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直属园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南通市“十四五”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24日

南通市“十四五”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南通市持续推动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发展,创新实施大通州湾体制机制,以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引领全市域沿海发展,为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时期,南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为系统谋划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依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南通市“十四五”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本规划对“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推进南通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谋划,阐明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导向,是指导全市沿海地区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委推动沿海开发的系列决策部署要求,大力实施江海联动、陆海统筹,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系统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沿海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十三五”时期,南通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6148.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0036.3亿元,成功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沿海经济板块加速崛起,沿海前沿2500平方公里、21个乡镇的经济总量翻了两番。成功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107.4亿元,比2015年增长25.7%,占全省和沿海三市的比重分别达26.9%和51.2%。

向海交通格局取得跨越式提升。多条过江通道列入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苏通、崇启、沪苏通3座大桥建成通车,未来将形成“八龙过江”新格局。航空运输快速发展,南通新机场选址正式获批,未来将建成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南通兴东国际机场2020年客运吞吐量位居全省第三。高铁建设突飞猛进,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即将开工。公路建设成环成网,总里程位居全省第三。内河航道通江达海,有效拓展沿海港口腹地范围。

东方大港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研究修编《南通港总体规划(2035年)》,整合完善全市沿江、沿海港口布局。南通港形成了沿江三港区、沿海一港区的总体格局,沿海港口组成一个通州湾港区,下设通州湾、三夹沙、海门、吕四、洋口5个作业区。2019年以来,统筹推进大通州湾一体化建设,按照“一年建设、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的目标,推动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通州湾主体港区一期通道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通州湾新出海口正蓬勃起势、加速崛起。

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增速明显,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船舶海工产业领航发展,船舶制造、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10、1/4左右;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全市风电并网规模316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省的1/3、全国的1/4左右;新材料产业亮点频现,中天绿色精品钢、桐昆聚酯一体化、恒科新材料三期等一批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

滨海城镇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沿海城镇扩容提质,围绕国家级重点镇、省市中心镇以及沿海8个“区镇合一”重点镇,深化产镇融合,强化功能配套,推动滨海城镇逐步发展成1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小城市。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1%。通州湾、洋口港、吕四港、海门港等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推进临港产业和滨海港城建设,加快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洋口镇、包场镇、吕四镇、寅阳镇等沿海前沿重点镇功能不断增强,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城镇特色更加鲜明。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突破性好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成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扎实开展入海河流污染治理、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提升园区污水处置能力、严格评估拟建设重大项目生态环境影响,有效保护了沿海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启动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随着滨海景观大道、生态示范段、特色城镇等加快建设,沿海面貌迎来又一次整体重塑和焕新。

“十三五”时期,全市沿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然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发展潜力和动能有待进一步释放。未来一段时期,南通沿海地区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存在着不小挑战。

一是双向开放的时代要求使沿海发展未来可期、大有作为。我国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江苏省系统构建江海河湖联动发展格局,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赋予了南通高起点、大手笔建好江苏开放门户的重大使命。作为全省唯一滨江临海城市,南通处在江苏融入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位置,依托通州湾新出海口构筑江海联运新通道,具备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巨大优势。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海外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沿海高水平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接续实施的战略部署使沿海发展全面发力、加速起势。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十年来,沿海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性布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长远选择。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南通作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总量最大、发展势头最好的城市,在新一轮沿海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先发优势。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能耗双控工作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平衡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实现沿海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更高质量的目标追求使沿海发展势在必行、事在必成。南通处在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T型交汇点,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多重国家战略在此交汇叠加。随着南通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万亿元,城市能级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推动沿海高质量发展成为南通过万亿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重大产业项目集聚为南通阔步现代化新征程安上了强劲引擎。与此同时,长三角区域资源、人才、港口等竞争更加激烈,大城市虹吸效应放大,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积极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聚焦大门户、一体化和高质量,高水平建设通州湾新出海口,系统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美丽生态风光带,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加快形成沿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逐步建成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

第二节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科技兴海。强化科技创新对沿海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依托科创带建设,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临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相互促进,打造沿海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协调联动,优江拓海。立足南通滨江临海区位优势,全市域全方位谋划沿海发展,统筹规划编制、资源配置、设施建设,推进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优势互补,深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江海联动、陆海统筹。

绿色优先,文旅融合。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度挖掘融合江海文化和旅游资源,扮靓沿海生态风光,推动“江海明珠”大放异彩。

开放合作,全球视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高起点、大手笔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沿海开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共享发展,人海和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沿海港城能级提升和临海重点城镇功能完善,展现江海特色镇村风貌,大幅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第三节战略定位

强化机遇意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要素资源集聚和创新转化,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新一轮沿海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加快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把“上海北”建成令人向往的“北上海”。

东部双向开放重要支点。充分运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江海大门户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双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以通州湾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为骨干支撑,加快构建公铁空、江海河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江出海、海进江”双向联通新枢纽,切实提高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要素资源的功能。

