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便当 · 《守望先锋》联赛专访洛杉矶英勇队Agilit ...· 2 月前 · |
大力的铁板烧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 7 月前 · |
追风的铁链 · 影评丨《月光光心慌慌:终结》:违背观众期待! ...· 1 年前 · |
要出家的大熊猫 · 东风本田INSPIRE英仕派正式上市 ...· 1 年前 · |
傻傻的草稿纸 · 新股东入主泰山!球队重回正轨,6个主场拿18 ...· 1 年前 · |
第一节 妈祖文化由来与内涵
一、妈祖身世
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 960 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 年)九月初九日仙逝。林默诞生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而取名 “ 默 ” ,昵称 “ 默娘 ” 。相传林默娘小时勇敢聪明,事亲至孝。 8 岁从师学习,过目成诵,悉解文义。 10 岁时,随母亲王氏诵经礼佛。 13 岁时,得到一位老道士指点,授以 “ 玄微秘法 ” ,能识诸般要典。 15 岁时,能为人治病,扶贫济困。 16 岁时,她照妆于井,得铜符一双,本领更加高强。由于生于沿海都巡检之家,她熟习水性,能驾船、挽缆,巡游于岛屿之间,常于风浪里救助遇险船舶。她还 “ 为里中巫 ” 行医救人,辛勤劳作,这为她最终成为海上保护神奠定了基础。
二、妈祖文化内涵
(一)妈祖故事传说
妈祖信俗文化广泛传播,与妈祖圣迹故事流传相辅相成。《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典籍大量记载了妈祖的故事,南宋莆田状元黄公度《题顺济庙》诗中所说: “ 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 ” 妈祖故事按时间划分,也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载了其生前的主要事迹,另一部分记载羽化升天之后的 “ 灵应 ” 故事。它们体现了妈祖立德大爱、拯危救难、济世助人、惩恶扬善等崇高品质和高尚人格,反映了妈祖文化不断传播和弘扬的历史进程。其中,天后诞降、窥井得符、机上救亲、挂席泛槎、铁马渡江、化草救商、祷雨济民、降伏二神、龙王來朝、收伏晏公、伏高里鬼、奉旨锁龙、断桥观风、收伏嘉应嘉祐、湄屿飞升、拯兴泉饥、妆楼谢过(萑苻改革)、祷神启碇、枯槎显圣、圣泉救疫、朱衣著灵、药救吕德、火焚陈长五、涌泉济师、引舟入澳、澎湖助捷等传说在境内流传甚广。
(二)妈祖文化精神特质
妈祖立德大爱的精神品质凸显高贵的人类价值。她始终以百姓 “ 同类 ” 而不是 “ 异形 ” 的形态出现,使人倍感自然、亲切。妈祖自己是普通人,她的救助采用常人的手段和工具。其 “ 窥井得符 ” 之后,为了给黑夜的船只导航,她甚至不惜焚烧自家的茅屋。即便羽化登仙后,她依然常取 “ 人迹神功 ” 的方式显灵,而并非凭借不可捉摸的 “ 神通 ” 行事,例如 “ 凿泉救疫 ”“ 药救吕德 ”“ 菖蒲治病 ”“ 灯火导航 ” 等。妈祖给人的救助,不是单纯施加的某种 “ 恩赐 ” ,而是提供某种信息或某些帮助,激发起遇难者自我奋起的勇气,让其在一时非理性的绝望中重新发觉自己作为 “ 人 ” 的现实存在,采取相应的行动,与灾难进行力所能及的抗争。例如,妈祖的 “ 钱塘助堤 ” ,只是使短时之内 “ 水势倒流不前 ” , “ 众于是秉势筑堤 ”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价值不能离开整体价值,个人价值只有在整体价值中才能得以实现。妈祖的降妖除怪就是充满宽容与和谐。除了极少数罪大恶极的首恶之外,一般都不采取赶尽杀绝的极端做法,而是说服感化,使之心悦诚服地改邪归正,化敌为友。诸如 “ 擒服高里鬼 ”“ 降伏金水之神顺风耳、千里眼 ”“ 收服东海怪晏公 ”“ 收伏嘉应、嘉佑两怪 ” 等。晏公后来还成为妈祖手下水阙仙班十八员的总管;顺风耳、千里眼成为妈祖的开路先锋和得力助手。这般 “ 崇德利用 ” 的感化力和包容心,实际上也折射出 “ 和而不同 ”“ 兼容并蓄 ”“ 宽容海涵 ” 的和谐理念。妈祖是 “ 天人合一 ” 海洋生态和谐的象征。其强烈的自然之子意识,是妈祖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妈祖虽神通广大,但她并不采取大动干戈与大自然 “ 对着干 ” 的野蛮方式,而是凭借 “ 四两拨千斤 ” 的手段赈灾救难;且往往呈现一派红光照耀、鸟翔鱼跃的协调欢乐的和谐气象。妈祖,这位原本 “ 能预知人祸福 ” 的 “ 里中巫 ” ,一开始就跻身于救护生命的巫医之中,因而特别具有博大的普世情怀和睿智爱心。人性的巅峰便是神性的起点,人性最高修养与神性彰显普世实现了辉煌的重叠交会。于是,仁者 —— 圣人 —— 神仙,完成了升华嬗变的完美轨迹,人类价值得以最大张扬和终极显现。
第二节 妈祖文化传播
一、民间宫庙文化传播
(一)境内的妈祖宫庙
由于地区、人文等客观条件所决定,妈祖从湄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必然是从湄洲这块地方跨出去的。湄洲妈祖崇拜自北宋发轫后,传承至南宋中期已相当普遍。南宋刘克庄说: “ 妃庙遍于莆,凡大墟市小聚落,皆有之。 ” 到了清代,乾隆时期的林清标说: “ 天后宫庙,建立者多,即莆田一邑,已有平海、涵江、莆禧、黄石、吉了、白湖、圣墩、江口及城中之文峰宫、西岩等处,不可尽述。 ”
兴建于宋元年间的境内妈祖宫庙就有:湄洲祖庙,咸平二年( 999 年)世界第一座妈祖分灵宫平海澳妈祖庙 ( 灵慈宫 ) 兴建,贤良港 “ 圣妃庙 ” (灵慈东宫,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即 1208-1224 年),元大德三年( 1299 年)李富的后人李茹新建涵江 “ 圣墩顺济祖庙蕃釐殿 ” 。莆禧天妃宫,建于宋淳熙三年( 1176 年)前。绍熙三年( 1192 年),福州人郑立之修建湄洲湾北岸莆禧港 “ 浮曦妃宫 ” 。
至 2008 年 , 境内有各类妈祖宫庙 328 处。
(二)妈祖宫庙在福建
妈祖崇拜与信俗从莆田传播到闽、粤、浙、苏之沿海地区。宋邑人陈宓《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云: “ 昔称湘水神灵,独擅南方;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 ” 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又载: “ 神虽莆神,所福遍宇内。故凡潮迎汐送,以神为心;回南簸北,以神为信;边防里捍,以神为命;商贩者不问食货之低昂,惟神之听。莆人户祠之,若乡若里悉有祠,所谓湄洲、圣堆、白湖、江口特其大者尔。神之祠不独盛于莆,闽、广、江、浙、淮甸皆祠也。 ” 刘克庄《风亭新建妃庙》亦云: “ 非但莆人敬事,余北游边,南使粤,见承、楚、番禺之人祀妃尤谨,而都人亦然。 ” 元代程端学也说: “ 神之庙始莆,遍闽浙。 ”
宋庆元年间 (1195-1200 年 ) ,福建泉州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大港,泉州兴建妈祖庙。随后,福州府在府城兴建妈祖庙。《八闽通志》载: “ (该地)妈祖宫之创已久。元至正十七年,宪使兀鲁台庄嘉、副使郭兴祖、行者平章阿里温沙扩而新之。 ” 与此同时,宁德府霞浦县兴建妈祖宫。厦门、长乐等地也兴建了妈祖庙。至元十九年 (1282 年 ) 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了海上漕运的建议,进行大规模海上对外贸易,海上漕运成为元朝政府的重要经济命脉。为了漕运安全,仰赖妈祖海神的庇护。 “ 国朝漕运,为事重要,故南海诸神,有功于漕者皆得祀,惟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贵。 ” 。元朝第一次诏封妈祖为 “ 天妃 ” 。接着,妈祖信仰由福建沿海传入福建内陆各码头,南平也兴建妈祖庙。南平原称延平,为闽江中游的水陆要冲,来往船只频繁。武夷山(崇安)、浦城、邵武、永定、武平等县都兴建了妈祖庙,供奉航船保护神妈祖。据民国《福建通志 ? 坛庙志》载,清代福建省闽县侯官、长乐等 53 县建有妈祖庙。莆田县有妈祖庙 316 座,仙游县有上百座妈祖庙,厦门有 30 座,福鼎有 9 座。
(三)妈祖信俗在省外传播
南宋刘克庄赴广州上任时写的《谒圣妃庙》载: “ 广人事妃,无异于莆 ” 。广东历史上曾有至少 250 座妈祖庙,至 2008 年,尚存百座。
宁波的妈祖信仰始自北宋晚期,源自在宁波经商的福建商帮。南宋绍熙二年 (1191 年 ) ,该妈祖庙又名灵慈庙,是第一座由福建舶商从莆田祖庙分灵的妈祖庙。与之同年兴建的,还有杭州的艮山庙。在镇海、慈溪、象山等地,前后建造了几十座天后宫。莆籍舶商所建规模最大、最为著名的天后宫,当属位于甬江东岸,与闽人所建的老天后宫隔江相望的 “ 甬东天后宫 ” ;该天后宫又称 “ 庆安会馆 ” 。定海境内有名望的天后宫就达 83 个。
据载,宋咸淳七年( 1271 年),松江就已有 “ 顺济庙 ” (又称圣妃宫或丹凤楼)。据宋渤著《(顺济)庙记》载: “ 莆有神,故号顺济 …… 松江郡之上海为祠,岁久且圮。咸淳中,三山陈侯珩提举华亭市舶,议徙新之。 ” 至明清上海地区先后有妈祖庙 14 座。
元代,为了保障每年三百多万石南粮北运顺利进入京师,也为了海上贸易的需要,对航海保护神妈祖极力推崇。江苏自吴县至刘家港之间,妈祖宫庙星罗棋布,其中大庙宇 23 座。首屈一指的是吴县(苏州)的天妃宫,元泰定四年 (1327 年 ) 建造。据《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今由苏州市代管)府志》载: “ 天后宫在刘河镇北鲁漕口,旧名灵慈宫,元至元二年 (1265 年 ) 建 ” 。元天历二年 (1329 年 ) ,文宗皇帝 “ 诏滨海州郡,皆置祠庙 ” (周伯倚《台州路重建天妃庙神》),又遣使敬祭沿海 14 座妈祖庙,其中有湄洲庙、泉州庙、直沽庙、庆元庙、淮安庙、昆山庙、路漕庙、杭州庙、越州庙、台州庙、永嘉庙等。
