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教授的讲座向来是亲切的,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本次讲座,李教授就从同学们感兴趣的点入手,对《上海摩登》进行创造性的阐发和反思,与同学们一步步讨论“怀乡”与上海“世界主义”的主题。李教授认为,彼得堡和维也纳的一大共同点,就是标榜自己为“文化城市”,21世纪的彼得堡和维也纳和19世纪时的彼得堡和维也纳大体是一样的,老建筑、旧文化都还在,且人们对其持尊敬的态度。虽说这些城市的历史,与中国城市的历史相比根本不算悠久,但中国对于城市文化的重视远不及西方。现在的西安和曾经的长安已经是两个样子,二者的形象是脱节的,而这跟中国人的“怀乡”思想有关。中国的文化美学基调是乡村,从唐诗宋词都可窥见一斑,但人们讨论完乡村之后就直接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在传统的“家国一体”的思想里,似乎城市是不存在的。把文化与城市相联系这种思想,西方其实才是主流。接着,李教授讲到了上海。在中国陷入半殖民境地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设置口岸,而这些口岸里,上海是最重要的口岸之一。李教授认为这种通商口岸是西方的新模式,与中国原来的以乡村为基调的传统美学是隔绝的,因此一般的老百姓对这种“十里洋场”的上海是看不惯的,但有趣的是,后来的上海人反倒将其据为己有,并将其作为了上海文化的一部分。李欧梵教授还讲到,自己在研究上海的初期,是以一个“都市漫游者”的形象在上海街头散步的,他发现现在的上海和穆时英等人笔下的流光溢彩的上海不太一样——大光明电影院已经没有了,四大百货公司也没落至无人问津,资料里老上海的坐标式建筑几乎都没有了。于是他开始走访一些老上海人,从而打开了研究的新思路。李教授提到,文化和城市的意义,就是把固定的东西,比如街道、建筑、都市等等人性化,成为city of culture。而这也是如今的上海想要追求的。
关于老上海的一些形象,李欧梵教授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他提到当上海变成租界口岸的时候,殖民的影响也落实到了上海的建筑和布局上。…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师生共18篇论文被机器学习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 2022(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简称NeurIPS或NIPS)接收。论文来自数据科学学院12位教授(樊继聪、李海洲、李肖、罗智泉、Andre Milzarek、孙若愚、王本友、吴保元、谢李岩、严明、查宏远、张瑞茂)、1位博士后(郭丹丹)和1位博士生(张雨舜)。NeurIPS 2022共收到10411篇论文投稿,录取率为25.6%。本文将为您简要介绍我校被接收的18篇论文。
NeurlPS简介
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简称NeurIPS或NIPS)是机器学习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的顶尖国际会议。在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国际学术会议排名中,NeurIPS是人工智能领域的A类学术会议。大会讨论的内容包含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大规模机器学习、学习理论、优化、稀疏理论等众多细分领域。该会议固定在每年的12月举行, 由NIPS基金会主办,今年是该会议举办的第36届,将于11月28日至12月9日举行,为期两周。本届会议采用混合模式,第一周将在美国新奥尔良会议中心举行线下会议,第二周为线上会议。
来源:NeurIPS官网、百度百科
18篇论文的详细介绍如下 :
(文章按学院教授和学生姓名首字母排序)
1. A Simple Approach to Automated Spectral Clustering
Jicong Fan, Zhao Zhang, Yiheng Tu, Mingbo Zhao, Haijun Zhang
传统的自动机器学习方法都是为有监督学习任务提出的,本论文研究自动无监督机器学习,提出了一种自动谱聚类方法, 能够自动选择构造邻接矩阵的模型、调节超参数,并能扩展于大规模聚类问题。本论文证明了所提指标relative-eigen-gap的有效性以及(核)最小二乘回归在构造邻接矩阵时的有效性。
https://arxiv.org/abs/2107.12183v4
2. Perturbation…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吴保元教授的四篇论文分别被国际顶级会议收录。其中两篇被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ECCV 2020收录,其余两篇分别被多媒体领域顶级会议ACM Multimedia 2020以及计算机图形学及应用会议Pacific Graphics 2020收录。
吴保元教授是数据科学学院副教授、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安全计算实验室主任,他还是人工智能顶级会议AAAI 2021、IJCAI 2021高级程序委员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他曾提出多项原创算法,是国内较早从事该研究的资深专家之一。
此次被ECCV 2020收录的四篇论文分别是《利用随机符号翻转提升基于决策的黑盒攻击算法》《SPL-MLL: 选择可预测标记的多标签学习》《3D点云分类基于联合梯度对SOR防御的高效攻击》《用于图像修复的像素级密集检测器》。论文详细信息如下:
Boosting Decision-based Black-box Adversarial Attacks with Random Sign Flip
利用随机符号翻转提升基于决策的黑盒攻击算法
基于决策的黑盒攻击算法只需要目标模型的预测标签就能构造对抗样本,这给当前的深度神经网络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然而,现有基于决策的黑盒攻击算法在无穷范数约束下的性能较差,往往需要大量的查询才能取得满意的攻击效果,这给实际使用蒙上了阴影。本文发现,在攻击过程中,随机翻转一小部分对抗噪声的符号可以显著提升攻击性能,我们将这种简单高效的攻击方法称为符号翻转攻击。我们在CIFAR-10和ImageNet两个基准数据集上进行了充分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符号翻转攻击的性能远超其他同类方法。我们还成功利用该方法对实际系统实现了黑盒攻击。
图1. 如上图所示,仅需数百次查询,本文提出的方法便可在基于决策的黑盒条件下成功攻击实际人脸识别API。
大数据研究院2016机器学习暑期课程8月1日截止注册
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将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16年8月3日至5日举办2016年机器学习暑期课程。对机器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可以报名参加,注册费用人民币2000元(三天全程课程,包括学校食堂的餐票),注册截止时间由原来的7月26日延长至2016年8月1日(星期日)。上课地点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知新楼110教室。
了解更多2016年机器学习暑期课程信息,请登录深圳市大数据研究官网:http://www.sribd.cn/index.php/en/ss2016.html
3天课程安排如下:
1. 8月3日 极限学习机 (ELMs):实现普适学习和普适智能
