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 诗的影评 是什么带我们去到来世,唯有诗。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作者 亚比煞 亚比煞
是什么带我们去到来世,唯有诗。
“你在那边还好吗?
感到孤独吗?
日落时天空还会变红吗?
鸟儿还在通往树林的路上唱歌吗?
你能收到我不敢寄出的信吗?
我能表达我不敢承认的忏悔吗?
时间会流逝,玫瑰会枯萎吗?”
我没有五百万来对你赎罪。
只能写一首诗。
我在急速老去。
阿兹海默症渐渐令我忘记一切词语。
先是名词,再是动词
然后,我会忘记你,忘记我的孙子,我的女儿
忘记童年姐姐美丽的呼唤,最后是我自己。
我将忘记爱,忘记恨,忘记所有的美好与罪恶。
所以,在这之前我要写诗
在所有记忆飞速旋转消失的每一刻
我努力的,努力的蹲在路边,写一首诗
我观察阳光下的树,倾听鸟儿的歌声
我捡起落在地上的杏子,尝尝它的滋味
我该留下点什么给我定意要离开的世界
也该寄去点什么给你死去的世界
我的感情,我的记忆,伤痛与忏悔。
唯有诗。
“现在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就像风停留了,又走了一样。
像影子,
承诺永远不再回来,
为了那封始终掩藏的爱意,
为了轻吻我疲惫脚踝的小草,
以及跟随在我身后的小小脚步,
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我去参加了你的安魂弥撒
先生说,你在天国会比在这个世界幸福。
我不相信,我得不到安慰。
我知道你是承受了多么沉重的痛苦才放弃了生命。
但是,也许你就是那颗落在地上的杏子?
被车轮碾压,被脚踩踏的汁肉模糊,只是为了来生做准备。
我这么说,因为我也是一颗杏子啊。
弥撒以后,我偷走了你的照片。
我将它放在饭桌上,提醒我的孙子,
他甚至不知道,对你所做的事,是不可饶恕的。
太年轻的孩子,甚至连灵魂都没有。
看到你的照片,他不过呆了一秒钟。
就若无其事的拿起遥控器看电视。
荧幕上的光,一晃一晃,照上他青春的脸。
那光闪电般劈在我的心上。
而他这时没心没肺的咧嘴笑出来。
这是多么肮脏。
虚伪的日子里还有多少这样的罪,从来没有人去请求宽恕。
从不请求宽恕的罪恶,如果不是更大的罪恶,又是什么呢?
世界是一个垃圾场。
我在垃圾场里写诗。
也许居住在诗意中
才能让我逃避这劈头盖脸的肮脏。
这是逃避吧,或许。
现在我什么都没有。
唯有诗。
“现在黑夜降临,
蜡烛还会点燃吗?
我在这里祈祷,
所有人都不再哭泣,
为了让你知道,
我有多么深爱着你。
在炎热夏日的午后,长长等待。
那条苍老的小径就像父亲的脸,
孤独的野花,悄然消逝。”
他们说,拿出一笔钱就可以摆平这事。
摆平学校、媒体,还有你妈妈。
他们居然还办了庆祝会。庆祝什么呢?
庆祝逃脱了惩罚?
他们能够逃脱心的惩罚吗?
他们让我和你妈妈谈谈。
用我的生活唤起她的同情。
别忘了掉两滴眼泪,他们说。
于是我去了,对不起我去了。
我忘记了他们教我说的话。
我只想说一声对不起。
但是就这样我也终于还是无法开口。
于是我去了你投河的地方。
风把我的帽子吹起来,飘飘荡荡,坠入河中
那么白,那么轻盈,随风无定
就像你年轻的生命。
既然我不能说出道歉。
还能以什么来折磨自己,清洗自己?
唯有沉默。
唯有诗。
“我曾那样深爱过,
每当听到你那微弱的歌声,
我的心就悸动不已。
我为你祈福,
在我渡过漆黑的河流之前,
带着我灵魂最后的呼吸。
我开始梦到,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我再一次醒来,
被阳光刺痛双眼,
我遇见了你,
你就站在我的身边。”
可是我却不会写诗。
我用尽力气也写不出一句诗。
只能在笔记本上涂着几个零散苍白的词。
小时候老师对我说
美子,你长大了会成为一个诗人?
