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拉风的小狗 · 毛启国:漫谈武警部队废止的22种16式胸标| ...· 4 月前 · |
痴情的雪糕 · 词频软件统计出的英语中最常用2000个词(正 ...· 6 月前 · |
瘦瘦的打火机 · 三首因为抖音走红的中文说唱,有的味道纯粹,有 ...· 8 月前 · |
沉着的毛衣 · 一脸严肃的委员长居然偷偷写着自我发电日记? ...· 1 年前 · |
冷冷的马铃薯 · 上都天妖录漫画免费 - 上都天妖录漫画 - ...· 1 年前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经开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荆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 年 8 月 9 日
荆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荆州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实现疫后重振和 奋力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的关键五年。为 贯彻新发展理念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创新发展新局面,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1 .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 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 2020 》,荆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在全国 28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 104 名,比上年提升 88 位,居全省第 5 位。全市高新技术企 业数量由 “十二五”末 的 103 家增至 315 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 25.9% , 增幅 205.8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 143.15 亿元增至 335.98 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 GDP 比重由 9% 增至 14.18%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 1.2 件增加 至 2.45 件, 增幅 103% ;技术合同交易额由 17 亿元增至 63.1 亿元, 增幅 271.2% 。 “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科技成 果转化 331 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项目 75 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 14 项,科技进步二等奖 20 项。
2 . 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完善 。 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 家、国家级孵化器 1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 2 家、国家级星创天地 4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8 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 7 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3 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32 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5 家、省级孵化器 9 家、省级众创空间 8 家、省级星创天地 20 家、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1 家;市级各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37 家。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火炬荆州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公安县、石首市、江陵县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单位。
3 . 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 全市初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技术产品加速迈向中高端。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的石油钻探固井压裂设备、湖北恒隆企业集团的汽车转向器、湖北万安环保石化设备有限公司的环保取样器、洪湖一泰科技有限公司的甲基亚膦酸二乙酯等 4 家企业的产品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有限公司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唯一指定的石英纤维供应商。全市入选省上 市后备 “金种子”企业、“科创板种子”企 业 5 家;纳入省上 市后备 “银种子”企 业 23 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4 . 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 全社会 研发经费投入由 “十二五” 末的 10.35 亿元增至 30 亿元。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持续加大创新政策扶持及落实力度,先后出台《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决定》(荆政发〔 2016 〕 29 号)、《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荆政发〔 2018 〕 17 号)、《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意见》(荆政发〔 2018 〕 21 号)、《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荆政发〔 2019 〕 1 号)、《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荆政发〔 2019 〕 11 号)、《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荆政发〔 2019 〕 12 号)等一系列 政策 文件。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研诚信生态逐步优化,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虽然 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与省内外发达城市相比,与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一些短板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水平不高、创新主体培育不足、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不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级不强、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等,亟待在 “十四五”时期认真 加以解决。