授课人: 黄广斌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摘要:在过去30年里,深度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领域占据着重要角色。本课程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 1)介绍新一代的学习理论 (所衍伸的生物学验证的学习方法叫超限学习机 (ELM)); 2)展示如何结合超限学习机和深度学习,该方法不仅可以加快学习速度 (提升上千倍)并降低学习的复杂度,而且可以在很多标准应用上改进学习的准确率,如光学字符识别,交通标志识别,手势识别,目标跟踪和3D图像等。
2. 8月4日 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理解
授课人: 何晓冬教授,微软亚洲研究院
摘要: 本课程将提供针对自然语言处理问题的深度学习和连续空间表示的最新技术概述,讲述真实世界中自然语言应用的方法,包括机器翻译和语义表示建模。重点关注问答系统和语义分析。本课程也将讲述面向语言处理和文本处理的深度学习方法,特别关注于真实应用中的语言理解、语义表示建模、问答系统和语义分析。
3. 8月5日 监督式语音分离
授课人: 汪德亮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摘要: 典型的声学环境包括多个同步发生的声源,目标语言通常会与其它干扰声源。这将会导致一个典型语音分离问题,即知名的鸡尾酒会问题。语言分离有很广泛的应用,包括鲁棒的自动语音和语者识别,听觉恢复和音频信息检索(或音频数据挖掘)。所以,有大量关于语音和音频处理的研究在致力于语音分离技术,尤其是在近些年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被大量使用的情况下,该技术变得更加重要。…
经管学院王健教授研究成果被国际顶尖期刊收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理,以更好地维持金融稳定,保持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在新兴经济体尤为如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院长、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宏观金融稳定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教授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Jason Wu博士对资本流动管理是否有效进行相关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撰写为论文“Is capital flow management effective? Evidence based on U.S. monetary policy shocks”,被国际顶级期刊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收录。
点击图片可下载文章阅读全文
有研究表明,不论采取何种汇率制度,美国等“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都将通过资本流动等渠道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影响,限制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自主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指出,不稳定的资本流动可能会给资本输入国带来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方面的风险,而管理资本流动的措施有助于降低这些风险。
然而,各国是否应该执行资本流动管理政策?该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维持金融系统稳定,降低国际资本流入和流出带来的风险呢?王健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通过实证方法,证实新兴市场经济体更倾向于采用逆周期资本流动管理政策,来应对来自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该研究进一步表明,管理资本流动的措施确实有效地改变了资本的流动,回应了之前研究中对该政策效果的质疑。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院长(学术)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宏观金融稳定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王健博士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硕士导师和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2006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王健博士担任美联储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兼政策顾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在美联储工作期间,王健博士的经济和金融政策研究成果广泛发表在国内的财经主流媒体,包括金融时报中文版,第一财经,新浪财经,清华金融评论等。此外,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财经等电视台也多次采访王博士,…
张大鹏、叶德全、黄宪达三位教授入选2020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近日,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0)发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位校长讲座教授——张大鹏教授、叶德全教授、黄宪达教授上榜。其中,数据科学学院张大鹏教授已连续七年入选该榜单。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叶德全教授首次上榜,是今年中国内地唯一入选的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黄宪达教授已连续两年入选该榜单。
“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每年由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旨在遴选出全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顶尖人才。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InCites平台上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以及学术研究平台Web of Science,统计过去11年(2008-2019年)发表论文及总引用次数。入榜的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教授、校长讲座教授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心主任
张大鹏教授
张大鹏教授
