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影评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还是在4年前,当时只是为其精良的制作、精美的画面所吸引,尤其是剧中鲨鱼越出海水的那一帧画面,激起了我对海洋的无限向往。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部电影,仍旧感叹于那逼真的特效,但也看到了更多深层次的东西。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派的印度少年在遭遇还难之后,与一只老虎——理查德·帕克在海上漂流227天,最终得救的故事。一个作家无意之间从妈妈纪那里得知了派的传奇故事,想要以此来寻找写作的灵感,故事从此开始。
影片一开始的前四分钟,是一段唯美的对动物园的刻画,这个动物园是由派的父亲所开,位于过去法属印度的朋迪榭里,派就在此出生。派的叔叔“妈妈纪”热爱游泳,于是用一座泳池的名字来给这个新生的小孩命名,这样,他就成了“Piscine Molitor Patel(便辛墨利多),而“Piscine”在英文中恰巧与“pissing”(小便)同音,派也因此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派在新学年每节课上都会上讲台做自我介绍,将“Piscine”改为“Pi”,开始的过程并不顺利,但情况很快扭转。数学课上,他将圆周率π写了满满三块大黑板。众所周知,圆周率是一个无线不循环小数,派写出小数点后那么多位后,一举成名,成为了学校里的传奇,他的名字也被大家记住,他,成为了“派”。
派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商人,看重功利,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自认是新派印度人。派的母亲是则信仰印度教,带领派认识了众神,是派宗教信仰路上的引路人。
派从小就对宗教表现出狂热的兴趣,12岁时,他接触到了基督教,认识了耶稣。借用影片中,“我透过印度教认识了信仰,并透过基督找到了上帝的爱”。但是天意莫测,神又三度来到了派的身前,这次,是安拉。由于同时信仰三个宗教,派受到了哥哥拉维的嘲讽,父亲也表示出不支持,对派说,“你不能同时信仰三个宗教,因为同时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并且建议派从理性出发,去相信科学,去理性地思考。但父亲的话并未在派的心中掀起波澜,派依旧保持自己的信仰。很快,派在舞蹈课上认识了自己的女友——阿南蒂,但好景不长,正当两人情意浓时,父亲宣布全家搬离印度,带着动物们乘船前往加拿大。正是在这趟旅行中,货船由于未知的原因沉没,派成为了船上唯一的幸存者,与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一起,在海上漂流227天后获救。
货船遇难时,风雨大作,派被及时扔上救生小船,而他的家人则都在昏睡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援,不知是谁打开了动物的笼子,一只斑马从货船跳上了救生艇,老虎理查德·帕克也游上了小船,风雨平息后,一只母猩猩坐着一捆香蕉也漂到了艇上。谁料小艇上还有一只鬣狗,鬣狗凶猛,先咬掉了斑马的断腿(跳下船时摔断的),后又咬死了猩猩,最后,鬣狗被从油布下跳出的老虎咬死,船上就剩下了派与老虎,他们一起在海上开始了漂流之旅。在漂流途中,他们遇到了一座小岛,这座小岛上满是狐朦,在这座小岛上派与老虎补充了补给品,他们用狐朦塞满船舱,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座食人岛,又乘船一起离开,后来到了岸边,派得到救助,理查德·帕克奔向丛林。
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一个完美的奇幻的故事时,派又说了第二个故事。第二个故事里面,登上救生小船的是派与母亲,还有厨子与水手。厨子用救生圈救了派,母亲攀着一堆香蕉漂向小船。厨子掌管船上物资,给大家分配食物,厨子是一个对食物有很大渴求的人,他将水手的腿截掉,截肢时派与母亲帮忙按住水手,水手并没有因此而被救活,厨子对食物非常渴求,他用水手的尸体做鱼饵,而且毫不浪费,水手同时被晒成肉干,然后被吃掉。母亲一生信仰宗教,一生吃素,认为厨子的行为残忍,两人起了争执,后来派不小心放走了一只海龟,厨子暴怒,母亲为维护派和厨子又起争执。这次,厨子没有放过母亲,母亲死了。尸体被厨子扔下船,由鲨鱼分食。厨子的行为激起了派内心的邪恶,派拿刀杀了厨子,奇怪的是厨子并没有为此做过多的反抗,任由派动手,仿佛在为自己的罪行而愧疚、忏悔。之后,派做了厨子对水手做的所有事。将两个故事连接起来看,猩猩就是母亲,斑马是水手,鬣狗是厨子,而老虎,就是派本人。