那时我几岁?9岁,还是10岁。
现在我已经66岁了。
这五十年啊,我都做了什么呢?
我没有成为一个诗人。
甚至写不出一句诗。
于是,我问每一个与我交谈的人
要怎样才能写出一首诗?
诗人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诗。
张开翅膀它就会飞出我的心。
它被什么捆住了?
我用尽全力解开它,让它飞
飞向彼岸的世界,飞向你
好的,现在是道别的时刻了。
我给你们留下这首诗。
《那喀索斯之歌》
你知道那喀索斯是谁?
他也是一个投水自尽的人。
有人说他是死于自恋。
不,他是死于世界的荒凉。
他死于他的美,不能与任何人分享。
美是清晨热腾腾的早饭。
美是我这样一个衰老的女人还穿着艳丽的裙子。
美是你在自杀之前,回望家门时那双纯净的眼睛。
最美的时光,我们都心知肚明。
而记忆和生命的沙漏,已经快要见底。
是什么能颠倒它?
颠倒恶与丑,罪与痛?
是什么带我们去到来世?
唯有爱。
唯有诗。
===========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豆瓣)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豆瓣)
遇见某个人,你的命运因他改变。
遇见热爱的事,便有了永不泯灭的热情。
遇见父母或子女,成为命中注定的缘分。
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
我遇见了你,便像是找到了真的自己。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收录了国内一线作家连岳、鬼脚七、李筱懿、韩松落、杨熹文、周冲等原创作品集,记录生命中每一次重聚与别离、失落与长大、灰暗与闪耀的心路历程。每一篇文章直抵人心,每一个故事温暖隽永。感恩生命中所有美好的遇见,是这些温暖使我们远离阴霾,成为善良的人,闪光的人。
艾小羊:好运是一种能力 002
杨熹文:读书可以改变的那部分命运 009
周冲:走得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 016
李爱玲:替未来的你,抱抱现在的自己 025
李筱懿:真正的优秀并不刺眼 033
祝小兔:什么都不信,可能是见识太少 042
连岳:学会浪费 050
潘云贵:一人住,一人食,一人好好活 057
老丑:对不起,我们不必再联络 068
陶瓷兔子:爱情很贵,请别浪费 077
王珣:你有自己的山川湖海,也能安于厨房与爱 085
鬼脚七:三轮车 092
王东旭:我遇见你,我记得你 098
周文慧:时间的胶囊 118
向暖:安放好一颗心 129
亚比煞Aimee:愿你永远也不会与美好决裂 182
曲玮玮:看到你心里的那团火 196
韩松落:你马不停蹄的爱情,只是一段故事梗概 204
紫健:所谓在乎,就是想让你多休息 212
倪一宁:我跟你的故事,停更是最大的仁慈 219
李月亮:要是来日方长,谢谢你能懂我 227
==============
《诗》,却道天凉好个秋
杨美子自从报名了一个“写诗培训班”之后,就经常焦虑地问别人,“怎样才能写出诗呢”,“灵感从哪里来呢”这之类的问题。同时她也得悉她的外孙伙同几个同学强奸了一位同校的女生,最后导致了这名女生的自杀死亡。在培训班上,老师教她诗要写出内心直接的感受;同时也教她诗是要寻找美的。但这两种教诲在她的内心起了矛盾,她心中的愧疚感是如此剧烈,如何才能化之为美的诗呢?
