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 陕西 米脂 人。著名抗日将领, 国民革命军 陆军中将, 黄埔系 骨干。
1924年6月入 黄埔军校 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 陈炯明 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 北伐战争 长城抗战 、淞沪抗战( 一·二八事变 )。
1939年11月任第5军 军长 ,率部参加 桂南会战 ,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 日军 第五师团。1948年,任徐州“剿总”副司令。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杜聿明 少年时期

1904年11月28日出生于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父亲杜良奎,是清末 举人 ,在西安 长安大学 堂执教时,参加了 同盟会 ,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 袁世凯 称帝的斗争。
杜聿明从小就喜爱玩弄枪支,十二岁时,在表哥 李鼎铭 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在学习上得到了这位严师的指点。祖父母及当家的伯父杜良辅相继去世后,杜良奎一直在外教书,素来不问家务,杜聿明只好承担管家的重担。由于聪颖过人,很快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
杜十六岁时,其父由 榆林 返家,见其因操家务,学业基本荒废,大为失望,决定将家务交侄儿杜聿成管理,杜便随父到当时陕北二十三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榆中20级丁班继续读书。校长 杜斌丞 是杜聿明的堂哥,教师有陕西著名的共产党人 魏野畴 李子洲 和教育家 王森然 、朱横秋等。同班有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 谢子长 霍世杰 和以后成为现代文学家的刘蕴华( 柳青 )等。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学毕业。同年8月,与比他大两岁的 曹秀清 结了婚。1924年初春,不满20岁的杜聿明与榆林同乡阎揆要、马师恭等人先后来到北京。杜聿明原想报考北京大学,但在京停留期间,他目睹北洋军阀贻误政事、膺窃国柄的黑暗。 在《 新青年 》杂志上,看到了 黄埔军校 招生的广告,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 杜斌丞 的熏陶,经过慎重考虑,毅然选择投考 黄埔军校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 杜聿鑫 、陕籍青年 阎揆要 关麟征 张耀明 等十一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在校期间,对学习从不马虎,军校设置的步、炮、工兵等军事课程、战术战法和队列操练的演示、模拟等,他都是全身心的投入,极认真的学仿。杜聿明和同学们还参加了讨平广州反动商团的战斗,这是他第一次经历真刀真枪的沙场冲杀。当年年底一期学员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 何应钦 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不久擢升为第二排副排长。
1925年春,在军校的号令下,讨伐广东军阀 陈炯明 的战斗打响了。攻打淡水城时,杜聿明和同期的陈赓等同学报名参加了教导团组织的敢死队进行爬城攀攻,最先登上城头的也是杜、陈两人,紧接着他俩又打开城门,迎来大队人马歼灭残敌,终获全胜。 同年3月初,杜一行四人到了北京,受到 汪精卫 的接待。他们见到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孙中山。杜聿明将 廖仲恺 的亲笔信双手递给了孙先生的副官马湘,后写了一封致廖先生的信,汇报了孙中山的病情。接着,他们转赴开封,在 胡景翼 的直接领导下,协助苏联顾问,筹办军校。
不久,国民二军 高桂滋 团补充营营长、 大地主 吴宝山 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用重金聘请杜聿明为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杜郑重地给广州革命大本营及黄埔军校分别写了书信,汇报情况,请示行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即回信指示:希望杜聿明仍留北方,争取机会和马湘联系,参加在北京 碧云寺 停厝的孙中山先生灵榇的守护。这时,正好高桂滋奉令率部开赴北京,担任京畿的卫戍勤务,重新组编的吴宝山补充营也随团北上。到达北京后,高桂滋将补充营改为 特务 营,派该营进驻西山碧云寺 静宜园 ,守护孙中山灵榇。杜聿明仍任该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杜聿明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誓师北伐。杜聿明南下归队。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京,不幸被 孙传芳 的稽查队抓获,关进 南京老虎桥监狱 。随后越狱逃到武汉,去见 邓演达 。去武昌 南湖 学兵团找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团长张治中。随后杜聿明在张治中学生兵团任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
