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长陵-大明气魄于此归藏

长陵-大明气魄于此归藏

作者:洛卡奇



「事死如事生」, 即追求死后也要享受生前的世界,这句话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王朝的始终,只不过历朝历代对于 「事生」 的程度都不甚一样,这一点直接反映在了历朝历代的帝陵之中。
明清帝陵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大规模营建皇陵的时期,两个朝代的帝陵,无论是在选址、布局还是建筑配置上,都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传承延续关系。 所以两者的帝陵经常被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定陵建筑群

明清帝陵在分布上较为广泛,明代帝陵分布在江苏、安徽、北京及湖北,清代帝陵则主要集中在辽宁与河北。
在其中, 江苏盱眙的明祖陵、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湖北钟祥的明显陵以及辽宁新宾的清永陵均为追尊皇帝的陵墓, 其中的墓主或为先祖,或为皇帝生父,总之,他们活着的时候,都没当过皇帝。
而作为明代名副其实的第一皇陵, 明孝陵上承唐宋、下启明清,是中国帝陵制度最终章的奠基之处。

壹孝陵沿革

明孝陵为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止。
孝陵的建筑呈一条不规则的弯曲轴线分布,以下马坊为起点至宝城,全长约3公里。
孝陵处在了帝陵形制大变革的重要转折点上,改变了此前帝陵由南北、东西两条轴线布局的格局,改变为将相关建筑沿一条轴线布置。 同时孝陵周围建有周长22.5公里的红墙,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以保卫孝陵。

南京明孝陵建筑群

孝陵现存遗迹大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神道部分,自下马坊至孝陵外陵门,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亭(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第二部分为陵宫建筑,自正门至墓冢,包括宫门、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及宝城等。

明孝陵神圣功德碑


清咸丰三年(1853),地面木结构建筑毁于战火,仅有石刻和建筑基础留存。 2003年,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宝城明楼

2006年项目增加明功臣墓,包含徐达墓、李文忠墓、吴良墓、吴桢墓、常遇春墓、邓愈墓、仇成墓、李杰墓。
而在此之后, 经历了「靖难之役」的明王朝,都城也从南京迁至北京,所以孝陵所在的钟山也仅仅修了这一座帝陵。

明十三陵大红门


在此之后,明王朝的大规模帝陵营建工程都在北京的天寿山茔域开展了, 至明朝亡国,共修建了13座帝王陵寝,故称明十三陵。

贰天寿长陵

明十三陵长陵,明代诸帝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帝陵,也是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

长陵

长陵的营建,始于朱棣在位时期:明永乐七年(1409)择地始建,永乐十一年(1413)葬徐皇后,永乐十四年(1417)长陵殿成,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崩逝,葬长陵(那时朱棣还是正经的明太宗)。

长陵神圣功德碑

在朱棣逝后长陵的营建工程仍在继续,陵园基本完工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 此后有明一代长陵的营建工程基本贯穿始终,基本上至万历朝才结束,比如后续修建大碑楼和神道,嘉靖年间添建小碑楼和石坊等。

长陵神圣功德碑

长陵的营建为「山陵悉尊洪武俭制」,基本仿建南京明孝陵,然而相较于孝陵,长陵的建筑布局更加严谨规整与完善。 陵宫部分由前后等宽的三进院落及最后的宝顶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排列陵门、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二柱门、五供、方城明楼及宝城宝顶。

长陵

长陵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唯一一个地表主要建筑留存至今的明帝陵,其中主体的祾恩门及祾恩殿均为明初原构 (乾隆修缮时大木构未改动),除了东西配殿等建筑无存以及二柱门民国重修外,其余基本为初建时的状态留存 其中祾恩殿也是明陵中最大的 更是以其规模排进了现存木构体量排行的前列,虽然规模略逊太和殿,但是年代上远超。

长陵祾恩殿

作为明陵中具有承上启下重要转折作用的一陵,也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陵,再加上是目前明陵中地面建筑唯一保存(相对)完整的一陵,长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陵的前两进院落与孝陵基本一致,一进院最南端为三券门的陵门,单檐歇山,两侧原有随墙角门,在后世修缮中拆除封堵。