宋元间,江南的广州、汕头、湛江、深圳、香港、澳门、海南岛,以及江北的温州、宁波、青岛、大连、营口、天津等地都重修、新建了一批妈祖庙。宋代华亭(今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立港标志,使小小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天津最为典型,当地有句老话: “ 先有娘娘庙 , 后有天津卫。 ” 妈祖文化是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最早的大直沽天妃宫建于元代延祐年间( 1314-1320 年),而天津卫是在明代永乐二年( 1404 年)才设立的。当时的妈祖信仰是由福州和莆田商人传入的。专家说: “ 大直沽是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原生点,天妃宫遗址是这个原生点的标志。 ” ,大直沽是 “ 天津的根 ”“ 城市的胚胎 ” 。天津大直沽天妃宫又称天妃灵慈宫,俗称娘娘宫,是天津市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也是国内北方最大的妈祖庙。它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国内三大妈祖庙。天津曾建有 16 座天后宫,现存三岔河口的天后宫,是影响最大的一座。天津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 (1326 年 ) ,位于天津旧城东门外、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口一带;那里 “ 舟车饮会,聚落聚繁 ” ,有 “ 天津摇篮 ” 的美称。
近年,台湾妈祖联谊会会长、大甲镇澜宫副董事长郑铭坤牵头,在天津滨海新区的汉沽区填海造地 50 公顷,兴建全球最大的妈祖园区。园区内计划兴建妈祖庙、妈祖阆苑,以及五十米高的妈祖圣像,最终形成一个大型的妈祖文化经贸区,复兴昔日的辉煌。
元代在对外贸易港中,以泉州、广州、庆元(今宁波)三港最为重要,而浙东的庆元港是中国对日本和高丽贸易的主要港口;元代以海漕取代河漕,庆元港是北洋漕运的重要港口,是漕粮北运的出发港。《元天历二年九月壬申祭庆元天妃庙文》云: “ 浙水东郡襟江带海,漕道远涉万里波涛,神妃降鉴丕著宏功,息偃狂飓风,凡扫妖氛,永颂明德,百世扬休。 ”
明代,永乐年间 (1403-1424 年 ) ,郑和与王景弘出使西洋归国后,在南京(今兴中门建宁路)立天妃宫,祭祀天妃;永乐十四年 (1416 年 ) 皇帝立天妃宫碑并亲自撰文。还在福建兴建连江天妃庙、福清天妃庙、罗源天妃庙等,又在全国先后兴建了台州天妃庙、杭州天妃庙、山海关天妃庙、汕头妈祖庙、揭阳天妃庙、佛山天妃庙、澳门妈祖阁等。北京、贵州、四川等地也兴建了妈祖庙。
古代登州(今山东蓬莱)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载: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是以登州港为起点,分为两条,一条是从登州港出发,渡渤海海峡到辽宁旅顺口,再沿辽东半岛到鸭绿江口,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另一条从登州港出发,经八角、芝罘,再渡黄海,到朝鲜仁川,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马海峡到日本。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蓬莱阁天后宫建于 1122 年,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 “ 天下第一娘娘庙 ” 的长岛显应宫 ( 庙岛因此得名 ) ,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 “ 席位 ” 。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妈祖文化宫(原名娘娘宫、清河口),建于 1573 年(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 435 年历史。占地 2.67 多公顷,另有地产 66.67 多公顷,为明代福建商贾集资兴建,建造年代仅晚于山东长岛妈祖显应宫,是中国北方第二大、东北地区第一大妈祖文化圣地。
乾隆四十七年( 1782 年)福建商人捐出巨资,在沈阳闽江会馆旁买下一大片土地,建起一座天后宫。
南澳县深澳天后宫建于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年 ) ,为首座潮汕天后宫,门联是: “ 宋番舶建庙潮汕首座,明总兵移斯闽粤远传。 ”
琼海潭门琼海市 9 个乡镇,有 22 个妈祖庙。圣娘庙该庙原创建于南宋德祐二年( 1276 年),距今 737 年。与之同时的还有罗马(螺妈港)妈祖庙,又名天后宫或婆庙,位于九所镇罗马村,是海南西南部最大的妈祖庙宇。庙联为 “ 后德无疆天并寿,母仪立极圣而神 ” 。
厦岭妈宫位于汕头厦岭港畔,始建于元代,历史比汕头开埠还要早 500 年。
香港曾是渔港,香港现存妈祖宫庙 102 座,主要分布在鲤鱼门、铜锣湾、油麻地、长洲、九龙一带,其中最早的妈祖庙是位于佛堂门天后庙(又称 “ 北堂天后庙 ” ,俗称 “ 大庙 ” )。该庙后山有摩崖石刻云: “ 考南堂石塔,建于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年)。 ” 据民间传说,宋代某年福建莆田林松坚、柏坚兄弟因遇海难得妈祖庇佑生还,而在南佛堂创建天后庙。《天妃显圣录》和《敕封天后志》中的 “ 平大奚寇 ” 故事,也大大早于香港开阜。大奚山,就是如今香港的大屿山。
澳门与妈祖信俗同样历史渊源深厚,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 MACAU ,就是粤语 “ 妈阁 ” 的音译,已有 500 多年历史。因其地有天后宫(建于 1488 年),当地人称之为妈阁或妈祖阁。 1984 年 7 月 20 日,举行隆重、盛况空前的妈祖阁五百周年纪念碑记揭幕仪式。如今,澳门现有妈祖庙 10 座,庙龄大多在百年以上。其中最大澳门天后宫, 2003 年坐落在澳门文化村内。
民国十八年( 1929 年)奉政令拆毁神庙,区域内许多宫庙多毁于政令。惟天后宫祠得以保存,后改称林孝女祠。
台湾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 “ 开台妈祖 ” ,至 2008 年,有正式登记的妈祖庙 986 座,其中以台南居多;妈祖信徒占全台人口的三分之二。密度堪称全球第一。澎湖群岛是福建人率先开发的岛屿。据载,明万历年间,台湾省澎湖马公首先按莆田建筑样式 , 建造妈祖庙。妈祖文化开始传入台湾。郑芝龙投明及郑成功收复台湾,随着第一次移民开发台湾的高潮,妈祖信仰传播迅速传开。继彰化县鹿港兴建妈祖庙之后,又兴建 9 座妈祖庙。如台南鹿耳门天后宫、高雄路竹工业区村天后宫、台南市自强街天后宫、台南市安南区显官里天后宫、台南县西巷村庆安宫、台南县新化镇山脚里朝天宫、白沙里妈祖庙、二溪村北安宫、彰化县鹿港镇玉顺里天后宫就是那时兴建的。
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后,又先后兴建了台南县盐水镇水正里护庇宫、台南县下营乡茅港村天后宫、台南市永福路大天后宫、台南真安定乡港南村慈安宫、苏林村湄婆宫、屏东县林边乡水利村安澜宫、云林县麦寮乡麦丰村拱范宫、北港镇光民里朝天宫、刺桐乡兴贵村祖天宫、彰化县二林镇西平里仁和宫、台北市北投区关渡里关渡宫等。
雍正时也兴建了澎湖马公东卫里天后宫、湖西村天后宫、高雄县桥头凤桥宫、角宿村天后宫、台南县妈庙村朝天宫、彰化县进芬村实藏寺、台中市万和路万和宫、台中县丰原镇慈济宫、台北县新庄路慈佑宫。乾隆时也兴建澎湖马公长安里天后宫、屏东县龙村龙圣宫、港乾村港隆宫、枋寮村德兴宫、太平村双慈宫、万生村万惠宫、屏东市顶宅里慈仙宫、中山路慈风宫、高雄县寿天里寿天宫、茄定村金銮宫、台南市协进街海安宫、台南县东和村天后宫、北平村妈祖宫。
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日本强行占领台湾后,海峡两岸交通断绝。台湾新建妈祖宫庙便从本岛历史较长、香火兴旺的大宫庙,迎请妈祖分灵神像回本宫庙供奉。其中分灵出最多的有云林北港朝天宫、彰化鹿港天后宫、嘉义笨港港口宫、台南安平天后宫、嘉义新港天后宫、台南鹿耳门天后宫,以及台北淡水关渡宫。
1987 年 10 月 31 日,祖庙隆重举行 “ 妈祖千年祭 ” 庆典活动,台中大甲镇镇澜宫董事会护送开基妈祖回湄洲谒祖。这是中断近 40 年后,台胞朝拜谒祖的重新开始。
至 2008 年,全国 24 个省市、自治区建妈祖庙。其中地处最北的是辽宁锦州天后宫,地处最南的是南沙群岛天后宫,地处最西的是云南昆明天后宫,地处最东的是辽宁丹东天后宫。
(四)走向世界的妈祖信俗
经分灵传播,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 33 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至 2008 年,全球有妈祖宫庙 6000 多座、信众 2 亿多人。妈祖信仰成为大部分海外华人的共同信仰。侨居海外的华人社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以妈祖宫作为同乡会馆或商会。
国外妈祖庙宇较密集的地区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其他分布于美国、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文莱、印度、朝鲜、挪威、丹麦、加拿大、法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新西兰及南非、毛里求斯等地。
日 本 明朝末年,莆田人林北山携 7 尊妈祖像只身渡海到鹿儿岛,定居片浦港,建妈祖庙,当地不少日本人开始信仰妈祖。长崎 “ 唐三寺 ” ,即兴福寺、福济寺、崇福寺,为三座佛教寺院,但寺内都建有妈祖堂,奉祀妈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日本共有东京、千叶、琦玉、大阪、歧阜、八重山、长崎、鹿儿岛、冲绳、茨城、青森、千叶、神奈川、大阪、兵库等一府八县建有 17 所妈祖庙。除明代传去的九州萨摩地区南端片浦的林家娘妈、长崎 “ 唐三寺 ” 妈祖堂外,其他大体就是属于清代分灵庙。元禄年间 (1688-1704 年 ) 妈祖信仰开始传到日本东部。主要包括水户天德寺的妈祖祠、矶滨的天妃祠、矶原天妃山以及下北半岛大间村的天妃祠。此外,神户中华会馆内有天妃宫,九州的五岛、平户也有;更往北上传播的是青森县的天妃庙。日本的天后宫数目曾超过 300 座,至 2008 年,尚有 10 处供奉妈祖的祠堂。
据文献记载,妈祖文化传入古琉球国为 600 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 1368-1398 年)。明人陈侃《大明一统志》载: “ 我太祖遣传,琉球首效归附,故特赐以闽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姓焉。使之方便往来,朝贡亦作指南车耳。 ” 当地船主、商贾、百姓,乃至官方人士,每天都要到妈祖宫庙朝拜,十分虔诚。古琉球共有 3 座妈祖宫:久米村的上天妃宫、那霸的下天妃宫和久米岛天后宫。
朝鲜半岛 汉城、釜山、仁川、平壤、新义州等地都建有天后宫,为华人社团与当地部分民众信仰。