长三角强劲活跃新增长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成为功能拓展、科创产业协同、先进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以重大项目为牵引,聚力打造船舶海工、海上风电、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沿海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和海洋产业新基地;强化创新核心地位,推动重点产业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形成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在经济规模上“再建一个南通”。

江苏沿海崛起龙头。在江苏新一轮沿海发展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放大江海交汇区位和资源优势,深化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动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打造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高能级、强竞争力、极富潜力的现代化湾区,成为长三角大湾区的重要一翼。

美丽江苏沿海新典范。高起点规划设计沿海“缤纷百里”,有序推进生态景观带建设,以特色示范段为引领,串联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美海岸线。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增强沿海碳汇能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宜居沿海家园。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沿海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增速保持快于全省,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0%,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超过30%,力争沿海前沿区域(南通境内海启高速公路至海岸线陆域及毗邻海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30%。通州湾新出海口初具规模,向海交通更加便捷,产业集群更加硬核,城镇特色更加鲜明,生态风光更加美丽,沿海生活更加幸福。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沿海百亿级项目、千亿级企业、国家级平台取得全面突破,主导产业规模、地标产业水平实现国内领先,船舶海工、新能源、钢铁新材料、石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迈向更高发展水平,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大通州湾综合能源基地初具形象,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实现快速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5%。

基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形成公铁水、江海河高效联运的立体化交通网络,铁路通车里程达到 681公里(不含市域快线及城市轨道),在建及建成过江通道6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70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20公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布局,5G网络实现全面覆盖。输配水网络更加完善,基本满足沿海发展需求,防洪挡潮除涝能力明显提高。

双向开放水平显著提高。高起点、大手笔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力发挥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功能。通州湾新出海口初具规模,新出海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500万标箱;高水平规划建设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南通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开放型经济迈向更高水平,投资贸易更加自由化便利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美丽沿海更加幸福宜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产、生活、生态岸线比例更加优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8%,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能耗、碳排放等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江海特色更加彰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6.5%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建成一批江风海韵、多彩缤纷的现代化滨海港城、特色城镇和村落。

到2035年,沿海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建成国际一流新出海口以及沿海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美丽生态风光带,成为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

第三章打造国际一流新出海口

高起点建设通州湾新出海口,打造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引领全市沿海高质量发展。统筹交通、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提升沿海地区基础设施水平。

第一节全面提升新出海口能级

按照国际一流海港标准推进通州湾港区规划建设,打造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建设,协同打造长三角北翼港口群。

完善港口功能布局。在将原沿海洋口港、通州湾、吕四港港区整合为通州湾港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划分洋口、通州湾、三夹沙、海门、吕四等5大作业区功能,推动通州湾港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通海港区与通州湾港区联动发展。到2025年,通州湾新出海口初具规模,新出海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500万标箱。依托新出海口,积极开展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前期研究。

专栏1  通州湾港区功能布局

通州湾作业区:以集装箱、干散货、液体散货和散杂货等货类运输为主,从服务临港产业起步,逐步发展成为腹地提供物资中转运输服务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港区。

吕四作业区:以通用散杂货、煤炭、液体散货、油气品及集装箱等物资运输为主,主要为临港产业服务,兼顾地方物资运输需求。

三夹沙作业区:主要为临港产业服务。

海门作业区:主要为临港产业服务。

洋口作业区:主要为石化、能源运输和临港产业服务。

完善港口设施配套。优化沿海港区规划,推动港航资源整合,提升通州湾港区在全国沿海港口布局中的地位。加快集装箱泊位和干散货码头建设,提升新出海口的集装箱运输服务和各类货物通过能力。加快深水航道和锚地建设,推动区域性航道、锚地共享共用,适时规划建设内河转运区。深化智慧港口建设,完善智慧物流体系,建设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规划建设港口岸电、安全、环保、救助等配套设施,健全港口支持保障系统。

专栏2  港口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一)航道

加快推进南通港通州湾作业区北防波堤、三夹沙南航道工程、小庙洪上延航道工程、网仓洪10万吨级航道工程、网仓洪20万吨级航道工程、吕四作业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扩建工程、吕四作业区西港池1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洋口作业区金牛码头区进港航道及防波堤等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

(二)码头

加快推进通州湾港区三夹沙临港产业码头工程、通州湾新出海口二期及后续配套工程、吕四港区集装箱码头、洋口港区LNG码头、吕四港区LNG码头建设。

(三)锚地

扩建小庙洪1#、2#锚地,新建吕四LNG锚地、吕四3#锚地、网仓洪10万吨级锚地。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序推动通州湾港区江海航运发展,构建分工协作、运转高效的干散货江海联运系统,推动集装箱、干散货江海直达运输发展。加快疏港通道建设,全面畅通铁路、公路、水运等江海联运物流通道,积极构建铁路交通网,提高公路运输通达性,提升内河航道等级,打造江海河、公铁水各种运输方式有机高效衔接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专栏3  港口集疏运体系重点项目

(一)铁路

加快建设南通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铁路专用线一期工程,加快洋吕铁路建设(含至吕四作业区和海门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加快通州湾作业区、洋口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