(二) 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未来五年, 湖北省将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我市科技创新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在迎接挑战中保持定力,在抢抓机遇中担当作为,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在奋力推动荆州科技创新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1 . 从国内看,科技创新发展新格 局加速形成 。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社会大局稳定。我国作出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十四五”时期,荆州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 有,必须充分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变机遇为使命,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坚持对内 、对外 “双向开放”,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2 . 从省 内看,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作用 更加凸显 。 “十四五”时期, 湖北将围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把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为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新一轮城市洗牌和分化进一步加剧,高端要 素向头部城市集聚的态势日趋明显,襄阳、宜昌正在加快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黄石、荆门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城市竞争,荆州应主动融入全省 “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积极 参与和 推动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加快建设 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 为区域 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3 . 从荆州自身来看,科技创新发展潜能亟待释放 。 荆州正处于转型赶超、加快复兴的关键时期,迎来了多重机遇叠加的发展黄金时期,荆州战略区位、产业基础、历史人文、生态本底等核心优势进一步显现,具备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和先导优势。未来五年,荆州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变压力为动力,推 动资源统筹和力量协同,依靠创新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产业支撑力、城市承载力、发展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积极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 合来看, “十四五”时期,荆州必须把握 新发展阶段的 新特征, 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有利条件, 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发展总体布局,构建 “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推动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深度融合,引领带动城市发展新格局。
(三) 总体要求
1 . 指导思想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融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 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以构建 “ 4611 ”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融合 ,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优化全域创新体系布局,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建设,塑造科技创新应用新版图,为荆州奋力建设 “五区五中心”、加快建成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湖北科技强省建设、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贡献荆州力量。
2 . 基本原则 。
坚持聚焦产业,创新驱动。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高端发展需求,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 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 建设高效科技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与产业高端发展 “相辅相成”。
坚持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增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实现企业发展与政府引导 “同频共振”。
坚持载体支撑,集群联动。依托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引导园区基地,加快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多维 度科技创新平台,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链延伸、集群化发展,发挥集群联动效应。
坚持开放创新,互动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主动融入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应用和成果产业化,着力壮大新增长点,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3 . 战略定位 。
主要指标 |
2020年实现值 |
2025年目标值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10.00 |
12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 |
- |
1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比重(%) |
23.79 |
50 |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
315 |
750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2.44 |
12 |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亿元) |
63.10 |
130 |
以争创 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以荆州科创走廊为策源地,以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创新节点为支撑,打造若干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地,拓展创新网络,构建 “全域创新、开放联动”的空间格局 , 夯实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荆州创新 “基底”。