东南亚 自宋以来,华人就较大规模地参与了当地经济、文化开发,所以东南亚是海外妈祖崇拜最隆兴的地方。
2008 年马来西亚据雪隆海南天后宫调查统计,天后宫和会馆天后宫数量有 200 个之多,其中马六甲半岛青云阁建于明隆庆元年( 1567 年),历史最久,而吉隆坡天后宫建于 1995 年,规模最大。
菲律宾的妈祖堂、宫庙百座。重要的有南吕宋天上圣母宫、马尼拉马拉本福清宫、保安宫等。
印度尼西亚建造于 1550 年的雅加达金德院,是印尼群岛最早供奉妈祖的神庙之一,由闽粤华侨集资兴建。雅加达、泗水、万隆、加里曼丹、爪哇岛、苏门答腊等地建有天后宫 40 座左右。
新加坡有 50 座妈祖宫庙,重要的有建于清道光二十年( 1840 年)的天福宫、粤海清庙、琼州会馆天后宫、潮州会馆天后宫、兴安会馆天后宫、福州会馆天后宫、林氏大宗祠九龙宫。
缅甸建有仰光的三山天后宫、丹老天后宫、勃生三圣宫及东吁福元宫等妈祖庙。
泰国清乾隆年间开始,建有曼谷灵慈宫、新兴宫 15 座以上妈祖宫庙。
越南平顺省建有天后祠,还有西贡(今胡志明市)以及会安广肇会馆 10 座会馆天后宫。
北美洲 美国檀香山、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德克萨斯、夏威夷等地,以及加拿大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建有妈祖庙,为当地华人社团及部分当地民众所信仰,保留了天后圣诞节等民俗。
南美洲 巴西圣保罗、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都建有妈祖庙,华人与当地部分民众传承了妈祖的崇拜仪式与风俗。在墨西哥,明代时就有天后的传说流传。
澳 洲 澳大利亚悉尼建有妈祖庙,华人传承了妈祖崇拜习俗。
西亚与非洲 沙特阿拉伯、南非开普敦等地建有妈祖庙,为华人与当地部分民众信仰。
欧 洲 法国巴黎 “ 真一堂 ” 供奉妈祖,称妈祖为国际和平女海神。
此外,各地华人会馆、同乡会、宗亲会的祠堂或神堂中,也有不少供奉妈祖的。
2008 年境内妈祖宫庙情况表
表 23-1
乡镇 宫 庙
东津城山宫 清源洞宫 白湖宫 王母殿 鳌龙宫 协兴宫 城山宫 西山宫 经坛宫 月溪宫 北极殿 龙凤宫
笏石 坝津后亭宫 阖瑞休社 西单宫 象山宫 凤山寺 龙象宫 新兴宫 白湖宫 福城宫 衣锦宫 笏石宫 兴镇宫
保安银山宫 安宁西社 添明殿 笔峰宫 慈圣庙 南田宫 奎册宫 洪岐宫 官湖宫 石兜宫 境顺庙 清龙宫
下尾妈祖宫 永居中社 永兴宫 重兴宫 阜峰宫 新兴宫 岐山天后宫 岭南湖东书社
新兴社福兴宫 珶江宫 颖川宫 江东宫 眉山宫 东渡宫 榴山宫 珶江宫 海山宫 樟山宫 兴贤宫 苍城宫
东庄 东林境安民社 新莲府 石帆宫 鳌城宫 凤山宫 清明宫 灵山宫 兴龙宫 东沁宫 凤山宫 莲塘宫 肖林宫
上游流泽宫 舟贤东社 鳌峰境 马厂妈 圣母府 灵慈庙 天后亭 玉湖宫 柳营宫 下游流泽宫 上营柳营宫
柳营天上圣母宫 新元上社 永兴二社 东德聚社 新元中社 妈祖阁
霞屿境东西社 七境朝天宫 新兴安社 明山祖宫 西庄宫 龙虾宫 泰福宫 显应宫 天开宫 延寿宫 普应亭
东峤 高阳永庆书社 周屿兴山宫 新兴祖社 明山祖宫 至天宫 浦弄宫 新宁宫 水山宫 凤山宫 玉成宫 昭灵宫
白云洞天后宫 乌屿妈祖宫 安兴中社 瑞麟祖宫 明德宫 湄山宫 瑞麟宫 镇澜宫 威灵宫 庇民宫 湄宝殿
兴民社妈祖宫 郭山龙山宫 兴贤书社 丰荣书社 灵慈庙 新义堂 灵济堂 安兴上社 高阳正气祠
南日 镜仔妈祖宫 青龙祖庙 福兴宫 龙兴宫 天圣庙 新兴宫 兴民社 重兴社妈祖宫 万安楼妈祖宫
天后圣母宫 福兴祖社 福明阁 沙堤宫 海珠宫 永安社 慈云宫 东云宫 显灵宫 锦天宫 云山宫 会源宫
度边灵慈宫 安宁南社 凤安宫 灵显宫 顺应宫 五坛殿 清河殿 仁慈堂 宋清宫 西洋宫 青灵宫 山星洞 埭头 后坑铺新宫 田源书社 古楼宫 安福社 承天殿 建安府 崇兴社 通明府 显应宫 兴泰社 青云庙 兴民社
澄江天后宫 安宁北社 天上贞宫 湖尾友美社 后温水仙宫 凤歧三宫一 孝山灵慈宫 元兜水仙宫 演屿祖庙
吴厝天后宫 安仁书社 天花圣寺 容祖庙
2008 年境内妈祖宫庙情况表
续表 23-1
乡镇 宫 庙
平海 文澚妈祖宫 安福东社 圣麟宫 仪辰宫 震水宫 龙津宫 东明宫 大珠宫 万安宫 明德宫 清水宫 兴龙宫
赤哆妈祖宫 平海天后宫 岐山下天后宫 三清殿 鉴江宫 芳山宫 兴灵宫 石狮宫 岐阳宫 明泉宫 玉湖宫
七组会瀾亭 潮舞宫 麒麟庙 安民社 安仁社 隆兴宫 明兴宫 天堂宫 新兴社 延寿社 福星宫 显应宫
月塘 升峰妈祖宫 明山宫 忠泰社 聚星宫 美山宫 蓬圣宫 兴龙宫 兴庆宫 东兴祠 沁山宫 凤山宫 龙山宫
华山妈祖文化中心 圆明殿 昭灵宫 东岳庙 锦龙宫 显应宫 新兴宫 会瀾亭 兴华宫 岐山宫 兴贤社
会龙宫 武圣庙 隆兴宫
忠门 西埭新兴宫 上苑重兴宫 秀华新兴宫 西山行宫 忠孝祠 丽山寺 龙兴宫 真灵宫 兴宁宫 福兴社 白石宫
南清行宫 九莲山寺 凤山宫
南兴社钱山宫 山尾天后宫 庆玄佛堂 东山宫 华山宫 昭灵宫 重兴宫 明山宫 宝山宫 延福社 迎潮宫
东埔 东兴社钱山宫 墩兜龟山宫 新龟山宫 龟山宫 石龙宫 兴隆宫 双石宫 威显庙 锦田宫 井上宫 离山宫
玉湖宫 龙虎宫 万安寺 登峰宫
贤良港天后祖祠 灵慈东宫 灵慈西宫 新兴宫 昊曦宫 开元宫 天妃宫 妈祖阁 现龙宫 文山宫 金灵宫
山亭 鸿山开善寺 湄陀岩 金华宫 东明宫 灵清宫 永靖宫 隐凤宫 桂枝宫 仁山宫 仁德宫 水云宫 凤云宫
澜清宫 振山宫 龙和宫 普洪宫 凤山寺 兴隆宫 妈兴宫
湄洲 湄洲妈祖祖庙 白石宫 湖石宫 迴龙宫 进福宫 莲池宫 麟开宫 麟林宫 上林宫 上兴宫 上英宫 开利宫
文兴宫 寨山宫 天后行宫
二、封 号
随着妈祖在海上救苦救难的种种灵异事迹的四处传播,士民工商信仰的民众遍及各地。朝廷也频频给予赐封,妈祖地位变得越来越高。
宣和五年( 1123 年)宋徽宗赐 “ 顺济 ” 庙额,这是妈祖首次获得朝廷的褒封。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 1156 年)赐封妈祖为灵惠夫人,绍熙元年晋封 “ 灵惠妃 ” ;至元十八年( 1281 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妈祖为 “ 护国明著天妃 ” ;清乾隆三年( 1738 年)间晋封妈祖为 “ 弘仁普济天后 ” ,妈祖的封号达到了最高等级。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 36 次褒封,妈祖从 “ 夫人 ”“ 妃 ”“ 天妃 ” 直至 “ 天后 ”“ 圣母 ” ,并列入国家祭典。皇帝的册封清晰地记录了妈祖从 “ 辅国 ” 到 “ 护圣 ” ,又到 “ 庇民 ” 的三大功绩。至光绪元年,妈祖封号达 64 字。据统计历代皇帝对妈祖的封号,总共达到 600 多字,创中国神仙封号的最高纪录。历代妈祖封号依次如下:
(一)宋代褒封
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 1156 年 ) 灵惠夫人。
高宗绍兴三十年( 1160 年 ) 灵惠昭应夫人。
孝宗乾道三年 (1167 年 ) 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宋孝宗淳熙二年( 1175 年 ) 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光宗绍熙元年 (1190 年 ) 灵惠妃。
宁宗庆元四年 (1198 年 ) 灵惠助顺妃。
宁宗嘉定元年( 1208 年) 灵惠助顺显卫妃。
宁宗嘉定十年 (1217 年 ) 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
理宗嘉熙三年 (1239 年 ) 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理宗宝祐元年 (1253 年 ) 灵惠助顺英烈协正妃。
理宗宝祐二年 (1254 年 ) 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理宗宝祐三年 (1255 年 ) 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
理宗宝祐四年 (1256 年 ) 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又封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
理宗开庆元年 (1259 年 ) 显济妃。
景定三年 (1262 年 ) 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二)元代褒封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1 年 ) 护国明著天妃。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1289 年 ) 护国显祐明著天妃。
成宗大德三年 (1299 年 ) 护国辅圣庇民显祐明著天妃。
仁宗延祐元年 (1314 年 ) 护国辅圣庇民显祐广济明著天妃。
文宗天历二年 (1329 年 ) 护国辅圣庇民显祐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至正十四年 (1354 年 ) 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三)明代褒封
明太祖洪武五年 (1372 年 ) 昭孝纯正孚济 感应圣妃。
成祖永乐七年 (1409 年 )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崇祯十七年 (1644 年 )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安定慈惠天妃。
(四)清代褒封
康熙十九年 (1680 年 )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康熙二十三年 (1684) 晋封天后。
乾隆三年 (1738 年 )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 ) 加封诚感咸孚。
乾隆五十三年 (1788 年 ) 加封显神赞顺。
嘉庆五年 (1800 年 ) 加封垂慈笃祜。
道光六年( 1826 年) 加封安澜利运。
道光十九年( 1839 年) 加封泽覃海宇。
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年) 加封恬波宣惠。
咸丰二年( 1852 年) 加封导流衍庆。
咸丰三年( 1853 年) 加封靖洋锡祉。
咸丰五年( 1855 年) 加封恩周德溥。
咸丰五年 (1855 年 ) 加封卫漕保泰。
咸丰七年 (1857 年 ) 加封振武绥疆。
同治十一年( 1872 年) 加封嘉祐。
光绪元年( 1875 年) 加封敷仁。
至此,妈祖封号共计 64 字: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祐敷仁天后之神。
