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在太阳能产业渐趋黯淡之际,备受质疑的中国新能源首富彭小峰仍在无所顾忌地扩张─这是反周期运营的聪明之举,还是落入深渊前的最后疯狂?

《环球企业家》 袭祥德

时过境迁,在最近两年来狂飙突进的太阳能产业已经褪色。随着石油价格从147美元/桶的高位跌至今年12月初的50美元以下,人们对新能源产业的热情在消退―正如1980年代初第二次石油危机结束后发生的那样。雪上加霜的是,全球金融动荡已让众多投资机构自顾不暇,这进一步抑制了向这个所谓的明星行业投资的欲望。

但是,如果说有一家企业依然愿意沉浸在往日的神话光环中,那一定是江西赛维LDK高科技有限公司(LDK.NY)。“我们早就备好了过冬的棉衣,金融危机爆发前已在纽约股市融资2亿美元。”彭小峰告诉《环球企业家》。他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强调赛维不仅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而且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得到大幅提高。

他似乎对一系列坏消息都置之不理。2008年6月至今,硅片现货价格由58元/片跌至40元/片,电池片价格由3.47美元/瓦跌至2.63美元/瓦,整个行业由非理性成长进入挤泡沫阶段,主要的市场参与者纷纷减产并削减野心勃勃的投资计划。11月28日,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无锡尚德董事会主席施正荣宣布,公司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为零,而该公司第三季度毛利率尚有21.6%。施正荣进一步表示,多晶硅产业最坏的时候还没有来临。

但彭小峰声称赛维仍在赚钱。他不仅以个人财富270亿元跻身2008胡润中国富豪榜第4位,并蝉联中国新能源首富称号,赛维LDK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制造企业,并保持着成立三年来每年增长300%的梦幻速度,以及每月1亿美金的敛财神话。11月19日,赛维LDK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销售收入5.41亿美元,比第二季度增长22.7%,该报告还调高第四季度收入预期至5.55至5.65亿美元。彭声称,赛维每个季度都在调高赢利预期,2009年不但大幅上调销售收入预期,毛利率也将大幅上调,“而且实际情况可能比我们预测的要好很多,明年可能是赛维这几年来最好的一年。”

不过,对于赛维“是怎样赚钱的”、“还会不会赚下去”这类问题,人们仍然很想得到答案。然而,无论那些研究赛维的分析师如何恳求,赛维依旧不会透露多少。彭小峰应该知道他一直受到“围攻”的原因是,赛维是一支诚信受到质疑的股票。2007年10月时,一位名叫司徒伟成的赛维前财务经理在华尔街散发了一封检举信,指控这家公司存在虚报库存等会计账目问题,赛维股价随后下跌近50%(详情请登录Gemag.com.cn查阅2007年11月下《赛维浮沉》、12月上《赛维风波再调查》等文)。尽管此后赛维接连发布澄清声明,但许多投资者和分析师仍不断联系本刊,表达了对赛维不透明的经营状况的担忧。

无论赛维的外表如何虚张声势,它的赢利方式其实是非常简单甚至单调的。在硅原料和销售对象两头都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情况下,类似赛维这样的缺少核心技术的中国太阳能企业主要赚取的只是中间的加工费。这导致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优势成为竞争关键。

彭显然笃信这一点,这促使他进一步加大赌注―2008年2月,一家名为苏州百世德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BEST SOLAR)的企业破土动工,拟投资25亿美元,2009年底预计实现产能1000兆瓦,届时将超越日本夏普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彭小峰声称百世德由自己和家族成员共同投资,与赛维并无投资控股关系。

“目前,赛维烧钱扩张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如果硅料项目实现了,还会做更冒险的项目,直到尝到苦头为止。”一位国际新能源分析师告诉《环球企业家》。他相信,基于赛维的资产负债和市场变化,2009年将是赛维最难熬、风险最大的一年。

或许问题并不在于这其中是否存在太大的风险,而是它是否能够承担这些显而易见的风险。2008年下半年,由于需求下降、产能暴增,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原料――多晶硅现货价格大幅下跌,从最高点的500美元/公斤,下滑至约200美元/公斤。众多盲目投资多晶硅料生产的中小企业迅速陷入困境,国外客户匆忙撤消订单甚至让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在过去,高速增长的神话部分掩盖了赛维以及这一行业的问题,但不幸的是,在市况较好的时候,赛维并没有捍卫好自己的名声,现在,它或许再也难以等到这样的良机。

造就赛维神话的真正原因,在于它能将所有个人的野心、贪婪和偏执捆绑为一个烈日灼人的新能源产业乌托邦。

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放缓的寒流刚刚袭来,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返乡潮,多数企业基本停止了人才招聘。不过,在江西省新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的景象并不容易见到,因为当地最大企业赛维LDK看上去没有任何停止扩张的迹象。10月份以来,赛维LDK人力资源部总监杨也一直忙于在江西各大高校宣讲。