初看李沧东的《诗》,它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由韩国老影后尹正姬饰演的杨美子,似乎也显得有些做作——她爱写诗,总是刻意要寻找那些可以入诗的材料,水槽里待洗的碗碟,手里的苹果,树桠间漏下的阳光,她都摆出张开双臂好似要迎接随时降临的“诗意”的姿态,实在是为赋新诗强“觅”愁。
如果她真的只是这么一位附庸风雅而无诗才的老太太,那她倒真的有可能写出几篇还能看得过去的诗章。但是问题是,她确实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敏感心灵与悲悯情怀,她的写不出诗,不是诗情耗竭,而是情至深处,乃至无言。但杨老太太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有满腔的至情与愧疚,但她又敏感地觉察到,若把这种情感入诗,这对那位死去的少女又意味着什么呢?她迟迟无法下笔直接面对此事。
杨美子的这种情感遭遇,其实早有先哲概括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阿多诺如是说。在别人的巨大悲痛面前,你的艺术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创作问题,而是伦理问题。这和杜甫的“文章憎命达”有所区别,前者是指面对别人的苦难,后者则是省视自己的人生。这时我们才发现,这部名为《诗》、大部分剧情也围绕“诗”来展开的电影,其实和主人公怎样写诗或者诗写得怎么样都没什么关系,甚至和诗本身关系也不大。它那条看起来是副线的故事,即美子的外孙强奸少女致死,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这种表面与内在的主副线对位,显示出了李沧东高超的编剧技巧——未怪它获得今年戛纳的最佳编剧。
让我们从影片表面上的主线入手,来看看这两条线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影片中美子有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她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片中她一共拿出来五次,第一次是在施害者家属开会的时候得悉外孙的罪行。美子并没有在会上说什么话,其他施害者家属毫无忏悔的言辞令她如坐针毡。她起身来到户外,对着一丛鸡冠花,写下了“血一样红的花”短短一行字。这其中的愤懑、忏悔和鄙夷,似乎任何直接的控诉都显得太过无力,顾左右而言它几乎成为了最后的无奈。就像辛弃疾“如今尝尽愁滋味”的时候,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而此时“奥斯维辛”的伦理问题,在这里就找到了一个坚实的情感基础,因为有些事情你确实不能做,但这种不能做却不是由外在的伦理约束所带来的,恰恰相反,这些伦理约束是经过千百个富有良知的心灵所共同构建的。就像美子,她未曾知道这其中的曲折,但是情感和良知本能地告诉她,她只能顾左右而言它了。
在影片接下来的情节中,每次她拿出笔记本的时候,就是她的心灵受到此种震撼而却不能自由抒发的时候。这种对心灵的自我束缚,正是她为死去的少女所做的忏悔。第二次,她来到外孙的学校,看到他们毫无愧色地、无忧无虑地踢球,她写下了:“鸟的歌,都唱些什么呢?”这近乎天问式的问题,表达了她的困惑与迷茫——她无法理解这些少年在想什么,为什么害死了人还可以这样“自由”。当然影片中也未给出答案,但李沧东显然对电视是颇有微词的,片中愚钝的外孙多半时间都在看电视。