三、匾 额
海内外各地妈祖宫庙的匾额,大多为名人手迹,书法纷呈,内涵丰富、意蕴深长,从不同角度彰显妈祖灵异,称颂妈祖圣德。
(一)历代御赐匾额
历代御赐匾额情况表
表 23-2
年 代 匾 文 赐匾缘由 受赐宫庙
宋宣和五年 顺济 庇护使舟 圣墩顺济庙
元天历二年 灵慈 庇护漕运 湄洲等十五庙
明永乐七年 弘仁普济 庇护使舟 南京龙江天妃宫
明嘉靖间 惠济 福河济运 清江惠济桐
康熙二十三年 辉煌海澨 施琅平台 台湾府庙
雍正四年 神昭海表 平朱一贵暴动 湄洲、厦门
雍正十一年 锡福安澜 平大甲民暴 福州南台庙
乾隆八年 珠宫涌现 御驾巡幸 山海关庙
乾隆十六年 福佑河漕 南巡临幸 清口惠济祠
乾隆十六年 协顺资灵 南巡临幸 清口惠济祠
乾隆十六年 继述平成 南巡临幸 清口惠济祠
乾隆十六年 风帆沙屿 南巡临幸 清口惠济柯
乾隆十六年 道光玉宇 南巡临幸 清口惠济祠
乾隆二十二年 德孚广济 南巡临幸 苏州三山会馆
乾隆二十二年 祥飙慈应 南巡临幸 苏州霞漳会馆
乾隆二十二年 灵佑恬波 南巡临幸 苏州邵武会馆
乾隆三十二年 灵昭恬顺 河督奏请 山东济宁庙料
乾隆四十五年 利济安澜 南巡临幸 江苏江宁庙
乾隆五十二年 翊灵绥祐 平林爽文事件 湄洲祖庙
乾隆五十二年 恬澜贻贶 平林爽文事件 厦门庙
乾隆五十二年 德孚广济 李侍尧奏 湄洲祖庙
乾隆五十三年 佑济昭灵 水师安返 湄洲及台湾庙
嘉庆十三年 垂佑瀛壖 皇帝临幸 天津庙
嘉庆十四年 昭佑孚诚 册封琉球 福州怡山院
道光十六年 恬波昭贶 督抚请讨 浙江省城庙
道光十九年 福佑瀛壖 册封琉球 福建省城庙
道光二十八年 宜慈利运 庇护漕运 江苏省城庙
咸丰二年 神功济运 庇护漕运 江苏省城庙
咸丰三年 德侔厚载 台海饷船安菠 台湾府庙
咸丰三年 海澨流慈 庇护漕运 浙江省城庙
咸丰五年 安流锡祜 庇护漕运 清口惠挤祠
咸丰五年 恬波利运 庇护漕运 江苏省城庙
历代御赐匾额情况表
续表 23-2
年 代 匾 文 赐匾缘由 受赐宫庙
咸丰七年 风恬佑顺 庇护漕运 福州庙
同治四年 慈航福普 平暴动 福建省城庙
同治四年 赞顺敷慈 督抚请讨 天津大直沽庙
同治六年 惠普慈航 册封琉球 福建省城庙
同治七年 德施功溥 创建新庙 福州马尾港庙
同治十三年 泽普沧瀛 庇筑海堤 金山庙
光绪七年 与天同功 庇抗风雨灾害 台湾各庙
光绪十二年 翌天昭佑 台湾沪尾抗法 拔水福佑宫
光绪十三年 慈云灑润 庇抗旱灾 台湾笨港天后宫
光绪十五年 灵昭诚佑 埤南平乱 埤南天后宫
光绪二十二年 泽被东瀛 庇护漕运 上海庙
光绪二十五年 曙海祥云 华侨赈灾 南洋潮州会馆
光绪三十三年 波靖南溟 华侨赈灾 南洋福建会馆
(二)湄洲妈祖祖庙匾额
清朝皇帝褒崇妈祖的最常用方式即颁赐御书匾额。自康熙至光绪,承传八帝,共颁赐天后宫匾额 49 面,其中康熙 1 面,雍正 2 面,乾隆 14 面,嘉庆 4 面,道光 3 面,咸丰 6 面,同治 5 面,光绪 14 面。
湄洲祖庙 160 块匾额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雍正御笔亲书 “ 神昭海表 ” 和光绪题赐的 “ 与天同功 ” 。
高悬在太子殿门首的巨型匾额 “ 泽施四海 ” ,宽十二尺,高四尺二寸,是新加坡南洋莆田会馆暨兴安天后宫朝圣团在妈祖逝世千年纪念时敬献的。
此外,比较典型的还有:湄洲圣境、惠泽亶敷、海国安澜、后德配天、恩深海国、护国庇民、福泽群生、海国扬灵、毓秀坤元、德孚广济、辉煌海澨、功侔化育、灵昭四海、孚佑群黎。
(三)贤良港天后祖祠匾额
港里天后祖祠的 33 块匾额中,主要有:
世德钟祥(乾隆壬子年阳月吉旦立,赐进士裔侄孙清标题)
忠孝流芳(岁次丁卯年季冬立,赐进士荣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裔侄孙尧俞书)
螺港寻源(台湾大甲镇澜宫岁次已巳年夏梅月吉旦)
第三节 文物古迹
妈祖遗迹主要是各个妈祖庙保存至今的宫庙遗址、遗物、习俗,以及妈祖祭祀使用的分灵雕像、祭具、祭器,多为清代以前的实物。
一、宫庙建筑
(一)湄洲祖庙建筑群
湄洲妈祖祖庙包括西轴线和南轴线两大建筑群。西轴线有牌坊、长廊、山门、圣旨门、钟鼓楼、正殿、寝殿、朝天阁、升天楼、佛殿、观音殿、五帝庙、中军殿以及爱乡亭、龙凤亭、香客山庄、思乡山庄等大小建筑 36 处。南轴线建筑群有寝殿、敕封天后宫殿、庑房、献殿、钟鼓楼、山门、牌坊、天后广场、天后戏台等大型建筑。整个祖庙群殿阁纵横,楼亭错落,气势恢宏、庄严壮丽,古号 “ 海上龙宫 ” ,今称 “ 海上布达拉宫 ” 。每年吸引前往进香朝拜的信众有上百万人次,其中台胞信众有 10 万人次。
明洪武七年( 1374 年)泉州卫指挥使周坐主持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永乐年间( 1403-1424 年),郑和下西洋时,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福建总督姚启圣重建祖庙建筑群,为形成 “ 中轴线 ” 新布局,把原来朝南之正殿改为寝殿,朝西的朝天阁改为正殿。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妆楼、朝天阁、佛殿、僧房。接着祖庙又建观音殿、中军殿、土地庙等,湄洲妈祖祖庙已初具规模。
在祖庙山顶,矗立着高达 14.35 米,用 365 块花岗岩雕砌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石雕妈祖像头戴冕旒,身着霞帔,手持玉如意,仪态雍容,表情庄重,是石雕艺术精品。它由著名雕塑家李维祀与蒋志强联袂设计。 1987 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千年祭时动工兴建, 1990 年建成。
(二)港里祖祠建筑群
贤良港天后祖祠座落在莆田市湄洲湾北岸,莆禧半岛南端的山亭乡港里村。 1991 年 4 月 17 日,公布为第三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祖祠是贤良港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它几经修建,完整地保持了宋代风格和特色。最近一次修复是在 1984 年,由山门、钟鼓楼、拜亭、正殿、后殿五大建筑组成,占地总面积 615 平方米,建筑面积 580.56 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而显气魄。山门由三座大门组成,高大宏伟;正中门上横眉 “ 神昭海表 ” 为清雍正手书,右门横眉 “ 海国安澜 ” 为嘉庆手书, “ 泽覃海宇 ” 为道光手书;背面的正中为乾隆御题的 “ 佑济昭灵 ” 、咸丰御题的 “ 恬波利运 ” 和光绪御题的 “ 与天同功 ” 。中门对联为 “ 忠信涉波涛周历玉洲瑶岛,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天吴。 ” 侧门的对联曰 “ 风转舵摧屡救吾民之厄,火流水净常全蕃舶之危。 ”“ 佑国庇民济天地东南之险,嘘风吸雨统江淮河海之宗。 ”
祖祠正殿为抬梁式歇山顶制式,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悬挂 “ 翊灵绥佑 ”“ 灵昭海表 ” 等匾额,柱上镌刻楹联 “ 神钟螺港灵著湄洲莆阳存圣迹,炉飞仙洋驾驻东井榕北颂娘恩。 ”“ 千年香火犹存港里祖姑瑞生地,百世功勋鼎立湄洲天后净化宫 ” 。
妈祖木雕软身宝像端坐正殿中央,冕旒执圭,面部慈祥。据载: “ 世传祠内宝像 , 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 ”
后殿为林氏宗祠,供奉妈祖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妈祖父母的两尊塑像和妈祖兄姐的牌位,额称 “ 林氏祖祠 ” ,尊为 “ 天后祖祠 ” 。后殿的照壁上刻有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林俊撰写的《族范》。此外,天后祖祠还保存着清乾隆五十一年林清标撰写的《重建天后祖祠记》和清代《历朝褒封徽号》两通碑刻。
钟鼓楼为八角形三层建筑,是 1993 年台中县大甲镇澜宫捐建的,古香古色、别致美观。左边的钟楼联曰 “ 钟鸣五鼎乐,日丽万年楼 ” ,右边的鼓楼联为 “ 奉觞献文祖,击鼓来冯夷 ” 。仪门端庄肃穆,拜亭正前端安放香炉,此拜亭是世界所有妈祖宫庙中最为独特的建筑。据载,乾隆五十三年 (1788 年 ) 圣旨谕天后本籍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此拜亭就是供地方官祭拜之用。这也是天后祖祠才享有的特权。
(三)平海天后宫
平海天后宫位于古平海卫城南门外之平海湾,距海堤仅十几米,背靠朝阳山,与湄洲岛一衣带水。当时称为灵慈宫,明初以海防建置平筑卫城,扩建后易名为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重修扩建,更名天后宫。占地 3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664 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门、内庭、大殿及两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面阔 5 间,进深 5 间。它几经修葺,仍古色古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更为奇特的是,顶椽、条石、石柱等数量均为 108 。天后宫大门脊檩上保留 “ 大功德主将军靖海侯兼官福建水师提督军务施琅重建 ” 字样。还有两通珍贵的石碑。大门外有师泉井。
(四)莆禧天妃宫
莆禧天妃宫位于莆禧城北隅,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莆禧城的附属物。据有关史书记载,最初称崇福夫人庙,后曰浮曦妃祠。明初建置莆禧城时,名曰天妃宫。清初截界时,夷为平地。康熙庚申年( 1680 年),复界后原地重建。主体占地面积 300 平方米,座北朝南偏西,依次分前殿、中殿、后殿三进,抬梁歇山式土木结构。埕右侧有一口水井,水源充足,水质清甜可口,常年井水满盈,旱年不涸。宫中前殿、中殿之间天井底花围中有一棵千年贞桧。它在清初截界时,被折断埋入废墟,经十九年复界后,重新发青成活,现树干留有严重损残疤痕可证。
二、其他文物遗存
(一)贤良港其他文物
天后祖祠的东侧,紧挨着吴祖宫(又称吴祖社、新安宫),系元代建筑。相传,吴祖宫是唐代延寿陂 “ 斩蛟英雄 ” 吴兴后裔所建。吴家当时以经营漕运生意发家,建宫以答谢妈祖的保佑并祈求平安,清代改为吴祖社。
吴祖社往东是迎宾阁,再往东是宋代的航标石塔。塔为方形,垒石叠砌,塔顶小,正方形四面皆置佛龛,龛内雕刻佛像,佛像虽已风化,像貌依稀可辨。塔顶似帽,其四个棱角呈蕉叶向上外翻,中间竖法轮。这种造型的塔名叫 “ 阿育王塔 ” 。阿育王是古印度一位致力于传播佛教的国王。此塔为古代船只进出贤良港的航标塔。
