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低调的海豚  ·  WPF ...·  1 年前    · 
买醉的机器猫  ·  使用 Visual Studio ...·  1 年前    · 

“两弹一星”精神之绵阳印记:勇攀科学高峰撑起民族不屈脊梁

图片
两弹城内的邓稼先旧居
“我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在这里指挥完成了22次,位于梓潼的两弹城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摇篮。”近日,在“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副院长梁胜朝告诉记者,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当年在梓潼“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重要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梓潼县长卿山,绿树掩映中有一片红色砖瓦建筑群,更有九院院部旧址。这里曾是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部,现被称为“中国两弹城”。
做隐姓埋名人 两弹元勋以身报国
“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
梁胜朝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保障国家安全,老一代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伟大成就。
当时,面对美苏垄断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并到处挥舞“核大棒”的国际局面,我国决定自己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增强国际地位。
“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掷地有声。随后,我国制定的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都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
1958年,我国开始制定了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工业开始起步。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依靠全国的支援,各部门、各地方、各部队大力协同,经过一大批科技人员、指战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的导弹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把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这是“争气弹”“中国星”。在这背后,是一串响亮的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为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在梓潼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14年。1985年7月30日,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防科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在中国两弹城王淦昌旧居,至今在醒目位置保存着一个木质行李箱,上面写着“王京”两个字。曾享誉世界物理界的他“以身许国”,一生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61年,王淦昌调入九院工作,他隐姓埋名17年,改名“王京”投身科研工作,直到1978年才被解密。“两弹一星”功臣程开甲是从英国回来的物理学家,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20年。有人曾这样对他说:“你如果不回国,成就会更大。”程开甲回答:“我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瞬间,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了核技术资料……
从第一颗原子弹实验到氢弹原理突破,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半,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这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中国速度!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内外交困中崛起,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令全世界惊叹。
“两弹一星”是值得中国人为之振奋的骄傲成就,标志着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反映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栉风沐雨苦为乐 “两弹一星”精神永传承
“研制‘两弹一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创造了‘两弹一星’奇迹,也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梁胜朝说。
在我国原子弹研制基地和试验基地建设之初,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大学毕业生、支边青年、工人,奔赴大西北的草原荒滩。原子弹理论设计研究没有图纸和模型,邓稼先就带领年轻人自行设计;没有进口的先进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来计算;为了计算一条弹道,我国空间技术创始者王希季等人夜以继日奋战,演草纸堆得比办公桌还高……
梓潼县政协编纂的《九院在梓潼之轶事》记载,20世纪60年代,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中央决定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1969年底,依照“靠山、隐蔽、进洞”的三线建设精神,九院从青海迁来梓潼长卿山下。
如今,“两弹城”作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常年开设专题党课。同时,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从2021年1月中旬起,“两弹城”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微党课,方便干部群众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党史国史,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正以探寻“两弹一星”真迹、追寻“两弹一星”历史、聆听“两弹一星”故事、感悟“两弹一星”伟业、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品牌,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和勇争一流的工作状态,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力量,让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放射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毅 胥江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