1.荆州大学城。按照产城校一体化、“三区融合”的发展理念,以打造“长江中游高教新支点、区域中心科创动力源”为目标,以“连城脉、塑格局、融城区、营特色、强产业”为原则,以长江大学科技创新港、长江大学高新区科技孵化园、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新校区、湖北省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大数据科创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支撑,构建融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城市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新高地,实现大学与城市联动发展。 2.长江大学科技创新港。建设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教学科研、自主学习、创新创业实训、成果孵化”集成的创新体。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包括智能科技大楼、工程科技大楼和创新创业大楼和医学科技大楼等单体建筑。通过创新港的建设,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快速提升长江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加快建设国内“双一流”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为主导的引领性产业体系,加强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集成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撑引领性产业高质量发展。
——氢能源。 聚焦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加强工业制氢提纯、电解氢等技术的研发应用,着力降低制氢成本、增强氢能供应能力;加强储氢、运氢相关技术、材料和设备研究,力争形成小规模示范应用 。
——智能电网。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研制以智能电 网为基础的综合能源系统,加快突破电力用户与电网深度互动技术、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多能互补型新能源微电网技术。
——芯片基材。大力引 进培育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发展半导体芯片蚀刻材料,印刷线路板光掩膜材料。依托 联仕化学 、太和气体等企业发展高纯度氢氟酸等芯片蚀刻、清洗用高纯湿电子化学品。
——硅基新材料。进 一步优化硅橡胶助剂、硅烷聚合物、硅烷偶联剂和硅烷交联剂等硅基新材料产品的生产工艺;不断创新产品,重点研发有机氟硅橡胶、液体硅橡胶等功能性材料。
实施 “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工程, 提升荆州传统优势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重点聚焦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现代化工、轻工建材等领域,以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和应用研究为重点,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1 . 装备制造 。围绕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 精密制造 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制一批自主创新产品,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转型。
——纺织印染。加快利 用和推广精梳紧密纺技术,整体提升棉纺技术,提升法兰绒新型原料添加混纺技术。加大环保生态节能印染技术研发和利用,做强做大纺织印染循环经济。
——盐化工。发展乙 烯氧氯化法生产聚氯乙烯,加大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产品,积极开发有机氯系列产品,延长盐化工产业链。
——油田化学。服务川 渝、鄂西页岩气大开发,加强非常规油气开发钻井液、完井液、固井水泥浆、储层保护液、油田增产液等油田化学产品研发。推动油气田开发环境修复、环保技术应用与示范。
——精细化工。积极开发 针对新型纤维和新型印染工艺需要的新型染料和高档印染助剂,提高染料中间体的低污染性生物活性。研发具有特殊用途的涂料,提升钛白粉和氧化铁颜料产品的深加工能力。
4 . 轻工建材 。围绕现代造纸、绿色建材等领域,加快发展集约型、数字化、高附加值、绿色循环等先进技术,力争率先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产品。
面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切实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大力推动创新平台高水平布局建设和扩容提质 。
1 . 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加快荆州大学城建设,着力打造荆州创新发展的协同创新启航港、科技成果转化来源地,使大学城成为荆州市重要创新 策源中心 。支持长江大学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支持菲利华等企业建设省级实验室。支持 法雷奥热系统中国研发中心 申报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加强在荆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市级实验室建设。推进实验室优化重组,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科研产出质量,提高成果转化率。
打造 “科研飞地”, 加 快建设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按照研发试验中心、招商引智中心、科技金融中心、企业孵化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五个功能定位,加快形成荆州离岸科技创新策源中心。
专栏 2 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1.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长江大学主动向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政府和中石油、中石化汇报创建工作,建设省部共建“南方复杂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荆州落地运行。 2.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对接湖北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湖北荆江实验室”。大力支持长江大学建设“长江中游作物逆境生物学与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国家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菲利华热力联合实验室建设省级实验室;长江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智能制造实验室”等。 3.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充分利用武汉科创优势资源,弥补荆州区位优势不足,作为荆州招才引智、技术研发、企业孵化、资本对接、成果转化的科技平台。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荆州;引资在武汉,投资在荆州;孵化在武汉、加速在荆州;引才在武汉、用才在荆州”的开放性科创新格局。支持荆州企业在离岸科创中心设立研发机构,对接武汉等地科研创新成果、人才、项目等资源,为荆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平台支撑。 |
在新能源汽车、石油石化装备、智能家电、量子通信、淡水渔业、三水(水稻、水禽、水生蔬菜)等优势特色领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重大技术创新平台。
1.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支持以中油科昊和长江大学为主体建设“湖北省油气钻采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恒隆集团和武汉理工大学为主体建设“湖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湖北荃银高科、荆楚科技为主体建设“湖北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长江石化和武汉工程大学为主体建设“湖北石化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华贵食品为主体建设“湖北莲藕产业技术研究院”。 2.建设一批校企联合创新中心。以菲利华为主体建设“湖北省高性能石英纤维研发机构”、以四机赛瓦为主体建设“湖北省油田井下工具研发中心”、以五方光电为主体建设“湖北省红外截止滤光片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以亿钧耀能新材为主体建设“湖北省新型墙体材料研发中心”、以凯乐光电为主体建设“湖北省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组建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石油石化装备、医药化工、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产业集群,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院士等优秀科学家及团队共同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 |
