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开展一次,在尾数逢“
0
”年份进行,普查数据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上发布。
2.
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在尾数逢“
5
”的年份进行,调查数据在《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上发布。
3.
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量约占总人口的
1
‰,除普查年份和
1%
人口调查抽样年份外,每年进行一次,调查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上发布。
上述三类人口数据的主要统计指标均会在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库中的年度数据中公布。
2
问:有哪些重要的人口指标?
答:
1.
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目前我国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均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和汇总。判断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为半年,空间标准为乡、镇、街道。常住人口主要包括:
a.
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也在本乡、镇、街道的人;
b.
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不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c.
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
d.
户口在本乡、镇、街道,调查时点居住在港澳台或国外的人;
常住人口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评估国民经济生产能力,评价居民福利水平等的重要基础数据,适用范围广泛。如财政支出、城市建设、住宅建设、公共设施的配置、教育投资、医疗投资和公用事业投资等都需要根据常住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
2.
户籍人口。指不管是否外出和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了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数据由公安部门统计,长期以来,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户籍统计和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现有人口。现有人口既包括长期居住的人口,也包含短期居住、停留的人口,其适用范围主要是消费、卫生、治安等领域的工作,如水电煤的供应,餐饮及食品供应,菜篮子工程建设,交通、医疗、商业、旅游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布局等。
4.
流动人口。一般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人户分离人口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一指标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
3
问:全国人口普查怎么开展?
答:全国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普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我国已经分别于
1953
年、
1964
年、
1982
年、
1990
年、
2000
年和
2010
年开展了六次人口普查。
1994
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其中人口普查每
10
年进行一次,尾数逢“
0
”的年份为普查年份。
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在人口普查工作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成的人口普查机构,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2020
年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标准时点为
11
月
1
日零时。为提高数据采集处理效能,此次普查登记采取电子化方式,普查员使用电子采集设备(
PAD
或智能手机)登记普查对象信息并联网实时上报,或由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这次普查还加大了对部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的应用。
4
问:《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全部数据”和“长表数据”有何区别?为何长表数少一位?
答: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了长、短两种普查表。根据普查长表抽样工作细则,长表抽取了
10%
的户填报,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包括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普查表长表包括所有短表项目和人口的经济活动、婚姻家庭、生育和住房等情况的项目。
《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全部数据资料”是由长表和短表数据汇总而成,是全部人口数;“长表数据资料”是
10%
人口抽样数。所以,长表部分的数据要少一位。
5 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如何开展?
答:全国每10年进行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一般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尾数逢“5”的年份进行,其他年份开展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是周期性人口普查制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人口抽样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抽样单位为调查小区,标准时点在调查小区范围内的人口都是调查登记的对象。201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约抽取14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约抽取14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人口抽样调查的内容、组织实施形式都与人口普查基本相同。
6
问:人口统计是按照户籍统计还是按居住地统计?
答:人口统计中的总人口通常指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常住人口是指经常居住在某地区的人口。户籍人口指在户籍管理机构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很多流动人员的户籍并未改变。因此,一个地区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存在差异。
7
问:请问若抽中参加劳动力调查的户主已将房子出租予三位互不相识的租客,此户应登记的人是户主还是租客?如果是租客,是否三位租客都应登记?
答: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对象是抽中的住房单元内居住的所有人。如果房东将房子出租给他人,在调查时点实际居住的是租客,那么应当登记租客,且所有租客都要登记。
8
问:流动人口数据是如何统计的?
答: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人口统计调查制度,定期开展人口统计调查,以调查员入户询问、填表的形式进行。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户分离(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用于判断和反映流动人口的调查指标包括:户口登记地、调查时点居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和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等。
9
问:年鉴人口章中有
1949
年以来的按城乡分的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其划分规则是什么?
答:以《中国统计年鉴
2017
》“表
2-1
人口数及构成”为例:
1981
年及以前数据为公安户籍统计数据,
1982
、
1990
、
2000
、
2010
各年数据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1999
年以前城乡划分标准是按民政部门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划分的。
2000
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2000-2005
年城乡人口数据根据《暂行规定》划分。
2006
年,国家统计局对《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
2006-2007
年城乡人口数据根据修订后的《暂行规定》进行划分。
2008
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出台《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2008
以来城乡人口数据根据《规定》划分。
10
问:怎么查询“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信息?
