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特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照片摄于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文化广场”及“通湖路”南。
下图、这是在通州区
东关大桥
上拍摄的北运河照片,左侧、
通州城老地标的燃灯塔
清晰可见。
以下照片摄于正在建设中的
“通州区文化馆 通州区图书馆”
外墙。
下图、
大顺斋糖火烧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大顺斋糖火烧的由来与运河的开通有着历史渊源。
通州大顺斋糖火烧从明朝崇祯末年(1637年)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艰辛、兴衰起伏,却能够一直延续传承下来。所传承的不仅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持传统、造福后人的精神。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是北京地区其他小吃无法替代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图、
花丝镶嵌
北京花丝镶嵌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绵延几千年,不断丰富发展。历代统治者汇集全国技艺精湛的艺人,到京都为宫廷服务,融汇全国各地的精巧技艺和风格特点,形成北京的独特技艺和都有的宫廷传统特色。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凝聚着中华民族创造精神,聪明智慧的传统的工艺瑰宝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图、
通州骨雕
通州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北京百里长街东端,距北京天安门22.5公里,距首都机场16公里,东南距天津市塘沽港100公里,是北京市新城区之一。梨园镇小街村地处区域中部偏北,境内地势平坦,文化、经济事业发达,骨雕制作技艺传承人陈道青就生活在这里。骨雕作为一种工艺文化,通州骨雕继承并发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传统。
下图、
通州玉器
玉器是华夏文明的一块基石,他的起源可上溯到一万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故称“万年玉器史”。通州玉器制作技艺是在通州地区形成的、历史悠久的、以玉石雕琢为对象的传统做工技艺。通州玉器制作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民俗价值,是历史的见证;玉器制作技艺凝聚了通州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是人类文明智慧的象征。
下图、
通州风车
风车的出现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风车最早叫“八卦风轮”,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喜庆和吉祥,传说具有驱魔镇宅降妖之功,寓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四季保平安。传说发明“八卦风轮”的人就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姜子牙。所以民间纷纷效仿制作“八卦风轮”悬于屋外,祈盼除害招祥,世代平安兴旺。
下图、
通州剪纸艺术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的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他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
下图、
通州龙灯会
通州区地处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横亘首都百里长街最东端的交汇处,素有北京东大门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享誉中外,“一京二卫三通州”是历史对通州最公正的评价。运河龙灯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北运河的地域特色,经过老百姓的创造和传承,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珍贵的民舞品种,并成为运河文化和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
通州面人汤
通州建置已有2202年,是京杭大运河北起点,自秦汉以来便是水陆交通重地。隋朝修通京杭大运河之后,通州成为运河北端上的重镇,船舶往来,商贾云集,成为南北文化交流汇集之地。运河文化育英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享誉海内外的汤氏面塑艺术,就起源于通州,是运河文化孕育的奇葩。
下图、通州区
“运河文化广场”
牌楼。(关于运河文化广场详情,请看本博客专文)
下图、
东方
(the Oriont)
巨型城市雕塑《东方》由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设计,2006年秋天落成。她坐落于
通州区运河文化广场
,总高度32米,总重量约260吨。雕塑的材质为铸青铜和花岗岩。整座雕塑由一条巨龙和三尊麒麟组成。
龙是东方之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麒麟是吉祥兽,代表国泰民安。在我国汉代的四神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青龙则代表着东方,而紫禁城中金銮殿的皇帝宝座与我们的雕塑恰在同一纬度上,这不仅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巨型城雕《东方》是通州区城市发展与经济腾飞的象征,是通州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符号,其意义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之精神,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具有现实和深远大的意义。
