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离”——论当代年轻人与父母的矛盾关系
晚上下班回到出租小屋,正好看到知乎吾辈问答《镜子里的答案》之”为什么年轻人春节回家待不了几天就想走?“的视频。视频不长,不到六分半钟,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当代中国年轻人与父母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佳节,春节在中国承载着深远的意义,代表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美好时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在家过年,或者花更少的时间与父母阖家团聚,宁愿自己享受孤独。这种现象的发生,或许是年轻人对过年的低期待,但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无奈与逃避。其实,我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谈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视频确实也给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动力。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同龄人间我和父母的紧张关系只是特例,现在看来,当代年轻人和父母或多或少都有着相似的烦恼。我希望这篇文章有益于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让我自己重新审视与父母的关系,给他们更大的包容和关爱。
——父母和子女间隔着一条的河流,它或远或近,或深或浅,而远近深浅都掌握在紧紧相连的两代人的手中。
我和我的父母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母亲是一位性情敏感的人,我能看出来她对我的期待和骄傲,但是她总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并被情绪左右行为。我父亲是个憨厚老实的人,善于浅显的说教,但超过一定的忍耐限度也会爆发。他们后来觉得城市会发展得更好,便随着城镇化的大潮去市里做了生意。在小城市打拼十多年后,终于在郊区与人合买下一块地皮,建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经济放缓的那几年,生意不好做,父母的店也就转让了。2017年,我兜兜转转考上研究生,这也成为我母亲最值骄傲的事情,因为她觉得她好不容易培养出了一位”高学历“人才。确实,相比他们而言,我的学历确实高了不少。虽说我家在小城市做了很久的生意,但是并不富裕,我考上研究生也逼迫他们从事着艰苦的工作,一个去仓库拣货,一个成了小货车司机。实在话,现在的我内疚又心疼,觉得自己快三十了还在浪费时光,任性挥霍。但是,不善于沟通和表达使得我和父母的关系处于强烈的波动状态。
2020年7月,我硕士毕业后去往南方某省会城市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离家近,要知道高铁不过半个小时。在我看来,家或者说父母给了我最大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但是,我发现我的想法好像“错”了,而这种“错误”伴随着我走过高中、大学、研究生到了社会。去年年底,因为办理户籍的缘故,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一趟,而每一趟都是星期五晚上十点的高铁。高铁到站后,总是要麻烦我的父亲开车来接,而我母亲因为工作的缘故便早早休息。从高铁站回家的路上,父亲总会和我寒暄两句,问问工作和生活的近况,我也会简单地附和两句,但四、五分钟后谈话便会戛然而止,只听见汽车碾过沙尘的声音。到家后,母亲会借着上厕所的机会和我聊上两句,聊完就回房休息,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工作。回家的开始,一切都显得舒适平静。
回到家里,刚开始总是很舒服。睡觉没人管,玩手机也没人管,活脱脱像个神仙,但不曾想这是每次矛盾的前奏。等父母工作回来,总会提及一些我的事情,无非就是是否谈了女朋友、工作是否顺利、吃喝是否健康营养等惯用内容,可每次说出来的话却让我很生气。从他们口中,“是否谈了女朋友”变成了“怎么还不谈女朋友,30岁之前一定要给我结婚”,“工作是否顺利”变成了“千万要和同事、领导搞好关系,别把你的臭脾气带到工作中”,“吃的是否健康营养”变成了“是不是又吃了垃圾食品,是不是又没按时吃饭”,关心变成了要求、怀疑与质问。最后,演变为对你生活习惯的嫌弃,甚至每一次回家都为此喋喋不休。其实,我知道他们只是为我的健康着想,希望我有良好的爱好和生活习惯。但当我带着坏习惯离开家的时候,我能感受到父母对我的不舍。在我做高铁回工作地的路上,我觉得我也理解他们,要知道家里多少时间连争吵的声音都没有,回荡地只是电视机里、手机里播放的声音。不过,争吵终究是不好的,父母更需要陪伴和关心。
现在,我觉得理解、包容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修行。
矛盾关系
中国的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关系,使得两代人看起来还不如朋友那般亲密,而这种距离感或多或少受了时代发展的影响。
因为计划生育的缘故,年轻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加速深化的时期。相比之下,父母那一辈经历的却是异常艰苦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是生活常态,物资极其匮乏。而正是时代的差异,造就了两代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
