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中心
|
中心
|
心闻播报
|
心海导航
|
心晴海岸
|
心理空间
|
探索心谷
|
心理委员之家
|
志愿者风采
|
校园心时尚
|
本站专题
|
在线咨询
|
心理测评
身为心理学家的人,不可避讳的承认,背景不同、思考不同、社会不同、环境不同、信仰不同,心理学的学问必然不同,在基督教的「告解」世界里,佛教应该改做「拜忏」才是,西藏的密教应该就是那种「五体投地」的仪式。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森
田
先生的「森田疗法」,才能看出一些些的况味,一点点的学问。
简单的说,森田正马是以佛教与禅宗做为治疗的「理论重心」。
两条轴线贯穿治疗的命脉:顺应自然与为所当为。
顺应自然疗法
森田把顺应自然解释成佛教与禅宗里的「顿悟」。顿悟可以说成实实在在的豁然开朗,一种与自然事物和谐的生活态度。如果以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做向度,它很像卡尔。罗吉士所谓的「面对」,老老实实的「接受症状」,真正相信逃避、压抑、反抗是徒劳无功的,心理健康者的定义不叫做心理没病了,而是懂得解开压力的人,困扰来,别人需要三天的时间,你只须一天半,便表示你的心理「比较健康」,于是森
田
先生相信,治疗心病的首要原则便是,先承认压力、寂寞、困顿、失落、不安、恐惧是一种「自然」。
凡人都会有不舒服的窘境,它不是某一个倒霉的人所独有的,即使被尊称为心理学家的人,也有可能在情感重挫的情形下心灰意冷,顺应自然才有机会走出生命的幽谷。
森田正马的「顺应自然」中包括了诸个层面�
�
如果情感的冲动与不平,得到纾解与满足,挫折感就会迅速平静或消失。
�
情感必须透过各式各样的经验,逐渐变成一种习惯的处理模式的。
�
困境被过度的注意,将产生月晕效果,强化失落情绪。
最有效的治疗法是听任情感的浮沉起落,人的情绪总是山与山谷的组合,它们会自然的
�
回路转,不必刻意救赎。
�
情感强度坚守「递减」原则,发生时悲不可抑或难以接受,渐渐的理出头绪,最末是毫无所动;也就是说「时间」永远是最好的治疗剂,可以治疗人类心灵中的千疮百孔。
按照森
田
先生的说法,情感是有它自己规律的律动的,不必人的意志转移,神经质的人正巧与「自然」背道而驰,他们老喜欢用压抑、退缩的方式消除不安的情感,刻意处理反倒是他们苦上加苦的原因顺应自然的观念中,森田正马说出了两大重点,他说必须接受各种出现的可能,及了解各种情绪发生的来源。鸟飞青天,鱼游大洋,虎奔荒野,都是天经地义的事。
他把佛家的观念引进「顺应自然」的理念中,认为开悟,就是在开「自然道」,这样才能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人究竟应该如何破除心念上的矛盾? 一言说透,就是服从自然。 这也正是走出精神冲突的解脱药。
为所当为的治疗法则
为所当为可以说是要求患者「看清自己的局限」,为所当为的应正是不为所不当为,其实那也正是森
田
先生的顺应自然概念下的实行法则。这正是佛家所谓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本觉真心」或「明心见性」,诚如
�
大慧语录
�
卷十八所言�
「才作是念,便是于
心意识推出一座须弥山,一障碍道眼,不能明见本地风光、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的终极应该是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 本来面目还原到心理学人性的角度上,也许可以解释成「面对」 ,用放任自流的心情,接受一切的拂逆与挑战。
在森田正马的治疗原则中为所当为包括了「忍受」与「面对」两种层面。忍受有点「苦海」与「彼岸」的意思,众生造业受报,在生 死场中轮回,
�
法华经
#8231;
寿量品
�
上说�
「我见诸众生,
1
没在于苦海」,渡过苦海的人才能达到彼岸。森
田
先生建议患者,把人生的不顺当做一种业,逃避只会愈陷愈深,得不到改善,认识「苦」是一种理所当然,它便与快乐一样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再苦上加苦。
心理疾病的患者常常以为人生他最苦,于是认识到「大家一样苦」,正也是一种治疗。我今天苦,别人可能是明天苦或后天苦,苦是平权的。有了这样的观念后,才能懂得如何面对人生。
不容否认的,人的痛苦多半停留在「主观世界」的深渊里,所有的恐惧与不安多半来自逃避与敷衍,无法摆脱烦恼,另一位以佛禅为治疗轴线的治疗家高良武久说�
「不跳入水中的人,永远学不会游泳」,这个道理就是
�
面对
�
。即使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种境界,也可以在别人的指导下学会,这正是
�
顿悟
�
的精髓,禅师便是帮你开悟的角色。
森
田
先生的「森田佛禅治疗法」,可以说是透过顺应自然,达到为所当为的风格。一如禅宗所谓的「安心」,在五灯会元中曾有一段慧可与达摩的掌故。
慧可问�
「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
�
诸佛法印,非众人得。
�
慧可说�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
「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楞了良久说�
「觅心了不可得。」
于是达摩说�
「我与汝安心竟。」
�
禅宗的安心这下可明了,所谓安心,不可以求之而得,如同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补遗
――
无所为便是安心法,不真伪真病方。
「安心」与「壁观」联结起来,不也正是顺应自然与为所当为,一心具足万法,不必用心外索
.
文章来源
http://www.psyonli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