(二)公路

加快建设通洋高速公路二期、省道222工程、吕四作业区疏港公路省道335工程、省道433工程和志圩快速通道,加快建设通常高速通州湾至通州段,规划建设港西路南沿公路。

(三)过江通道

重点实施张皋过江通道、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崇海通道、海太过江通道等过江通道。

(四)内河航道

建设江海联运通道。建设东灶新河—通吕运河—新江海河三级航道,通州湾、洋口港疏港三级航道(通同线—通栟线),并开展航道提升至更高等级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第二节加快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积极与苏州、无锡共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主动融入上海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沟通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城市、联通江海的交通战略枢纽。

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全面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区)铁路、城市轨道等“四网融合”。加快建设通苏嘉甬铁路,开工建设沪渝蓉高铁、如通苏湖城际、通苏嘉甬如东延伸段,规划研究沪通城际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复线改造,力争尽早开工,超前谋划沪崇启城际铁路、盐通城际、通靖城际。适时规划建设机场快线、江海快线,如期建成南通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开工建设新长铁路扩能项目,规划研究海洋铁路扩能项目,超前谋划北沿江货运通道。推进实施南通站等铁路枢纽市政配套提升工程,扩建南通动车所,优化高铁设施布局。

优化沿海高速公路网。实施网络化、畅通化建设工程,全面构建“三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通车沪陕高速公路(平潮至广陵段)扩建工程、南通至无锡高速公路海门至通州段、洋口港至南通高速公路洋口港至如东城区段,开工建设通州湾至常熟高速公路通州湾至通州段、通州湾至常熟高速公路通州至海门段、南通至上海高速公路,规划研究临海高速公路南通段、东台至如皋高速公路(张皋通道北延)、如东至常州高速公路(S30及东延)、南通至上海高速公路(S11)北延、南通至老坝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建设张皋、海太、通沪过江通道,力争开工建设苏通第二过江通道。

提升航空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按照4F机场等级,加快推进南通新机场建设。建成后,近期满足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飞机起降34万架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的运输需求,远期满足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飞机起降64万架次、货邮吞吐量达150万吨的运输需求,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积极实施兴东机场功能提升工程,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建设。积极推动与国内外机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空中走廊,探索空地联运平台建设,实现航班与公路、铁路双向联运、无缝衔接。

第三节规划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积极推进新型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网城市工程,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全面完成光纤到户改造,提高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推动5G网络全市郊区、乡村地区全覆盖。

深化“智慧海洋”建设。加强海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智慧海洋”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建设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产业、海洋执法、海洋行政管理等海洋大数据平台和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海洋云环境与服务平台,打造智慧海洋综合服务系统,全面提供海事监管、海洋感知、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海洋管控、海洋环境、海洋安全、海洋预报减灾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实现海洋资源共享、海洋活动协同、海洋服务集成。

第四节不断增强水利支撑能力

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骨干输水通道水质保护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向沿海输水主要骨干河道整治,增加河网库容量,妥善解决区域排水及围垦区域的水系沟通、淡水资源供给等问题,为服务沿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规划建设启东塘芦港新闸、海安北凌新闸等出海涵闸下迁工程,加快海港引河提水泵站建设,开展通启运河、新江海河、如海河等沿江提水泵站前期研究。

提升沿海防洪防台能力。加快构建全面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增强沿海地区台风、洪灾等特殊灾害防护能力。研究编制《南通市海堤堤线调整总体布局规划》,形成全市海堤堤线调整方案,加快如东临港—通州湾示范区东安新闸南侧一线海堤、吕四港区20公里一线海堤等调整工作。以现有一线挡潮堤为基础开展100年一遇防洪能力提标建设,确保沿江、沿海防洪(挡潮)安全,统筹平衡区域排涝能力,完善垦区排涝体系,兼顾内陆地区排涝需求。加强沿海水域应急能力建设,科学规划建设避风锚地、避风港池,补点建设沿海专业救助基地,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沿海应急救助能力。

第四章打造双向开放重要支点

以落实多重国家战略为统领,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服务双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

第一节全力建设江海特色大门户

高起点、大手笔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全面展现具有江海特色的现代化形态。

建设现代化综合港口。把通州湾新出海口作为南通未来发展新引擎,引领带动全市沿海高质量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中找准发展定位,到2025年,服务长江经济带集装箱等货物中转运输和临港工业并重的新出海口初步建成,港口设施能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开始承担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港赋予的任务,成为长三角地区具备示范效应的重要沿海港区。

建设高效能空铁枢纽。加快开工建设南通新机场,构建以机场为核心,集航空、铁路、公路为一体,高效衔接、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轨道上的机场”。努力提升南通新机场在上海都市圈、长三角核心区的辐射功能,增强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按照“长三角北翼门户空港、国际化产业开放高地、临空型活力枢纽新城”的目标定位,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积极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区。