答:“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为人口调查样本加权汇总结果,通过《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发布。
11
问:什么是城镇化率?在哪儿可以查到?
答:城镇化指伴随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城镇的常住人口占该国家(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反映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统计年鉴》“人口”部分可以查到
1949
年以来的城镇化率数据。
12
问:就业数据是如何统计的?
答:统计部门常规就业统计包括以下两种:
一是劳动力调查制度。该项调查制度于
2005
年正式实施,每年进行两次全国劳动力抽样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国大陆的城镇和乡村,调查对象为
16
岁及以上人口。
2009
年
3
月,为更及时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建立了
31
个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制度。
2013
年
4
月,又将月度劳动力调查范围扩大至
65
个城市。
2016
年
1
月,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
二是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该项调查制度是以企业、事业、机关、民间非营利组织等单位为调查对象的统计调查,包括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统计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统计两个部分,工资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等就来自这项调查。
此外,通过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也可获取部分就业信息。
13
问:就业方面的数据应该怎么查找?
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就业数据有以下查找途径:
1.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就业和工资”章,其中有“就业基本情况”、“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等;
2.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其中主要是劳动力调查反映的就业有关情况;
3.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除了劳动力调查资料外,更为详尽地反映了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汇总得出的城镇单位范围(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的就业情况。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库年度数据中也会公布上述部分指标数据。
14
问:“从业人员”和“就业人员”有何区别?
答:“从业人员”和“就业人员”在统计上没有区别。“从业人员”主要从微观角度反映单位用工状况。“就业人员”是从宏观角度反映全社会就业状况。因此,在反映某个单位用工状况时使用“单位从业人员”指标,反映全社会就业状况时使用“就业人员”指标。
15
问:城镇就业人口按就业身份分为哪几类?
答:城镇就业人口划分为
5
类,分别是“雇员”“雇主”“自营劳动者”“家庭帮工”和“依赖性合同工”。
雇员:指为取得劳动报酬而为单位或雇主工作的人员。
雇主:指自负盈亏或与合伙人共负盈亏,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其报酬直接取决于生产、经营利润,雇用其他人为自己工作并向被雇用人支付工资的人员。
自营劳动者:指自负盈亏或与合伙人共负盈亏,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既不被雇也不雇用他人的人员。如果有亲属帮忙但不支付工资,经营者本人仍属自营劳动者。
家庭帮工:指为家庭成员或亲属经营的公司、企业或生意工作,但无经营决策权,也不领取报酬的人员,也称无酬家庭帮工。
依赖性合同工:指依靠商业订单,为其他经济单位或通过其他经济单位进行生产或服务的人。他们没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在组织和执行工作、获取收入或进入市场方面依赖其他单位,但又不是其雇员。这是一项新的就业身份分类。
根据以上指标解释,企业法人为雇主,企业高管为雇员,企业股东要看具体情况,因为有的企业员工也持股,有的股东可能另有工作,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个体户经营者如果雇用别人,其就业身份是雇主。滴滴司机属于依赖性合同工,主要依赖滴滴平台的订单才能接触到客户,并提供接送服务。
16 问:
调查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有何区别?
答:
调查失业率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登记失业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
统计方法不同。调查失业率由统计部门通过劳动力调查,采取调查员入户访问的方式获取就业失业信息;登记失业率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失业人员在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行政记录计算而来。
2
.
就业失业定义不同。调查失业率中使用的就业失业人员定义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国际标准,就业人员指为取得收入,在调查周内工作1小时以上的人员,或由于休假等原因在职未上班的人员;失业人员指当前无工作,正在努力寻找工作,有合适的工作后能够马上开始工作的人。登记失业率中使用的就业人员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之和;失业人员指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并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
3
.
统计范围不同。调查失业人员统计范围是16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不考虑其户籍所在地和类型;而登记失业人员统计范围是劳动年龄(年满16周岁(含)至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内的常住人口。
17
问:工资组成部分的依据是什么?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答:计算工资组成是依据
1990
年
1
月
1
日国家统计局令第一号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具体内容参见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统计法规之“统计行政法规”栏目。随着经济发展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国家统计局随后也发布了一些补充规定,但一直遵循《工资总额组成规定》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原则。
根据该规定,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个人缴纳部分,以及房费、水电费等。平均工资是指单位从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计算公式为:
18
问:年度平均工资数据什么时候发布?是否发布月平均工资?