第三与第四句话可以连在一起看,在医生告知她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时候,她写了“时间流逝,花朵凋零”,此时她真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逼近。于是她来到那女孩纵身一跳的桥上,来到尸体飘零的江边,她似乎与已经死去的女孩有了某种超自然的沟通,她拿出笔记本,凝神,握笔,但是终于空白。天亦知言语无能,便落起雨来,滴到纸上,像是人的泪。
全片的高潮出现在美子与少女母亲见面的那一场戏。这也是全片中最富“诗意”的段落。美子受其他家属的请求,去看望受害者的母亲——一位市郊的农民,以说服她接受赔偿的金额。但少女母亲不在家,正在地里干农活,美子于是信步走向田垄。路上,她看到一棵杏子树,枝头挂满了杏子,熟透了的已经掉了一地。美子捡起一个,放进嘴里。此时,她写下了第五句话:“杏子摔到地上,为了重生而甘愿被践踏。”
此时的美子,被眼前的美景所折服,她的心灵希望能够以最大的代价来换得自由。经过愧疚与忏悔,现在需要的是代价。但并不是金钱那么简单。
美子在田间偶遇了一位妇人,肤色青黝、貌容朴素。她们娴静地交谈着天气、收成和杏子,阳光照进每个开着窗的心灵,一切是那么的平静,简直可以以此为题材来创作一首静美的田园诗。但是导演最残忍的地方也正在于此:这个妇人就是那位少女的母亲——最美的景致里有着世间最大的悲痛。美子在告别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是美子的潜意识没有让她去认出这位她该谢罪的人。她只敢偷偷地去看少女学习过的学校,偷偷地写这些辞不达意的“诗句”,她已经在心里忏悔过无数次,但碰到真人,她说不出那句对不起——这个时代的对不起已经变得和写诗一样廉价。她要以行动说出这句对不起。
美子最终的决定是把外孙交给警察。她也曾给过她外孙一个机会,她把少女的遗像摆到他的面前,以期能引起他的主动忏悔,但是他并没有,他继续看他的电视。最后的结果是他应得的,正如片中一个诗人说诗的死亡是它应得的。
影片的结尾,美子写出了她的第一首诗:“你能收到那封我不敢寄出的信吗?我能给出那次我不敢做出的忏悔吗……”这首诗意浅白、技巧朴拙的小诗,却是美子深深酝酿的一曲悲歌。美子不是诗人,她没有诗人华丽的辞藻和高超的诗技;但她又是真正的诗人,因她敏感而悲悯的心灵,因她懂得诗艺的边界,也因她这份自我救赎的勇气。
=====================
残酷的诗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凭借《诗》,李沧东获得戛纳最佳编剧奖,这就能活活气死三拨人:作家、导演、编剧。倒不是因为在每个领域都极其优秀,而是因为,他是一位有名有利的作家,一名有文化的导演,和一名能执导筒的编剧。
~~~《诗》讲述的不是什么故事~~~
《诗》讲得当然不是如何成为诗人、如何写诗、以及诗和生活的关系,虽然影片里有大量情节——按照粗暴的讲法——很具“诗意”:女性啦,花朵啦,河流啊,诗歌训练班啦,树叶的摇曳,丰收的果园啦,但是仔细回想,这位女性60多岁了,花朵是假的或是痛苦的,河流里飘来的是尸体,诗歌训练班里每个人的回忆都是痛苦的,摇曳的树下是一群强奸犯,丰收的果园里是加害者面对受害者时痛苦的良心拷问。
《诗》讲得当然也不是“女性”,鉴于主演非男即女,只因尹静姬为主演就说它是女性题材电影是很不公平的。李沧东接受采访时,也认为毋宁说是人性而非女性。但是有此二者,即“女性题材”和“诗意”的标签,这部片子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被接受了,就好比说《密阳》的主题是反基督教,说《绿洲》关注的是底层边缘人的内心。
