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进程绑定

TL; DR:
srun -n 28 -N 1 --cpu-bind=cores ./exe # 28P
OMP_NUM_THREADS=28 OMP_PROC_BIND=true OMP_PLACES=cores srun -n 1 -N 1 --cpu-bind=none ./exe # 28T * 1P
OMP_NUM_THREADS=14 OMP_PROC_BIND=true OMP_PLACES=cores srun -n 2 -N 1 --cpu-bind=sockets ./exe # 14T * 2P

在复制和使用上面的命令前,请确保你已经阅读和理解了下面的所有内容。

基础概念

多核处理器系统

现代多核处理器系统通常由多个层级构成:

  • 插槽(socket) / 封装(package):指物理和机械上可分的 CPU。家用 PC 通常为单 socket,服务器通常可支持 2 socket(也常称为“双路”),也有 4 或者 8 socket。不同的 socket 之间通常通过高速总线连接,如 Intel 的 QPI、AMD 的 Infinity Fabric
  • 核心(core):指 CPU 上完整、可独立执行控制流的处理单元,也是操作系统调度进程的单位。目前常见的家用和服务器处理器均为多核处理器,如一块 AMD EPYC 7763 处理器有 64 个 core,而一块 Intel Xeon Platinum 8380 有 40 个 core。
  • 超线程(hyper-threading,简写为 HT):将单个物理 CPU 核心虚拟为多个逻辑核心,以充分利用其中计算单元的技术。目前使用的处理器通常为每核心 2 超线程。通常所说 CPU 的“线程(thread)”或“硬件线程(hardware thread / hwt)”数包含超线程(注意与操作系统中的软件线程区分),如 Intel Core i7-10700K 有 8 个核心、16 个线程,可记为 8C16T。
  • 由于 “CPU” 一词可被用于指代任一级别的单元,我们不推荐单独使用此措辞,以免产生歧义。

    超线程的利弊

    超线程技术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带来性能收益。
    CPU 的指令级并行(ILP)也倾向于充分利用计算单元,在计算密集的负载上,超线程还可能会因引入额外开销(如系统调度等宏观因素,分支预测槽数量减少等微体系结构因素)而降低性能。

    conv 集群的结构

    课程使用的 conv 集群每个节点安装了双路 Intel(R) Xeon(R) CPU E5-2680 v4 处理器,并且关闭了超线程。 每个节点共有 2 socket \times 14 core \times 1 = 28 threads。

    NUMA 架构与效应

    现代处理器均采用 NUMA 架构,每个 socket 通过内存控制器连接本地内存(local memory),通过 socket 间的高速总线访问属于其他 socket 的远端内存(remote memory)。我们将直接连接的 CPU core 和内存和其他外设(如网卡、GPU)称为一个 NUMA domain(或 NUMA node),在同一个 domain 中(intra-domain)的访存性能(包括带宽和延迟)通常显著高于跨 NUMA(inter-domain)的性能,这种现象被称为 NUMA 效应。

    事实上,现代处理器的 NUMA domain 划分并不只到 socket 粒度,可以继续细分出不同级别。如 AMD 文档 的图 2 和 3 所示,EPYC 3 处理器使用的 Zen 3 架构中,每个 socket 由 4 个全相连的 die 构成,每个 die 直接连接自己的 DDR 内存控制器。因此每个 socket 可以划分出 4 个子 NUMA domain,子 domain 内的访存也快于跨子 domain 的互访。更进一步地,由于每四个 core 共享一个缓存控制器(CCX),因此 CCX 可以作为更次一级的 NUMA domain 划分依据。在这样的 socket - die - CCX 三级划分下,双路 EPYC 7763 处理器系统的 128 个 core 可以划分成 32 个最细粒度的 CCX-level domain,8 个 die-level domain 和 2 个 socket-level domain。

    NUMA domain 越细分,则 NUMA 效应越不明显。通常, 只需关注 socket-level domain 即可避免 NUMA 效应的负面影响。

    查看 NUMA 拓扑

    通过 lscpu 即可查看系统的 NUMA domain 和 CPU 核心编号的映射,如:

    NUMA node0 CPU(s):               0,2,4,6,8,10,12,14,16,18,20,22,24,26
    NUMA node1 CPU(s):               1,3,5,7,9,11,13,15,17,19,21,23,25,27
    

    表明此系统中的 CPU 核心编号划分是交错(interleaving)的,即编号为偶数的核心属于 NUMA node 0 (socket 0),奇数属于 NUMA node 1 (socket 1),依此类推。还有一类编号方式称为连续编号,即连续的若干 core 均属于同一个 NUMA domain。Intel CPU 通常使用交错编号,而 AMD CPU 通常使用连续编号。