下图、
东方
雕塑下部
下图、
东方
上部
下图
、东方雕塑
全貌
以下照片摄于运河公园内。
下图、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
国家级保护项目
)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制技艺制造而成。花丝镶嵌分为两类:花丝;是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制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捶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镶以宝石而成。北京的花丝镶嵌具有明显的宫廷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大方、珠光宝气、富丽堂皇、做工精细、造型新颖优美,多饰以吉祥纹样和传统民族图案,在行业内和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通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老北京手工艺“燕京八绝”之一。
上左照片:
花丝镶嵌作品:“单峰骆驼” 上右作品:花丝镶嵌作品:“地动仪”
通州大顺斋糖火烧
(
北京市级保护项目
)
北京大顺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东畔,是京城享有盛誉的老字号清真食品企业。通州大顺斋糖火烧的制作从明朝崇祯末年开始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由家族式传承和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大顺斋糖火烧制作坚持传统手工做法,操作精细,制作出的糖火烧味道香甜,保持了传统的酥、绵、软、香的特点。它为北京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佐证,也对北京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左图:
大顺斋糖火烧
中右图
: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志国
下左图
:大顺斋糖火烧在制作中
下右图
:大顺斋糖火烧制作完成
下图、
“面人汤”面塑制作技艺
(
国家级保护项目
) “面人汤”面塑起源于通州(清末),创始人是蜚声中外的面塑艺术大师汤子博先生,他出生于新城南街。
汤夙国先生是第二代传承人,他把东西方雕塑的造型方式有机融为一体,使面塑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他的面塑作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为一体,是多元文化艺术交融的结晶。他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上左照片
:“面人汤”第一代传人汤子博(前)与第二代传人汤夙国。
上右照片
:“面人汤”面塑作品:“风尘三侠”
中左
:“面人汤”面塑作品:“长眉罗汉”
中右
:“面人汤”面塑作品:《西厢记》
通州大风车
(
北京市级保护项目
)
梁俊一家制作风车属家族传承,到他这一辈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他制作的风车有几十万个,最大的为300轮风车。梁俊对风车的制作进行了技艺改造,丰富了风车的品种,对民间玩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风车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玩具文化符号之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北京文化。他将中国的民间艺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起到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国内外多家媒体曾对其进行广泛的报道。
下左
:梁俊(左二)一家人在制作大风车
下右
:梁俊在国外与儿童在一起
下图、
通州运河龙灯会
(
北京市级保护项目
) 通州运河龙灯会(张庄村),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835年,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该项目根植于通州民间,是运河畔百姓祭奠运河龙神的舞蹈仪式活动。运河龙灯与别处龙灯有着明显的不同,运河龙灯口大张、内置灯光,通体呈蓝色,寓水底祥龙之意,极富运河文化特色。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张庄村可见夜舞龙灯,蓝龙夭矫,如同月夜戏水,蔚为壮观。通州运河龙灯,经过通州百姓的创造与传承已经成为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左:
通州运河龙灯会表演
上右图
:运河龙灯会演出
通州骨雕制作技艺
(
北京市级保护项目
)
通州骨雕制作技艺从清代开始,通过师徒传承,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通过:设计、凿活、铲活、磨活、组装、染色、配座等步骤,将特别处理过的牛腿骨手工雕刻成形态各异的骨雕工艺品。它的艺术品种包括:蔬菜类、昆虫类、花卉类、动物类、人物类等。通州骨雕是北京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骨雕工艺的优秀代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京派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曾出口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中左
:骨雕制作技艺传承人陈道清
中右
:骨雕作品:“聚百财”
下左
:骨雕作品:“连年花开”
下右
:骨雕作品:“白菜花篮”
下图、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
北京市级保护项目
