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大一统国家的数千年演进史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以“向内凝聚”的方式形成政治一统的秩序。由政治一统保障文明流而不断,由文明传承延续政治一统,这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统一性不是单一性的无穷复制,而是差异性的多样和谐。约6000-8000年前,中国就呈现出六大文化区系,“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彼此影响。夏商周时期,周边林立的万千邦国,进一步向中原聚拢,形成华夏居中、四夷居边的天下格局。秦汉建立大一统国家制度,却并未打断多元文化的融入。周边族群不断进入中原,不但带来“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还深刻影响了华夏的制度与文化样态。许多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重要制度,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统一度量衡与税收,建设全国性的交通路网,将经济互补的各区域各族群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跨区域的人口大规模流动持续不断,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族群界限逐渐消泯。中华大地从不缺乏多样性,区域多样、文化多样、语言多样、族群多样、宗教多样,但无论如何多元,总追求通过交流互鉴而融为一体。这一切不是基于族群文化可以解释的,而是由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来决定的。多元保证“可大”,一体保证“可久”。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得以周期性地巩固和壮大。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儿女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共同信念。“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这是中国人牢不可破的政治底线和道德信念。古代中国,大一统被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天下被当作最高政治理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却无一例外地拥有“定于一”的政治共识。从秦汉至明清,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但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主动认同大一统,以此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汉朝人说“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隋朝人说“协同内外,混一戎华”,元朝人说“天下一家,一视同仁”。即使分裂时期的政权,也没有放弃对统一的追求,如前秦苻坚志在“混六合为一家”,金朝声称“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等。与此同时,凡是削弱了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往往会被改造。如辽、金不断废除部落联盟制,推行中央集权的科层制,明清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正因为这种共同信念,尽管中华文明历经朝代更迭、屡遭战乱磨难、几经家国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成为历史的主流。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一旦国家混乱,就会陷入分裂。老百姓的灾难最惨重。”为什么中国人追求统一?因为中国是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族群多元、宗教多元、区域差异极大的大国,只有国家统一、集中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人口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稳定秩序和统一市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一部中国史,统一是主流,但分裂的时间也不短。作为超大规模国家,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频率和规模,远超其他文明。据清初学者顾祖禹不完全统计,春秋战国共有661次战争,平均一年约1.2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更厉害,战争也更多,共1677次,平均一年4.6次。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数不清的人道主义灾难。统一团结是福,分裂动荡是祸,这是历代中国人民用血的代价得出来的血的教训。这决定了“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聚合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担纲实现。之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大一统政治转化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将一盘散沙的近代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依然是全国一盘棋,这之中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质。

(作者邵磊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