1928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任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训练部主任,令杜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次年初,杜回南京军校任第七期第四队中校队长;同年冬又任新编第一师第二旅参谋主任。
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六团 上校 团长。
1930年冬,教导第二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杜为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团团长。师长 徐庭瑶 要求部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唯独杜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
1932年初,徐庭瑶的第四师奉命开赴 皖北 参加 大别山 “围剿”红军,在 霍丘 被红军 邝继勋 部击败。在关键时刻,徐令第二十四团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红军损失重大。徐庭瑶为他记首功,并上报晋升杜为少将团长。这年冬,徐升任第十七军军长,杜被委为该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兵三路进攻 热河 ,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 蚌埠 一带开往 通县 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师到达 石匣镇 后,杜聿明和 关麟征 驱车往古北口,与 东北军 军长王以哲联系。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该师官兵,同日寇浴血奋战。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二师。同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第一期进修。学习期间,经同乡、 黄埔 一期同时毕业的 马志超 介绍,参加了 复兴社
1936年春,杜聿明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毕业。杜本应返第二十五师供职,但由于和师长关麟征相处不甚和谐,不太愿回去。徐庭瑶即向蒋介石保荐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负责培训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军官。10月5日授予少将军衔。
1937年,交辎学校 战车 营、交通兵第二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日时,杜率领装甲兵团第一营的二、四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

杜聿明 抗日战争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 湘潭 整训,不久该兵团扩编为第200师,以杜聿明为师长。长沙大火后,国民党长沙市警察局人员与放火队员,又来到湘潭城下,欲火烧湘潭城。杜聿明得知后,当面怒斥了这种惊慌失措,草菅人命的做法,随派员收缴了放火队的器械,将放火的人强行控制看管,并张贴布告,严禁放火焚烧湘潭县城,这才使湘潭城池数十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得以保全。事后,湘潭万民同声称颂,感激杜聿明与二百师的救城之恩。
1939年12月18日拂晓,反攻开始。在战车、 炮火掩护 下,杜聿明第五军对昆仑关守敌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戴安澜师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仙女山。当晚各部乘胜进行夜袭,相继占领了老毛岭、 万福村 、441高地,最后占领了昆仑关。杜聿明在此期间,采取“要塞式攻击法”,逐步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杜聿明命令第二百师副师长 彭璧生 率部从公路左侧越过昆仑关,形成包围之势;邱清泉师把战车埋伏在公路两旁的丛林地带;郑洞国师则加强右翼攻势,再度进入昆仑关内敌军纵深阵地,将敌指挥部及炮兵阵地摧毁。战斗整整打了十八天,于31日以中国军队获重大胜利而告结束,史称 昆仑关大捷
