中国没有钟表,要想计时很不容易。当然,这并不代表古时没有计时工具——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不断观察,逐渐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没、月亮圆缺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契机发明了各式各样的计时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日晷,就是人类根据日影位置的变化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日晷由底座、晷面、指针组成。底座与地面平行,晷面与赤道平行,指针与地轴平行。指针一般为铜质,垂直穿过晷面。晷面呈圆盘形,石质,正反两面都刻有12个时辰。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投影就会投向晷面,指在哪一个位置,便认定为相应的时刻。从早到晚,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每走一步,指针影子也紧随其后产生相应变化。太阳是“光”,影子为“阴”,流逝的时间体现为光的阴影变化,“光阴”这个词就由此而来。

我们现在用时、分、秒来度量时间,古人为何用“寸”来度量光阴?《大戴礼记·主言》中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郑玄注解《礼记·投壶》时说:“铺四指曰扶,一指案寸。”可见,寸是一指宽的长度。而晷针影子在盘上移动一寸所花的时间,就被称为一寸光阴,即“寸阴”。

古人用寸来描述光阴,自有道理。一方面,寸比尺小,又引申为非常微小、简短之义,成语寸土必争、寸步难移中的寸均为此义。用寸来衡量时间,更显时间之珍贵易逝。另一方面,寸比分、厘、毫等量词更容易使用——伸出手指就能衡量,光阴由此变得可以触摸,别有一番意趣。

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在四时的流转往还里,古人逐渐认识到,时光流逝从来无情,不曾等人。首先将“寸阴”与“寸金”连在一起,劝喻人们珍惜点滴时光的,是《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璧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玉环,虽价值连城,但时间却比璧玉更为宝贵。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求学时,曾写下《白鹿洞二首》,其中一首中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可能是“一寸光阴”的最早出处了。

除“寸阴”外,古人还常用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白驹过隙、时光如梭等词语来形容时间,无不与“寸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成语白驹过隙,时光飘过缝隙,所谓缝隙也就一指之宽,与“寸”何其类似。从这些词语中可看出,古人眼中,时间总是短暂而飞速流逝,比金子更宝贵,以至于他们常常发出时不我待、抓住时光的呼喊。所以,“闻鸡起舞”、“悬梁刺股”这种争分夺秒的故事,以及“早起三朝当一日”这种朝乾夕惕的行为,才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写照。而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深刻地懂得时间的意义,才在光阴滴漏里得到了长存的馈赠。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寸光阴不可轻。(田心)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杨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