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免会想,如果今道友信把“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等等连缀起来考察,大概会说,思想是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的,思想是不知疲倦的,思想也是直线飞翔的。那么,孔子的真实意思,说的是要超越现实吗?
《
论语
》第二章第二节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今读》中的注文是:“《
诗经
》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虚假。”注释中又说:“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
怨男
、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所以“思无邪”就是真情流露、毫不作假的意思。这是对《诗经》的高度概括,是理解《诗经》的关键。这三个字如何译成英文呢?我们看看
理雅各
和
韦利
的译文:
(1)Have no depraved
thought
.(Legge)
(2)Let there be no evil in your thoughts.(Waley)
理雅各说:“不要有堕落的思想。”韦利说:“思想上不要走歪门邪道。”两人译的都是文字,都是从反面着想的,都没有谈到正面的内容。而从正面讲,不要弄虚作假,就是说真心话,流露真实的感情。孔子说话言简意赅,往往举一反三,所以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能会失其精而得其粗。因此,整句话可以有两种译法:
(1)There are three hundred poems in the Book of Poetry. In a word, there is nothing improper.
(2)In a word, there is nothing but heartfelt feeling.
第一句从反面说:《
诗经
》三百篇中,没有不正当的思想;第二句从正面说: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意。第一句译的是
表层结构
,第二句译的是深层内容。到底哪种译法好呢?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我们就拿《诗经》的第一篇来看,诗中有没有不正当的思想?流露的是不是真情实意?第一篇全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一段四句说:春天河滨,
鸠鸟
叫春,青年男女,也开始春情发动。第二、三段八句说:夏天
荇菜
浮出水面,左右都有流水绕过。男子思念女子,日夜绕着她转,就像流水绕着荇菜左右一样。第四段四句说:到了秋天,荇菜成熟,可以采摘,男女感情也成熟了。于是弹琴鼓瑟,交友定情。第五段四句说:冬天农闲,男女结合,敲锣打鼓,煮熟荇菜,招待客人。这五段诗,按照
春夏秋冬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
自然规律
,青年男女由相思、追求、交友、定情而结合。这不仅没有什么不正当,而且流露的是真情实意。
《
诗经
》流传了三千多年,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定为三百零五篇的,所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例如君子和淑女是什么人?关雎是什么鸟?荇菜是什么菜?“流之”、“采之”、“芼之”是不是意义相同?这些都可以用孔子的话“思无邪”来判断:看哪种解释说得好?哪种说不过去?是不是有什么不正当的,或是流露了真实的感情?
首先,君子从字面上讲,是君主的儿子,所以有人认为是
周文王
,那么,淑女就是王后或者妃子了。但是君王和后妃会去河滨采摘荇菜么?可能性不大,所以一般认为是普通人,尤其到了今天,要古为今用,更认为是青年男女了。
其次,
雎鸠
是什么鸟?一般说是水鸟,关关是鸟的叫声。但水鸟是吃鱼的,用在婚礼歌中,恐怕不合思无邪罢。有人说是
斑鸠
,斑鸠的叫声是咕咕,咕咕声音低沉,在歌词中不够响亮,加上“an”的元音,就变成“关关”了。所以斑鸠比水鸟更好。
最后,“流之”接着“在河之洲”,应该指水流过更加合理,如果说是左采右采,那就和前面的“河”没有关系,和后面的“采”又重复,可能低估了古代歌唱诗人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荇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和青年男女春天发情、夏天求爱、秋天定情、冬天结合,正好符合孔子说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就是说合乎天道,
顺应自然
,也就是说“思无邪”了。我将这首诗英译如下: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 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Of cresses here and there.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For the maiden so fair.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He cannot fall asleep.
He tosses all night long,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The cresses sweet and tender!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For the fiancée so
slender
!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On cresses sweet and tender:'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The bride so fair and slender!
这个译文用水作为第二段“左右流之”的主语,用人作为第四段“左右采之”和第五段“左右芼之”的主语,这样就可以看清
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可以看出青年男女你欢我爱的真实感情。再看看《
大中华文库
·诗经》中对(1)“流之”、(2)“采之”和(3)“芼之”的译法:
(1)There grows the water grass. The folk are fond topick;
(2)There grows the water grass. The folk are fond to choose;
(3)There grows the water grass. The folk are fond to gain.
