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一直单身的丝瓜  ·  c++ - Qt executing ...·  1 年前    · 
爱健身的木瓜  ·  在Asp.Net MVC ...·  1 年前    · 

——赣州、徐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5月中下旬,市政协新农村建设调研组赴江西赣州、广东徐闻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考察期间,先后参观了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三个点,徐闻县的两个点,听取了赣州市委农工部部长和徐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关于当地新农村建设情况的介绍。通过实地参观和听取介绍,考察组成员深受启发,感触颇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一、赣州、徐闻模式的背景及影响

赣州、徐闻模式形成于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起步较早,做法超前,内容丰富,是目前全国认可的新农村建设先进模式。

赣州模式提出和形成于 2004年9月。2004年9月11日赣州市委、市政府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首次提出用5年时间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镇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五新一好”的提出,拉开了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赣州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完成比中央早一年多,直接的原因与新上任的市委书记潘逸阳有关,其更深层的原因则源于新一届市委对赣州实际的认知和更高层次的把握。潘逸阳1961年生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就任赣州之前担任江西省委农工部部长,对“三农问题”有长期而独道的研究,其博士论文就是“农民主体论”。潘逸阳到任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停开一年一度春节过后没完没了的会议,让各级领导下基层调查研究。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市委集思广义,综合分析认为,赣州农业人口占80%,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是赣州的出路和希望。那么“三农”问题从哪里突破,如何抓,抓什么,抓到什么程度,市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理清思路,跳出“三农”,思考“三农”,而不是局限于用“三农”看“三农”。对“三农”问题的把握有了更高的高度,市委及时地提出了“三个整合”,即整合农业农村工作力量,整合农业农村工作机制,整合农业农村资源。凝聚农业农村工作合力,后就从“三清三改”(清污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入手,创建“五新一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徐闻县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总面积 1862.6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辖15个乡镇。2005年GDP达4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居湛江市之首。徐闻模式的形成源于农村生态文明村创建,县委宣传部起了蕴育和扩张的作用。早在2002年3月,徐闻县委宣传部就把精神文明创建的重点由城区转向农村,在湛江和广东省率先提出了以“四通五改六进村”(通路、通邮、通电、通广播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造住房,党的政策进村、法制教育进村、科学技术进村、优良道德进村、卫生习惯进村)为标准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2002年3月26日徐闻县委办、政府办发出了关于正科级以上领导挂点抓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通知,由此拉开了徐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从2002年开始经过几年探索,由宣传部发起的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内容逐步完善和丰富,进而整合扩张形成了徐闻模式。现宣传部长担任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

赣州、徐闻模式的提出到形成都超前于中央的决策,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20字方针及许多原则都发轫于此。中组部对赣州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于村民自治组织村民理事会的作用给予了肯定。赣州模式引发的研讨热、考察热正在形成,中央党校已连续举办了几期研讨班,全国考察参观者高达7000多人,新农村已成为赣州旅游的重要参观点。中宣部对徐闻模式极力推介,目前已派出大型采访团赴徐闻采访,并连续举办研讨班,向全国推介徐闻精神文明创建模式。赣州、徐闻模式其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两地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从不同角度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整套符合实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路子,没有模仿,没有等待,只有开拓创新。

二、赣州、徐闻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比较

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

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 一是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一步到位的原则,对所有村镇,进行整合规划,分步建设。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基础设施配套,房屋设计配套,社区服务设施配套。二是按照“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规划。凡是完成了规划编制的村庄,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地建房;未完成规划编制的村庄,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三是注意节约和保护耕地。要求新村镇规划选址原则上安排在荒山荒坡,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四是民房建设坚持符合规划、量力而行、尊重民意、各具风格、分户推进,不搞强迫命令。

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适应农业发展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总趋势,创新农业发展途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及竞争力为目标,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核心,促进农业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运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有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传统农业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发展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创汇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 一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二是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三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建立完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投入机制,建立农民培训与转移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四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名中专生”工程,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的乡土人才。

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 一是要求每个县(市、区)、乡(镇)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都建立起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比较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合作经济组织体系覆盖全市 60%以上的农户。二是大力发展技术服务、生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专业性、服务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性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全市重点抓40家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 一是在全市广大农村全面开展“三清”工作,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二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三是加强文明村镇建设,整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型新农村。四是全面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险事业建设,促进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农村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有新的提高。五是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强化农村司法援助和咨询体系建设。

以“三农”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好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以乡镇创建“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活动、农村党支部“双带致富”和党员“十带头”活动为抓手,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眼于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能力建设。

赣州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又重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意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五新一好”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农业产业是基础,新经济组织是纽带,农民素质是关键,好班子是保障,新村镇和新风貌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徐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载体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其核心和亮点是“千干扶千村,万干齐回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 2002年以来,徐闻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顺应民心。采取“千干扶千村,万干齐回村”的方法,在全县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广泛开展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内容的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促进了全县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徐闻模式”。到目前为止,全县创建新农村585个,占自然村总数的46.4%,总投入资金7.5亿元,建村级路共计2282.52公里,其中水泥路1256.67公里,改水33716户,改厕21176户,庭院绿化24110户,一扫几千年来农村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和落后面貌,取而代之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

赣州和徐闻模式在建设内容和工作机制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似和相同的方面较多。但差别也很明显。赣州模式更是一种工作的方式、工作的模式,其核心和亮点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千村一貌,注意内在机制的建立和配套,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上有更多的借鉴意义。徐闻模式以精神文明创建作为切入点,其核心是“千干扶千村,万干齐回村”,社会全参与,改变农村精神面貌,从而促进物质文明。干部挂联,社会参与,特色创建是其亮点,也是值得圈点之处。