19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
1942年初,日军第十五军 饭田祥二郎 率四个师团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中国派出 远征军 ,杜聿明为第一路副司令长官。中国和英国军队集结后,策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杜聿明第五军为中路军,于3月9日接替英缅军在同古的防务。
1942年3月20日,同古诸战开始,一连数日,敌陆、空配合并与炮兵、战车协同进攻。至26日,正面敌人以其三个联队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第二百师第六团阵地被突破;27日,新编第二十二师到达同古以北,与敌遭遇,双方彻夜对峙。28日,日军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筑工事,企图阻止新编第二十二师前进,而集中主力猛攻第二百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第二百师官兵伤亡甚重。杜聿明即指挥新二十二师对当面之敌施行猛攻,进占南阳车站,以解第二百师之围,但日军凭借附近建筑物固守。两军反复争夺,激战至30日。
1942年4月13日,英军要求中国军队接替英缅军西路防区,企图浑战撤走,史迪威、罗卓英重新部署作战方案,准备在 曼德勒 会战,命令第五军、第六十六军分布在长达三百公里的平(满纳)曼(德勒)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会被敌人各个击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张要么退守棠吉,守住 腊戍 前方门户;要么就在平满纳打下去,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到史、罗的采纳,杜只得从命,放弃了棠吉。于是日军重新进占棠吉,并直取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准备大战的中国主力军后方,在曼的第五军,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从此,远征军走上了惨败境地。
1945年4月初,蒋介石突然电召杜聿明去重庆。要求以 武力解除 龙云的全部武装,限龙云于3日内到重庆。并问杜有何意见。他一口就承担了这个任务。蒋介石听了很高兴,要杜即刻回昆明作准备。可是, 何应钦 认为,劝龙云自动辞职是可能的,龙不会顽固恋战,这样解决可免于动武。杜聿明也表明同意。于是,何和杜从多方劝龙云自动辞职,历经三个月之久,龙云却毫无退意。
1945年8月9日,蒋介石再次电召杜聿明到重庆,面授机宜。蒋指示说:“你这次回去做解决龙云的准备工作,除军事准备外,还要对云南的通讯、交通及各机场作周密的布置,防止龙云逃跑。”8月11日,杜聿明飞回昆明,立即进行解决龙云的准备工作。在军事方面,杜假借到沦陷区大城市解除日本武装作准备为掩护,对排长以上军官亲自教授沙盘模拟演习,对龙云在昆明的兵力、驻地作了调查研究,拟定了对策,以期在短时间内将龙云的武装彻底解决。昆明通全省的电话、电报、公路、铁路及飞机场,也制定了严密控制办法,使龙云与外界隔绝,无法逃走,只留五华山弹丸之地和一营卫队,让龙云自己决定去从。对于如何投送蒋介石命令,说服龙云就范也作了准备。这些工作秘密进行了一个月之久,才告完成。
杜聿明芷江受降仪式后与众将领交谈
1945年9月27日,蒋介石派 王叔铭 秘密到昆明,送亲笔信给杜聿明,告知他日内就要颁布免除龙云在云南军事政治本兼各职的命令,调龙云为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并指示杜将飞机、大炮、坦克一齐准备好,万一龙云不服从命令,就集中火力轰击五华山,要杜“绝对保证龙云的生命安全”。当时杜聿明考虑到,在政治上自己和龙云是不能并立的,可是在私人感情方面,二人相处很好,对于龙云加以危害的事绝不能做,而且,万一龙云在事件中死去,社会舆论必然加罪于己。于是,杜连夜复蒋一封信,大意是:龙云只有一个五华山弹丸之地,不足为患,轰击五华山,会波及 云南大学 、西南联大的安全,引起学潮,在政治上造成极端不良影响。蒋最怕闹学潮,只得复信同意杜的意见,不使用大炮轰击及飞机轰炸。
1945年9月29日晚,杜聿明即赴昆明市北郊岗头村准备好的指挥所内,召集团长以上干部及新任 云南省民政厅 厅长、代理省主席 李宗黄 等开会,下达行动命令,并将解决龙云的命令送交美军一份,将中央任免龙云本兼各职的命令送交龙云。
1945年9月30日凌晨5时,杜部都到达进攻位置,并将军委会命令送给龙云各部队。事出龙云各部队意外,都猝不及防。仅五十多分钟,就结束了战斗,仅剩下一座五华山。
1945年10月14日,杜聿明忽然接到蒋的命令,要他到重庆去。杜15日飞抵重庆。这次蒋氏接见,与过去大不相同,对杜优礼有加,还很有兴趣地询问了解决龙云的经过。继而,蒋吞吞吐吐地对杜说:“你解决龙云对国家立了功,可是得罪了龙云。你应该为国家背过,任劳任怨。我表面上先公布将你撤职查办的命令,以后再任你别的职务。”杜很了解蒋的心理,就慷慨地说:“只要于国家有利,个人不计较任何名利地位。”蒋听了很高兴。16日,蒋果然发表命令:“杜聿明在云南处理失当,着即撤职查办。调任关麟征为云南警备总司令。”