中文意思大致是:(1)那里长着水草,人们喜欢采摘;(2)人们喜欢挑选;(3)人们喜欢得到。这虽然没有什么不正当的,但和男女青年的感情几乎没有关系,因此不如上面的解释好。这也说明:“思无邪”如果译表层结构,不如译深层内容,更合孔子原意。
姚崇实
孔子是
先秦诸子
中最为重视文学,且对文学议论最多的人。他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和深刻,有“
兴、观、群、怨
”说,“尽美、尽善”说,“文质彬彬”说,“思无邪”说等等。其中的“思无邪”说尽管古今的解释和评价甚多,但总令人有未尽其意之感,本文就此谈点一得之见
。
《论语·为政》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三百篇,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就是“无邪”。
“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话。《駉》分四章,分别有“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的句子,“思”是句首
语气词
,无实际意义,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其中的“思”字也是如此。有人把孔子所说“思无邪”中的“思”字解释成“意思”的思,引申为诗的思想、感情、意义,这是一种误解。当然,“思无邪”这句话,指的是诗的思想、感情、意义等方面“无邪”,但这不等于这个“思”字的意思一定是“意思”,即思想、感情、意义等。
宋人
朱熹
《四书集注》曰:“凡诗
之言
,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唯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朱熹认为,诗可以劝善止恶,其作用都在使人情性归正,然而诗的语言是细微婉曲的,而且都是因个别的事而发,能够直接指出诗使人“归正”这种共同属性,没有象孔子“思无邪”这句话这样明白到家的,这句话足以概括诗的共同意义。
清人
刘宝楠
《论语正义》注曰:“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刘宝楠也认为,诗或劝善,或止恶,都是要使人“归于正”,孔子“思无邪”这句话足以概括这一点。
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思无邪”这句话指的就是诗要使人归于正,“无邪”就是“正”。那么,什么是“无邪”即“正”呢?孔子在这里并没具体说明。但根据他的整个
思想体系
可以看出,“无邪”或“正”,就是符合
儒家
推崇的
伦理道德
和
行为规范
,即符合“仁”和“礼”的要求。
“仁”和“礼”是
儒家学说
的两个
基本范畴
,用仁支配人的思想,用礼规范人的行为,二者并用,相辅相成,这是儒家解决
社会矛盾
,实现
社会理想
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仁”是儒家道德的基础与核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具体内容,表现在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
论语
·
颜渊
》云:“
樊迟
问仁,子曰:‘爱人。’”又云:“
仲弓
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又云:“
司马牛
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论语·阳货
》云:“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子路
》云:“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云:“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先进》云:“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雍也》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宪问
》云:“仁者必有勇”。又云:“仁者不忧。”孔子还从反面说明什么是仁。如
宰予
反对
三年之丧
,孔子说他不仁。不善于“处约”、“处乐”的人,孔子也说他不仁。“巧言令色”,也是不仁。“仁”与“不仁”还有很多内容和表现。
“礼”是儒家推崇的法律、制度、礼仪等。
钱穆
《
国学概论
》云:“礼者,《周语》:‘随会聘于周,归而讲聚三代之典礼,于是修《执秩》以为晋法。’故礼即古代之
遗制
旧例,与本朝之成法也。《楚语》子木曰:‘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此所谓法、典,皆礼也。”钱穆认为礼就是“古代之遗制旧列,与本朝之成法”,就是“法、典”,这些包括了法律、制度、礼仪等。孔子推崇的礼是上古至夏、商、周三代之礼。《论语·卫灵公》云:“
颜渊
问为邦,子曰:‘行
夏之时
,乘殷之辂,服
周之冕
,
乐则
《韶》舞。’”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答以用
夏朝
的历法,乘商朝的马车,戴
周朝
的冠冕,听舜时的音乐。这里的“时”、“辂”、“冕”、“乐”并不仅仅指历法、马车、冠冕、音乐,而是泛指各种制度。孔子认为,历代制度对以前都是有取有舍,不断改造,不断发展的。《
论语·为政
》云:“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
百世可知
也”。这就是说,商礼对夏礼,有取有舍;
周礼
对商礼,也是有取有舍;继承周礼者,当然也是有取有舍。对以前的礼,孔子最推崇的是周礼。《
论语·八佾
》云:“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认为和夏商之礼相比,周礼更加完善,所以要遵从周礼。朱熹《四书集注》云:“尹氏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关于礼的具体内容,在《周礼》、《
仪礼
》等书中有具体的记载,此处限于篇幅难以详述。
儒家主张用仁支配人的思想,用礼规范人的行为,必然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要求上,孔子所说的“无邪”就是正,就是要符合“仁”和“礼”的要求。
“无邪”既是孔子对《诗》三百作出的根本性评价,也是孔子对
诗歌创作
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反映出他对文学思想内容的高度重视,体现出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思想内容第一。当然,他主张思想内容与
艺术形式