张大鹏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教授、校长讲座教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国际图像和图形学报(IJIG)以及 Springer 国际生物识别丛书(KISB)的创始人和主编,30多年来一直从事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以及生物特征识别研究,是掌纹识别、中医四诊量化及人脸美学等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其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如中韩授予的发明金奖及特殊金奖、日内瓦发明展银奖,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科学技术奖项“裘槎(Chroucher Foundation)优秀科研者”奖等。张教授已出版了20多部相关专著,40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和40多项美国、日本、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专利。从2014年开始,他已连续七年被…
近日,深圳市公示新一批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名单,我校朱世平教授被认定为深圳市杰出人才。
朱世平教授,现任我校副校长,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FCAE)、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FRSC)、加拿大化学联合会会士(FCIC)和加拿大工程联合会会士(FEIC),曾获加拿大化学联合会“大分子科学与工程奖”(MSEA)、 加拿大化学工程学会最高奖R. S. Jane纪念奖、麦克马斯特大学“杰出大学教授”最高荣誉称号。朱教授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材料工程科学的研究,专长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结构调控、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智能高分子材料开发、及用于水和空气净化的高效絮凝剂、吸附剂、萃取剂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多篇,引用上万次,现已培养高学位人才100多名。
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政策实施以来,杰出人才重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校现有深圳市杰出4位,分别为徐扬生教授、罗智泉教授、唐叔贤教授。
建校以来,我校已引进一批国际高端人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2位,图灵奖得主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等11名,IEEE Fellow13名等。
经管学院石铎教授的研究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收录
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10月28日消息,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连锁食品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通知指出,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连锁食品经营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强化违法行为曝光和联合惩戒,以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倍受民众关注。许多学者认为,地方监管机构的分散结构会导致各机构推卸责任、协调不当,而采用集中监管结构代替将会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然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石铎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发现,在食品供应链中,不同的监管结构各有利弊,并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这一研究论文“Food Safety Audit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Decentralization vs. Centralization”近期被国际顶级期刊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收录。石铎教授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
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加强连锁食品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
由于食品生产与经销商自律性较为薄弱,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监督力度不足,我国的食品安全主要依靠政府监管来维护。在这之中,大多数监管主体都是小型的地方政府机构。在2018年之前,各级政府普遍采用分散监管的结构,即将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供应链层级分派给几个不同的地方监管机构负责。这些机构之间常常会发生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且监管能力也有限。这一现象被称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九龙治水”。不止我国,分散监管在其它发展中经济体中也很常见,例如巴西、越南、阿富汗、沙特阿拉伯等等。许多学者认为,采用集中监管,即由一个监管主体负责对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管控,将会更好地协调各监管层级,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作为范例,美国、欧盟已基本达成食品供应链的集中监管。正因为如此,各发展中经济体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动食品安全监管集中化。我国更是在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向集中监管结构稳步迈进。
然而,在诸多提倡集中监管的学术文献中,以定性研究与案例分析为主。食品供应链监管系统涉及到多个机构及企业。它们之间存在各种博弈行为,故单纯的定性研究与案例分析无法完全反映这一系统的复杂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石铎教授的研究团队试图用博弈论框架重新审视食品供应链监管系统,…
喜讯 | 林志成教授研究成果被顶级期刊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收录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林志成教授和硕士一年级学生李柠希的研究论文被顶级期刊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5年影响因子14.5;缩写PPS)接收。
(点击文章,阅读全文)