石塔往东是福慧寺,相传为贤良港最古老的宫庙,约建于后周时代;原为五帝庙。寺左侧为三官殿,右侧为文昌阁,前为五帝庙。相传清代年间,莆田南少林被毁后,部分武僧隐居贤良港。他们就在庙后扩建后殿,五帝庙由此改名为 “ 福慧寺 ” 。
(二)平海天后宫与师泉井碑记
天后宫大殿留存施琅《师泉井记》勒石和乾隆十五年闽浙总督喀尔吉善撰立的《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大殿上方挂着 “ 神昭海表 ” 横匾和独特的 “ 皇帝万岁万万岁 ” 直匾。
平海天后门有施琅当年修葺并饮用的方形 “ 师泉 ” 井,深 10 米、周长 3 米多,至今井水甘甜可用。
第四节 祭典活动与民俗风情
祭典是一种祭祀仪程,属于祭祀范畴。妈祖信俗的内容主要有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等。民间习俗主要包括演戏酬神、妈祖元宵、谢恩敬神、妈祖游灯、妈祖服饰、圣杯问卜、换花求孕、佩戴香袋、诞辰禁捕、妈祖彩车、大门贴符、颈项佩玉、妈祖挂脰等。故事典籍。有官方档案史料、志书、奏章、碑记、摩崖石刻、壁画、匾额、楹联、诗词、散文、书法、图画、戏曲、俚歌等。
一、祭祀典礼
(一)祭典
妈祖祭祀仪式分为宫庙祭祀和家庭祭祀两种,宫庙祭祀则包括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
祭典仪式 祭祀妈祖,是妈祖信仰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康熙五十八年 (1719 年 ) ,妈祖和孔子、关帝等一同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列入国家祀典。它与黄帝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 “ 中华三大祭典 ” 。
清嘉庆时,妈祖祭典在贤良港天后祖祠举行。 1994 年,参照历史资料和民俗祭仪,湄洲祖庙制定《湄洲祖庙祭典》。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 5 乐章。迎神有鸣炮、鸣钟、奏乐、主祭、与祭、执事就位、上香、行跪叩礼。三献乐称海平、和平、咸平,由男女歌生合唱。舞备八佾,由男女舞生 64 名组成,分别秉羽和执龠,随乐起舞。送神有焚祝文、焚宝帛,鸣钟鼓、鸣炮礼成。全程时间约 45 分钟。
家庭祭祀 包括信众家中供奉、挂妈祖像、 “ 船仔妈 ” 崇拜等。
(二)出游巡安
按照莆田祀神习俗,庙祭是局部的祈神形式,而绕境巡游则是 “ 福荫全部 ” 。因此民众对妈祖巡游趋之若鹜,倍受欢迎。区域内凡遇重大节庆时,常举行妈祖金身出巡。出巡前,宫庙董事勘察出巡路线,卤水洒道,称封路。妈祖出巡时,有 “ 銮驾 ” 和 “ 卤簿 ” 执事配置。妈祖神像座驾,称 “ 銮驾 ”“ 卤簿 ” 执事分掌龙头杖、大锣、长管铜号、铜镜、红灯、彩旗、天上圣母牌、肃静牌、回避牌、护驾、香亭、鲎扇、凉伞、玉斧、大刀、画戟、驱妖牌、斩怪刀、扛驾等器械仪仗,以及充任清路婆、八阴官、御林军神曹。还有吹笙、车鼓、十音、八乐、马队、妆驾等队伍。沿途多有信民悬挂旗帜,焚香迎驾。
(三)妈祖走娘家
贤良港的春祭妈祖活动被称为 “ 妈祖走娘家 ” ,意即寻根问祖。 “ 妈祖走娘家 ” 祭事习俗为祭祖与祭妈祖合二为一。春祭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秋祭为农历九月九日。考虑到外宾参加林氏宗祠祭祖之不便,故春祭仅祭拜天后,而秋祭主要为本族祭祖仪典,在祭祖之后再行祭拜天后。
每年正月到三月,各地妈祖宫庙护送妈祖神像到湄洲岛祖庙进香,都要遵俗带着米粉、枇杷、妈祖花 “ 走娘家 ” ,先到贤良港祖祠朝觐其父母和列祖列宗,次日再往湄洲祖庙进香;完成 “ 请火 ” 仪式后,又回港里巡游、驻跸。
为了合理调节安排好莆田主要妈祖宫庙的 “ 走娘家 ” ,历史上形成了约定俗成的 “ 时间表 ” :初十白湖顺济庙、清风岭妈祖宫,十三日西湖东山第一堂,十四日城里文峰宫,十六日东岩山妈祖行宫等。这些宫庙每年回娘家信众香客都在百人以上,最多的近 300 人。
“ 祖妈走娘家 ” 习俗,其本意(内涵)为出嫁女子回自己父母家省亲。但随着妈祖信俗的不断传播,这一概念的外延也有所扩大。 “ 割火交香 ” 的分灵宫庙到祖庙祖庭上香祭拜,也被昵称为 “ 祖妈走娘家 ” 。这是人之 “ 走娘家 ” 与神之 “ 走娘家 ” 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当代,随着 “ 从湄洲妈祖到天下妈祖 ” ,妈祖信俗的不断扩展,这一古老的习俗活动也有所拓展变化;其名称也由莆田方言直译的 “ 走娘家 ” ,改为更加通俗易懂的 “ 回娘家 ” 。其 “ 娘家 ” 的概念外延,也从原先专指贤良港故居、祖祠,扩大为包括湄洲岛在内的大湄洲地域。
2008 年,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组织 27 个国家和地区的妈祖宫庙回莆田谒祖进香,规模壮大,人数众多,开创了妈祖 “ 回娘家 ” 活动的新纪元。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参与 “ 回娘家 ” 都有一两百家宫庙,不下十万信众。近二十年来,贤良港祖祠先后接待过台港澳和美日韩及东南亚百万人次的信众。
(四)海祭
九月初九日 “ 海祭妈祖 ” 也是重要的妈祖信俗之一。它渊源于宋代,是民间用通过 “ 海祭 ” 来怀念妈祖女神。贤良港的 “ 海祭妈祖 ” ,不同于一般渔民崇拜龙王的习俗 “ 捕鱼祭 ” 。后者的拜大海、祭龙王,主要祈求海上作业平安,渔获丰收。村里的海祭地点在古码头东侧,东面有三块高耸海面的礁石,形似三炷天然巨香,俗称 “ 三支香 ” 。海祭妈祖以舟船朝拜妈祖为主;一般在祭期临近之前,远近的舟船都要到贤良港天后祖祠申领平安旗一面、平安符一副。天后祖祠在古码头旁用 18 艘渔船连结搭成妈祖神舟,定位泊靠在 “ 三支香 ” 礁石旁与沙滩之间。沙滩上还搭建祭台,祭台面积达上千平方米,形如戏台;祭台用各种鲜花缀成彩色拱门,出宫妈祖神像和妈祖父母神像供于神舟祭台之上。像前摆有大香炉,陈列各种祭品,神舟四周插立迎神旗幡,周围海面上还有 20 多条插挂彩旗的小舢板环绕在 “ 神舟 ” 旁边。海祭妈祖大典之前,祭台旁要连演七天七夜社戏,直到农历九月初九太阳升起的时候,海祭妈祖的仪式才隆重开始。
当日上午吉时,海祭妈祖仪式正式开始。 “ 神舟 ” 上旗幡飘扬,鼓乐齐鸣;之后擂鼓三通,礼炮九响,海螺长鸣,鸣锣十三响,奏《迎神曲》;主祭人、陪祭人一起按照祭祀要求,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开始祭海,由身着明装的九个童女三人一组捧起鲜花,向妈祖神像恭行三拜敬献之礼,后把鲜花款款撒向大海之中;紧接着,由九个童男三人一组捧起美酒,向妈祖神像恭行三拜敬献之礼,后把美酒泼洒于海浪之中。
(五)宴菜
妈祖供品是民间传统敬神献礼装饰造型艺术食品,俗称 “ 妈祖筵桌 ” ,通常在妈祖神诞、升天纪念日和传统节庆期间摆列供奉。
妈祖供品配套和排序均有相对固定程式,供桌上按序必备:花、果、茶、酒、面、饭、糕果、六斋;筵桌中间为饼筵、一担盘 ( 即大、中、小 10 个盘分别盛有香菇、金针、寿桃、寿面、红米团及其他面食类 ) ,两边则分为文筵 ( 斋筵 ) 和武筵 ( 荤筵 ) 。每架斋筵再分为:十斋、十二大碗、十二小碟等。除规格 “ 筵桌 ” 外,还有自由创作供品,尤有特色。
精挑细选制作的十二道 “ 妈祖宴菜 ” ,包括 “ 万灵拜寿 ”“ 妈祖寿面 ”“ 妈祖寿桃 ”“ 群仙迎驾 ”“ 一帆风顺 ”“ 全家福 ” 。
二、民俗风情
(一)禁捕
湄洲湾渔民自定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的前二天就禁止出海捕鱼。在春汛期间,许多水族都到湄洲岛附近交配产卵,繁殖后代。渔民们则认为是水族来朝圣,故禁止捕鱼。在祭祀妈祖的许多祭品中,就有以面粉巧制成的鱼、虾、蟹、蚌等三十六种(盘)水产品,俗称 “ 水族朝圣 ” 。
(二)服饰
服饰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地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显性表征。民谣 “ 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 ” ,说的就是妈祖发型和服装特色和内涵。
服 饰 由妈祖服和妈祖裤组成。妈祖服为对襟饰红边,以海蓝色为主调,代表海水。妈祖穿的是朱衣,世人只能取其一段 , 俗称 “ 双色裤 ” 。
头 饰 由帆形髻为主要特征,寓意妈祖心系大海。其梳理的特点是把头发盘起,在后脑勺梳出船帆状发髻,象征一帆风顺,俗称 “ 妈祖髻 ”“ 帆船头 ” 。
(三)尾晚元宵
莆田的元宵节例自农历正月初九日起,到十五日称 “ 元宵心 ” 。但妈祖元宵节却延到农历正月二十九。民间认为妈祖是海神,统领四海龙王,所以妈祖的元宵节定为正月最后一天,以便收集龙灯统一烧掉,以免龙王作乱。其时,人们将烧剩的蜡烛熄灭带回家中继续点燃烧完,以示瑞兆临门,全年平安。
(四)九重粿
在农历九月九日,莆田人大多蒸制 “ 九重粿 ” ,即用米浆和配料蒸制。一是因妈祖殁于九月初九。二是因为 “ 九重 ” 之名取自 “ 九月初九 ” ,两九重叠,故名 “ 九重粿 ” 。
第五节 典籍文献
一、志 乘
《敕封天后志》是清乾隆六年( 1741 年)举人、翌年会试副榜、官惠安县教谕林清标编辑,成书于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年)。版框高 19 厘米,宽 27 厘米。林清标以其特殊身份和使命,极其慎重而认真地参校《天妃圣显录》版本,又独出己意,对全书从结构上力求清晰,文字上进行加工修订,并且 “ 仿古人左图右书之法 ” ,开创了 “ 神迹图说 ” 的新体例。全书分为二卷,上卷主要改编自《天妃显圣录》之《历朝显圣褒封》与《历朝褒封致祭诏诰》两节内容,并在编辑结构上加以疏理。如把褒封记录与诏诰,祭文分为 “ 历朝 ”“ 国朝 ” ,又把非诏诰之奏疏、祷文、记志等从中剥离出来依次编余诏诰、祭文之后;同时又把下卷首篇正文《诞降本传》挪移到上卷作为首篇正文。编者也把新得出来的资料对旧本原本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下卷主要是对《天妃显圣录》所载 54 则显圣故事进行重新审核和整理。在卷前增加《贤良港图》。并有附记: “ 贤良港之山如象形横亘,居民数百家,俗呼黄螺港,乃天后生长之乡。 ” 《敕封天后志》的版本知见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年)原刻本,也就是林清标的原著;另一种是道光二十三年( 1843 年)林湛续刻本,计续刻《神迹图说》四则。又据纲上书目资料,尚有道光十三年( 1833 年)刻本和同治五年 (1866 年 ) 淮安林崇仁堂刻本,惜均未见。
