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 两个过程 :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 扩散 过程,这种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 水合离子 )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 浓硫酸 氢氧化钠 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 硝酸 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 氯化钠 蔗糖 等。 固体溶质进入溶液后,首先发生 微粒 (分子或离子)的 扩散 (吸热)过程,接着是形成水合离子或 水合分子 的水合过程(放热)。这里有 化学键 的破坏和形成,严格说都是物理-化学过程。其实对于强 电解质 来说,溶解和 电离 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为离子的扩散就是电离。不过对于 弱电解质 说来,首先是扩散成分子(吸热),然后在水分子作用下,化学键被破坏而电离成为自由离子(水合的)(这里总体表现是吸热还是放热要看破坏化学键需要的能量多,还是水合释放能量多了)。
达到 (化学) 平衡 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当然,其他溶质仍能溶解),我们称之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况多,这时它便成为 过饱和溶液 。每份(通常是每份质量)溶剂(有时可能是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值就是“溶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意味着溶剂为水,比如“ 氯化钠 的溶解度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认为是具有同样的意思。溶解度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一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由它们的 分子间作用力 、温度、溶解过程中所伴随的 的变化以及其他物质的存在及多少所决定的,有时还与气压或气体溶质的 分压 有关。因此,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好能够表述成:“在某温度,某气压下,某物质在某物质中的溶解度为xxxx。(或在某温度,某气压下,某物质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xx克或其他单位)”,如无指明,则温度及气压通常指的是标准状况(S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