杜聿明 解放战争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撤销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后,离开昆明回到重庆。同一天,就发表了任命杜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命令。
杜聿明上任后第四天,蒋介石对杜当面指示,要与苏联接洽,接收东北领土主权。杜经过近十天与苏军联络,发现苏军已宣布自东北撤军, 营口 苏军已经离去,被 东北民主联军 接收。为此,杜便向 蒋建议 :要接收东北非用武力不能解决。
1945年11月5日,杜急飞重庆向蒋报告,请求迅速抽调兵力,由美舰掩护从 葫芦岛 或营口强行登陆。 秦皇岛 ,率先向东北解放区挑衅,指挥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向榆锦进攻。14日,杜下达向 山海关 进攻的命令,决心在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未到达之前,夺取要点,分兵两路继续向 绥中 追击前进,之后,占领 兴城 、葫芦岛。
杜聿明到锦西后,按原定方针,命令部队向 锦州 攻击。由于东北民主联军有计划地撤退,26日杜率部进入锦州,同日还占领了山海关。
1945年12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迫于国内、国际和平建国的舆论,与中共举行和谈。蒋介石一面谈判,一面下令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积极进攻。杜接到蒋的指示后,于12月23日命令第五十二军冒雪进占北镇、 黑山 ,然后又分兵两路,分别向 阜新 、营口进攻,占领了 北票 、朝阳、黑水等城。
1946年1月10日,杜又按照蒋的密电,赶在停战令即下前,抢占了 平泉 等重要城市。自发动夺取东北的战役以来,杜聿明多次奔赴前线指挥,日夜不息,疲劳过度,于同年2月18日乘专机飞北平,秘密进入白塔寺中和医院治病。3月16日,动手术割去左肾。4月16日,返回沈阳。
1946年4月28日,在空军掩护下,两个军分两路向本溪攻击。杜聿明在本溪得手后,迅速转而全力策划进攻四平街之战。他先调第一九五师及第八十八师至铁岭,掩护中长路的安全,又令 新六军 迅速集中 辽阳 附近,用火车输送至 开原 ,以击破四平街,一举收复长春、永吉为目的,部署两翼攻击,企图压迫东北民主联军于 辽河 套内而歼灭之。5月14日,国民党在飞机炮火协同下,并始猛攻,经过激烈战斗,东北民主联军实行战略撤退,杜部于1946年5月19日侵入四平。5月23日,国民党军进占长春,至5月31日止,又占领了松花江以南永吉至 农安 之线。杜聿明到东北仅仅半年,就先后侵占了辽西全部及沈阳外围铁岭、抚顺、本溪、辽阳、 鞍山 海城 、营口等重点城市,北沿松花江与东北民主联军相对峙。不久,停战期限届满,国共谈判破裂,杜怀着抢夺整个东北的野心,策定了南攻北守的全局作战指导原则,于8月间派副长官郑洞国负责指挥对 热河省 的全面进攻,扫荡热河境内的解放军。10月,又派第五十军进攻 安东 、通化等重要城市。该军第二十五师在暖阳边门被全歼( 新开岭战役 )。杜并未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认为这不是战略上的错误,而是个别将领无能,仍坚持既定扫荡方针,向临江进攻,部队再一次遭受沉重打击。至此,东北国民党军开始走下坡路。 1947年5月15日,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渡江南下,展开了大规模的夏季攻势。18日,攻占 怀德 。24日,占领四平街外围重要城市。26日,攻入法库。27日,攻入 昌图 。6月15日,开始总攻四平。杜与郑洞国等 高级幕僚 研究了全盘情况,认为本溪的东北民主联军对沈阳威胁甚大,决心以第五十三军为主力进攻扫荡,以固沈阳门户,然后集结可能集结的兵力去解四平之围。根据这一决定,由郑指挥对本溪的攻击,20日攻下。杜又根据电台侦察,中长路以东电台甚多为判断:解放军主力可能在中长路以东的山区,并可能在移动之中。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攻击,指挥右翼兵团向四平街左翼包围攻击前进,击破东北民主联军后,大胆分头猛进,力求包围消灭东北民主联军;中央兵团由现地发起进攻,击破当面之敌,即迅速追击而歼灭之;左翼兵团协助中央兵团向双山、昌北以北占领阵地之敌右翼包围攻击,击破当面之东北民主联军后,即向 三江口 郑家屯 追击前进。命令下达后,杜部各部队在飞机炮火协同下大举进攻,战斗甚为激烈,直到1947年6月30日 东北民主联军 主动撤退, 四平 之围随之而解。后来,在东北民主联军铁拳锤击下,杜聿明迭遭惨败。他日夜谋划,一筹莫展,以至忧郁成疾,不能亲事,于7月、8日垂头丧气离开东北,到上海医治。
1948年6月,蒋介石遂任命杜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杜上任不久,奉蒋介石命令指挥第二、第十六、第十三兵团去增援济南。同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了 辽沈战役 。10月初,完成了对 锦州 的包围,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赶紧将杜聿明调回沈阳。10月15日,杜聿明急忙从徐州飞抵沈阳。次日,锦州便失守。