答: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据每年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一般于当年
5
月份发布上一年度平均工资数据。
平均工资详细数据,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指数”“分地区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数据发布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
国家统计局不发布月平均工资。如果计算月平均工资或日工资、小时工资等,可按人社部
2008
年下发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
[2008]3
号)进行计算。
19
问:“职工平均货币工资”“职工平均工资”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否一样?
答:在计算平均工资指数的时候会用到“平均货币工资”与“平均实际工资”,主要是为了对指数进行区分,前者是用当年的平均工资与上年直接进行比较计算出的增长率,而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扣除当年城镇物价指数后的实际增长率。具体指标可在《中国统计年鉴》查看。
“职工平均工资”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两个不同的统计指标,区别在于统计范围不同,但工资的内涵是相同的。
在
1999
年国有企业实行减人增效、下岗分流政策后,职工分为在岗职工和下岗职工(离开原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下岗职工后来进入再就业中心并逐渐与原单位脱离,统计上只统计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因此,职工下岗分流前,统计指标为“职工平均工资”;职工下岗分流后,统计指标改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0
问:集体福利费包括哪些项目?
答:集体福利费包括集体福利事业设施费和集体福利事业补贴。指对职工浴室、理发室、洗衣店、哺乳室、托儿所等集体福利设施各项支出收支相抵后的差额补助费以及职工所在单位为满足本单位职工的共同物质生活需要,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集体福利设施费用。如职工食堂炊事用具的购置费、修理费、职工宿舍的修缮费用,但不包括由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自支经费开支的职工福利设施的基本建设费用。
21
问:“交通补贴”“防暑降温费”是否应计入工资总额?
答:随着工资改革,物业费和取暖费等相关费用随职工个人工资发放,同时还有公车改革补贴随工资发放。按照《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公车改革补贴、物业费和取暖费均已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具体到防暑降温费,需要看地方人社部门规定的具体标准,在标准之内的,属于保险福利费用性质,不应包含在工资总额内;超出规定标准的,就不属于福利性质而是报酬性质了,应该算在工资总额内。各地的具体标准请咨询当地的人社部门。
22
问:“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及企业年金等”是否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2002
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
2002
〕
20
号)规定,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暂不做工资总额统计,其他各种商业性保险其性质为劳动报酬,因此应计入工资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中个人扣缴的部分应计入工资总额。
23
问:“社保部门发放的工伤补助金或生育津贴等”是否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答:根据《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由社保部门发放的工伤补助金不计入工资总额。女职工在休产假期间领取的生育津贴或由本单位发放的产假工资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24
问:“讲课费”是否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2004
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
2004
〕
48
号)规定,各单位发给本单位从业人员或在岗职工的讲课费均应统计为劳动报酬或工资总额。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领取的课酬(即讲课费)是其完成本职工作所获得的由本单位发放的劳动报酬,在本质上属于个人的计时(或绩效)工资,因此应作为工资总额统计。而
1990
年《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中不列入工资总额统计范围的“讲课费”,是指本人由于在外单位讲课而获得的由外单位发放的报酬,或者某单位发放给不属于本单位从业人员的讲课费等。
25
问:“员工到异地工作发放的差旅补助或异地安置费等”是否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答:根据《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单位员工到异地工作而发放的差旅补助或异地安置费等,是因异地工作而产生的费用,不纳入工资总额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单位按月发放并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的住房补贴、电话补贴、伙食补贴等均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26
问:“休假工资”是否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答: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1990
年国家统计局
1
号令)规定指出: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其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含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因此,休假期间单位发放的工资报酬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27.
问:“股权激励”“股票期权收入”“入股分红”“企业年金”是否应计入工资总额?
答:根据《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发放给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各种股权激励、股票期权收入、入股分红等均不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国家统计局办公室
2002
年印发的《关于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暂不做工资总额统计,其他各种性质为劳动报酬的商业性保险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属于补充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的统计口径一样,所以,单位缴纳的部分不作为工资总额统计,但是个人扣缴的部分应计入工资总额。
28
问:执业类资格证书补贴是否属于工资总额的一部分?
答:如果您的工作单位有关于执业资格证书的补贴规定,并按照相关规定给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员工发放相应补贴,则该费用属于“津贴和补贴”中的岗位津贴,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如果单位没有发放该补贴,则不应计入工资总额。
1.