建设高能级沿海园区。推动开发园区向现代园区转型,打造经济发展主战场、招商引资主力军、产业项目主阵地。推行“一区多园”模式,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智能制造普及率。强化园区沿海发展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激发改革活力,强化创新驱动,优化打造“4+2+X”沿海开发园区,全面盘活存量资源,挖掘培育增量资源,提高重大项目承载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以更高能级园区为沿海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专栏4  沿海前沿重点园区

“4+2+X”即4个重点产业园区:通州湾示范区(含海门港新区)临港工业区、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2个重点旅游发展区: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若干个特色产业园区:南通外向型农业开发区、海安老坝港滨海新区、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启东江海产业园等。

4个重点产业园区:通州湾示范区(含海门港新区)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精品钢、石化新材料)、现代物流(国际物流、大宗商品物流、装备物流)等产业。吕四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超纤及上下游产品)、智能装备(智能工具)、新能源、高端粮油等产业。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石化及下游材料)、轻工(造纸及纸制品)等产业。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学药、植保化工、化工新材料、海上风电等产业。

2个重点旅游发展区: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旅游度假、生态观光、运动休闲、会议会展等产业。

若干个特色产业园区:南通外向型农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绿色农业。海安老坝港滨海新区重点发展康养、高端家居、智能装备、生物科技、新材料、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制造等产业。启东江海产业园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农业生态观光、高端养老等产业。

第二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更高水平融入苏南、对接上海,依托苏锡通园区加快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在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中形成更多标志性、引领性成果。

规划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深化与苏南跨江融合发展,主动策应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积极探索江海联动、跨江融合新模式,以世界眼光、一流标准规划试验区,加快启动建设试验区,打破地理和行政界限,统筹港产城联动发展,促进长江南北先进要素向试验区集聚,打造沪苏通一体化先行区和传导上海、苏南发展势能的中继站,建设上海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新功能区、长三角新兴绿色临港产业基地、上海国际大都市功能拓展区。

协同打造江苏自贸区创新联动发展区。主动承接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以列入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的7个重点开放平台为主体,加强沟通协作,加快建立交流联动、项目合作、平台共建机制,把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作为建设联动创新发展区的首要任务,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自主探索开展差异化特色化改革实践,力争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体现南通特色的改革创新经验。

全方位加速一体化进程。深化跨区域合作,以沪苏通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深化跨江融合,推动产业、科技、公共服务等全面融合,开放理念、发展路径、体制机制等全面接轨,建设江苏“新苏南”。深度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分工,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大都市功能疏解承载地,推动启东、海门等邻沪区域建设尽显大江风光、独具海上风情、展现国际风范的魅力生活空间,建好上海“北大门”。加快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促进江海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积极承接沿江地区产业升级转移。加快推动与盐城、连云港共同建立沿海地区三市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跨市域沿海发展重大问题。

第三节充分发挥重大战略支点功能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服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融合,主动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发挥重大战略纽带联结作用。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两大区域发展战略协调联动,扩大板块沿线合作,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通州湾新出海口打造江海联运新枢纽,发挥海进江、江出海的双向集散优势,溯江而上服务长江全流域,为长江沿线城市提供高效便捷的新通道;顺江而下通达全球,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放大向东开放优势;通过三洋铁路及陇海线,实现江苏东部沿海与欧亚大陆桥贯通,全面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力提升中意海安生态园、中奥苏通生态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层次。

办好长江经济带江海联动发展论坛。加强与沿江沿海重点城市合作,深化江海联动、互通共享。推动联合构建港口物流合作联盟,发挥各自港口功能、航线、市场等互补优势,组建跨区域港口、港航联盟,强化沿江、沿海重点港口互动协同、错位发展、利益共享,提升港口群整体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共同打造产业协同发展组合,深入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推动沿江重大基础产业项目向沿海区域优化布局,共建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园区,实现沿江绿色发展和沿海高质量发展并进。

第四节积极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更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着力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最大限度精简审批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通城通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深做实“一件事”改革,打造全省“办事最便捷”城市。建立完善与企业定期沟通互动、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机制,做优企业服务专业化平台,聚焦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周期、人才成长全维度,加大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力度,努力构建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政策高地。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最高经贸规则,不断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和双向投资质量效益,持续扩大南通商品、南通服务、南通投资的国际影响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鼓励支持建筑、纺织等优势产能向“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

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深入挖掘张謇企业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不断提升张謇企业家学院影响力,培育张謇式企业家,助推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南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健全有效保护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家成为壮大实体经济、实现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推动者;对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长的培育体系。

第五章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带

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上海大都市圈功能外溢和苏南、沿江地区产业升级转移机遇,加快构建江海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第一节做大做强临港制造业

依托现有特色优势产业,着眼于全市沿海产业格局,以船舶海工、钢铁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推动临港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逐步打造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

建设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加快船舶和海工产业高端化转型,重点发展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的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船等主力船型以及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特种工程船舶等高端船型,大力发展海上生产类平台、海上和陆地大型专业化模块等高端海工装备,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创新一批标志性产品,打响船舶海工的“南通制造”品牌。优化提升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链,将船舶海工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南通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