NO.1 文章简介
文章针对心理学研究的全球多样性,做出理论、实证和政策三方面贡献:
1. 理论方面
文章阐述全球多样性的意义,指出全球多样性的三个互相关联的积极作用,包括:
1)多元的认识论以及独特的现象;
2)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心理学现象的多种表现形式;
3)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和外部效度。
2. 实证方面
文章发现,虽然全球多样性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多样性很低。具体地说:
1)顶级心理学期刊的作者、编辑和所有权的全球多样性很低,其中美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2)越往上(从作者、编辑到期刊所有权),多样性越低,并且不同子学科和期刊类型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
3)去除美国后 ,多样性大大提高,并且子学科之间以及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基本消失;
4) 期刊的作者和编辑有更大的比例来自期刊的拥有国和主编所在的国家;这个母国偏差在美国最为明显——来自美国或由美国主编担任的期刊其作者和编辑多样性最低。
3. 政策方面
考虑到全球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现实中多样性很低,文章提出政策性建议:
1) 起草工作计划切实提高大家对全球多样性的了解;
2) 提拔来自未被充分代表的国家的研究人员担任期刊领导职务;
3) 确保期刊编辑的全球性反映其作者的全球性;
4) 指定一些编辑职位给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研究人员;
5) 培养心理学不发达国家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6) 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
7) 在未被充分代表的国家建立和发展期刊。
文章最后提到我校人文社科学院心理学项目目前九名tenure-track/tenured教职员,其中六位的博士学位来自美国单位,两个来自香港,一个来自澳门,说明国际交流在提高全球多样性上的重要意义。
NO.2 关于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林志成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被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接收
近日,林志成教授与课题组硕士学生李柠希的研究论文被心理学顶刊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缩写PPS,5年影响因子14.5;2年影响因子11.6)接收,为课题组今年第二篇被该期刊接收的文章(第一篇为https://psyarxiv.com/snj2e)。心理学学生陈玉玺、石可忆、王海霏、王景瑞和张舒涵对该项目亦有贡献(排名不分先后,依姓的拼音排序)。文章标题为:Contextualizing gender disparity in editorship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阅读全文请前往链接:https://psyarxiv.com/5ybzf/。
以往关于性别多样性与平等的研究往往只是针对某个学科整体的多样性进行阐述,而忽略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性别多样性在不同职位(如学生、教师、学术期刊编委与主编)和关键维度(例如,不同子学科和不同地区)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二是性别多样性不是孤立的,而可能与其他类型的多样性有交叉关系,比如全球多样性。
一、文章简介
本研究以心理学为例,采用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分析 10 个心理学子学科共 68 本高影响因子期刊的编委与主编的性别多样性。该研究在概念、方法和理论上进行创新:
1. 从概念上区分disparity(以及imbalance,minority,gap等其他类似的词)与underrepresentation,前者为性别比例“相同”的角度,而后者为女性(或男性)比例“不足”的角度。在技术方法上,研究采用“相同”比例和“预期”比例(比如根据研究型博士毕业生和大学教授女性比例)研究多样性和平等。
2. 从多子学科、全球视野研究性别多样性。
3. 提出新的方法研究性别多样性与全球多样性的潜在关系。
4. 针对大量可能导致性别不平等的原因,概括提出两大因素:一类是基于客观学术指标(如论文发表、引用和资历等);另一类是基于潜在的偏见,包括客观指标本身所隐含的偏见。
二、关键发现
1. 相比于女性在学生和教授中的比例,女性编委比例(41%)和女性主编比例(34%)不足。此发现不同于之前基于特定类型的心理学期刊而推广到心理学整体的研究结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4人次入选2021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近日,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单发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唐本忠教授,数据科学学院张大鹏教授和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黄宪达教授上榜。其中,唐本忠教授以材料科学、化学两门学科分别入选,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共有4人次上榜。
据悉,唐本忠教授、张大鹏教授已连续八年入选该榜单,黄宪达教授已连续三年入选该榜单。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由科睿唯安发布,数据来源自ESI数据库,旨在遴选出全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顶尖人才。2021年榜单基于2010-2020年间的高被引论文。入榜科学家在过去十年间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在Web of Science™中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
2021年度全球共有6602位学者入选该名单,中国内地以935人位居第二名,占比达14.2%,连续多年实现人数与占比双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冠名校长讲座教授
唐本忠教授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于1989年至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并于Neos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2008年晋升为讲席教授。2021年,唐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院长。