1.建设检测服务平台。充分共享湖北恒隆“国家汽车智能转向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石化四机公司“荆州市世纪派创石油机械检测有限公司”、湖北美标汽车制冷系统有限公司“汽车制冷系统检测中心”、湖北洪城通用机械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等四家国家级检测机构的专业设备和仪器,支撑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激励和补偿机制,面向在荆企业开展检测服务。 2.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开放长江大学等在荆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实验设备、仪器,面向荆州企业提供实验、检测、中试、认证等支撑服务,提升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促进企业提升研发实力。 |
(三)加速创新人才 集聚
围绕荆州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实际需 要,实施科技人才头雁工程。紧密对接湖北省 “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楚才兴鄂科创人才工程”等科技人才计划,积极争取省人才计划支持。
大力开展科技人才引进培育,落实“招硕引博”引进人才的待遇保障。全力支持长江大学建设国内“双一流”大学,大力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将企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纳入荆州市事业单位引才待遇保障范畴。持续推进“千名人才服务基层行动”。激励引导在荆高校毕业生留荆就业创业,为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
(五)推进区域科技交流合作 。 深化区域科 技合作,抢抓 “ 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加强与 “ 宜荆荆恩 ”城市群战略对接,支持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创新创业要素跨区域流动,协同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部列阵。加快推进荆州与武汉城市圈、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合作,增强技术交流,促进先进技术及成果的引进、输出和转移转化。坚持 “ 请进来 ”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龙头企业加速以项目联合 体、 企业联盟等形式推动产品 “抱团出海”。推动 湖北省环保型汽车油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石油固压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湖北省湿地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报国家级基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谋划新建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动融入区域科技创新网络。
附件: 1 . 荆州 市科技创新 “十四五”规划项目库一 览表
2 . 荆州市科技创新 “ 十四五 ” 规划重点科技创新平 台一览表
序号 |
技术 领域 |
重大项目 |
项目承担单位 |
1 |
先进 制造
|
全电动数智压裂成套装备研制与大规模应用 |
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
2 |
智能无人驾驶塔式起重机的研发 |
湖北江汉建筑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
3 |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石油装备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
||
4 |
智能动力转向器产业化研发 |
沙市久隆汽车动力 转向器有限公司 |
|
5 |
重卡顶置空调及净化模块 |
湖北美标汽车制冷系统有限公司 |
|
6 |
钻井泥浆循环工况监测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荆州市明德科技有限公司 |
|
7 |
海洋平台钻修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大型装备研制 |
湖北中油科昊机械 制造有限公司 |
|
8 |
新建宝石高压流体控制元件项目 |
湖北佳业石油机械 股份有限公司 |
|
9 |
EPS电机外壳自动生产线项目 |
荆州市智翔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10 |
高性能智能化包装容器关键技术的研发 |
荆州市先隆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
|
11 |
储气库高端完井工具的研发 |
荆州市赛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
12 |
高压活动弯头煨弯产业研发 |
湖北赛利恩特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
|
13 |
装配式箱型构造施工技术研发 |
荆州市五维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
14 |
商用车变速箱同步器异形截面 环形弹簧 |
湖北鑫宝马弹簧有限公司 |
|
15 |
现代 化工 |
特种硅烷(低聚物)开发与应用研究 |
湖北江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16 |
新型功能基团优化活性染料研制及产业化应用 |
湖北丽源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
|
17 |
戊二醇的先进生产工艺研究与应用 |
荆州市新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
18 |
端烯基聚氧乙烯醚聚羧酸高性能 减水剂的研究与应用 |
湖北恒利建材科技 有限公司 |
|
19 |
年产2000吨高纯合成石英砂制备 技术研发 |
湖北江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20 |
新能源新材料 |
系列水溶性生物基新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研究 |
湖北达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1 |
电池级磷酸铁新能源项目 |
云图新能源材料(荆州)有限公司 |
|
22 |
新型面料研发工程 |
荆州市红叶针织服饰有限公司 |
|
23 |
纤维素纤维离子化基地项目 |
荆州丝路轩行科技 有限公司 |
|
24 |
PBT/PC类合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
湖北合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
25 |
生物 医药 |
维生素K3合成工艺研究 |
能特科技有限公司 |
26 |
吗替麦考酚酯片、泮托拉唑钠肠溶片一致性评价 |
湖北济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
27 |
小分子多肽项目技术升级及高端 原料药生产 |
湖北泓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28 |
氨基酸系列衍生产品研发项目 |
湖北新生源生物 工程有限公司 |
|
29 |
长江源新型中成药研发项目 |
湖北长江源制药 有限公司 |
|
30 |
年产1600万袋醋酸钠林格注射液(三期)项目 |
湖北多瑞药业有限公司 |
|
31 |
信息 技术
|
低分辨率下视频流图像智能转化 研究 |