专栏5  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指引

船舶制造和修理业:推动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等三大主流船型升级换代,推进以全系列液化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豪华邮轮、极地船舶等为代表的中高端船型研发设计,提高双高船舶竞争力。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升海工装备总体设计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船型。强化深远海装备研发,推进海上LNG装备、风电装备安装平台、风电运维船等船型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海工产品竞争力。

船舶海工配套业:推动供应链高端转型,提升LNG装备、绿色船舶、豪华邮轮、极地船舶、智能船舶、深远海油气开发装备、深海采矿装备等整体配套供应能力。打造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

延伸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船舶海工产业大数据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平台。研究规划“船海职工之家”生活小镇。

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大通州湾集聚效应,重点发展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的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临港高端产业,建设多元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基地,推动新材料产业成为南通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中天精品钢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东部沿海绿色精品钢产业基地。按照全省石化产业发展“两基地一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大通州湾石化产业发展新空间,支持通州湾积极布局炼化一体化项目。

专栏6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引

钢铁新材料:以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为龙头,构建高技术、高附加值、多层次的钢铁产业链,打造以特种钢铁为重点的沿海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石化新材料:推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造纸工业精品化、高端化发展,通州湾示范区和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协同发展特色化工新材料、合成橡胶、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产业,打造大通州湾石化新空间。

生物基新材料:加快抗菌肽、河豚毒素提取、生物降解材料等项目研发进程,打造海安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园。

海洋化工新材料: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链,建设启东生命健康城、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基地。

建设国家级高端装备产业研发基地和制造基地。加快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控制技术、程序设计等开发应用,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机器人、精密仪器等产业,促进智能成套装备、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智能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及集成制造装备等产业领域向高端发展。积极推进5G通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第二节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能源安全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全市沿海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LNG等清洁能源产业,高水平打造沿海综合能源保供基地。

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海上风电场建设和规模化开发,大力推进风电产业链发展,打造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建设风电产业之都。优先开发风能资源好、技术成本低、并网消纳条件好的中远海海上风电项目,支持启东、如东建设远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应用,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重点推动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有序推进沿海滩涂渔光互补开发。积极扩大生物质能利用,科学规划生物质直燃发电。积极探索氢能发展,力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

专栏7  风电产业发展指引

加快装备配套产业集聚:发挥海力风电、中天海缆、九鼎天地风能等本土企业的基础优势,进一步释放产能,扩大规模,提升配套能力。发挥上海电气、海装风电等总装企业的招引效应,重点引进国内一流的发电机、齿轮箱、轴承、轮毂、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厂商。

加快高端智能技术研发:推动风电装备向大功率、智能化、循环化方向转型提升。加快研发海装风电、上海电气、重通成飞等10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整机及长叶片等关键零配件、中天海缆400千伏及以上高压柔性直流设备。设立全国首家风电产业循环经济研究院。加快大型风电场群智能控制和运行管理研究。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风电母港平台,加快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建设,实现覆盖全沿海地区和全生命周期的风电机组维护、升压站维护、塔筒基础维护、海缆维护等“一站式”运维服务。建设国家海上风电试验检测中心、10兆瓦级风机六自由度试验台、100米级叶片试验平台、国家海缆检测中心。

增强天然气储备能力。支持江苏如东协鑫 LNG、广汇启东LNG接收站扩建,提升对LNG等重要能源的自主储备控制能力,打造千万吨级LNG接收站基地,构建国家天然气海上通道的重要支点。以洋口港为试点探索建立LNG实货交易中心。完善天然气运输设施,重点推进中俄东线、江苏沿海管道、海门—崇明岛管线、海安—如皋支干线等省际省内管道建设,有序推进与周边区域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保障天然气输送需求。

保障能源稳定高效供给。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利用沿海煤炭下水港、电厂自有接卸码头形成联运设施供给格局。优化石油码头及储运设施布局,推进通州湾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航道前期研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电网建设改造与智能化应用,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高清洁低碳能源自平衡自调节水平。推动通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点项目实施,规划南通—苏州(电力)过江通道工程。完善能源储备制度,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全面增强港口物流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港航服务等涉海服务业。深入挖掘文旅资源,重点发展彰显南通江海特色的滨海文化旅游业。

提升发展港口物流业。依托通州湾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建设陆海空、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便捷高效的港口物流体系。结合新出海口建设以及大通州湾临港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远洋物流、国际仓储、跨境电商以及国际海产品交易市场、消费特色街区等,重点建设通州湾现代物流园、洋口港现代物流产业园、吕四港综合物流园区、海安第二物流基地等载体平台,加快构筑沿海物流发展带,打造沿海物流枢纽高地。

培育壮大港航服务业。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拓展沿海港航服务功能,优先发展船代、货代、理货、报关等基本港航服务业,逐步拓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咨询、船舶交易、航运信息等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业。强化与上海港、苏州港功能协同,大力拓展国际集装箱航线,与中远海运、省港集团、上港集团等知名港航企业在联合运营、货源组织、航线开辟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重点招引跨国航运公司区域性总部落户。

