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在图锦之时,从起笔之处
若将启皓北京视作一部打开的卷轴,起笔之处,也许并不是目前坐卧在亮马河畔的三大主体建筑,而应溯至作为启皓生活艺术中心的【皓空间】。可以说,它是启皓北京关于城市回归人文最早的空间诠释,在算不上宏大的空间体量中,几乎凝结了未来在构建启皓有机社区时最核心的设计理念与思考——公共场域中人与人的连接、空间细节设计与中渗透出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简凝、雅致、灵动、飘逸所建构出的生活美学,这里是启皓建筑科学、生活美学、生命哲学最早的雏形与试炼之地。
为人:是初心之始
启皓北京始终关注城市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一开始便意识到:所有的城市并不简单的为空间、为车的行进,为商品的生产,为道路的连接而设计,人也不应只是作为城市各项数据的产生来源和统计样本,城市空间构建的一切理由应当归回人的需求与发展,为人的生活服务。于是,从【皓空间】开始,就将使命牢牢的聚焦在空间的承载下,充分激发人的力量。虽然理想的架构需要切切实实的物理基础,这便是如今的启皓北京写字楼、启皓北京大堂客厅、北京宝格丽酒店、启皓艺术基金会等,但这些并不是在营销一个一个的产品,形塑一个一个的空间,而是以空间为器,去装载和容纳对于生活方式的所有想象,可适性与可能性。
凝练:样本在构建之前
这是一次非常巧妙的实践,非常生动,也是东西方大师之间的包容,像手指相扣的关系,是一些关于和谐的细节印证。
启皓北京对于未来的社区探索一直保持谦虚而谨慎的态度,对于不确定的、未知的,既有前行的勇气,也有着谨慎的态度,如履薄冰,慎思而为。以至于,样板先行成为启皓建筑科学中最核心方法论体现,既与通常所看到的五星级酒店、写字楼空间模式完全不一样,同时在细部的打造上又完全超出了现有的行业标准,对于材质的苛求,工艺的精进,工法的探索,也就是从那时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间:在东西之间
【皓空间】的整体内部设计,集结了国内外大师精思的样板,由来自日本的隈研吾和来自法国的Christian liaigre联手定制,可以视为一次艺术思想的跨界融合,也可以看作是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一次对话与碰撞。
隈研吾,是日本当代建筑设计的领军人物。擅长以自然景观的融合为特色,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板、纸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结合水、光线与空气,让人感觉到传统建筑的内在玄妙之力。简素的设计风格就如同日本民族的隐忍性一般,带来空间的规制与严谨的恪守,却并不能为其中的人带来足够的放松与舒展,清寂之感自然带来区隔与距离。
巧妙的是,来自法国浪漫国度的Christian liaigre,则更像是一种补偿。满屋子的家具和陈设都是由其设计呈现,包括吧台、三角餐桌、沙发的布局——沙发微弱角度的调整是有利于大家更亲切地交流,从正面或侧面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对视……这些都实现了对空间的舒展,让空间的设计目的最终得以向人延伸——这也为后来大的社区营造中百家争鸣、跨界对话融合,带来一次完美示例。
严苛:修养亦修行
【皓空间】中,可能有很多世界上来没有做过的,或者以大尺度呈现出来的一些东西,每一个设计的闪光点,每一次对于未知命题的探求,都是匠心精神切实的落脚点。
【东方】的现代性
启皓一直试图跨越东西方两种文明,尝试实现一种有机的连接。首先这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机械的照搬元素不是启皓北京所愿意看到的,启皓深知真正的人文与艺术是充满了包容和融合,且新的建筑,不是在过去的东方,和现在的西方,而是在我们的前方。