)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它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至今仍有传人。船工号子的领号多为家族传承,其次是师徒传承、互学传承。船号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船号大致可分为起锚号、揽头冲船号,摇橹号、出仓号(装仓号)、立桅号、跑篷号、闯滩号、拉纤号、绞关号、闲号。运河号子的特点可概括为“水稳号儿不急,词儿带通州味儿,北曲儿含南腔儿,闲号儿独一份儿”。
上左
: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赵庆福与文化馆干部厂富尧在一起。
上右
:2009年运河号子全体演员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记忆》文化遗产日期间的直播活动。
李氏续家谱习俗
李氏族谱起源于明初期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年之久,自明末清初经历数次修谱,都各有详细记载。始祖李伯人,原籍浙江省永嘉县仓坡村,明初时随明成祖北上来到此地,他就在此地建房屋居住,年深日久自然形成了新的村落,故名李辛庄村。李氏族谱分世系图、世次表二册,记叙完整、资料详尽。
下左
:传承人李恩俊
下右
:李氏族谱
下图、
通州里二泗高跷会
里二泗高跷会约有300年的历史,至今代有传人。它由12人至14人表演,文跷、武跷兼备,表现内容主要是《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该会套路丰富,技艺性强,尤其板桥上的表演更见功夫,里二泗高跷会的锣鼓丰富多样,有出会前的紧三通,采街和逗坡用的行堂鼓、进场表演鼓、收鼓、回乡鼓等。里二泗高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生动活泼,娱悦身心,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上左
:上学
上右
:裹绑腿
下
:里二泗高跷会小学生训练场景
通州小楼烧鲶鱼
北京通州小楼饭店是著名的清真老字号,它的原字号是“义和轩”,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小楼传统的代表菜肴是:
小楼烧鲶鱼、焦溜肉片、焦溜饹馇,
现已收入《北京清真菜》等文献。小楼烧鲶鱼是小楼饭店的招牌菜,烹饪制作以其选料精良、制作精细、严守传统的工艺特点,在京城饮食业中享有盛誉。小楼饭店的菜肴对传承伊斯兰京菜东派起着重要作用。
小楼烧鲶鱼与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豆腐并称为“通州三宝”。
下左:
通州小楼烧鲶鱼
下右
:小楼饭店厨师
下图、
通州里二泗小车会
从元代至今,张家湾镇里二泗村每年都有二次庙会,一次是农历正月十四、十五日二天,一次是农历五月初一。每到庙会期间,庙内庙外,古刹钟声阵阵,香烟缭绕,人头攒动,来这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稳定四季平安的百姓川流不息。小车会亦称太平车,木质车架,外蒙布,布上画车轮,车架套系在表演者腰间,如女子坐车状,另一人推车,载歌载舞进行表演。小车会现有演员25人,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表演套路,里二泗小车会因表演水平高在京东一代享有盛誉。
上左:
娘娘坐车表演
上右:
里二泗小车会参加《不能隔断的记忆》专场演出
通州团花剪纸
通州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剪纸技艺自清代开始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团花剪纸以剪刀为主要工具,它重在一个“团”字,远看花团似锦,近看花中有意,团团相聚,花中有花,象征着团团圆圆的寓意。位于西集镇王庄村王文敏的团花剪纸更具代表性,他的作品古朴独特、写实创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继承了老一辈的精湛技艺,也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近年来,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下左
:通州团花剪纸传承人王文敏和他创作的剪纸《放牛娃》,《福寿安康》
下右
:团花剪纸作品《牛年吉祥》
下图、
通州青铜器复制与制作技艺
通州青铜器复制与制技术是我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它起源于元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延续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的北京华兴达青铜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继承和发扬了北京青铜器修复世家-贾氏文物修复之家的青铜器复制工艺,采用传统“失蜡法”,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研究所、孔庙、颐和园等数十家文博部门及相关单位复制过秦代铜车马、编钟、司母戊鼎等大小青铜物件10000余件。
上图左
:传承人李万祥
上图右:
通州青铜复制作品《铜马车》
中图:自左至右
:蜡模制作,青铜复制作品3件
通州半截河道教音乐
半截河老道会音乐属道教音乐,据传有200多年的历史。一说自宫廷传出;一说承自西山某道观。半截河老道会现有成员11人,现存手抄本《外佛事破狱、荐陵、渡桥经文》、《瑜伽舀炎口施食经》、《道会经谱》各一册。演奏时所用器乐有笙、横笛、管子(大管、小管和对管)、云锣、大鼓、堂鼓、大钹、小钹等,气韵悠长、演奏优美,使人听之忘倦。
下图:通州半截河道教音乐、右:老道会经书
下图、
通州大辛庄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之一,它是吉祥、喜庆祥瑞的象征。位于通州区大辛庄的李淑华师从其姑奶奶李克敏,她经过长期对生活的观察、领悟和实践,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对称、对比、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有机的结合,通过剪、刻等手段,创造出不同形态、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剪纸艺术作品,在通州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上左:
通州大辛庄剪纸传承人李淑华
右
:剪纸作品:喜结连理
中左
:剪纸作品《花团锦簇》
右
:剪纸作品《牡丹花》
下左
:剪纸作品《花篮》
右:
剪纸作品《双喜临门》
下图、
通州临沟屯风筝制作技艺
通州的风筝制作,继承和发扬了历史上北方风筝流派之一的曹氏(曹雪芹)风筝的技艺特点,其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它的制作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扎骨架、裱糊、裁剪、绘画、装配、栓脚线、试放等10道工序,其主要过程可概括为扎、糊、绘、放四个部分,也有人总结为“扎、糊、绘、放、风、线”六门技能。通州临沟屯风筝制作技艺据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风筝已成为体育竞技项目,具有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作用。
上左:
通州临沟屯风筝制作技艺
传承人王永江 右
:燕子风筝
中:
临沟屯的各种风筝
下
:学生们在放风筝
下图、
通州料器制作技艺
通州地区的料器生产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工艺品手工业中独树一帜。通州地区的料器,虽然被称为“玻璃玩意儿”,但它的原料却与玻璃不同。人们事先在玻璃原料里加进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硝酸钠、纯碱等适量辅料,使之变得熔点低、比重大,并能呈现多种色彩,易于加热软化成半流体,制作各种艺术形象。通州的料器以浓郁的民间特色为其所长,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上左
:料花,
右:
料器玩具、料器制作
通州“枯木陶”陶器制作技艺
“枯木陶”陶器是通州老艺人华定远在继承中国传统陶艺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属于家族传承关系。其作品的外形与枯木十分相似,如果不用手触摸很难分辨真假。他擅长把书画、刻印雕塑等技法融入其中,从取材、制泥、造型、烧制、修整、涂色等一系列工序,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品种有:花瓶、花盆、笔筒、香炉、帽筒、大小挂件、摆件等。
下左:
通州“枯木陶”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华绪为
右
:枯木陶作品
下图、
通州空竹制作技艺
空竹起源于宋代,是一种用线绳抖动高速旋转而鸣响的民俗玩具。它的制作融入了雕刻、烙花、镶嵌等传统工艺,在样式上品类繁多,包括单头、双头、楼子、葫芦形、酒坛形、花瓶形、鼓形、球形等。
通州空竹制作技艺有着多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繁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竹文化已成为凝结人民群众维系情感的纽带,成为北京祥和的城市之音。
上左
:空竹制作
传承人张国良 右
:各种材质的空竹
东马各庄“六月初六节”习俗
“六月六”是东马各庄的传统节日,延续到现在已有160年之久。据传每年六月六是冰雹老爷的生日,如果这一天能给冰雹老爷过生日,就能风调雨顺,六月六节因此而形成。农历六月六这一天,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奶奶,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过节时家家要炖肉、摆酒席,大街小巷都有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要请小车会、高跷等。在东马各庄村,“六月六”是个像春节一样受到重视的节日。
中左
:东马各庄“六月六”戏曲演唱会
右
:东马各庄的村民
下左
:中午吃大肉,
中
:村民们一起庆祝节日,
右:
六月六家家都要摆宴席
下图、
通州陆辛庄少林武术
明末清初,“铁枪将”季三朝将少林武术传授到陆辛庄村,数载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陆辛庄的少林武术在各个历史进程中创下的业绩至今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陆辛庄少林武术的内容属独创一派,表演套路多,在通州范围内首屈一指。现在它已成为颇受群众喜爱的一种表演形式,是少林武术在民间一个鲜活的、历史的、立体化的见证。
上左:
民国19年陆辛庄少林武术队员合影
右:
陆辛庄少林武术传承人在表演
通州玉器制作技艺
通州玉器制作技艺从元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代有传承。通州玉器制作技艺包括原材料的处理技术、整理设计、雕琢工艺、抛光工艺、配座配盒等。通州玉雕作品品类繁多、表现题材广泛、工艺技术精湛、难度大,设计与制作受家族传承式及师傅带徒弟形式的影响,脉络清晰、传承有序。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凝聚了通州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是历史的见证。作品曾远销北美、阿根廷和东南亚各国,加强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促进了我国和各国之间的交流。
下左
:玉器作品《多子多福》
下右
、上:玉器作品《寿比南山》 下:玛瑙作品《尊》
下图、
通州饹馇饸制作技艺
通州刘老公庄饹馇饸制作技艺,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运河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刘老公庄饹馇饸薄、透、脆、香,口感极佳。它的原料全部选用东北产的有机绿豆。制作过程包括颏瓣、浸泡、去皮、磨浆、摊制、卷裹、切割、油炸、脱油等十几道工序。因为它象征着家庭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所以一直都是京东地区春节的特色食品。
上左:
通州饹馇饸
右
:摊制饹馇饸
通州单琴大鼓