    在有 C 个 CPU 核心的交错编号 NUMA 系统中,任何一级 NUMA domain 的所有核心编号都可以写成 2^L \times K + P 的形式,其中 L 是 NUMA 层级,P \in \{0, \dots, 2^L - 1\} 是 NUMA domain 的编号,K = 0, \dots, \frac{C}{2^L} - 1 遍历 NUMA 中的所有核心。

    numactl -H 也可以显示类似的信息:

    available: 2 nodes (0-1)
    node 0 cpus: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node 0 size: 128831 MB
    node 0 free: 95549 MB
    node 1 cpus: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node 1 size: 129019 MB
    node 1 free: 101947 MB
    node distances:
    node   0   1 
    0:  10  21 
    1:  21  10
    

    通过 hwloc 软件包中的 lstopo 命令可以获得更多细节信息。如在 conv 集群上,lstopo 输出如下:

    Machine (252GB total)
    Package L#0
        NUMANode L#0 (P#0 126GB)
        L3 L#0 (35MB)
        L2 L#0 (256KB) + L1d L#0 (32KB) + L1i L#0 (32KB) + Core L#0 + PU L#0 (P#0)
        L2 L#1 (256KB) + L1d L#1 (32KB) + L1i L#1 (32KB) + Core L#1 + PU L#1 (P#2)
        L2 L#2 (256KB) + L1d L#2 (32KB) + L1i L#2 (32KB) + Core L#2 + PU L#2 (P#4)
        L2 L#3 (256KB) + L1d L#3 (32KB) + L1i L#3 (32KB) + Core L#3 + PU L#3 (P#6)
        L2 L#4 (256KB) + L1d L#4 (32KB) + L1i L#4 (32KB) + Core L#4 + PU L#4 (P#8)
        L2 L#5 (256KB) + L1d L#5 (32KB) + L1i L#5 (32KB) + Core L#5 + PU L#5 (P#10)
        L2 L#6 (256KB) + L1d L#6 (32KB) + L1i L#6 (32KB) + Core L#6 + PU L#6 (P#12)
        L2 L#7 (256KB) + L1d L#7 (32KB) + L1i L#7 (32KB) + Core L#7 + PU L#7 (P#14)
        L2 L#8 (256KB) + L1d L#8 (32KB) + L1i L#8 (32KB) + Core L#8 + PU L#8 (P#16)
        L2 L#9 (256KB) + L1d L#9 (32KB) + L1i L#9 (32KB) + Core L#9 + PU L#9 (P#18)
        L2 L#10 (256KB) + L1d L#10 (32KB) + L1i L#10 (32KB) + Core L#10 + PU L#10 (P#20)
        L2 L#11 (256KB) + L1d L#11 (32KB) + L1i L#11 (32KB) + Core L#11 + PU L#11 (P#22)
        L2 L#12 (256KB) + L1d L#12 (32KB) + L1i L#12 (32KB) + Core L#12 + PU L#12 (P#24)
        L2 L#13 (256KB) + L1d L#13 (32KB) + L1i L#13 (32KB) + Core L#13 + PU L#13 (P#26)
        HostBridge
        PCIBridge
            PCI 03:00.0 (RAID)
            Block(Disk) "sdf"
            Block(Disk) "sdd"
            Block(Disk) "sdb"
            Block(Disk) "sdg"
            Block(Disk) "sde"
            Block(Disk) "sdc"
            Block(Disk) "sda"
            Block(Disk) "sdh"
        PCIBridge
            PCI 02:00.0 (Ethernet)
            Net "eno3"
            PCI 02:00.1 (Ethernet)
            Net "eno4"
        PCIBridge
            PCI 01:00.0 (Ethernet)
            Net "eno1"
            PCI 01:00.1 (Ethernet)
            Net "eno2"
        PCI 00:11.4 (SATA)
        PCIBridge
            PCIBridge
            PCIBridge
                PCIBridge
                PCI 0a:00.0 (VGA)
        PCI 00:1f.2 (SATA)
            Block(Removable Media Device) "sr0"
    Package L#1
        NUMANode L#1 (P#1 126GB)
        L3 L#1 (35MB)
        L2 L#14 (256KB) + L1d L#14 (32KB) + L1i L#14 (32KB) + Core L#14 + PU L#14 (P#1)
        L2 L#15 (256KB) + L1d L#15 (32KB) + L1i L#15 (32KB) + Core L#15 + PU L#15 (P#3)
        L2 L#16 (256KB) + L1d L#16 (32KB) + L1i L#16 (32KB) + Core L#16 + PU L#16 (P#5)
        L2 L#17 (256KB) + L1d L#17 (32KB) + L1i L#17 (32KB) + Core L#17 + PU L#17 (P#7)
        L2 L#18 (256KB) + L1d L#18 (32KB) + L1i L#18 (32KB) + Core L#18 + PU L#18 (P#9)
        L2 L#19 (256KB) + L1d L#19 (32KB) + L1i L#19 (32KB) + Core L#19 + PU L#19 (P#11)
        L2 L#20 (256KB) + L1d L#20 (32KB) + L1i L#20 (32KB) + Core L#20 + PU L#20 (P#13)
        L2 L#21 (256KB) + L1d L#21 (32KB) + L1i L#21 (32KB) + Core L#21 + PU L#21 (P#15)
        L2 L#22 (256KB) + L1d L#22 (32KB) + L1i L#22 (32KB) + Core L#22 + PU L#22 (P#17)
        L2 L#23 (256KB) + L1d L#23 (32KB) + L1i L#23 (32KB) + Core L#23 + PU L#23 (P#19)
        L2 L#24 (256KB) + L1d L#24 (32KB) + L1i L#24 (32KB) + Core L#24 + PU L#24 (P#21)
        L2 L#25 (256KB) + L1d L#25 (32KB) + L1i L#25 (32KB) + Core L#25 + PU L#25 (P#23)
        L2 L#26 (256KB) + L1d L#26 (32KB) + L1i L#26 (32KB) + Core L#26 + PU L#26 (P#25)
        L2 L#27 (256KB) + L1d L#27 (32KB) + L1i L#27 (32KB) + Core L#27 + PU L#27 (P#27)
        HostBridge
        PCIBridge
            PCI 82:00.0 (VGA)
            CoProc(CUDA) "cuda0"
        PCIBridge
            PCI 83:00.0 (InfiniBand)
            Net "ibp131s0"
            OpenFabrics "ibp131s0"
    