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开展一次,在尾数逢“
0
”年份进行,普查数据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上发布。
2.
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在尾数逢“
5
”的年份进行,调查数据在《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上发布。
3.
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量约占总人口的
1
‰,除普查年份和
1%
人口调查抽样年份外,每年进行一次,调查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上发布。
上述三类人口数据的主要统计指标均会在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库中的年度数据中公布。
2
问:有哪些重要的人口指标?
答:
1.
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目前我国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均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和汇总。判断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为半年,空间标准为乡、镇、街道。常住人口主要包括:
a.
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也在本乡、镇、街道的人;
b.
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不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c.
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
d.
户口在本乡、镇、街道,调查时点居住在港澳台或国外的人;
常住人口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评估国民经济生产能力,评价居民福利水平等的重要基础数据,适用范围广泛。如财政支出、城市建设、住宅建设、公共设施的配置、教育投资、医疗投资和公用事业投资等都需要根据常住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
2.
户籍人口。指不管是否外出和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了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数据由公安部门统计,长期以来,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户籍统计和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现有人口。现有人口既包括长期居住的人口,也包含短期居住、停留的人口,其适用范围主要是消费、卫生、治安等领域的工作,如水电煤的供应,餐饮及食品供应,菜篮子工程建设,交通、医疗、商业、旅游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布局等。
4.
流动人口。一般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人户分离人口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一指标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
3
问:全国人口普查怎么开展?
答:全国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普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我国已经分别于
1953
年、
1964
年、
1982
年、
1990
年、
2000
年和
2010
年开展了六次人口普查。
1994
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其中人口普查每
10
年进行一次,尾数逢“
0
”的年份为普查年份。
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在人口普查工作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成的人口普查机构,负责人口普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2020
年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标准时点为
11
月
1
日零时。为提高数据采集处理效能,此次普查登记采取电子化方式,普查员使用电子采集设备(
PAD
或智能手机)登记普查对象信息并联网实时上报,或由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这次普查还加大了对部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的应用。
4
问:《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全部数据”和“长表数据”有何区别?为何长表数少一位?
答: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了长、短两种普查表。根据普查长表抽样工作细则,长表抽取了
10%
的户填报,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包括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普查表长表包括所有短表项目和人口的经济活动、婚姻家庭、生育和住房等情况的项目。
《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全部数据资料”是由长表和短表数据汇总而成,是全部人口数;“长表数据资料”是
10%
人口抽样数。所以,长表部分的数据要少一位。
5 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如何开展?
答:全国每10年进行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一般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尾数逢“5”的年份进行,其他年份开展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是周期性人口普查制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人口抽样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抽样单位为调查小区,标准时点在调查小区范围内的人口都是调查登记的对象。201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约抽取14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约抽取14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人口抽样调查的内容、组织实施形式都与人口普查基本相同。
6
问:人口统计是按照户籍统计还是按居住地统计?
答:人口统计中的总人口通常指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常住人口是指经常居住在某地区的人口。户籍人口指在户籍管理机构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很多流动人员的户籍并未改变。因此,一个地区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存在差异。
7
问:请问若抽中参加劳动力调查的户主已将房子出租予三位互不相识的租客,此户应登记的人是户主还是租客?如果是租客,是否三位租客都应登记?
答: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对象是抽中的住房单元内居住的所有人。如果房东将房子出租给他人,在调查时点实际居住的是租客,那么应当登记租客,且所有租客都要登记。
8
问:流动人口数据是如何统计的?
答: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人口统计调查制度,定期开展人口统计调查,以调查员入户询问、填表的形式进行。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户分离(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用于判断和反映流动人口的调查指标包括:户口登记地、调查时点居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和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等。
9
问:年鉴人口章中有
1949
年以来的按城乡分的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其划分规则是什么?
答:以《中国统计年鉴
2017
》“表
2-1
人口数及构成”为例:
1981
年及以前数据为公安户籍统计数据,
1982
、
1990
、
2000
、
2010
各年数据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1999
年以前城乡划分标准是按民政部门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划分的。
2000
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2000-2005
年城乡人口数据根据《暂行规定》划分。
2006
年,国家统计局对《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
2006-2007
年城乡人口数据根据修订后的《暂行规定》进行划分。
2008
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出台《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2008
以来城乡人口数据根据《规定》划分。
10
问:怎么查询“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信息?