发展江海特色旅游业。聚力打造以江风海韵为特色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挖掘整合张謇文化、盐垦文化、红色文化等江海文化资源和滩涂湿地、渔港风光、温泉康养等自然生态景观,积极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加大文旅复合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建设一批滨海高端旅游度假区和特色小镇,打造一系列高品质文化旅游线路。聚力建设多功能、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承办国家级、国际性的论坛、展会、赛事等,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专栏8  文旅产业发展重点

海安市:乐百年健康小镇、立发古城、湖海联动温泉康养小镇等;

如东县: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栟茶古镇等;

启东市:圆陀角旅游度假区、长泰唐韵龙湾等;

海门区:海永旅游度假区、常乐张謇故里小镇等;

通州湾示范区:黄金海岸风光带、环海风情港、海上城市客厅等。

第四节提升发展海洋农渔业

积极推动传统海洋产业提档升级,拓展农渔业产业链,提升在长三角供应链和需求端的影响力。

打造东部沿海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创全国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示范区。突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积极探索盐碱地等土壤改良。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如东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积极创建海门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重点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优化粮食、蔬菜、畜禽等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形成一批特色种养产业集群。

打造长三角高端粮油食品产业基地。以吕四港为依托,大力发展沿海高端粮油加工业,重点布局冷链物流、粮油储运及加工、国际水产品交易等临港产业。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快突破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开展油脂及相关食品研发,丰富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做大粮油食品集群规模,逐步形成集产销、贸易、物流、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粮油食品基地。

打造现代海洋渔业新高地。强化渔业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如东、启东沿海重点渔港经济区建设,积极支持南黄海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有序发展水产养殖业,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打造海水养殖全产业链。鼓励科学开展滩涂围垦区域淡水养殖与潮间带海水养殖,探索实施海水养殖和海上风电结合发展试点,提升海域集约利用水平。

第五节创新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节能环保等海洋新兴产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海洋经济集聚和创新发展水平。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加大海藻、贝类、虾、蟹等海洋生物活性物提取技术研究,全力攻克超微粉碎、纳米制药等关键技术,推进糖类和蛋白类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探索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新模式,依托启东、海门、如东等地的现有生物医药园区,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实力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建设集科研、孵化中试、生产服务于一体的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主动对接国家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淘汰落后产能、绿色制造、工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扶持政策,积极招引和培育壮大一批节能环保骨干企业,推动海安环保产业集聚区、崇川环保产业集聚区、启东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基地三大环保产业集聚区联动发展,加快打造集聚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结构及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探索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积极招引知名海水淡化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促进海水淡化及利用产业创新发展。以发展海水利用关键装备、创新应用与工程服务为重点,积极探索海水淡化利用新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支持开展以“风电水一体化”为主的海水淡化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发展面向海岛及远洋船舶的海水淡化装备。

第六节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巩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成果,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力攻关一批关键共性和配套技术,引领沿海产业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生型增长。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海洋经济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和基地。支持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鼓励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领域重点企业打造智能工厂“样板间”,推动涉海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结合沿江科创带建设,以“一核、五园区”创新空间引领海洋经济产业能级提升、创新链协同,全方位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建立完善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重点企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为骨干、专业设计公司为辅助的研发创新体系,推进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成果转移与信息监测等领域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海洋产业园区和海洋科技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形成集群创新、集群孵化、集群发展的新模式。加快推进“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创新载体平台建设。

专栏9  重点创新载体平台

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北大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北大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海门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一代通信网络设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固废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性能透明防护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电力材料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中洋国家级珍稀鱼类研究中心、国家级河豚良种场等。

营造海洋创新良好生态。结合“江海英才”计划,吸引集聚涉海人才,重点招引复合型涉海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大力支持南通本土高校、招引全国知名高校来通设立未来海洋技术学院,争创海洋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建立健全以重大产业技术应用转化为核心的涉海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科研攻关机制。加快承接涉海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鼓励涉海领域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探索建立海洋技术交易市场。

第六章打造滨海特色城镇带

推动中心城区、沿海港城、重点城镇、特色村落等协调发展,优化沿海城镇发展布局,塑造拥海近海亲海生活空间,打造特色彰显的滨海特色城镇带。

第一节提升城市整体发展能级

提升主城带动能力。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进一步优化“一主三副多组团”市域空间结构,打造江海相拥的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市区在要素聚合、规模经济、业态成长等方面优势,提升创新策源、高端服务等功能,打造引领、辐射和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特色风貌,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市区与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支持海门打造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支持通州湾示范区建设江海联动新枢纽。

提升县域发展水平。推动各县(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走各具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支持海安建设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如东建设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启东建设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窗口城市。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

第二节优化沿海城镇发展布局

打造“一核两组团”的沿海城镇发展格局。“一核”为通州湾核心城,包括通州湾示范区核心区和海门产业生活片区;“两组团”为洋口城镇组团、吕四城镇组团,其中,洋口城镇组团以大豫镇为起点,沿海岸线向北延伸至角斜镇;吕四城镇组团以吕四镇为起点,沿海岸线向南延伸至寅阳镇。