《明著录》书名是由 “ 护国明著天妃 ” 释义而来。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1 年)进封妈祖为 “ 护国明著天妃 ” ,本书作者及编写时间尚待查考。
《圣妃灵著录》 书名最早见于《白塘李氏族谱》中南宋廖鹏飞所撰《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本书作者及编写时间尚待查考。
《天后显圣录》作于明万历末年,编著者未详。明天启间林尧俞为此书残抄本作序,交湄洲祖庙主持僧照乘保管,之后以刊行。清康熙、雍正年间,其徒普日,徒孙通峻重修。其间,祖庙主持僧照乘复请邑人名士林兰友、林嵋、黄起有作序。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年 ) ,由丘人龙重新编辑。林兰友、林嵋,丘人龙因参加反清复明,被清朝印行时删掉名字。到乾隆年间《天后显圣录》梓行时又恢复三个人的名字。《天妃显圣录》主要内容有序文五篇,历朝显圣褒封共二十四命,录宋徽宗宣和四年( 1122 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年)间二十四次诰命,历朝褒封致祭诏诰,录宋光宗绍熙元年( 1190 年)至清雍正四年( 1726 年)匾联文等诏诰、祭文、奏折等三十二则。天妃诞降本传及妈祖生前灵异事迹十六则,妈祖成神灵应事迹三十八则。此书是第一部较有系统整理妈祖史料的书籍,内容丰富,对妈祖有关褒封、灵应等方面都作了记载,为研究妈祖信仰及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天妃显应录》是由 “ 僧照乘刻而传之 ” ,实际亦是《天妃显圣录》增纂翻版,两书文字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天后显圣录》在神话传说部分中增有 “ 圣槎示现 ”“ 助册封春秋两祭 ” 等。《天后显应录》分为上下两卷,把神异放于上册,分为 “ 本传 ” 和 “ 灵应 ” 两类。而褒封诏诰等放在下册。《天后显应录》在内容上比《天妃显圣录》有较多的补充,并且增补了林兰友、林嵋、丘人龙、林有胜等人之序。该书刻工精良,版面整洁,在日本有较大影响。编纂者可能为林有胜。
《天后昭应录》共有三卷,系 “ 海阳龙溪裔嫡孙 ” 林梦龙编辑,李仕学参校,清乾隆十五年( 1750 年)在福建龙岩任上刊印。本书是以《天妃显圣录》重修本为底本改编的,内容增加不多。主要从结构体例上作较大的调整。首卷为《本朝制诰御书祀典》,上卷为《历代诰敕祭典》,下卷为《天后本传圣迹》。在编辑体例上算是一个创举,以后各种改编本皆循此例。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始编于清嘉庆年间,存世之本为蛟川(今浙江临海)周巨涟于同治四年( 1 865 年)重修编辑之本。全书分为两卷,上卷内容基本上与《敕封天后志》相同;下卷为圣迹图说。其目次:上卷:原序、贤良港图、湄洲古迹、圣母本传、天后本支世系考、贤良港祖祠、湄洲庙考、前代褒封、国朝褒封、前代诏诰、祭文、国朝诏法、祭文等。下卷:图说并言、海天活佛、圣迹图迹、以钱代签卜图、祈签祝祠、天上圣母籖等。
《湄洲屿志略》清代侯官(福州,原籍晋江石狮)人杨浚于光绪十四年( 1888 年)辑录完刊行。全书分为四卷,目次为卷首、图录(湄洲图、贤良港图);卷一、山川、宫庙、传略、世系表、侍从、封号;卷二,祀典;卷三,志乘、奏疏;卷四,艺文、感应、从谈;并附刻真传于签谱。本书是地方志书,较为集中地反映湄洲地区与妈祖信仰的情况,其中辑录了邑人进士陈池养《林孝女事实》一章,意为恢复妈祖孝道的形象,此书在史料的集中方面比《天妃显圣录》和《天后志》广泛而更丰富,不失为一部较有文化价值的,研究妈祖的参考书。
《天上圣母源流因果》原本无作者和编纂年代的记录。全文分五十一章。其中前四十八章显然是根据三山本的《天妃显圣录》改写的。因其中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六章、第三十章内容特出于三山本,而为他本所无,成书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其章节目次有五十一章。
二、文献资料
(一)史料
妈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给人类留下了相当的精神财富。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已出版的超过 200 万字,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多篇关于《天后》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台湾旅日学者李献璋《妈祖信仰的研究》一书,成为妈祖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二)著述
20 世纪 80 年代起,大陆和台湾、澳门等地掀起妈祖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至今已出版或再版《敕封天后志》《天后显圣录》《妈祖圣迹》《海神东渡台湾》《妈祖研究论文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历代妈祖诗咏辑注》《妈祖文化三十年》《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莆田妈祖宫庙大全》《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北港朝天宫志》《文化妈祖 —— 台湾妈祖信仰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史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 1000 多种读物。
至 2008 年妈祖文化图书情况表
表 23-3
名 称 作 者 出版时间 出 版 社
《妈祖婆生日之论》 尚德 1855 年 新加坡坚夏书院
《台湾妈祖庙游记及天妃考略》 蜇庵 1916 年 《进步杂志》
《天后》三篇 顾颉刚、容肇祖等 1928 年 《民俗》
《妈祖》 西川满(日本) 1934 年 台湾出版
《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 “ 通番事迹 郑鹤声 1935 年 《国风》
记 ” 》
《妈祖祭》 西川满(日本) 1935 年 台湾妈祖书房
《南洋华侨社会与闽粤 陈达 1937 年 商务印书馆
社会 ? 天后圣母》
《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 韩槐准 1914 年 《南洋学报》
《长崎妈祖源流》 日本学者增田福太郎 1953 年 《西日本史学》
《妈祖传》 程大城 1955 年 台湾新人出版社
《妈祖身世探讨》 吴醒周
《民间知识》 1960 年
《妈祖诞》 林遐 1961 年 人民日报出版社
《鹿耳门天上圣母像之考据》 许炳南 1961 年 《台湾风物》
《缅甸的五座华侨庙宇》 陈孺性 1961 年 《南洋文摘》
《台湾农村寺庙分布情形之调查》 林衡道 1963 年 《台湾文献》
《以三教搜神大全与天妃娘妈传为中心 李献璋 1963 年 《台湾风物》
来考察妈祖传说》
《妈祖》(长篇历史小说) 南宫搏 1963 年 台湾出版社
《妈祖信仰的基本认识》 李岳勋 1966 年 台湾嘉义:财团法人新港奉夫宫董事会,
《妈祖祭典与出巡》 连景初 1968 年 《台南文化》第8期
《读 “ 妈祖建庙考 ” 后述疑》 施文炳 1972 年 《福建月刊》
《禅在台湾 —— 妈祖与王爷信仰 之宗教 李岳勋 1972 年 “ 国际佛教文化 ” 出版社
哲学及其历史的研究》
《进香客日记 ? 大甲妈祖回娘家》 张照堂 1975 年 《艺术家》
《妈祖文献资料汇编 ? 妈祖信仰的研究》 李献璋 1979 年 东京泰山文物社
至 2008 年妈祖文化图书情况表
续表 23-3
名 称 作 者 出版时间 出 版 社
《戏曲与宗教活动:大甲进香之例》 王崇山 1983 年 《民俗曲艺》第25期
《妈祖进香专辑》 邱坤良 1983 年 《民俗曲艺》第25期
《敕封天后志》 贤良港天后祖祠 1986 年 内部刊发清刻板影印本
《湄洲妈祖》 林文豪主编 1987 年 内部出版
《妈祖研究资料汇编》 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 1987 年 福建人民出版社
《海神天后东渡台湾》 罗永后、肖一平 1987 年 福建人民出版社
《妈祖千年祭》 林文豪 1988 年 华艺出版社
《妈祖》 林祖良 1989 年 福建教育出版社
《妈祖研究论文集》 朱天顺 1989 年 鹭江出版社
《妈祖之研究》(第三辑) 1989 年 台湾首届妈祖学术讨论会/民俗研究会编
《妈祖诞生地贤良港和天后祖祠调查》 莆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1989 年
《妈祖圣迹》 林祖韩、伯炎 1990 年 鹭江出版社、美国 TINCOR 公司
《妈祖信仰与研究》 陈国强 1990 年 福建教育出版社
《林默娘》(长篇小说) 黄玉石 1990 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世界和平颂女神》 陈禅心 1990 年 海峡文艺出版社
《海峡和平合一家》 陈禅心 1990 年 海峡文艺出版社
《妈祖文献资料》 蒋维锬 1990 年 福建人民出版社
《妈祖信仰与祖庙》 陈国强 1990 年 福建教育出版社
《海内外学者论妈祖》 林文豪 1992 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妈祖的传说》 王武龙 1992 年 海峡文艺出版社
《福建民间保信仰》 林国平、彭文宇 1993 年 福建人民出版社
《妈祖信仰》 李露露 1994 年 学苑出版社
《中国道教诸神》 马书田 1995 年 团结出版社
《东方蓝色文化 —— 中国海洋文化传统》 宋正海、孙关龙 1995 年 广东教育出版社
《宝岛台湾的民传与旅游》 杨毅周、高伟、 1996 年 旅游教育出版社
李双龙、曲炜
《霞浦天后宫》 陈国强、林华章 1997 年 海峡文艺出版社
《湄洲妈祖巡游台湾记》 林文豪 1997 年 内部出版
《霞浦松山天后宫》 林华章、陈品全 1997 年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两岸学者论妈祖》 台湾省妈祖渊源研究会 1998 年
《天后显圣录》 湄洲祖庙董事会 1999 年 内部刊发清刻板影印本
《妈祖研究》 许在全 1999 年 厦门大学出版社
《莆禧古城探秘》 吴玉亭、武文新 1999 年 莆田县方志委、湄洲湾北岸文教局编印
《妈祖的子民 —— 闽台海洋文化研究》 徐晓望 1999 年 学林出版社
《南东天妃宫与妈祖文化》 仲跻荣 1999 年 南京下关区政协文史委编
《和平女神 —— 千禧天后》 李家卫 2000 年 香港也仕美术出版社