    说明每个 socket 的 14 个 core 属于一个 NUMA domain,每个 domain 都安装了 128GB 内存。domain L#0 还安装了硬盘控制器、以太网卡等外设,L#1 则安装了 GPU 和 IB 卡。

    进程绑定的意义

    当处理器中存在多个 CPU 核心时,操作系统的调度器会将进程在可用的核心间迁移,以试图维持负载均衡。在一个多 NUMA 系统中,如果进程被迁移到了与创建时不同的 NUMA domain,就可能影响性能(Linux 在 NUMA 感知调度 上进行了一些努力,但由于多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此外,进程迁移时必须暂停,在新的核心上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 cache、分支预测器等组件的冷启动开销,产生性能波动。因此,在运行计算密集的程序时,通常需要将进程、线程与 CPU 核心进行绑定(binding / pinning),即控制进程与 CPU 核心的亲和性(affinity),消除上述的各类影响。

    进程绑定只能减低上述系统原因带来的性能影响,而不解决任何程序 本身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负载不均衡导致的性能波动(甚至可能在绑核后变得更明显)。

    此外,绑定仅仅指将进程/线程限制在指定的 CPU 核心上,但仍然可能有 其他进程 抢占这些资源(需要调整 Linux 调度器设置方可避免,可参见 12)。即使进程独占了一部分核心,其他核心上的进程 也可能对其性能产生影响(如抢占共享的 cache 或内存带宽)。

    绑定方法

    MPI 程序

    MPI 程序由于进程间不共享内存,受 NUMA 效应的影响一般不显著。这意味着通常运行 MPI 程序时,可以占满所有物理核心而无需考虑 NUMA 效应带来的性能损失。当然,实际进程数也需要根据程序的可扩展性确定。

    MPI runner 绑定

    课程集群不可用

    conv 集群上不允许使用 mpirun 启动程序,因此无法使用此方法。

    mpirun 在执行程序时可以使用一系列参数指导进程绑定,如 OpenMPI 支持:

  • --bind-to-x:自动绑定每个进程到 core 或者 socket(并可通过 --map-by 控制进程映射),详见 文档,使用 --report-bindings 可以打印出绑定情况;
  • Rankfile: 手工编写文件精细调整每个进程的绑定。
  • Intel MPI 则使用一系列 I_MPI_PIN 开头的环境变量进行控制,行为较为复杂,可见 文档 说明。

    SLURM 绑定

    SLURM 的进程绑定分为三级,具体可以查阅 此文档。使用 low-level 的 --cpu-bind 参数可以用于精确地控制绑定,SLURM 也可以根据参数组合进行自动的绑定。在 conv 集群上使用 -n 28 -N 1 时(占满 CPU 核心),绑定参数效果举例如下:

  • [empty]:自动绑定一个进程到每个核心,等价于 --cpu-bind=cores
  • --ntasks-per-socket=14:每个 socket 绑定 14 个进程,等价于 --cpu-bind=sockets--cpu-bind=ldom
  • --cpu-bind=none:不进行任何绑定
  • 调试方法

    可以给 --cpu-bind 传入 verbose(或者配置环境变量 SLURM_CPU_BIND=verbose)显示绑定结果,如:

    $ srun -n 2 -N 1 --cpu-bind=verbose,sockets ./exe
    cpu-bind=MASK - conv2, task  1  1 [433646]: mask 0xaaaaaaa set
    cpu-bind=MASK - conv2, task  0  0 [433645]: mask 0x5555555 set
    

    SLURM 打印的是每个进程可以使用的 CPU core 的掩码,如上例中 0 号进程被绑定到 CPU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1 号进程被绑定到 CPU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如果进程数没有占满 CPU 物理核心,则自动绑核无法工作, 必须手工指定 上述参数。

    numactl 手工绑定

    如果 MPI 或者 SLURM 提供的参数无法满足需求,或者需要在多个环境下工作,就需要使用 numactl 进行手工的映射和绑定,重要的参数包括:

  • --physcpubind / -C n:绑定到编号为 n 的 core
  • --cpunodebind / -N n:绑定到编号为 n 的 socket
  • --membind / -m n:绑定到编号为 n 的 NUMA domain
  • 使用 numactl 时,通常需要一个包裹脚本(wrapper script)来辅助工作。其可以从环境变量中得到自身在本机的进程编号,计算出需要的绑定参数并进行配置。

    示例脚本

    如下的脚本把每个进程绑定到一个 NUMA domain 的若干连续核心上(仅适用于 交错编号 的 CPU),并且相邻进程的 NUMA domain 编号也交错分布。这类绑定对下文提及的 OpenMP + MPI 混合情况很有用。

    #!/bin/bash
    # LOCAL_RANK=$OMPI_COMM_WORLD_LOCAL_RANK # for OpenMPI
    # LOCAL_RANK=$MPI_LOCALRANKID # for Intel MPI
    LOCAL_RANK=$SLURM_LOCALID # for SLURM
    # LOCAL_SIZE=$OMPI_COMM_WORLD_LOCAL_SIZE # for OpenMPI
    # LOCAL_SIZE=$MPI_LOCALNRANKS # for Intel MPI
    LOCAL_SIZE=$SLURM_TASKS_PER_NODE # for SLURM
    NCPUS=$(nproc --all) # eg: 28
    NUM_NUMA=2
    # calculate binding parameters
    # bind to sequential cores in a NUMA domain
    CORES_PER_PROCESS=$(($NCPUS / $LOCAL_SIZE)) # eg: 7 when LOCAL_SIZE=4
    NUMA_ID=$(($LOCAL_RANK / $NUM_NUMA)) # eg: 0, 0, 1, 1
    NUMA_OFFSET=$(($LOCAL_RANK % $NUM_NUMA)) # 0, 1, 0, 1
    CORE_START=$(($NUMA_ID * $CORES_PER_PROCESS * $NUM_NUMA + $NUMA_OFFSET)) # eg: 0, 1, 14, 15
    CORE_END=$((($NUMA_ID + 1) * $CORES_PER_PROCESS * $NUM_NUMA - $NUM_NUMA + $NUMA_OFFSET)) # eg: 12, 13, 26, 27
    CORES=$(seq -s, $CORE_START $NUM_NUMA $CORE_END) # eg: 0,2,4,6,8,10,12 for rank 0
    # execute command with specific cores
    echo "Process $LOCAL_RANK on $(hostname) bound to core $CORES"
    exec numactl -C "$CORES" $@
    

    如果任务使用 MPI launcher 直接启动,则应当使用 MPI 提供的环境变量,不同的实现名称可能不同。如果是使用 SLURM 启动的,则只能使用 SLURM 提供的环境变量,因为脚本执行时 MPI 环境尚未初始化。

    使用 wrapper script 运行时,需要禁用 MPI 或者 SLURM 的进程绑定功能(如 mpirun --bind-to-none 或者 srun --cpu-bind=none),避免互相干扰,原本的运行命令直接作为 wrapper script 的参数传入即可,如:srun -n 4 -N 1 --cpu-bind=none ./wrapper.sh ./exe --foo --bar

    编写 wrapper script 时,一定需要注意 CPU 核心编号与 NUMA domain 的对应关系(以及与进程通信、访存逻辑的配合),错误的绑定会带来 严重的性能下降

