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礼貌的风衣  ·  中华吟诵·  2 周前    · 
收藏
0 有用+1
0

中华吟诵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代表作 ,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如今它正面临失传。 教育部 和国家语委正在申报“中华吟诵”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各个吟诵 流派 中,由 上海交通大学 老校长 唐文治 创立的唐调受到了特别关注。
中文名
中华吟诵
地    位
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代表作
分    类
客家话吟诵 [1]

基本简介

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
吟诵 是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代表作,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如今它正面临失传。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 高占祥 准备举办自己的诗词作品会,希望找到几位年轻人来进行吟诵表演,可是却未能如愿。

唐调特色

“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
唐文治 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不但精通经学、文学,还擅长 吟诵 ,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读文法”,他的学生称其为“唐调”。上世纪40年代,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请唐文治录制了10张唱片,皆为古诗文诵读, 上海图书馆 仍存有这套唱片。 座谈会上,上海交大、无锡国专的校友陈以鸿回忆说,当他第一次听到 唐文治 先生读文时,就感觉 “好听极了”。 “唐调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音乐性。 ”这种 吟诵 法带有唱腔,音调高低起伏,语音长短相间,但又不同于“吟唱”,仍属于朗诵范围。
除了音乐性,唐调还很注重情感的投入,主张读经典诗文时,要把自己想象为这篇诗文的作者,这样才能感情充沛,并在吟诵中得到教化和心灵的陶冶。陈以鸿说,“我有一次读韩愈的《 祭十二郎文 》,不知不觉中深入文章境界,以至于潸然泪下。 ”
与其他吟诵方法相比,唐调的一大特点是,不但能用它来吟诵诗词,还能诵读散文,比如《出师表》、《岳阳楼记》。这些不押韵、不拘平仄的经典散文,用带唱腔的调子读出来后,更平添了几分感人的意味。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表示: 吟诵 是传承经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能让中国经典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吟诵。“普通话新吟诵有利于吟诵的推广,这也是一种创新。 ”另一方面,现在真正会吟诵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抢救和保护“中华吟诵”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吟诵分类

吟诵特征

为了抢救、研究、传承和推广吟诵
东汉以后,凡诗文皆可 吟诵 ,历代的歌诗(诗、骚、 乐府 、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皆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 谢安 王阳明 等。如今,吟诵仍然是 汉文化圈 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 2009年10月12日,首都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大厦 的报告厅里,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与会者齐聚一堂,他们中既有国内知名的音乐家、艺术家、语言学家,也有来自全国大、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代表。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 吟诵 大家、学者,也有与吟诵结识不久的吟诵爱好者和积极参与吟诵挽救工作的 大学生志愿者 。“吟诵,危矣”是“中华吟诵周”上众多与会者的一个共同感受。“我记得小时候读私塾,常用吟诵来学习古诗词,从那时起吟诵便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中华吟诵周”开幕式上,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 高占祥 在致辞中和所有人分享了他关于吟诵的记忆。
中国话剧院演员、朗诵艺术家 冯福生 主持了开幕式后的 吟诵 展演,他用一喜一忧表达了自己参加“中华吟诵周”的复杂心情。他说:“喜的是我听到了久违了的吟诵的声音,尤其是孩童吟诵的声音;而忧的是这个声音真的是太久违了。”

传承保护

中国 青年一代 吟诵 缺乏兴趣,是中华吟诵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在为中华吟诵复兴疾呼的同时,更多的人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挽救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并 付诸行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吟诵学家陈少松就是其中之一。
现已从事大学吟诵教学23年的陈少松教授在1987年怀着十分忐忑的心情在 南京师范大学 开设了吟诵选修课。他说:“是否会有年轻的大学生对吟诵感兴趣,我当时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我甚至告诉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如果你觉得这课不好,可以随时退选。”但令陈老师欣慰的是,一个学期下来,非但没有一个学生退选吟诵课,更有很多人对吟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如今,每年报名陈老师 吟诵 课的学生人数都是有增无减,这其中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有专门选修的,也有特意前来旁听的,还有外国留学生。作为当今中国大学唯一一本吟诵教程的作者,陈教授说:“23年的教学实践增加了我在大学推广吟诵的信心和决心。”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教师、全国特级教师、吟诵教学名师彭世强曾有过三年到澳门学校执教的经历,他把吟诵教学带到了澳门,深受当地学生欢迎。彭老师说:“一曲古韵沟通了海外儿女对 母语 的热爱。面对当今的国际文化大融汇,我们不要陷入误区,我们要自觉护卫我们的母语文化,弘扬母语的魅力,唤醒人们心中的母语情。”
大学生也在行动,像 中华吟诵学会 一样的志愿团体正在做着积极努力。众多大学生志愿者投入其中,在相关专家、教授的带领下,以抢救、保护、传承、研究、推广中华 吟诵 为主要工作内容。他们已经采录、搜集和整理了全国200余位吟诵者的录音、录像资料,总时长达200多小时,另外整理了大批的采访记录和文献资料。
为了抢救、研究、传承和推广 吟诵 这一传统的汉语诗文诵读和学习方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支持,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音乐学院 主办的“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于2009年10月12日在首师大开幕。主办方希望借此活动唤起更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正在申报“中华吟诵”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各个吟诵流派中,由 上海交通大学 老校长 唐文治 创立的唐调受到了特别关注。专家提出,有必要推动唐调进入沪上校园,让中华吟诵得到传承。

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