现代社会最大的特征就是丰富的物质生活。在都市的霓虹下,年轻一代可以尽情享受一切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事物,知道一切想要知道的事情,见过比父母那一辈“更大的世面”。年轻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个性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更喜欢独树一帜。年轻人享受着更好的教育资源,有着比父母更高的文化水平。年轻人爱自由,不喜欢被约束。当然,随着就业人口的增多,年轻人也不得不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得不逼迫自己接受996,甚至007,接受内卷化社会的洗礼。
面对现代社会的“新鲜”事物,父母是不理解的,或者说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显得有些迟钝,因为很多东西已经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你跟父母讲VLOG、讲赛博朋克、讲HIPHOP是完全行不通的,他们只会听得厌烦。父母那一代人,是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一代人,他们可能一生都奉献在一个岗位上面,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新闻、军事、体育、两岸关系等内容,使得他们容易或不理解或沉迷于这个泛娱乐化现代社会,他们认为年轻人会沉迷于打游戏、刷视频、聊微信,可实质上他们却深受泛娱乐化工具之害。但是,父母那一代人也是最有人情味的一代人,把亲情、友情看得非常重要。其实,父母内心是非常渴望与子女交流来代替这些娱乐活动,就容易在短暂的相聚过程中把目光和精力都聚集在子女身上,导致用力过猛,而他们也不知道过度聚焦会给子女带来更大的压迫,这与子女视家为温暖港湾的想法背道而驰。因此,造成两代人的矛盾和冲突。
子女与父母的矛盾关系,归根结底还是聚少离多所造成的不理解和少沟通。 从大学开始,两代人就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大多数子女选择离开父母到远方读书,最近也是在省内。现在的我,依稀还记得和母亲乘坐绿皮火车前往大学报到的情形。家到大学的距离成了两代人之间亲密关系的第一道坎,要知道,在此之前子女的学习多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的。在大学,电话这种无法“察言观色”的“低效”沟通方式成为主导,慢慢另一种更为冷漠的沟通工具“微信”也加入进来。同时,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想法上的不同:父母极其关心出门读书求学的子女,生怕孩子在外面吃苦、受到欺负、身体不好等;但是,子女却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学习、社团、学生会、娱乐等校园生活上,在子女眼中这可是难得的自由时光。这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会减少双方的交流。父母很难理解子女对自己的“疏远”,便会在寒暑假等团聚时间连续发难,或者说“训教”,表现出一种嫌弃的状态。而子女也很难理解父母的嫌弃是种反向的关心,导致冲突式的交流,造成“不理解——少沟通”的恶性循环。
等子女毕业以后,父母更加不理解孩子为啥不快点找到男/女朋友,结婚为啥不早点生个孩子。对父母而言,适龄结婚、生育已经在他们的意识里根深蒂固,子女的婚嫁似乎就是他们的唯一愿望和精神寄托。其实,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这种催婚摧育的行为,同时也不想跟父母说出自己在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不如意,生怕惹得父母担心,而两代人的关系就在这样的揣测和权衡中变得愈加矛盾。
愿望
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矛盾关系?其实需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父母可以多分散下自己注意力,培养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或多或少了解些年轻人的东西,找到与子女沟通的话题,而不是每次都围绕学习、工作、婚嫁等让人神经紧张的内容,尊重子女的喜好,不过多的干涉,甚至可以找机会参与进去;子女应该多理解父母的心态,对父母有耐心,了解父母过去的生活状态和经历,帮助父母处理些家务琐事,主动找父母聊些有趣的话题,在特别的时刻送上自己的一份关心,同父母一起分享喜悦的事情,也要相信父母也能替你分担忧愁。
父母终将老去,子女也终将为人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当然有机会记得回家过年!
注:本文年轻人泛指90后-05前的一代,或多或少你与我都有感同身受的经历,或者你和父母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或者你和父母关系一直在恶化,再或者你和父母有着冲突和矛盾,但请理解和包容你的父母,请大家多多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为这种美好在今天稍纵即逝、珍贵无比!当然,我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理解和包容您的孩子,因为我知道他们是您在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欢迎关注“一知新解”!
(本文为作者原创)
如有问题,欢迎咨询,我愿称我为知心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