1948年10月23日, 廖耀湘 第九兵团向黑山发起猛攻,即遭到解放军的毁灭性打击。至26日,廖兵团即被全歼。27日凌晨,蒋介石派专机到 葫芦岛 接杜聿明去北平,商讨对策。11月2日,沈阳解放。这时,杜在葫芦岛日夜坐立不安,担心解放军马上来打锦西,一直等到蒋介石命令撤退时,即开始部署第 三十九军 、第五十二军、第 五十四军 由葫芦岛撤往上海的工作。11月8日上午,杜在锦西机场乘飞机逃往北平。正当杜聿明在东北葫芦岛指挥部队撤退的时候,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1月6日发动强大的攻势,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
在这之前,蒋介石指示国防部拟就一个“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以击破解放军攻势为目的”的“ 徐蚌会战 计划”,并委任杜为徐州“剿总”副司令。当蒋派 许朗轩 征求杜的意见时,杜表示同意“徐蚌会战计划”,并写信请蒋饬令会战部署由刘峙指挥,迅速按计划实施,否则有被解放军牵制而无法撤退的可能。
杜聿明于1948年11月9日晚匆匆由北平飞抵南京时,获悉蒋介石未毅然决然实行“徐蚌会战计划”,已采纳 何应钦 顾祝同 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张,不禁心烦意乱,非常恐慌。第二天夜晚,杜即奉蒋令飞徐州,指挥解 黄百韬 之围。10日中午,刘峙得到中原野战军确已南下,当面只有两个纵队的情报,才决心将第二兵团东调,协同 李弥 第十三兵团解黄伯韬之围。杜聿明即令邱清泉兵团主力星夜向徐州东南 张楼 附近集结,李弥兵团向徐州以东苑山附近集结。他力主寻求解放军之一翼实行迂回包围,击破后再将其主力攻击。 12日,杜聿明将主力展开于创集、苑山、不老 河间 地区。17日,解放军大部队经 双沟 向东南分路撤退。刘、杜都误以为解放军崩溃,令全线追击,结果受到解放军在第二线阵地的继续顽强阻击。22日,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地区全部被歼。
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各兵团按计划向永城方向撤退,忽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解黄维兵团之围。杜感到蒋的命令必然导致全军覆没,又慑于蒋的淫威,恐不解黄维之围,蒋必将整个失败的责任归罪于他,遂决定服从命令,最后为蒋效忠。4日,杜聿明采用逐次攻击战法,严令第二兵团攻击前进,第十三、十六兵团加紧构筑工事,掩护阵地。 6日,杜决定邱清泉、李弥兵团不突围,继续向解放军发起攻击。同时,他迭电蒋介石,催促速调大军与解放军决战。
自10日起,解放军停止对陈官庄、青龙集地区的进攻,对国民党军展开了二十多天的政治宣传攻势。1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表了《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但杜未曾看到。陈毅同志也给杜写了一封信。他拿这封信去试探邱清泉的态度,见邱将信撕掉烧了,就立即告辞而去。19日夜,杜聿明又写了一封信给蒋介石,提出上中下三策,请蒋介石作最后决定:上策是必要时放弃武汉、西安,集中力量与共军决战;中策是各兵团持久固守,争取“政治上的时间”(意即和谈);下策是突围。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宣言和平。杜聿明也觉得只有和平才是出路。但到1月3日,杜忽然接到蒋的命令,按原定空军掩护突围方案实行,自5日起投足三天的粮弹。解放军于6日发动声势浩大的攻击,国民党军一触即垮。杜急电空军轰炸支援。7日,李弥兵团司令部所在地青龙集阵地被突破,杜又急电请蒋在10日投毒气弹,掩护突围。9日黄昏前后,杜到陈官庄第五军司令部,企图纠集残部,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于10日上午突围。然而,邱清泉、李弥等人威胁式的劝杜,必须当晚突围。他带着副官、卫士十来个人单独行动,10日凌晨率部突围,即被解放军战士俘虏。 [21-22 ]
杜聿明被俘后,国民党 邓文仪 1983年在《黄埔学生六十年》中,讲述在 淮海战役 (台湾称 徐蚌会战 )中被俘后的杜聿明在监狱度过数十年的悲惨生活。 但是杜聿明被俘后却是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优待。在战犯管理所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杜所患的胃溃疡、肺结核和肾结核等长年痼疾,逐渐好转、康复直至痊愈。特别是对他的脊椎炎的治疗,人民政府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 。医务人员除投以药石外,还为他特制了一具合身的石膏板,使他能够舒适地安眠入睡。
抗美援朝的胜利,杜聿明深情地说:“我对于抗美援朝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 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感到无比兴奋和敬佩。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站起来了。” 老年杜聿明