《妈祖传奇故事》 柳滨 2000 年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妈祖庙宇对联》 徐玉福 2000 年 江西人民出版社
《海神妈祖》 林声友 2000 年 广东潮安县文联编
《追寻大直沽》 郭长久 2000 年 百花文艺出版社
《妈祖传奇》 唐世贵 2000 年 巴蜀书社
至 2008 年妈祖文化图书情况表
续表 23-3
名 称 作 者 出版时间 出 版 社
《湄港联珠》 林祖韩 2001 年 华艺出版社
《湄洲情韵》 吴田华 2001 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
《妈祖文化论文集》 蔡长奎 2002 年 香港凌天出版社
《台湾历史文化渊源》 姚同发 2002 年 九州出版社
《妈祖真迹》 林庆昌 2003 年 中山大学出版社
《瓣香起湄洲》 叶思忠 2003 年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妈祖传奇》 柳溪 2003 年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莆田文化丛书 ? 妈祖文化》 黄国华 2003 年 福建人民出版社
《海洋神灵 —— 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 王荣国 2003 年 江西高校出版社
《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 蒋维锬、杨永占 2003 年 中国档案出版社
《瓣香起湄洲》 利明、吴国平 2003 年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湄洲屿志略》(清刻板) 杨 浚 2004 年 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妈祖》 林金榜、周金琰 2004 年 湄洲祖庙董事会、妈祖文化研究中心编印
《三家妈祖身世初考》 陈章燕 2004 年 新加坡福莆仙文化出版社、中华龙贤湄出
《妈祖全传》 陈琪 2004 年 黄山书社
《三月二十三妈祖》 游荔生 2004 年 延边人民出版社
《天津民俗》 尚法 2004 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
《象山妈祖文化述略》 丁爵连 2004 年 浙江象山渔文化研究会编
《深圳赤湾天后宫楹联选粹》 龙辉 2004 年 深圳市南山天后博物馆、深圳南山妈祖文
化研究会编
《心灵原乡》 董振雄 2004 年 台湾台中文化中心出版
《林镗诗文集》 林飞峙 2005 年 海峡摄影艺术出版社
《中国传统人物画系列 ? 妈祖》 周秀廷 2005 年 福建美术出版社
《中华妈祖文化》 林国良 2005 年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编印
《第二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
妈祖文化学术论坛文集》 韩宏范 2005 年 香港凌天出版
《世界妈祖祖庙大全》 林斯定 2005 年 国际黄文化出版社
《中华妈祖》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 2005 年 《中华妈祖》杂志社
《螺港风光》 武文新 2005 年 贤良港天后祖祠编印
《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 陈鹏 2005 年 厦门大学出版社
《历代妈祖诗咏辑注》 刘福铸、王连弟 2005 年 中国文史出版社
《深圳市南山天后博物馆年鉴 龙辉 2005 年 深圳市南山天后博物馆编
( 2005 年)》
《在妈祖身边的岁月 ? 第一卷》 龙辉 2005 年 海韵出版社
《妈祖研究文集》 蒋维锬 2005 年 海风出版社
《台湾研究丛书 ? 当代台湾宗教信仰 林国平 2006 年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与政治关系》
《妈祖文化与和谐社会文集》 2006 年 广东江尾市凤山祖庙旅游区管理处、妈
祖祖庙理事会编
至 2008 年妈祖文化图书情况表
续表 23-3
名 称 作 者 出版时间 出 版 社
《妈祖文化研究》 罗春荣 2006 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
《妈祖人》 许平著 2006 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
《天津天后宫的传说》 蔡长奎 2006 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
《皇会》 尚法 2006 年 百花文艺出版社
《古城春秋》 武文新 2007 年 莆禧鲤江城隍庙管委会编
《妈祖故里过年》 徐学仕 2006 年 海风出版社
《妈祖信仰史研究》 徐晓望 2007 年 海风出版社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 ? 档案卷》 蒋维锬、周金琰 2007 年 中国档案出版社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 ? 散文卷》 蒋维锬、郑丽航 2007 年 中国档案出版社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 ? 碑记卷》 蒋维锬、郑丽航 2007 年 中国档案出版社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 ? 诗词卷》 蒋维锬、刘福铸 2007 年 中国档案出版社
《赤湾妈祖文化概览》 龙 辉 2007 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湄洲岛奇缘》 张克辉 2007 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
《妈祖城吟稿》 柳滨 2008 年 作家出版社
《妈祖圣阁联天下》 林国良 2008 年 中国楹联出版社
《广东汕尾凤山祖庙志》 黄章槐 2008 年 凤山祖庙旅游区管理处、祖庙董事会编
《闽台文化研究》 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 2008 年 海峡文艺出版社
《妈祖阁赋》 王 鸿 2008 年 中国楹联出版社
《海外与港澳台妈祖信仰研究》 李天锡 2008 年 华夏出版社
《闽澳妈祖庙调查》 徐晓望 2008 年 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编
《天下妈祖 —— 妈祖文化信息传播平台》 李松霖 2008 年 湄洲妈祖庙董事会、中国联通有限公司
莆田分公司编
《妈祖文化与华人华侨文集》 林晓东 2008 年 中国文史出版社
《笨港与妈祖》 陈金田 1989 年 台湾青草出版社
《千年妈祖》(多卷本) 黄美英 1988 年 台湾人间出版社
《妈祖信仰研究》(中译本) 李献璋著、郑彭年译 1995 年 澳门海事博物馆
《天妃妈祖传》(明代刻本) 日本双红堂藏 1990 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妈祖与旗后天后宫三百年沧桑》 曾玉昆 台湾高雄市旗后天后宫编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 清佚名 2001 年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天后圣母迹图志全集》(清同治刊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
《妈祖传奇》 唐世贵 2000 年 巴蜀书社出版社
《妈祖传奇》 陈 钧 2008 年 东方出版社
妈祖文化影视、戏曲情况表
表 23-4
名 称 作 者 出版时间 种 类 出 版 社
《圣女妈祖传》 文泉 1955 年 电影 香港国光电影公司出品
《圣母妈祖》 林章 1955 年 电影 台湾电影公司出品
《妈祖外传》 不详 1987 年 电视戏剧 台湾电视台
《妈祖传》 王琛 1989 年 莆仙戏 新度镇郑坂剧团
妈祖文化影视、戏曲情况表
续表 23-4
名 称 作 者 出版时间 种 类 制 作 单 位
《妈祖》 不详 1994 年 舞乐 天津歌剧院天慈歌舞团
《妈祖》 蒋维锬、王树祥 1989 年 电视剧 中华民俗资料片摄制组
《妈祖传奇》 不详 2000 年 电视剧 莆田电视台
《妈祖》 南京军区歌舞团 2000 年 舞诗剧 南京军区歌舞团
《妈祖》 不详 2001 年 电视剧 中国文联影视中心、中国电视艺术家
协会联合制作
《心灯》 路冰、黄汉忠 2002 年 戏剧 厦门青年歌仔戏剧团
《华夏海神》 陈志明 2004 年 电视剧 深圳会景影视公司、南方影视
节目联合制作中心制作
《妈祖》 郑怀兴 2004 年 戏剧 福建省闽剧团
《华夏海神》 陈志明 2004 年 剧本 三秦出版社
《妈祖》 天津京剧院 2004 年 戏剧 天津实验剧团
《啊,家乡莆田》 王鸿词、印青曲 2004 年 歌曲 莆田市委宣传部等制作
《相聚在妈祖故乡》 王鸿词、印青曲 2004 年 歌曲 莆田市委宣传部等制作
《湄洲行》 郑世雄 2004 年 歌曲 莆田市委宣传部等制作
《湄洲小唱》 陈章汉词、吴少雄曲 2004 年 歌曲 莆田市委宣传部等制作
《林默娘》 郑怀兴 2004 年 戏剧 仙游鲤声剧团
《妈祖 —— 林默娘》 郑怀兴 2005 年 戏曲 中央电视台与福建威洋影视文化传播
有限公司联合录制
三、诗歌与楹联
(一)诗歌
从宋代直至近代,歌颂、推崇妈祖信仰的诗词歌赋,数量可观。 1151 年,南宋绍兴八年的状元黄公度在《题顺济庙》中展示了妈祖利泽东海的图景。其后,不少帝王大臣、文学名流也相继题诗盛赞妈祖。
(宋) 黄公度
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
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
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
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
(宋)刘克庄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
驾风樯浪舶,翻筋斗韆鞦。
既而大神通,血食羊万头。
封爵遂綦贵,青圭蔽珠旒。
轮奂拟宫省,盥荐皆公侯。
始盛自全闽,俄遍于齐州。
静如海不波,幽与神为谋。
营卒尝密祷,山椒立献囚。
岂必如麻姑,撒米人间游。
亦窃笑阿环,种桃儿童偷。
独于民锡福,能使岁有秋。
每至割获时,稚耄争劝酬。
坎坎击社鼓,呜呜缠蛮讴。
常恨孔子没,豳风不见收。
君谟与渔仲,亦未尝旁搜。
束晳何人哉,愚欲补前修。
缅怀荔台叟,纪述惜未周。
他山岂无石,可以砻且锼?