湖北微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32 |
高端电子元器件制造 |
湖北磁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33 |
岩屑数字化与岩性识别技术研究与实现 |
荆州市华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34 |
城市智能化灯杆的开发与应用 |
湖北欣洁顺幕墙材料有限公司 |
|
35 |
微流控精子分选芯片研发 |
湖北博润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 |
|
36 |
现代 农业
|
桑叶肽高值化循环利用项目 |
湖北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37 |
品质导向的白云边浓酱兼香型优质原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
|
38 |
荻笋保鲜保质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
石首长江明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
39 |
畜禽专用新型微生态制剂创制与应用 |
湖北华大瑞尔科技 有限公司 |
|
40 |
水稻生物育种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培育 |
湖北荃银高科种业 有限公司 |
|
41 |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含水稻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与应用) |
湖北荆楚种业科技 有限公司 |
|
42 |
富硒大米新技术研发 |
监利县名宇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
|
43 |
蛋禽水产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
湖北天湖蛋禽股份 有限公司 |
|
44 |
荆楚特色系列食品开发与研究 |
湖北小胡鸭食品 有限责任公司 |
|
45 |
优质瘦肉型种猪基因组育种与新品选育 |
湖北三湖畜牧 有限公司 |
|
46 |
荆州鱼糕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
荆州市依顺食品有限公司 |
|
47 |
鸭蛙稻技术推广与示范 |
石首金祥米业有限公司 |
|
48 |
耐热型鲜食玉米新品种攻关 |
荆州市恒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
49 |
社会 民生
|
多功能智能化多种害虫诱捕器研究与开发 |
湖北龙翔生物制品有限发展公司 |
50 |
中低温耐硫耐水、环境友好型脱硝铁基催化剂 |
湖北思搏盈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51 |
新型智能农村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研发 |
湖北万安环保石化设备有限公司 |
|
52 |
生物降解处理污泥、纸浆污泥等 |
湖北骏益逸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
53 |
磷石膏无害化处理 |
湖北宜化松滋 肥业有限公司 |
|
54 |
免胶拼接自吸式健康环保地毯研发 |
湖北霖坤红塬地毯股份有限公司 |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承担主体 |
1 |
湖北省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 |
荆州太湖港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
2 |
湖北省油田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
湖北汉科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3 |
湖北省荆楚特色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 |
湖北小胡鸭酱卤食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4 |
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 |
|
5 |
荆州科创大厦 |
|
6 |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创建 |
荆州市科技局 |
7 |
南方复杂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长江大学 |
8 |
荆州产业招商研究院 |
荆州市招商中心 |
9 |
荆州经开区双创中心 |
荆州经开区管委会 |
10 |
荆州经开区国家汽车智能转向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湖北智融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11 |
荆州经开区汽车热系统研发中心 |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 |
12 |
金茂源(华中)表面处理科技企业孵化园 |
金茂源(华中)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 |
13 |
荆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园二期 |
荆州高新发展集团 |
14 |
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创中心) |
荆州高新发展集团 |
15 |
复合材料研究院 |
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16 |
湖北油气钻采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 |
|
17 |
科技部国家火炬油气钻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
荆州市科技局 |
18 |
湖北荆州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 |
湖北恒隆集团 |
19 |
湖北省绿色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 |
湖北荃银高科种业有限公司 湖北荆楚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
20 |
荆州经开区科创中心(二期工程) |
荆州经开区管委会 |
21 |
湖北省菲利华热力实验室 |
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22 |
湖北省荆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研究院 |
湖北恒隆汽车系统集团有限公司 |
23 |
湖北省汽车动力机械转向器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
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三峡大学 |
24 |
湖北省生物活性肽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
湖北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 |
25 |
湖北省红外截止滤光片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
湖北五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大学 |
26 |
湖北省电子特种气体制备企校 联合创新中心 |
太和气体(荆州)有限公司— 三峡大学 |
27 |
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
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
28 |
荆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园三期 |
荆州高新发展集团 |
29 |
长江大学科创园 |
长江大学 |
30 |
智能家电产业学院 |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 |
沉着的毛衣 · 一脸严肃的委员长居然偷偷写着自我发电日记? - 知乎 1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