答:“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为人口调查样本加权汇总结果,通过《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发布。
11
问:什么是城镇化率?在哪儿可以查到?
答:城镇化指伴随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城镇的常住人口占该国家(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反映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统计年鉴》“人口”部分可以查到
1949
年以来的城镇化率数据。
12
问:就业数据是如何统计的?
答:统计部门常规就业统计包括以下两种:
一是劳动力调查制度。该项调查制度于
2005
年正式实施,每年进行两次全国劳动力抽样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国大陆的城镇和乡村,调查对象为
16
岁及以上人口。
2009
年
3
月,为更及时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建立了
31
个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制度。
2013
年
4
月,又将月度劳动力调查范围扩大至
65
个城市。
2016
年
1
月,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
二是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该项调查制度是以企业、事业、机关、民间非营利组织等单位为调查对象的统计调查,包括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统计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统计两个部分,工资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等就来自这项调查。
此外,通过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也可获取部分就业信息。
13
问:就业方面的数据应该怎么查找?
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就业数据有以下查找途径:
1.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就业和工资”章,其中有“就业基本情况”、“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等;
2.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其中主要是劳动力调查反映的就业有关情况;
3.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除了劳动力调查资料外,更为详尽地反映了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汇总得出的城镇单位范围(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的就业情况。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库年度数据中也会公布上述部分指标数据。
14
问:“从业人员”和“就业人员”有何区别?
答:“从业人员”和“就业人员”在统计上没有区别。“从业人员”主要从微观角度反映单位用工状况。“就业人员”是从宏观角度反映全社会就业状况。因此,在反映某个单位用工状况时使用“单位从业人员”指标,反映全社会就业状况时使用“就业人员”指标。
15
问:城镇就业人口按就业身份分为哪几类?
答:城镇就业人口划分为
5
类,分别是“雇员”“雇主”“自营劳动者”“家庭帮工”和“依赖性合同工”。
雇员:指为取得劳动报酬而为单位或雇主工作的人员。
雇主:指自负盈亏或与合伙人共负盈亏,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其报酬直接取决于生产、经营利润,雇用其他人为自己工作并向被雇用人支付工资的人员。
自营劳动者:指自负盈亏或与合伙人共负盈亏,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既不被雇也不雇用他人的人员。如果有亲属帮忙但不支付工资,经营者本人仍属自营劳动者。
家庭帮工:指为家庭成员或亲属经营的公司、企业或生意工作,但无经营决策权,也不领取报酬的人员,也称无酬家庭帮工。
依赖性合同工:指依靠商业订单,为其他经济单位或通过其他经济单位进行生产或服务的人。他们没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在组织和执行工作、获取收入或进入市场方面依赖其他单位,但又不是其雇员。这是一项新的就业身份分类。
根据以上指标解释,企业法人为雇主,企业高管为雇员,企业股东要看具体情况,因为有的企业员工也持股,有的股东可能另有工作,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个体户经营者如果雇用别人,其就业身份是雇主。滴滴司机属于依赖性合同工,主要依赖滴滴平台的订单才能接触到客户,并提供接送服务。
16 问:
调查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有何区别?
答:
调查失业率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登记失业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
统计方法不同。调查失业率由统计部门通过劳动力调查,采取调查员入户访问的方式获取就业失业信息;登记失业率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失业人员在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行政记录计算而来。
2
.
就业失业定义不同。调查失业率中使用的就业失业人员定义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国际标准,就业人员指为取得收入,在调查周内工作1小时以上的人员,或由于休假等原因在职未上班的人员;失业人员指当前无工作,正在努力寻找工作,有合适的工作后能够马上开始工作的人。登记失业率中使用的就业人员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之和;失业人员指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并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
3
.
统计范围不同。调查失业人员统计范围是16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不考虑其户籍所在地和类型;而登记失业人员统计范围是劳动年龄(年满16周岁(含)至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内的常住人口。
17
问:工资组成部分的依据是什么?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答:计算工资组成是依据
1990
年
1
月
1
日国家统计局令第一号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具体内容参见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统计法规之“统计行政法规”栏目。随着经济发展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国家统计局随后也发布了一些补充规定,但一直遵循《工资总额组成规定》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原则。
根据该规定,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个人缴纳部分,以及房费、水电费等。平均工资是指单位从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计算公式为:
18
问:年度平均工资数据什么时候发布?是否发布月平均工资?