通州单琴大鼓是指翟青山与一九三三年以凤调大鼓为基调,集多家曲种之精华,改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创立的一种新曲种。“单琴大鼓”曾盛行于北京、天津等城市及华北广大农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听众盛赞翟青山为“单琴大王”、“古书泰斗”。翟青山创立的单琴大鼓有着独特的地理、人文、艺术、社会价值,它的产生与流传不仅充实了运河文化,也促进了通州文化的繁荣。
下左
:通州单琴大鼓
传承人沈长禄 下右上
:翟青山使用过的单琴大鼓唱词
右下
:单琴大鼓传承人在演出
下图、
通州靛庄景泰蓝制作技艺
景泰蓝,
又名“
铜胎掐丝珐琅
”,是漷县镇著名的传统特色工艺品,是靛庄村的绝活,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景泰蓝是一种铜与珐琅结合的工艺品,先用铜作胎,然后用镊子把压扁的细铜丝掐成各种图案花纹焊贴在铜胎上,然后用色彩不同的鲜艳釉料,填充镶嵌在图案中,经过多次涂饰、反复烧结、再经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制作出的成品具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是北京著名的“燕京八绝”之一。
上左
:景泰蓝作品
上右
:工人在制作景泰蓝制成的景泰蓝酒杯。
下
:景泰蓝“龙凤花瓶”
下图、
大运河的传说
大运河的传说大体诞生于元明清三代,是在漕运鼎盛时期产生的,在通州人民对运河的敬畏和爱戴中丰富发展的。大运河的传说涵盖了地名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地方人物传说等,具体分为五个部分:一是直接诉说大运河的昵称、起源及行船规矩、两岸风土民情的;二是间接歌颂大运河的,沾着灵光水气。三是讲述村名和地名的;四是人物传说;五是歌颂通州人民聪明、善良、逐恶、追求美好生活的。
上左
:讲述大运河的传说故事
上右
:今日大运河景色
中左
:通州张家湾镇外的古桥
中右
:通州的古老街巷
通州官夯号
通州官夯号起源于北京皇家工地,后流传与通州马驹桥部分村落的一种土工劳动号子,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土工工人为统一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歌品种,它与土工劳动紧相伴随。
官夯号唱词比较固定,少有即兴发挥;以领号为主,旋律性强;领和多用搭接、转调和调式转换。官夯号分为夯号和硪号,其中又根据接号的长短分为长号和短号。随着现代化劳动工具的产生,官夯号已失去存在的依托,急需保存,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很高。
下左
:通州官夯号传承人在演唱官夯号
下右
:通州官夯号传承人参加《不能隔断的记忆》专场演出
下图、
郭村“蹦蹦戏”
郭村“蹦蹦戏”,脱胎于莲花落,是今天评剧的前身。当时评剧被称为“蹦蹦”,“郭村蹦蹦戏”亦由此得名。早年,每闻郭村有“蹦蹦戏”,方圆十里村庄之内,前呼后应,拥途塞道,观者甚众。其声誉之隆,一时之间地方戏曲无有出其右者。郭村剧团建于清末,由于年代久远、演员技艺超群,深得群众喜爱。其主要剧目有《珍珠衫》,《夜宿花亭》,《梅花庵》,《杜十娘》等。解放后,蹦蹦戏曾遭停演,后恢复并成立村中剧团,深受群众喜爱。
左上:“
蹦蹦戏”
传人杨永志 右图:“蹦蹦戏”舞台演出剧照
左下:“
蹦蹦戏”演员在排练
通州雕漆制作技艺
雕漆工艺是将绘画、雕刻和漆饰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形式,它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雕漆工艺流程基本分为:设计、制胎、做地、光漆、画工、雕刻、配套、磨退、抛光、作里等工艺工序。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与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一样是北京著名的“燕京八绝”之一。保护好这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左
:雕漆屏风
下右
:通州雕漆制作当中
下图、
通州徐官屯路灯老会
漷县徐官屯路灯老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中叶。灯会传承至今,经过几代人的传承,角色又有所增加,有小二公子、樵夫、药包、渔公渔婆等。路灯老会表演时载歌载舞,演技与唱腔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极具娱乐性与研究价值。其歌词多来自于民谚土语,经过整理,编成小段,朗朗上口,现存80余首。
下左:
路灯老会
传承人徐学田
下右
:通州徐官屯路灯老会全体演员
通州半截河武跷会
半截河武跷会成立于1948年,是永乐店镇半截河村的一种民间花会,传承于天津武清县,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演变,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半截河武跷集文跷内容与武跷特技于一身,走群场、捉对斗、越高桌、跳板凳、鹞子翻身等形式,不一而足。
下左:
通州半截河武跷会演出
下右
:通州半截河武跷会全体演员
下图、
兴各庄村吹乐队
兴各庄村吹乐队成立于清朝末年,至今代有传人。吹乐队现有成员20余人,是专门服务于农村生活的自发性民间艺术团体。他们除在本地区、还经常到香河、大兴等地的农村演出,受到广泛欢迎。他们演出的剧目丰富,有河北梆子、琴书、评剧、京剧、流行歌曲等。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花为媒》、《大登殿》、《告状》、《二进宫》等。改革开放以来,该乐队多次参加区内外重大演出及庆典活动,为丰富百姓民间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左
:吹乐队在演出
下右
:潞城兴各庄吹乐队演员下乡演出
通州大松垡高跷会
大松垡高跷会组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该会表演者为16人,主要角色有大头行、小头行、文生公子(又名武扇)、老座子(又名文扇)、渔翁渔婆、樵夫、郎中先生、四锣、四鼓等。表演者时有提鞭、抱月、苏秦背剑之高技;又有蹲桩、背合、蝎子钩之险招,兼有唱词,演说神话、历史、故事等。
下图三张:高跷会在表演
全文完
2013-10-30 08:10 发表
2018.12.31 阅读(1480)| 评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