通州湾核心城。充分发挥对重大产业项目的集聚作用,加强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配套,高品质建设海上城市客厅和环海风情港,成为彰显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亮点。

洋口城镇组团、吕四城镇组团。加强城镇间协同,加快提升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打造“产、城、游”相融合的滨海特色城镇组团。

第三节建设现代化滨海城镇

建设一批现代化港城。以港口为引领、产业为支撑、城市为依托,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港城。整合利用岸线港口资源,完善航运配套功能,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级。推动石化、钢铁、海工装备、风电等产业在临港集聚,建设临港先进制造基地。提升港城公共服务功能,加快人口集聚,打造发展新中心。

专栏10  现代化滨海港城

通州湾新城(含海门港新区):围绕南通“城市副中心”定位,高品质打造江苏最美沿海风光带、最具滨海风情的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南通沿海最美的城市新客厅、新湾区最顶配的城市核心区、长三角上海大都市圈视角下的滨海新城。

洋口港城: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家级LNG接卸基地、储备基地、供应基地和销售中心,加快形成石化、能源等多元化产业体系,加快提升城市公共配套水平,打造集行政办公、金融商务、休闲娱乐、生活居住于一体的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吕四港城:按照“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发展千亿临港产业,打造美丽生态港城”总体目标,建设一体化的智慧港区、产业集聚的实力港区、功能完善的宜居港区,奋力打造江苏出海新通道、沿海产业增长极、上海北翼新港城、宜业宜居港产城融合新典范。

打造一批沿海重点镇。按照分类引导、差别发展、择优培育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批沿海重点城镇。增强重点镇的特色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功能,吸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支持角斜、洋口、长沙、三余、包场、吕四港、近海、寅阳等8个沿海重点镇建设成为县域副中心和县域经济增长极。

专栏11  沿海重点镇

角斜镇: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生态旅游宜居小镇。

洋口镇:打造以海洋温泉旅游为特色的国内一流观光目的地。

长沙镇:打造以石化、能源、物流为重点的现代化临港产业重镇。

三余镇:打造水乡风韵与田园风光交融的现代农业小镇。

包场镇:打造自然风光与名人效应并举的工贸风情小镇。

吕四港镇:打造海风古韵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渔港风情古镇。

近海镇: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套齐全的新兴工业小镇。

寅阳镇:打造江海交汇、产镇融合的江风海韵小镇。

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和村落。充分发挥沿海渔港、滩涂、湿地等资源优势,创建一批在产业、文化旅游、生态资源等方面具有滨海风情的特色小镇。挖掘乡村山水、田园、村落等要素,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组群,创建一批特色田园乡村。

专栏12  特色小镇和村落

特色小镇:海安河豚温泉小镇、如东外农滨海农渔小镇、启东龙湾小镇、吕四仙渔小镇、协兴港文旅小镇、海门张謇故里小镇等。

特色村落:川港村、丁所村、刘埠村、近海村、如意村、协兴港村、吕复村、范龙村、大兴镇村、颐生村等。

第四节营造沿海幸福生活家园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培训、帮扶和托底安置;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加多渠道收入来源,开展新一轮富民增收行动,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潜力,多措并举减轻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压力,推动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居民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无缝衔接,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加快建设“慈善之城”。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域创建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总量,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层次。以南通大学为重点,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深化与国内外大学和院所学科建设合作,打造一批涉海特色专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守护高水平全民健康,建成通大附院新院区、市儿童医院,完成市三院扩建、市中医院迁建改建,支持县级医院提升功能水平;规划建设奥体中心,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从本质上提升疫情应急处置水平和基层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多元化养老托育。

传承弘扬江海特色文化。擦亮江海文化品牌,活化用好近代工业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南通展示区、大运河文化带南通段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积极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加快打造张謇文化特色展示区,办好“张謇论坛”,做精做优张謇文化的演艺、教育、遗存品牌;高水平建设张謇企业家学院,培育新时代“张謇式”企业家群体。以沿海文物和文化遗产为载体,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组织创作一批体现江海文化特色的海洋题材文艺精品,讲好新时代沿海故事。

第七章打造美丽生态风光带

整体谋划、系统构思、精心设计,编织沿海缤纷多彩的魅力网络,打造内外兼修、神形兼备的美丽沿海南通模板。

第一节精心扮靓沿海生态风光

加强沿海特色风貌塑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江苏沿海地区面向大海“1+8”历史文化线路网络,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和城镇村落,和海岸线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沿海“向海而生”的增长规律与文化特征,凸显南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皋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加强海与江、海与河的联动塑造,积极融入江苏沿海地区“1+16”蓝绿景观线路网络,以海岸线和滨海风景路为主线,以与之交汇的栟茶运河、如泰运河、通吕运河、通启运河为支(连接)线,串联城、港、岛、滩,形成多元景观交织相融、展现沿海特色风貌的滨海长卷。