三、赣州、徐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赣州、徐闻模式的一些主要内容和做法,似曾相识,如“三清四改”,“四通五改”等内容在我市农村也早已实践。但深入比较分析就会看出,赣州、徐闻模式的一系列配套机制和完善的工作方法才是其模式的精髓所在。她给我们的启示不仅是具体的,也是深刻的。赣州、徐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颇多,但最主要需要我们吸收和借鉴的有以下五条。

第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赣州、徐闻模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形式灵活,不搞一刀切。以新村建房和村庄规划为例,在赣州我们参观的两个村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漂亮楼房,大部分房子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村庄也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一家一户就地整理,或曲径通幽,或小桥流水,或小道相连,风格各异,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赣州在编制村庄规划中,以自然村为单位编制,跨越村组界限,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山形地势,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不同风格,设计成自然村落式、农村社区式、田园农庄式、城郊集中式,防止千村一面的线条式新村建设。

徐闻在生态文明村创建中,更是突出特色,创造出四种农村规划建设模式,即原村庄改造模式、新村场建设模式、老村庄改房模式、新村庄公寓模式。后两种模式均由房地产老板投资或银行按揭、群众分期偿还本息的办法解决,由此既解决了城里房地产老板的出路问题,也解决了群众资金缺乏的问题。赣州属山区,徐闻是平川,无论山区还是平川都没有千篇一律,而是因地制宜,这正是两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之处。

第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农民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赣州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政府主导主要是发挥导向作用,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宣传、政策引导、物质扶持和协调服务等工作。农民主体就是充分发挥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具体事务,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让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同时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参与新村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落实农民群众对新村建设的发言权、建设权和决定权,特别值得学习的是各乡镇普遍成立了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所,村里按照一事一会的办法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理事会在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工作,属于民间群众组织,由村民自主推荐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农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通过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徐闻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全民齐参与,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社会各界出钱出力,特别是外出工作的老板组成“回乡团”建设自己的家园、群众自发投工投劳,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感人故事。

第三,选好切入点,是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的关键环节。

赣州、徐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起步的时间不同,但是选择切入点上都有独道之处。赣州在选择切入点上,从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很快推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工作。赣州为什么选择“三清三改”作为切入点呢?一是在切入点选择上不能落入俗套,如规划先行,发展生产,空喊口号,农民没有新鲜感,收效不大,而“三清三改”简单易行,农民感到新鲜;二是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而又最能得实惠的地方下手,而且给农民的实惠一定看得见,用得上,搬不走。他们调研发现,农民最迫切需要是修路、改水,农民最大的愿望是治理脏乱差,“三清三改”正符合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三是简便易行,易于操作。赣州选择切入点不是“五改八改”,而是从实际出发,选择“三清三改”,比较简单,也便于操作。

徐闻选择生态文明村创建作为切入点,从农民最关心的生活居住环境入手,“四通五改六进村”,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在解决温饱以后的较发达地区较为迫切,也是农民最为需要的。看来,切入点的选择没有固定的套路,一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否则,就会落入俗套,效果甚微。

第四,干部帮扶,社会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赣州、徐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农民为主体,同时充分发挥干部挂联帮扶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建设,形成了“党委政府亲自抓,干部回乡挂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方支持”四轮并转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尤其是徐闻提出的“千干扶千村,万干齐回村”的干部帮扶工作机制,促成了一把手亲自抓,责任人亲自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的局面。并把干部的提拔、考核与生态文明村创建挂钩,凡创建工作不得力者,均不予提拔,单位一律不予评为先进单位。赣州在领导挂点,干部帮扶方面也建立起了一整套检查、评分、考核机制,领导抓点,干部帮扶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是赣州、徐闻模式的共同特点,赣州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持和服务。比如,动员组织全国各地学生暑期到赣州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活动,要求城镇教师和医生轮流到农村支教支医;组织赣州在外公职人员和在外创业务工人员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他们纷纷捐钱捐物、献计出力,成为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徐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设,特别是动员外出公职人员和老板组成“还乡团”捐钱捐物,献智出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做法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五,舆论先行,营造氛围,宣传引导,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

赣州、徐闻考察所到之处,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扑面而来。新农村建设“三字经”,农民道德歌,村规民约,新农村建设韵文,新农村建设诗歌、通俗易懂的口号标语、简明生动的宣传漫画、鲜活及时地政策宣传专栏、板报、文化室、读书室,在赣州和徐闻新农村随处可见。赣州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尤其是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市农村广泛深入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 2005年春节前后,市委、市政府统一印制了260万张新农村建设年画送到农户家中。宣传部专门摄制了通俗易懂的农村建设专题片在全市乡村巡回播放,编排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春暖红土地”系列节目在全市巡回演出,编印了新农村建设读本免费印发到了乡镇,举办了新农村、新家园、新赣州摄影大赛和优秀作品巡回展,这一系列宣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徐闻县委宣传部除做好面上的宣传鼓动工作外,抽出精干的专业队伍下农村采写火热的新农村建设先进人物、生动故事和感人场面,并汇集成册,以《美好家园》为书名,公开出版,发送到农村千家万户,起到了极大的精神鼓舞作用,也引起了中宣部的高度关注。事实证明,要干成任何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宣传鼓动,舆论引导必不可少,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工作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