因此,不论是在【皓空间】,在随后的启皓大社区的建构中,我们也能清晰看到,对于东方天人合一的思考,东方文化元素的表达,都是充满了现代性和创新性,一体贯之,一脉相承,在融合中创造全新的艺术与空间感知,这是启皓北京。
【竹】气节与洗礼 曲径通幽处
【皓空间】的入口竹林设计,从城市街道到静谧空间的转换,依循竹子自然状态下的布局,直弯并取的营造了一个非常奇妙的过渡空间。
4.6 米的竹林高度,整根从日本进口,因为它要求的直度和加工都非常严苛。来自日本的加工工厂是一间非常有历史的企业。他们为每根竹子都做了预先切割,在4 米的高度切割了一个缝隙,不会让它混乱或不规则的开裂变形,中间又填了一些聚氨酯的防腐材料,据说这样至少可以保证50 年不会腐烂,在灯光、地面石块、以及天花板手敲铜的呼应下,金、木、土、 水各种元素交融相合,东方元素的神秘力量集结一域,从喧嚣到宁静的过渡,只需几秒,便开启了一道走向心灵休憩与灵魂安放的全新大门。
【竹屏风】超越尺度,才足见用心程度
竹,是自然材料,也是美学语法,是从土地中生长出的东方气节。
唐李商隐的“云母屏风烛影深”,便是天然石材与木质屏风的一种结合写照,而竹屏与纸屏风这种更加轻盈与诗意的材质,则更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并藉由“唐风洋溢奈良城”的
一脉传塑,在随后的日本室内器具文化中经常见到。
【皓空间】的竹屏,则是一种超越常规设计体现的一次大尺度运用。
可以想象的是,尊崇原本文化的日本,不仅可以随处看见原木建造的住宅,且在这些原木构建的建筑中,同样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原木制作的部件、器具,而竹制的隔断、门帘屏风更不在少数。由于皓空间实体空间的体量并不大,因此,隈研吾便用了这种它最为喜爱的材质,来为空间立屏——这是非常巧妙的设障行为。正因为实体空间的尺度是既定的,为了让空间访客一进入,不至于让目光很快的穿透整个空间,一览无余并不是皓空间想要表达的内敛之力。屏如障,缓冲了视线和情绪,让跟随光照进入的视野可以得到一种友好的控制,较为亲和的把控。缓下来,沉浸下来,在屏风设置的视觉障碍中游走,如同一场【游园会】,跟随步伐的探索,发现另一个别开生面的场景,茶庑、展厅层层递进,曲径通幽,慢慢的进入一种空间情绪。
然而【皓空间】更为特殊的是,其竹屏的尺度前所未有,一般在竹屏盛行的日本,由于房子相对较矮,特别是传统的民居,竹屏的高度只有2 米多,但皓空间的达到4.6 米,是加倍的尺度。材质一旦从尺度上要求加倍,工艺难度上则是几何倍数的增加,本来日本的厂家可以生产,但考虑到时间等各方面因素,启皓决定在中国寻找在地配合度最好,对于日本工艺标准的加工能力执行度最高的工厂。因此,主创团队寻遍国内主要的竹产区,基金周折最终于浙江的安吉竹乡,和四川的蜀南竹海寻找到了答案。
【铜】无缝手敲,一场宝格丽工艺的试炼
从【皓空间】开始,启皓北京似乎就表现出对手工匠制的材质,特别的青睐。譬如手敲铜这一工法,自青铜材质诞生至黄铜、紫铜等一系列铜材质的出现,对于这种光泽、硬度、手感都不张扬、足够内敛的材质,在随后的北京宝格丽酒店铜吧台、铜壁炉、餐台、包柱等多个地方,都有更加惊艳的表现。纯手工是对材质最原始、也是最契合人心的一种表达,没有了机械化加工切割打磨的冷峻手感,这种经由手千万次敲打带来的如龙鳞般的凹凸光感,带来了意外的温度和感动。皓空间的竹林顶层便有着很多的手敲铜分布,每一片大概都有6米长、1米多宽,而且经过完全的手工敲打和焊接,看不出任何缝隙。
【石】甄选只为自然纹理
木地板是法国设计师的作品,以及一块9米长的白色大理石石台,带有非常挑剔的一些浅浅的纹理、咖啡色或灰色纹理。对于纹理的选择,在照片样板审定阶段,由于没有实物,最初返回法国的样板被认为白度不够,或者灰度的纹理不够自然、不够亲切。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团队在北京各个进口的石材厂家做了详细勘察,最终找到了合适的石材板,且做了实际材质的样板拼装图,以保证在9米的长度上,也能非常完美地体现出自然的感觉。
【烤漆板】 寻找色号的源头
【皓空间】的烤漆板,这也是Christian liaigre 的一个贡献,。