高品质打造“缤纷百里”精华段。结合启东江海交汇的地理区位和沿江沿海的风貌特征,研究编制《启东市总体城市设计暨沿海沿江特色风貌塑造设计》,对圆陀角—吕四渔港岸线进行整体塑造,形成“缤纷百里”最美海岸线。结合历史文化线路网络和蓝绿景观线路网络,串联打造6个特色风貌区,其中,南通狼山名胜、如皋通扬运河、启东吕四港湾突出人文特色,启东长江入海口、启东锦绣江岸、如东小洋口突出生态特色,共同展现南通沿海的景观特色和文化魅力。

加快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研究完善沿海空间布局规划,推动各地做好景观带建设整体谋划,科学布局各要素,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建设格局。加快堤顶路建设进度,按市堤顶路建设导则标准,用3年时间实现汽车观光道全线贯通,沿线绿化景观、绿道建设全面完成。纵深推进沿江沿海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突出抓好沿海生态示范段建设,加快建设黄金海岸风光带、海上城市客厅等重点项目,形成一批沿海标志性亮点。

第二节深入开展海洋生态保护

加强沿海生态空间管控。创新生态空间管控体制,衔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以海堤、道路、河流为生态廊道,构建“一带八廊两片”的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约束,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专栏13  生态空间格局

一带:沿海生态景观带。

八廊:如泰运河航运廊道、遥望港航运廊道、通吕运河航运廊道、洋口运河航运廊道、通启运河生态廊道、栟茶运河景观廊道、北凌河景观廊道、掘苴河景观廊道。

两片:长江口生态保护片(以长江口湿地为核心)、如东生态保护片(以如东勺嘴鹬停歇地为核心)。

加强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优化海岸线功能布局,严格管控围填海和岸线开发强度,扩大自然岸线和生活岸线。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扎实推进重点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亲海品质提升等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建立多方联动、顺畅高效的综合监管机制。加快推进“蓝色海湾”项目,统筹海岸带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美丽海湾建设,保障公众亲海用海安全。加大蛎蚜山、小洋口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力度。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开展滨海湿地、河口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恢复修复芦苇、碱蓬等湿地植被,加强牡蛎礁保护修复。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根据近岸海洋生态特点,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建设,构建生态绿色廊道,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加大“三场一通道”(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保护力度,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第三节持续改善沿海环境质量

推进海洋环境风险防控。开展海洋环境风险源调查与评估,摸清风险源基础信息,明确重点监管对象和高风险区分布,制定实施海洋环境风险管控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海洋环境风险防控,完善海域、陆域、岸线、港口、产业“五位一体”环境监测监管体制,建立沿海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突发海洋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人才队伍、应急装备、物资保障等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控制陆源入海污染物。深入实施湾(滩)长制,强化与河长制衔接,建立陆海统筹、江海河联动的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推动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和陆海水污染同步防治。实施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清单式”入海污染物削减机制,以近岸海域劣IV类水质分布区为重点,系统开展入海排污口综合整治,巩固深化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消除劣V类水质成效。严格沿海项目审批,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负荷削减。

加强海上污染分类整治。实施港口船舶污染综合整治,落实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机制,加强港口船舶污染控制;配置完善渔港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加强海水养殖污染防治,规范海水养殖尾水排放和生态环境监管,积极发展生态养殖。加强海洋工程污染防治,强化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常态化环境监管,健全完善监管结果处置机制。

第四节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产业绿色发展。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扎实推进纺织、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实施绿色化改造工程,开展绿色供应链示范试点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绿色工艺、节能技术,推动能耗及污染排放水平持续下降,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发展领军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省级以上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标杆。全面提升化工园区规范管理水平。

加快低碳转型发展。严格落实“双控”要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低碳试点。充分发挥沿海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生态碳汇能力,加快种植碳汇试验林,提升全市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打造蓝色碳汇区。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开展重点行业降碳行动,大力实施“绿色建筑+”工程。积极开展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坚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设置项目准入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上限,强化亩产、能效导向,规范各类开发行为,推动落后产能腾退转型。科学确定海洋资源开发规模和方式,引导开展集约用海,严格围填海管控,合理提高建设用海的生态门槛和产业准入门槛,严禁不符合产业发展定位、不满足准入标准的企业和项目落地,分类分步妥善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健全实施机制,确保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南通沿海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沿海前沿板块要强化主体责任,当好主力军,打好攻坚战,建立沿海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动沿海发展走深走实;其他板块要善抓机遇、借船出海,主动融入沿海发展新格局。市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结合职责分工,全力支持沿海发展。

第二节  加强政策支持

认真贯彻执行省级层面支持沿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适时研究制定我市支持沿海发展的专项政策。支持沿海重大开放载体平台和口岸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对已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规划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资金、产能置换、用地用海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沿海发展的投融资支持力度。

第三节  加强跟踪评估

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生监督机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市发改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适时组织开展规划评估。规划实施中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