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看看对方有没有两副“社交面孔”
真e人喜欢成为“控场者”,在聚会中往往是主动热情的“快乐小狗”,他们的表达欲并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聊天互动无比松弛、乐在其中。
真正的e人,社交就是充电。/《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
装e的内向i人则相反,只有当气氛即将低至零下18℃时,出于“挽救局势”的使命感,一些i人才会被迫开口,如果无人应答便打开自问自答模式。虽然此刻的他们看起来和正版e人一样,一样地高频输出、活泼开朗,但仔细观察,对方躲闪的眼神、额头的汗珠,都是他们“假冒的证据”。
一旦中途加入了正版e人,他们便会大舒一口气,立即把舞台中央还给e人选手,从主角退到配角,台词也只剩下“嗯嗯!”“确实!”“哈哈哈哈哈!”。
方法二:看看对方社交后的状态
社交活动对e人和i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对e人来说,与外界接触是他们的能量来源,社交是他们“充能”的过程。
而i人则相反,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独处获得能量,社交往往会让他们电量耗尽、感到疲惫。
令人疲惫的人际关系。/《我的解放日志》
所以,在聚会中活蹦乱跳、疯狂输出的外向e人,是活动结束后的“意犹未尽”派,到处怂恿鼓动“继续玩不要停”,或是立马约好下一次的见面时间。
e人聚会的超长战线。/微博@累渠
而内向i人呢?由于社交活动已经让他们精疲力竭,急需独处“充电”,如果社交后对方几乎失联,仿佛人间蒸发,恭喜你!他就是你要抓的装e真i人没跑了!
明明扮e会让自己“元气大伤”,事后又总是为装e的历史记录悔恨流泪,为什么内向i人一到关键时刻,又会情不自禁地“开演”呢?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格面具”。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人们会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戴上不同的面具,从而迎合期待、获取群体认同。
换言之,融入群体是人的天性,我们总有需要伪装自己、无法以真我示人的时候。
和沙丁鱼一样,人也是群居动物。/《凪的新生活》
在表面交情越来越多、深度社交越来越少的今天,归属感更加稀缺,对于不善主动的内向i人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在合群天性的驱使下,i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戴上了“ie通吃”的e人面具,如此一来,ta就能因为揽下热场重任而令大家好感倍增,即使在一群外向e人中也不会因为过于沉默而显得格格不入。
所以, i人们不用为自己“装e”的举动感到尴尬虚伪,这只是人类合群天性折射出的正常心理和行为反应,更不必感到后悔,或者厌恶“装e”时的自己。
i和e的本质只是人们能量来源的喜好倾向不同,i人比较喜欢从自身内部获取能量,而e人习惯于从外部吸收。
内向i人只是相较而言不需要过多的社交,本质上也并不是“社恐”,有的甚至是“非必要不发动社交技能”的隐藏高手。
内向≠社恐。/《脱口秀大会》
所以,当你身边看起来“热情似火”的朋友说自己是i人时,别再用三分凉薄四分漫不经心的语气回他“怎么可能”了。
ta没有骗你,ta也许只是想摘下面具、休息一会——充电完毕,又是一条“为i做e”的好汉!
参考资料:
【1】《为i做e,纯爱勇士申请出战》|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2】《你是一朵长在玫瑰园里的郁金香|合不合群,你说了算》| Take It Eeeeeasy
撰稿 昂仔
编辑 王中中
校对 黄思韵
排版 张颖娴
原标题:《上辈子唯唯诺诺,这辈子为i做e》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021-962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