11月25日,江西蓝天学院,杨也告诉热情的大学生们,2009年赛维将招聘1万名员工,结果使宣讲会现场人满为患,不得不分两场进行。

与此同时,新余市劳动保障局也为赛维扩张之快头痛不已,赛维每月需增加员工1000人以上,堪称光速。该部门披露的一份报告称,2008年5至8月的4个月间,其就帮助赛维招聘了6000名员工,而赛维未来3年还将新招聘员工6万人以上。

实际上,每个月都有无数学生、待业人员在光伏创富神话的感召下来到新余,试图走进彭小峰那个拥有巨大拱形厂门的“光伏帝国”。

赛维LDK中方厂长张大年向《环球企业家》证实,赛维目前的生产尚未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稳定,这种稳定得益于赛维之前签订的多是长期订单。

此时的彭小峰可谓豪气干云。自2008年6月30日赛维LDK产能达880兆瓦、销售量达到191.7兆瓦,超过挪威REC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片制造企业后,彭小峰再一次提高了产能目标,预计2008年底将达到1200兆瓦,2009年底将达到2200兆瓦,2010年将达到3200兆瓦,产能扩张速度每年接近100%。

表面平静、沉默,内心却异常强大,这是所有熟悉彭小峰的人最深的印象。2008年,彭小峰已经有意改变外界对他的这种印象,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试图扮演中国光伏产业的“教主”。“在整个企业发展史上,很难找到赛维这样高速发展的企业,跟最早的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相比,我们的发展速度快多了。”彭说。10月7日,胡润百富榜发布会现场,他告诉《环球企业家》,赛维第一年销售收入1亿美元,2007年5.3亿美元,今年可以达18亿美元,明年销售收入至少30亿美元。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下,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发展速度。目前,在江西赛维LDK主厂区,每天有超过1万名工人被分为四个班次,实行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以实现“人歇机器不歇”。

不过,在许多如愿以偿进入赛维的员工看来,每天接触的这个“帝国”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一位赛维员工告诉《环球企业家》,他看到的完全是一家由设备构成的传统加工厂,员工的任务是戴上口罩去做成百上千吨的硅料分拣,或是在轰鸣的设备前,一天到晚记录运行的各种数据。

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赛维现状。赛维LDK主业是多晶硅片制造,相比产业最上游技术复杂的多晶硅生产,以及下游组件进入门槛低的特点,硅片制造最重要是拥有规模庞大的产能与设备。

长期关注赛维LDK的麦健陆(JL McGregor&company)顾问公司分析师裴培认为,赛维LDK虽然戴着“高科技制造业”的光环,但其生产模式与彭小峰10年前从事的劳保用品生产没有本质区别,多晶硅片生产更接近过去的“来料加工”,赛维迅速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多晶硅片价格不断上涨造就的卖方市场。

普遍的观点是,赛维更像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缺乏成本之外的雄厚技术创新能力,这可能成为赛维扩张以及市场剧烈变化中的首要风险;另一方面,快速扩大的规模已为赛维的管理带来难题,内部管理混乱成为多数赛维员工的共同印象。

截止到2008年10月底,赛维已确保至2009年的合同发货量总计为1.8GW,而目前赛维的生产能力仅为1.2GW,这意味着赛维在加速扩张产能方面没有选择,否则将面临违约。

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赛维扩张的方向之一是向上游进军,其投资17亿美元(约合120亿元人民币)的多晶硅料生产项目仍在推进之中,总产能高达2.1万吨的硅料项目世所未有,此巨额项目为规避风险,由赛维LDK光伏硅公司、赛维LDK多晶硅公司分别报批,分两地生产。

2007年彭小峰曾预测,2009年多晶硅料的价格转折将会到来,赛维一直希望赶在多晶硅价格暴跌前投产,以赚取高额利润。无法预料的是,全球经济危机以及多晶硅项目在中国遍地开花导致价格暴跌提前一年到来。

不过,由于赛维硅料项目大部分自用,这尚够不成致命打击,能否顺利建成投产、安全运行才是赛维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多晶硅片制造不同,多晶硅料生产属于化工项目,技术难度非常高,且垄断在西方几个大公司手中。

没有任何化工经验与积累的彭小峰先从德国Sunways AG多晶硅工厂购买了一套二手生产线,后又从美国购买了另外的技术设备。尽管两家公司都派技术人员前往新余帮助调试安装,但遇到的技术问题显然超过彭小峰的想象。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告诉《环球企业家》,全球多晶硅需求只有6万多吨,中国公司产能规划已达几十万吨,且中国所有多晶硅项目技术来源于俄罗斯,技术成熟度和环保安全让人担忧。

事实上,2007年底,赛维多晶硅项目奠基后,由于无法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多晶硅料投产日期已一推再推,至今仍无法投产。海外投资者一方面担忧赛维硅料项目风险,同时也对这一项目抱以厚望,由于赛维LDK对硅料项目披露较少,多次推迟已打击了投资者信心。

彭小峰乐观的态度也在随之改变。今年年中,彭小峰还多次强调,赛维有信心和能力按照计划在2008年生产出100到350吨的多晶硅。不过,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报告中,这一数字已悄然改为15吨-25吨多晶硅,基本意味着年内无法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