    OpenMP 程序

    同一进程内的所有 OpenMP 线程共享地址空间,因此容易受到 NUMA 效应的影响。尤其是访存密集的负载在线程数超过单个 NUMA domain 的核心数时,很可能产生性能下降。因此,线程数并非越多越好,编写程序时也需要考虑到此影响。

    OpenMP 进程使用以下的方式控制线程的绑定:

  • OMP_PROC_BIND 环境变量 / proc_bind 指令:控制线程绑定与否,以及线程对于绑定单元(称为 place)分布
  • OMP_PLACES 环境变量:控制每个 place 的对应,常用 threads/cores/sockets
  • conv 集群上举例如下:

  • OMP_NUM_THREADS=28 OMP_PROC_BIND=true OMP_PLACES=cores:每个线程绑定到一个 core,使用默认的分布(线程 n 绑定到 core n);
  • OMP_NUM_THREADS=2 OMP_PROC_BIND=true OMP_PLACES=sockets:每个线程绑定到一个 socket;
  • OMP_NUM_THREADS=4 OMP_PROC_BIND=close OMP_PLACES=cores:每个线程绑定到一个 core,线程在 socket 上连续分布(分别绑定到 core 0,1,2,3
  • OMP_NUM_THREADS=4 OMP_PROC_BIND=spread OMP_PLACES=cores:每个线程绑定到一个 core,线程在 socket 上尽量散开分布(分别绑定到 core 0,7,14,21
  • 特别地,Intel 的 OpenMP 运行时也支持通过 KMP_AFFINITY 环境变量控制绑定(可见 文档)。但这一行为并不在 OpenMP 标准中,因此也不受其他的实现支持。

    MPI + OpenMP 混合程序

    在使用 MPI + OpenMP 混合编程时,进程绑定对性能的影响尤为关键。每个 MPI 进程需要绑定在一组核心上(通常属于同一个 NUMA domain),并把它的 OpenMP 线程绑定在其中的每个核心上。如在 conv 集群上,使用 2 进程 \times 14 线程的绑定方式为:

    OMP_NUM_THREADS=14 OMP_PROC_BIND=true OMP_PLACES=cores srun -n 2 -N 1 --cpu-bind=sockets ./exe
    

    OpenMP 线程只能绑定于其“可见”的核心上,也就是父进程被绑定的核心。上面使用 SLURM 的 --cpu-bind=sockets 实现了每进程分配 14 个核心,与 14 个 OpenMP 线程恰好一一对应。如果需要更复杂的绑定关系(如 4 进程 \times 7 线程),则需要借助更复杂的进程绑定选项或者 wrapper script 来精细控制每个进程可见的核心。如使用上面提供的 wrapper script,可直接运行 OMP_NUM_THREADS=7 OMP_PROC_BIND=true OMP_PLACES=cores srun -n 4 -N 1 --cpu-bind=none ./wrapper.sh ./exe,则 4 个进程分别会被绑定在编号为 0,2,4,6,8,10,121,3,5,7,9,11,1314,16,18,20,22,24,2615,17,19,21,23,25,27 的核心上。

    错误示例

    conv 上,下面这种尝试是 错误的

    OMP_NUM_THREADS=7 OMP_PROC_BIND=true OMP_PLACES=cores srun -n 4 -N 1 --cpu-bind=sockets ./exe
    

    这是由于 MPI 进程的绑定粒度为 socket,0、2 号进程“可见”的核心均为 socket 0 的所有 14 个核心。所以它们都会把自己绑定在 socket 0 的前 7 个核心上(并因此产生严重资源竞争),而不是均分这 14 个核心。1、3 号进程同样会竞争 socket 1 的前 7 个核心。

    谨慎控制数量

    无论使用何种编程模型,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和实验证据,并行单元的数量 不要 超过系统的物理核心数(oversubscribe)。

    程序主动绑定

    除了上述几种在运行时指定的绑定方式外,程序可以主动调用系统接口或第三方库控制自己的 CPU 绑定,例如:

  • POSIX sched_setaffinity(2) / pthread_getaffinity_np(3) API;
  • libnumanumactl 底层使用的库;
  • libhwloc:OpenMPI 项目中衍生的可移植库。
  • 在程序中直接控制绑定可以实现更丰富灵活的功能,也是某些情况下的唯一选择(如基于 pthread 的多线程程序)。但这些方法更容易与外部的绑定配置产生冲突,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调试工具

  • launcher 打印:
    • srun --cpu-bind=verbose
    • mpirun --report-binding
    • 进程内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