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教授对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作出全面说明,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英文版初版于1974年。黄仁宇先生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先生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了全面说明的头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度量衡说明
明代的两京十三省图
第一章 财政组织与通行的做法
第一节 政府机构[1]
第二节 农村组织和税收基础
第二章 16世纪的现实与主要的财政问题
第一节 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变动因素
第二节 土地和人口数据
第三节 军队的维护
第四节 货币问题
第三章 田赋(一) ——税收结构
第一节 税收结构的复杂性
第二节 区域性差异
第三节 役及其部分地摊入田赋之中
第四节 税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第四章 田赋(二) ——税收管理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
第二节 影响一般管理的因素
第三节 征收水平
第四节 税收收入的支出
第五节 田赋制度的最后分析
第五章 盐的专卖
第一节 盐的专卖机构
第二节 政府的管理与控制
第三节 16世纪的管理周期
第四节 国家收入、食盐价格及其对消费者的影响
第五节 专卖制度失败的责任
第六章 杂色收入
第一节 工商业收入
第二节 管理收入
第三节 役和土贡折色的现金收入
第四节 非现金收入
第五节 杂色收入总结
第七章 财政管理
第一节 16世纪的户部
第二节 各省之间和各部之间的管理
第三节 军事供给
第四节 张居正的财政节流
第八章 结 语
第一节 过分简化的风险
第二节 明代的财政管理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附录A 免纳正税的田土
附录B 1561年浙江淳安县的常例和额外服务
附录C 1535年每引盐的开中则例和余盐银
附录D 《明实录》所载1581年土地清丈的部分结果
评分及书评
黄仁宇(1918-2000)闻名的是《万历十五年》,提出中国古代的落后是由于没有数目字管理,但这方面经常被误读,我认为本书更系统和专业的阐明了问题所在,即中国的问题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造就了特定的管理模式。本书已经涵盖了作者的主要论断,从出版的角度是个失败之作,只售出了 850 本。黄仁宇生逢战乱,亲身上过战场,了解中国乡村的状况和社会问题,46 年赴美求学,因曾为蒋嫡系军官,当然不甘于把蒋的失败归罪于贪腐,他曾在课上和学生争论,说 1937 年蒋的中央政府一年的支出仅有四亿美元。他从小受的教育,满清也是外来政权,这样就再前遡 300 年从 1587 年回望,全书主要观点:明朝力图在一个广大的帝国内强制推行其野心勃勃的中央集权的财政制度,这种做法超出当时的技术水平(包括交通运输,信息交流,货币和银行规则,会计统计和数据保存的技巧,甚至官员的心态)。由于中国地理上的地区差异,农作物的产出差异性很大,中央集权的政府为政权稳固,” 轻徭薄赋 “自然是首选,但这样也自然没有财力负责公共建设,特别是军队的豢养。日本的德川幕府是把全国各属地的贵族都要求到东京居住,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也是如此,造就巴黎的辉煌,也保证了对贵族的管束,英国是国王巡回去全国各庄园吃喝。嘉靖皇帝用严嵩去搜刮江南,变相转移支付,魏忠贤也应该是同样的作用,等崇祯除掉魏忠贤,自然江南的私库就收不上来了,全国加税再精简,自然就逼出个闯王来。从《金瓶梅》和《长物志》都可以侧面看出江南的富庶,和边关天壤之别。同样乾隆的六下江南也有同样的作用,到嘉庆扳倒和珅,江南的外财也就收不上来了。等到道光就是衣服打补丁也挽救不了中央的财政危机。黄仁宇这本书包括《万历十五年》现在看不是很专业,但确实是开创性的洞见,把中国传统历史上认为的人是决定因素,以道德评判,转向到地理,财政等技术因素上。此书为半个世纪前,那时的资料检索完全手工,未来
AIgpd
的发展,对历史资料将会有更精准的揭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