长陵陵门

一进院内建筑现仅存一座碑亭 东西两侧原各有五间的神厨神库(西神库 东神厨) 清代大修前已毁,把孝陵设置在一进院里的具服殿,宰牲亭等移出院落。

长陵祾恩门

二进院为陵宫主体现存明陵中唯一的祾恩门及祾恩殿,还有一对焚帛炉,原来的各十五间的东西配殿在清中叶就塌差不多了。

叁明陵巨构

长陵祾恩殿,一座明清建筑史上的「奇葩」建筑。
祾恩殿台基不高 三层台基加殿身台基总高3.215米(一层1.15米 二三层0.98米 殿身台基0.105米)而大殿自身高25.1米,所以在视觉上长陵殿头重脚轻之感非常强烈。

长陵祾恩殿

明初大体量官式建筑仅此一处,所以在年代上北京这几个大殿是无人能比得了了,而且北京的一代奉天殿被日常提起复原的时候总是绕不过这座大殿的。

祾恩殿面阔九间(66.56米) 进深五间(29.12米) 重檐庑殿顶,上檐重翘重昂九踩斗拱,下檐但翘重昂七踩斗拱,殿身前后六排柱均为楠木而成,柱径1米以上 。

长陵祾恩殿

明间四柱最粗底径约1.12米,殿内除天花格子外均保留楠木原色,宛如一片楠木森林。
太庙大殿和长陵尺寸基本相当,但是视觉上长陵殿敦厚,太庙大殿要更显挺拔 。
这一点主要还是和间数与间广的尺寸安排有很大关系,不过可惜的是两座大殿也是因为进深都扁而无缘最大的木构了。

肆宝城玄宫

长陵的第三进院落,为陵宫最后一进院落,也是长陵最重要的玄宫所在之处。
过长陵祾恩殿后为陵宫内红门,这一设置延续了孝陵之制,内红门规制同陵宫门的三券门,为十三陵的首例也是最后一例,此后明陵改此门形制为三座琉璃门(永定二陵则为陵殿两侧卡子墙上的随墙琉璃门),过内红门后依次是二柱门、石五供(正式名称「石几筵」)以及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陵宫内红门

作为同一体系的明清帝陵的二柱门设置便是始于长陵(终于清慕陵),二柱门为棂星门形制,立面近方形,现在的木构部分为民国年间仿景陵修复。

二柱门

二柱门为一处纯仪制性的建筑,设置年代可能晚于长陵兴建年代,为嘉靖年间添置,其作用是起到分割过渡空间的作用,而不作通过之用。
二柱门后为石五供,下供案上五供,中为香炉,两侧为烛台与花瓶,二柱门和石五供均为长陵的首创,此后历代沿用。

长陵方城明楼

孝陵在这段空间中为一处狭长的「凸」字形院落,宽度与南侧陵宫稍窄,最北端为宽阔的御河桥,长陵改狭长幽深的形态为与前两进院落等宽的宽阔组合,并添置了前导建筑,建筑组合上更为完善,也使得陵宫成为了一组完整并连接的院落。
最北端为院落主体的方城明楼与宝城宝顶,方城为下部的方形城台部分,明楼为上部碑亭部分,平面方形,城台为明代旧制,而明楼部分则经历过几次较大更制。

长陵

长陵开始方城明楼变为方形,方城明楼最开始应当是唐宋帝陵环绕封土四周城墙城门的简化象征设置(孝陵就是长方形城台和明楼,和城门形制一样), 同时从长陵开始,明楼内有了圣号碑的设置,这一点可以视作方城明楼从象征城门的设置赋予了实际用途。

长陵

至于长陵玄宫,里面除了朱棣和徐皇后外应当就是分列东西配殿的16位殉葬嫔妃, 形制应当同为五殿的「九重法宫」配置 ,即已发掘的定陵,至于玄宫保存情况如何无法得知,但是应该是不甚理想 恐有水淹之忧。

定陵地宫

在此之后,无论是天寿山陵区诸帝陵还是远在湖北钟祥的显陵,均是在长陵的基础上进行形制的局部改动,或缩小规模,或更易细节,或完善规制, 但是在陵宫规模上,都没有能够再超越长陵的帝陵,原因很多,包括「逊避」的考虑、财力的限制等等。

昭陵建筑群

而长陵,也成为了中国帝陵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几座陵园之一, 它的留存,让我们至今对明朝仍旧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END-
招聘、投稿、合作
联系v:yilv288

发布于 2022-08-23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