1960年7月,周总理、陈毅宴请来中国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邀请杜聿明作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是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杜是中国战区中缅战场的指挥官,彼此闻名,互相倾慕。席间,英国元帅问他:“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我都送给他了。”陈毅却摇摇头,笑道:“你没有这样大方,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事后,杜聿明说:“这当然是说笑话,真正说来,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因为国民党军队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的,这方面我有切肤之痛,在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就像过去机械化部队的战车,留在泥泞道路上的车辙……”
1961年3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力求真实地把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
1964年11月,杜被特邀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写信给周总理,表达自己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戴心情,决心以有生之年,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竭尽努力。
1978年,他又当选为第五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0年,发表《纪念 二·二八 寄语台友》一文,呼吁在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们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1981年5月7日,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在遗嘱中,杜仍不忘统一大业,嘱其妻率其子女为祖国现代化继续作出贡献,“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杜聿明参加黄埔军校一期,荷枪实弹,浴血东征、打倒军阀,中年时对日抗战,先是古北口长城各役,次为装甲兵部队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寇苦战,缅甸战役,协助盟军打垮日本部队,冒千辛万苦,经野人山归国。
四个地区的苦战,实非一般人所能考验的,第一:昆仑关之攻克,完全是攻坚作战。第二:血战缅北,用担架抬行,身染重病,死里逃生。第三:东北作战,人事环境复杂,时而北,时而南,疲於奔命。第四:最痛心者淮海大战,困守陈官庄,携杖指挥,跛足而行,在冰天雪地之中,挨饿受冻。
1961年2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杜聿明很珍惜这种工作机会,因此,特别努力。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力求真实地把过去经历的事实记录下来,供史学家和后人参考。同年,他写了《淮海战役始末》、《辽沈战役概述》、《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等;1962年又着手写他任东北保安司令时的资料,都先后在《文史资料选辑》上发表。
晚年的杜聿明十分关心祖国统一,曾发表《纪念二·二八起义》、《寄语台友》等文章,敦勉在台师友共同为统一大业奋斗。 杜聿明故居
杜聿明故居,位于美术馆东街路西,南依 五四大街 。本院原为一组带花园的住宅,1958年建中国美术馆时,拆除本院西部的花园部分,仅存东半部的住宅部分。
此宅院约建于清代后期,原为 慈禧太后 侄女的私宅。民国初年卖给一德国商人,抗战后被买办吴信才购得,不久作为敌产没收,后为 国民党将领 杜聿明之宅。是京城中型 四合院 中的典型。坐北朝南,共有四进。现存建筑为,大门一间,倒座房九间,均为硬山顶合瓦清水脊屋面。 1991年电影《 大决战 》: 徐正运 饰演杜聿明
1993年电影《 铁血昆仑关 》: 刘颖涛 饰演杜聿明
2009年电视剧《 解放 》: 田小冰 饰演杜聿明
2009年电影《 建国大业 》: 孙兴 饰演杜聿明
2010年电视剧《 中国远征军 》: 陈天陆 饰演杜聿明
2014年电影《 太平轮(上) 》: 侯勇 饰演杜聿明
2016年电视剧《 东方战场 》: 姚金飞 饰演杜聿明
2021年电视剧《 大决战 》: 李强 饰演杜聿明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