答: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据每年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一般于当年
5
月份发布上一年度平均工资数据。
平均工资详细数据,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指数”“分地区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数据发布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
国家统计局不发布月平均工资。如果计算月平均工资或日工资、小时工资等,可按人社部
2008
年下发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
[2008]3
号)进行计算。
19
问:“职工平均货币工资”“职工平均工资”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否一样?
答:在计算平均工资指数的时候会用到“平均货币工资”与“平均实际工资”,主要是为了对指数进行区分,前者是用当年的平均工资与上年直接进行比较计算出的增长率,而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扣除当年城镇物价指数后的实际增长率。具体指标可在《中国统计年鉴》查看。
“职工平均工资”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两个不同的统计指标,区别在于统计范围不同,但工资的内涵是相同的。
在
1999
年国有企业实行减人增效、下岗分流政策后,职工分为在岗职工和下岗职工(离开原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下岗职工后来进入再就业中心并逐渐与原单位脱离,统计上只统计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因此,职工下岗分流前,统计指标为“职工平均工资”;职工下岗分流后,统计指标改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0
问:集体福利费包括哪些项目?
答:集体福利费包括集体福利事业设施费和集体福利事业补贴。指对职工浴室、理发室、洗衣店、哺乳室、托儿所等集体福利设施各项支出收支相抵后的差额补助费以及职工所在单位为满足本单位职工的共同物质生活需要,按照国家规定开支的集体福利设施费用。如职工食堂炊事用具的购置费、修理费、职工宿舍的修缮费用,但不包括由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自支经费开支的职工福利设施的基本建设费用。
21
问:“交通补贴”“防暑降温费”是否应计入工资总额?
答:随着工资改革,物业费和取暖费等相关费用随职工个人工资发放,同时还有公车改革补贴随工资发放。按照《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公车改革补贴、物业费和取暖费均已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具体到防暑降温费,需要看地方人社部门规定的具体标准,在标准之内的,属于保险福利费用性质,不应包含在工资总额内;超出规定标准的,就不属于福利性质而是报酬性质了,应该算在工资总额内。各地的具体标准请咨询当地的人社部门。
22
问:“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及企业年金等”是否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2002
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
2002
〕
20
号)规定,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暂不做工资总额统计,其他各种商业性保险其性质为劳动报酬,因此应计入工资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中个人扣缴的部分应计入工资总额。
23
问:“社保部门发放的工伤补助金或生育津贴等”是否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答:根据《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由社保部门发放的工伤补助金不计入工资总额。女职工在休产假期间领取的生育津贴或由本单位发放的产假工资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24
问:“讲课费”是否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2004
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
2004
〕
48
号)规定,各单位发给本单位从业人员或在岗职工的讲课费均应统计为劳动报酬或工资总额。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领取的课酬(即讲课费)是其完成本职工作所获得的由本单位发放的劳动报酬,在本质上属于个人的计时(或绩效)工资,因此应作为工资总额统计。而
1990
年《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中不列入工资总额统计范围的“讲课费”,是指本人由于在外单位讲课而获得的由外单位发放的报酬,或者某单位发放给不属于本单位从业人员的讲课费等。
25
问:“员工到异地工作发放的差旅补助或异地安置费等”是否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答:根据《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单位员工到异地工作而发放的差旅补助或异地安置费等,是因异地工作而产生的费用,不纳入工资总额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单位按月发放并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的住房补贴、电话补贴、伙食补贴等均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26
问:“休假工资”是否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答: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1990
年国家统计局
1
号令)规定指出: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其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含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因此,休假期间单位发放的工资报酬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27.
问:“股权激励”“股票期权收入”“入股分红”“企业年金”是否应计入工资总额?
答:根据《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发放给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各种股权激励、股票期权收入、入股分红等均不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国家统计局办公室
2002
年印发的《关于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暂不做工资总额统计,其他各种性质为劳动报酬的商业性保险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属于补充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的统计口径一样,所以,单位缴纳的部分不作为工资总额统计,但是个人扣缴的部分应计入工资总额。
28
问:执业类资格证书补贴是否属于工资总额的一部分?
答:如果您的工作单位有关于执业资格证书的补贴规定,并按照相关规定给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员工发放相应补贴,则该费用属于“津贴和补贴”中的岗位津贴,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如果单位没有发放该补贴,则不应计入工资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