那么这是一部如奉俊昊的《母亲》一般展现亲情的祖孙电影么?更不是,只要想想多数场景中,祖孙之间只有无法消除隔阂和陌生,孙子只看电视听摇滚乐,祖母连电脑都对付不了。甚至在轮奸案发生后,祖母进屋要和孙子谈谈,画面非常有冲击力,孙子被子蒙着头,祖母使劲全身力气也没办法掀开,而对话只有一句:为什么?但这个问题,影片结束都没有答案。
~~~《诗》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诗》讲的是一个女学生被六个男同学强奸多次,最后自杀的故事。不,不对,它讲述的是女学生被六个男同学强奸最后自杀,除了美子,全世界都对此视而无睹的故事。李沧东本有更澎湃的讲法,比如《密阳》那种不忍逼视的疼痛,让人没勇气再看一遍,但《诗》的叙事手段非常隐晦含蓄,也更深沉曲折。
故事由两条线索展开。第一,美子要写出一首诗;第二,女同学投河自杀,男同学们的家长们(包括美子)解决善后补偿问题。
稍微有点编剧常识,就知道李沧东的胆子有多大才敢拿第一条线来当主线,就像只有李沧东才敢用《诗》来做电影的名字。影片用了巨大的篇幅讲美子如何观察世界,如何做笔记,如何寻找灵感。但等一下可以看看,美子记下诗歌笔记,以及诗歌出现的场合,都非常荒谬。
事实上支撑《诗》的是第二条线,虽然这条线展开的非常缓慢,既缺乏时间的紧迫性,情节上也没有戏剧性,更兼这条线不断地被自然美景和诗歌朗诵会打断,但故事的主干还是很清晰地:美子的外孙和另外五个男同学一道,在科学实验室强奸班上的女同学朴姬珍数月之久,导致其最后跳河自杀。事发之后,学校和家长都力主隐瞒,想与受害者家属私下达成赔偿协议了事。美子作为家长之一,也被裹挟进这件赔偿案之中。
李沧东的《诗》最重要的特点是细节完整。一个女孩儿自杀身亡,来看看这条线的整个细节。
美子在医院门口看到自杀女孩的妈妈,紧接着就在超市和偏瘫老先生的媳妇谈及此事,对方的反应是完全麻木,而且对比极其强烈,因为之前和之后,这个媳妇和美子的对话都很完整,恰恰是关于死去的女孩,对方完全是置若罔闻,连客套性的敷衍都没有。
美子第二次和孙子谈到自杀的女孩,孙子完全不关心自己的同学自杀了,两眼看着电视,问外婆要新手机。
美子正式知道自己的孙子是强奸犯时,一群家长约在一起,有的赶时间,有的想喝点酒,有的说这女孩其实很又矮又丑,而且并非被强迫,有人责怪学校管理不严格,还有些好奇男孩儿门为什么找这么个丑女孩,话题直接就切入赔偿。没有人觉得震惊,没有人觉得罪恶,没有人想这些孩子该受到什么惩罚。家长们几次的碰面,镜头上都有种难堪的轻松,最后赔偿谈妥之后,有人用了“万事大吉”四个字。
接着是学校的老师来了,也是简短几句话,保证绝对保密,希望双方尽快达成协议,否则学校难看,男孩子们的前途堪忧。
而其中最恐怖的,是孙子的表现。他知道女孩自杀了,知道外婆知道了,外婆把女孩儿的照片放在自家饭桌上,可他居然跟什么都发生一样,吃零食,看电视大笑,照样踢球,照样打游戏。
这一切都太平静了,李沧东的镜头下,一切都平静的近乎诡异,黄昏时乘凉的老人,玩呼啦圈的孙子,打羽毛球的两个人。怎么能这么平静,罪恶在黑夜里都闪闪发亮,可没有人有哪怕一点内疚,船过水无痕。她受不了,她质问孙子,她去参加女孩儿的葬礼,她偷女孩儿的照片,她去科学实验室,去女孩儿跳河的大桥,去尸体被发现的地方,她到女孩儿的家里看到照片,她见到女孩儿的妈妈,心中的内疚和罪恶感灼烧的她仓皇逃跑,不能言语。老年痴呆症的症状是健忘,可荒谬的是,比她年轻的人,忘记的速度比她快得太多了。
~~~诗和荒谬~~~
美子想写出一首诗, 这条线索像是一只埋藏的非常深的钟摆,给故事的推动力比赔偿费还来得深刻,而它的表象就是诗歌课程的结束之前,人人都得写出一首诗来,而美子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任何灵感,她不停问,问老师,问女诗人:怎么能写出一首诗?