唐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唐教授已发表科学论文1700余篇,他引十三万余次,h指数163。自2014年至今,唐教授连续入选化学和材料科学双领域高被引用科学家。唐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2007)等。唐教授现任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杂志的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张大鹏教授、黄宪达教授上榜2019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日前,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公布,我校理工学院张大鹏教授、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黄宪达教授上榜,其中张大鹏教授已连续六年入选。
该榜单由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InCites平台上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以及学术研究平台Web of Science,统计过去10年(2008-2018年)发表论文及总引用次数。入榜的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
张大鹏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讲座教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他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于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作为中国首批博士后从师于清华大学著名导师常桐院士。1994年,又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2005年至2018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计算学系讲座教授,并创建主持了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生物识别研究中心。
张大鹏教授是国际图像和图形学报以及Springer国际生物识别丛书(KISB)的创始人和主编,IEEE计算机学会杰出演讲人,以及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终身会士和国际模式识别协会(IAPR)会士。30多年来,张大鹏教授一直从事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以及生物特征识别研究,是掌纹识别、中医四诊量化及人脸美学等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已出版了20多部相关专著,40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和近40项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专利。其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如中韩授予的发明金奖及特殊金奖、日内瓦发明展银奖,以及授予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科学技术奖项“裘槎(Chroucher Foundation)优秀科研者”奖等。2014-2019年,张大鹏教授连续六年被科睿唯安列为高被引科学家。在国际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学的Top 1,…
喜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4人次入选2022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11月15日,2022年度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 榜单发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唐本忠教授、张瑞教授及医学院黄宪达教授成功入选。其中,唐本忠教授以材料科学、化学两门学科分别入选,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共有4人次上榜。
据悉,唐本忠教授已连续九年入选该榜单,张瑞教授已连续六年入选,也是黄宪达教授连续第四年入选该榜单。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2022年度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 榜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由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今年来自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6938名科学家入选。该榜单旨在遴选全球高校、研究机构和商业组织中对所在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和广泛影响的顶尖科学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
理工学院院长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博士(京都大学)
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医学诊疗等;唐教授是聚集诱导发光原创性科学概念的提出者和该领域研究的引领者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于1989-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Neos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加盟香港科技大学,2009年、2017年、2020年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院士。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理工学院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唐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在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这一化学和材料前沿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成果,是AIE概念的提出者和AIE研究的引领者。
唐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2,315篇,总引用超过二十万次,h因子为192。在学术会议上作了500多场邀请报告,拥有100多项授权专利。现任德国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聚集体》杂志主编以及20多家国际科学杂志顾问、编委或客座编辑等。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Croucher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奖、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MAC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