的统一,这一点从他的“尽美、尽善”说、“文质彬彬”说可以看出,但从其整个文学思想体系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更重视思想内容的,他只用“无邪”一言概括《诗》三百,未及其它,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点需要注意,即“无邪”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概括《诗》三百的内容。这一点
鲁迅
已在《
汉文学史纲要
》中谈到:“诗三百篇,皆出北方,而以黄河为中心。其十五国中,周南召南王桧陈郑在河南,邶鄘卫曹齐魏唐在河北,豳秦则在泾渭之滨,疆域概不越今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四省之外。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礼义,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然此特后儒之言,实则激楚之言,奔放之词,《风》《雅》中亦常有,而孔子则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认为,“无邪”不能完全概括诗三百的内容,从根本上说,就在于《诗》三百并不完全符合仁和礼的要求。
对孔子“思无邪”说的认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
诗经
》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思无邪”说是其一系列论述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思无邪”可以看作是孔子提出的明确的文学批评标准,同时也反映出了孔子文学理论批评
政治标准
较宽泛的一面。
孔子在对《
诗经
》的评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理论
批评标准
,即“思无邪”。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思无邪”本来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话。
郑玄
解释为描写
鲁僖公
“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
毛诗
》笺)意思是说,鲁僖公在远郊放牧的时候,就是遵循伯禽治国的方法,专心致志,不胡思乱想。孔子借它来总括三百篇诗的意义。“思”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语助辞,没有实际意义;一是指思想内容。但对于解释全句意义来说,“这两种说法并无多大差别”①。简单地理解,孔子的意思是:《诗》三百,用一句话在概括它,就可以说,不胡思乱想。孔子巧妙地运用这个现成的句子高屋建瓴概括《诗经》的思想倾向,认为它们“无邪”,就是没有不正当的地方,即健康纯正,符合
社会道德
和
礼仪规范
。孔子站在他自己的立场,给予了《诗经》很高的评价。
“思无邪”的观点还反映了孔子的文学批评实际有它宽泛的一面。《诗》三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它不仅包括大量的民歌,还包括一些
统治阶级
下层人士的作品,此外还有不少统治者的赞歌和颂歌。它的思想也是相当复杂的,有些诗尖锐地揭示了阶级的对立,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些诗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腐朽,因此,就其表达的思想而言,不好一言以蔽之。而且以孔子“礼”的标准来衡量,《诗》三百中就有不少作品,非但不是“思无邪”,反而是“思有邪”。比如那些反映男女爱情方面的诗,例如:《将仲子》、《有女同车》、《风雨》等被朱熹称为“淫奔者之诗”的诗,又如《
诗经
》中大量讽刺统治阶级荒淫丑恶的作品等等,按照孔子他自己的标准应该不会赞许他们表达的思想,但是,他却把它们统统都纳入“思无邪”的思想体系之内,这并非他没有看到其中存在一些似乎极端甚至犯上的作品,大概只要是从诗人的
创作动机
和良苦用心着想,所谓“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诗谱序
》)充分理解诗人的正直感和
正义性
。“思无邪”说表明了孔子对于《诗经》思想内容和诗人创作目的的认可,也反映出它衡量
文艺作品
的政治尺度比较宽泛,表明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有它实际比较宽泛的一面。
孔子“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中和”之美。“无邪”就是“归于正”,就是符合“正”,即“中正”,也就是“中和”。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的正是
中和之美
,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观都是那么得恰到好处。孔子认为
男女关系
、青年恋爱都应在“和谐”的分寸之内,在“合礼”的规范之内进行和完成,必须是合礼和合规范程序的。“《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便是这种儒家男女之间伦理规则的典范”②可见,孔子的“中和”思想是跟
政治道德
联系起来的,在他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即“思无邪”,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可以说,《关雎》所讲的“中和”是“思无邪”的具体化。另外,“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
子贡
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
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子曰:“
恶紫之夺朱也
,恶郑声之乱
雅乐
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论语·阳货
》)等也反映了孔子所提倡的“中和”之美,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思无邪”中体现出了“中和”之美,但是孔子的这种中和之美还处于朦胧阶段,直到
荀子
才对此从理论上作了概括和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⑴张少康、刘兰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⑵吉林师大报编辑部:《中国古典文学论集》,吉林师大报编辑部编辑出版,1997年12月。
⑶谢建忠:《中国文学批评史述略》,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