翻回头看看,诗歌都出现在什么地方:
美子第一次观察苹果,学着写诗<——>七个男生在锁着的门里讨论被轮奸而自杀的女同学
美子坐在大树下观察和感受一颗树<——>美子即将得知孙子是强奸犯
美子蹲在鸡冠花下第一次写下诗歌“红如血的花朵”<——>美子得知孙子是强奸犯
美子在操场上第二次写下诗歌“鸟儿的歌声,他们在唱什么”<——>一群未成年的强奸犯在操场上无忧无虑的踢球
诗歌朗诵会“写诗是为了唤醒在内心心深处的孤独的呐喊”<——>美子观察孙子强奸女孩的科学实验室
美子在郊外写下诗歌“坠落尘土的杏子,在它的来生会遭到压榨和践踏吗?”——>美子到田野里找受害者的妈妈要求降低赔偿费
影片结束,杨美子留下一首诗歌<——>大桥上死去的女孩转过身
所有诗歌都出现在完全没有诗意的地方,相反的,它们都出现在最残酷最痛的地方,那些伤害、死亡、疼痛、荒诞、折磨发生的地方,那些无法挽回的地方。诗歌是她理解世界的地方,她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她打不开孙子的嘴,打不开孙子的电脑,她不能理解她深爱的孙子,她只能训斥“连动物都知道为自己善后”,她只能把女孩的照片摆在孙子的眼前,到最后她只能把孙子送走;诗是她治愈自己的地方,她也无法解决自己的内疚,无法宽恕自己,无法用一笔钱就两下勾销,所以她发狠斥责读诗的警察常说黄段子,玷污了诗,但声东击西也不解决问题,最后,她只能抱着膝头在夜晚的街道哭了。警察大叔过来问:干嘛哭啊大姐,因为写不出诗?
美子写不出诗的地方,最明显是在女孩尸体被打捞的河边。镜头非常直接。她坐在那里,笔记本上空无一物。一滴水滴下来,接着是更多的,噼里啪啦纸上全是水点,这当然是春秋笔法,明着写雨,暗着写泪。因为下一场立刻就转到偏瘫老人家,美子冲进大雨杀到他家去和他做爱。为什么呢?因为老先生之前谈到死亡。美子在河边坐着的时候,想到的一定是死亡,面对死没有诗,痛苦像是瓢泼大雨劈头盖脸,浇得她无处躲无处藏,对死的悲痛,对生的内疚,补偿到老先生身上了。诗就是生活,并非说生活像诗一样美好,而是说,诗并不美好,而是像生活一样充满苦痛和救赎。比如诗歌班上,镜头对准一个人,每个人的回忆自知不自知的充满痛苦,那一段非常动人。
当然,她最后写出了一首诗,在影片结束之时。强奸事件因为媒体的介入和刚正不阿的警察,无法一了百了,孙子被警察带走了。两次打羽毛球,简直是传神之笔。第一次是影片开头和孙子打羽毛球,孙子完全心不在焉,最后跑了,祖孙俩的世界是断裂的,无法交流的,祖母的想法孙子是完全置之不理的。后一次是和警察打羽毛球,当时孙子已经被塞进警车,美子看到,却仍旧和警察,一拍一拍,所有的态度都在其中,某种程度,她的内心是认同这种惩罚的,但她又深爱着孙子,这种矛盾和痛苦的具体体现,就是美子自此再没出现在镜头里,只剩下一首诗。她终于写出来一首诗。
《诗》当中的诗意的荒谬,简直不是硬币的正反面,而是有两个正面的硬币。比如美子爱美爱花,第一次看花是鸡冠花,鸡冠花语是庇护,但当时她刚得知孙子是强奸犯;第二次是在医院看到山茶花,美子说,红色的山茶花代表苦难,但大夫告诉她那花是假的;美子急难之间向偏瘫老先生求助,老先生毫无情义的问:我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你钱,一段生死的恩义瞬间成了敲诈;他们在酒馆喝酒,遇到一位年轻的诗人,非常犀利,美子苦苦寻求写诗的办法,而这个年轻的诗人不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诗。最惊心的例子,当然是美子和被害人的妈妈攀谈,互相却并没认出来,那么诗意的一刻,突然美子想起来自己孙子逼死的就是这个女人的孩子,那种荒谬感简直就是劈面一巴掌。