源自迈凯伦车队汽车漆的厂家生产的高品质烤漆,对于一整面墙的烤漆版,法国设计师只给了一个色号,且本地的施工单位都找不到供货渠道。由于它的色号和通常的色号不兼容,只能通过上网查找,e-mail、电话甚至面对面联系,最后才发现这是一家方程式迈凯伦车队指定的喷漆工厂的一个产品,是一种极高品质的品牌代表产品。
【木地板的故事】
木地板也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因为【皓空间】的木地板有一些十字纹样,这要求每一块木板都具有四个方向的榫卯或榫头的结合。一般来说,木地板能在只在两个方向达成这种衔接的要求,已经是非常难得和困难的。一旦是十字交叉,且须在四个方向交接,就对安装和加工的过程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在深化图纸的过程中,国内的厂家生产的过程中都非常小心,为每一块木板编了号,分了类,并不是随机地拼装,而需要在固定的位置落位。
【三角桌】创造可能性 空间的蝴蝶效应
不论是中国的传统圆桌还是西式的长条桌,都会让人产生距离感,但在【皓空间】三角桌前,来自不同视角的关注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虽然平面上是一个三角形,但却比方形、圆形都更有变化和空间的张力,而张力的来源就是它的不对称性,不刻意谋求工整,在方正空间格局中,它恰恰是一个完美的破局者,让竹林、画廊、茶室的流线关系有了一个更好的顺承。不动声色的切角,波动了整个空间维度,这种格局的分寸感只有大师才能拿捏得当,空间设计的美学妙法,如蝴蝶效应般看似微弱却能产生巨大裨益。
栖于了空间,丰盈了时间
由客厅、茶室和展览厅有机建构的【皓空间】,在空间的诗意栖息中,无限生发出活动与事件的可能性。雅致灵动的让发生于此的演讲、沙龙、工作坊、演出、展览等,变得如此多元和生动,关于人文的一切可能性形式,都被空间完美容纳,艺术家、媒体人、策展人、学者……他们渐渐习惯了这里午后透过竹屏的光影,这里关注并激发城市发展探索、当代生活美学、现代创意孵化等话题与思考的繁盛,从身之所在的空间,慢慢变成了一个精神栖息的时间+空间形态,皓空间由此超越了空间。
事上磨,知与行
——
在【皓空间 】是最好的诠释
回顾整个【皓空间】的形塑过程,这几百平的空间极致而凝练,所用之构建技法、所运之材质匠心,皆高规格与高品质,不难理解的是,在整个启皓北京这个社区与文化重构开始之前,它的意义更像是为实验而准备的试行,它完全不只是一个样板工程。
直到人的感知和体悟将成为审视空间完美性的重要标尺,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启皓会在所有的社区建筑单元还蛰伏在蓝图纵横之间时,就颇费心思去雕琢一个小而精致的空间,启皓是谨慎的,也是果敢的,意在笔先的她知道后续的空间逐渐升腾、生发出一系列的人文艺术活动,深居市城一隅的空间不再以【存在】独存,它和一场场动人的艺术活动、事件并驾齐驱,走入了现代城市人的渴望对话与连接的内心。
【皓空间】是作为启皓生活艺术中心,这是第一步,如何在其中将启皓【三学】理念持续落地,则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过程,这一次的起笔,也为启皓在后续整个社区空间的设计规划与空间表现上,都超越了在皓空间的所有尝试与探索。
如果说,空间可以带来力量,这份力量或许在故事的一开始就包含了两种深意——一个是启皓在理念系统之上形塑出来的每一个公共空间,都将是为人带来完美体验与自发形成空间感知,进而内化成一种行为、品性与心性的呼应;而另一种则更多是为创造空间的人们带来一种信念与成就的笃定,对每一个空间细节的每一次倾尽全心,空间便会在未来的某时某刻,带给创造者洞彻心扉的感动。
从当时当景的【皓空间】,到如今启皓北京的大堂客厅、北京宝格丽酒店、启皓艺术基金会,每一个空间,都是【皓空间】。
光之所至,都将是这空间,这时间,到不变的理想,终至不灭的力量。
再延续、在创新,正在生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