但这个故事其实也是存在漏洞的,厨子对食物如此渴望,为什么会把母亲的尸体扔下船呢? 所以,我猜测还隐藏有第三个故事。
厨子杀死母亲后,尸体根本没有被扔掉,尸体一直在船上。派确实杀了厨子,并且用厨子做鱼饵,晒成肉干,但是食物越来越少,此时,派对生存的渴望已经战胜了他的理智,他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的母亲。在第一个故事中,派说他们漂到了一个神奇的小岛,岛上是密密麻麻的狐朦,这个岛其实就是母亲的化身。母亲的尸体存放了若干天,早已腐烂生蛆,密密麻麻的狐朦其实就隐喻尸体上的蛆,影片中有一幅画面是小岛的全景,形似一个平躺下的女人,这里隐喻小岛就是母亲。派是怎么发现这是一座食人岛的呢?他在半夜醒来,发现岛上的池塘里都是翻着肚子的死鱼,这些鱼正在慢慢溶解,树上的果子一层层剥开后,里面是一颗人牙。派这样解释,池塘里白天都是淡水,一到了晚上,由于某种化学作用,变成了酸液,溶解了里面的鱼。为什么是酸液呢?因为胃酸就是酸液,派对于活着的强烈愿望激起了自身的兽性,他吃了母亲和母亲身上的蛆,他们在派的胃里消化,就像酸液溶解了鱼。兽性一直驱使着派,直到吃到了母亲的牙齿,他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于是他扔掉母亲剩余的尸体(离开小岛),勉强度日,强撑着到了岸上得救。
讲到这里,其实就能明白,影片讲述了信仰与生存,人性与兽性之间的矛盾。当信仰与生存发生冲突时,该选择什么?选择信仰,就无法生存,选择生存,就得违背信仰。影片的前半部分,花了很大时间去讲述派的信仰,派同时信仰印度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和他的母亲一样,派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但在海上漂流时,他吃鱼、吃龟,甚至吃人,就连人身上的蛆也不放过,他违背自己的信仰,是错吗?在派第一次杀死一条鱼时,他对着鱼说“对不起,感谢你化身为鱼拯救了我,毗湿奴”,他痛哭不已。在生存与信仰之间,他违背了自己的信仰,但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信仰,他仍旧用毗湿奴化身为鱼来欺骗自己。
老虎的存在,则是人性与兽性的较量,影片中,派是这样说老虎的,“理查德·帕克,我凶猛的伙伴,让我活下来的恐怖家伙,是他的威胁让我时刻保持警惕,让我强壮”,老虎是派兽性的一面,派的兽性使他有勇气去面对种种危险,去想方设法地活着,在派得救之后,老虎一去不复返,喻示着兽性的离去,人性的回归。看到这里,总是想到《三体》中韦德说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同样,《三体》中人类也面临着生存危机,不过更大些,是关乎整个地球存亡的危机,但我想道理是可以相通的。在生存面前,在对活着的强烈渴望面前,任何事情都可以抛诸脑后,毕竟,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可能。
关于信仰,影片里讨论了很多,“信仰就像一栋房子,有许多房间,而怀疑是其中一间,怀疑让信仰保持活络,经过试炼才能知道信仰的力量”,派年少时,同时信奉三个宗教,母亲说,他在寻找方向。而在海上的漂流也帮他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派最后选择用一个梦幻的童话代替残酷的现实,和老婆孩子一起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信仰,信仰不是你相信什么神,而是你相信有什么力量能帮助你,能支撑你的信念,就像父亲相信科学,母亲相信印度教,都可以算作信仰。
关于人性,电影里提到不多,但与我们更加贴近,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人性是存在善恶,但是不存在一直善或一直恶。派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除了在海上漂流的日子,他始终都是吃素,但是迫于生存,在海上他也杀过生,甚至吃过人,难道能说他是恶的吗?离开实际情况谈人性的善恶,是不成立的,人们永远无法通过一件事或一段时间的事来评判一个人的善恶,谁又知道他们面临过什么呢?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信仰,都能拥有前行的动力,都能一路向善而行,永没有不得不作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