但美子最终是写出一首诗来了。美子在诗歌训练班的老师有一段话:想写诗,你必须善于观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观察,我们是在观察中生活。你们多少次见过一个苹果?一千次?一万次?一百万次?错。你们以前从未见过苹果,一次都没有。对苹果产生兴趣,去和它交流,才算真正看见它。凝视它,观察它的阴影部分,从每一个角度感受它,运用想象力,想象阳光被吸收到苹果里,这才是真正看见一个苹果。如果你们真的看见了什么,你可以自然而然的有所领悟,例如春天的积水,请准备好纸笔,等待那个时刻的来临。
美子是个天生的诗人,她感知世界的方法天生就是如此:“对她产生兴趣,去和她交流,才算真正看见她。凝视她,观察她的阴影部分,从每一个角度感受她,运用想象力,想象孩子们曾经在街道上摇着呼啦圈,想象她穿过学校的操场,想象学生们在教室里听讲,想象她回到院子里和狗玩耍,想象一个孩子在黄昏里追着公交车奔跑,想象她们登上公交车,想象我来到你跳下的河边,这才是真正看见你。”这份对人世的用情之深是很难的,美子的扮演者尹静姬也说美子是“这世间一份难得的礼物”。
而李沧东拿到这个戛纳编剧奖实至名归。这个剧本的难度,是在于以虚写虚。它把人对世界的感知和关系,落在两个“虚”的主题上,一是自我救赎,二是诗。这两个主题,但是一个分开来就非常难讲明白,更何况是打通了两者之间超越语法意义的通道。这两个庞大母题在杨美子身上和二合为一,把自我救赎的道路并列在寻求诗的过程当中,两者的痛苦,两者的艰难,在整部电影中非常完整的表达尽了,而结尾处,全是空镜头,夕阳下奔跑的孩子,欢腾的狗,湍急的河流,第一人称镜头和第三人称交互使用,标识出杨美子的行动轨迹,这时候诗歌声起,第一句是:
你那里好吗?
还是那么美吗?
……
你能收到我没敢寄出的信吗?
我能表达自己不敢承认的忏悔吗?
时间会流逝,玫瑰会枯萎吗?
诗歌中部,死者的声音出现了,生者和死者的声音此起彼伏,念诵着同一首诗。杨美子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历程,电影结尾,死者转回脸,轻轻说:
我开始做梦,
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
我再次醒来,
在炫目的日光下,
我看到了你,
站在我身旁。
这种处理非常冒险,因为太含蓄了太深沉了,影像已经开始尝试叙说随时都会超越其表达范围的东西了,所以很多人不大搞得懂这串空镜头和那首诗,也觉得故事没头没尾的。两种“虚”的主题:自我救赎和诗,在一连串影像中高度共鸣,女孩的朗诵和笑打开了宽恕之门,就像有人问《绿洲》里男女主人公会团聚么,这根本不算是个问题,故事的结尾是封信,是女孩在阳光里洒扫房间,这就是李沧东故事的解决方式。最后,电影回到起点,那黑魆魆的流水。
剧本能挖掘出两者之间超越语法的关系,把这两条主题绑得骨肉难离,场次如此对比强烈又不喧宾夺主,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更困难的是,怎么把深层主题上的非语法关系,在影像上实现出来。《绿洲》的主题是爱情发生学,因为剧本层面的减法已经做到极致了,呈现的结构就非常纯粹,纯粹到心碎,心碎到绝望,在这绝望中却生发出一切美好的品质,好比破碎镜面的光斑,原来是飞舞的蝴蝶。《密阳》的主题是主副线,关于宽恕和爱情,主副线的交集很少,大篇幅的力气都在宽恕上。爱李沧东,大多数人是《绿洲》,然后是《密阳》,但《诗》差不多就是单纯考编剧能力了,没有任何讨巧的手段,连个正经八百的配角都没有,就一女主角抗一整部戏。除了尹静姬,再没有任何可炒作的点。
《诗》让我想起卡佛的小说《家门口就有那么多水》,主题高度同构。
题外话,作为导演,他的一些典型镜头还是一眼就认得出来。奔跑的火车流淌的河水,贴在玻璃上变形的人脸,在《绿鱼》和《诗》都有惊心动魄的用法,对人物的塑造也非常精确,《绿洲》里薛景求追拍摄车的那一场,《绿鱼》追警察车的那一场,可以当教科书啊。《诗》的剧本非常难做,能做到这种程度,也得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