吾老毛颖秃,安能斡万牛!
兴化湄洲岛祠天妃还
(元)贡师泰
夜宿吴江上,朝行莆海东。
地偏元少雪,天阔自多风。
不见波涛险,宁知造化功。
百年神女庙,长护海霞红。
(元)张翥
飞舸鲸涛渡渺冥,祠光坛上夜如星。
蛟龙筍虡悬金石,云雾衣裳集殿庭。
万里使轺游冠盖,千秋海甸仰英灵。
乘槎欲借天风便,彷佛神山一发青。
登湄洲朝天阁
(明)黄仲昭
扁舟乘兴访湄洲,独向朝天阁上游。
宫殿凌空藏圣迹,舳舻利涉赖神庥。
云开平海见楼橹,潮满禧江渡客舟。
吟倚阑干清不断,天风吹起海门秋。
(明 · 高丽)郑梦周
神女祠何处,沙门海上岑。
戎车连鹤野,贡道接鸡林。
利涉由灵贶,徽封自圣心。
泊舟来酌酒,稽手冀来歆。
天妃庙次韵
(朝鲜)李崇仁
孤屿开祠宇,丰碑纪岁年。
神光时自发,灏气远相连。
绘彩多灵像,掓馨列盛筵。
感通真莫测,莱尔庙官传。
太常谢公北泊天妃宫有作,来年正朔立春,谢公前使琉球,感天妃神光济海焉
(明)汤显祖
汉使河源虚织女,君得天妃下神语。
海气云惊叶璧山,江关雪忆梅花屿。
白泽赐衣金佩刀,神鲸怪燕争波涛。
精气自凌星气远,功名早逐风云高。
只言世上堪平步,候气寻针非此路。
常依北阙玩芳华,暂向南都瞻玉树。
南北园陵佳气重,太常新入近天容。
况复青郊候祈谷,立春春朔几人逢?
命晋增天后徽称,诗以昭灵志谢
(清)乾隆皇帝 ? 弘历
尊封天后自先朝,辅昊晏瀛恩久饶。
近以台湾靖兵燹,益知海舶佑神昭。
飞来异鸟安无事,渡后大鱼忽有飘。
四字徽称晋伸悃,永资福锡万民邀。
(清)季麒光
补天五色漫称祥,谁向岐阳祝瓣香?
几见平成踰大海,自知感应绕重洋。
遐方俎豆尊灵远,圣代丝纶礼教庄。
是处歌恩欣此日,风声潮影共趋跄。
题北港朝天宫
(清)庄俊元
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
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
和陶云汀抚部《海运初发,赴吴淞口祭告海神,登炮台作》原韵
(清)林则徐
手障东溟奠紫澜,万樯红粟启雄关。
直从佘滧开洋驶,不似胶莱辟路难。
辽海云帆诗意在,吴淞剪水画图看。
旌悬五色天风送,破浪居然衽席安。
恭逢天上圣母下天口占
(清 · 琉球)蔡大鼎
黎明洒扫贡舟中,日暮恭迎自碧穹。
尊敬神祇蒙庇渥,平安往复喜无穷。
仲夏朔,奉命偕三弟诣綺春园惠济祠、河神庙拈香,并赐游览恭纪
(清)道光皇帝 · 旻
稽古严祈报,珠宫轮奂新。
怀柔先务本,妥佑协崇禋。
加号咸钦圣,凝庥更赖神。
安澜利于祀,下济溥吾民。
(清)方元俞
湄屿风涛海岸深,中流砥柱激波心。
岂因文子吹羌笛,疑是舒姑奏乐音。
瀑涨飞声鸣漱玉,文澜接溜叶调琴。
渔歌唱出曾酬韵,惹动神龙水底吟。
(清)黄彬
浩浩鯑江一屿临,朝天阁上听清音。
声来远浦通潮汐,韵送寒涛自古今。
别有宫商传鹤舞,曾来风雨作龙吟。
移情不减成连操,欲向此间学鼓琴。
(二)楹 联
歌颂妈祖的楹联与其它的诗词曲赋是一样的,瀚如烟海,佳作众多。其特点要比其它文字更精炼,意蕴深遂,朗朗上口。许多名人骚客留下脍炙人口的佳联,寓趣味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历史性。
湄洲祖庙明代戴大宾撰联:
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戒;
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
清乾隆四十六年进士林炳麟撰联:
徯我后,波平苍海;
酌我姑,酒满金罍。
林清标为贤良港天后祖祠撰写一联,刻于仪门石柱。
岳渎钟灵生圣瑞,
春秋特祀耀贤良。
清光绪初莆田县知县鲍复康为平海天后宫撰联:
一勺泉甘,实济云屯万旅;
半袍浪湿,克清日孽全台。
又佚名撰联:
是处应知泉有圣;
千年长颂海无波。
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会长孟繁锦为妈祖阁撰联:
后德同天,兴凤山俎豆;
母仪称圣,承螺港渊源。
凤阁凌霄,长堤舒两翼;
麒山著迹,四海利千秋。
当代厦门大学教授虞愚撰写一联:
呵护航行,羽化千年长在望,
仰瞻石像,神通两岸合言欢。
四、经文与戏剧
(一)经文
妈祖信仰是一种社会心理,是人们对妈祖的敬仰、尊崇形成的某种强烈寄托与祈望。诵经有两种形式:一、祈福诵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在妈祖寝殿及天后殿先后举行。二、祭拜诵经:每周双休日在寝殿或天后殿举行。在长期祭礼中进行的诵念过程,许多宫庙留下了不少有关妈祖经文,例如道藏本《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以及《天后救苦真经》《湄洲慈济经》等等。近代流行的一种经文是以 “ 三字经 ” 的形式出现的,它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流传;从内容来看,多叙述妈祖生平事迹或神明法力。 1921 年,李开章作序并刊印的《天上圣母经》,是台海两岸流行很广的一种妈祖经文。
(二)签诗
它是用竹签作为寺庙占卜工具,文字以诗歌形式呈现,是中国信俗文化的一个特点。常见的妈祖签诗有 “ 天上圣母灵签 ”“ 六十甲子圣母签 ” 等。
(三)戏剧
妈祖与戏剧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在妈祖诞辰和升天纪念日,各地天妃宫仍经常演戏庆祝。从古至今,成为惯例。例如湄洲祖庙的戏台联: “ 法曲献仙音,九域讴歌,万方鼓舞;海潮扬圣绩,千年顺济,两峡和平 ” 。而贤良港天后祖祠戏台联: “ 螺港毓祥,佑德英灵传海宇;蟾秋诞庆,良辰东舞肃宗枋。 ”“ 得地毓贤良,俎豆长馨冈寿祝;逢展陈乐舞,宫商广播海潮音。 ”
莆田戏班子里流传着一条与妈祖有关的戏谚叫 “ 文峰宫里看总簿 ” 。 “ 总簿 ” 是记载戏班各项条例的本子,戏班遇有争议事,即拿出总簿条文来裁决。莆仙戏班的总簿本却放在文峰宫即妈祖庙里,这说明妈祖在莆仙戏班中影响较深,以致戏班的事都要由妈祖来裁决。
近代文人林纾 (1852-1924 年 ) ,字琴南,福州人。 1917 年 2 月自著三部戏曲作品,其中一部是 10 场的《天妃庙传奇》,以上海天妃庙为故事背景。
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各种妈祖音乐舞蹈、影视录相也百花齐放,令人目不暇接。
附:有关妈祖信仰文选
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宋)廖鹏飞
里有社,通天下祀之,闽人尤崇。恢闳祠宇,严饰貌像,岿然南面,取肖王侯。夫岂过为僭越以示美观?盖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蒙被爵号,非是,无以彰其威灵也。
郡城东宁海之旁,山川环秀,为一方胜景,而圣墩祠在焉。墩上之神,有尊而严者曰王,有哲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 “ 通天神女 ” 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 “ 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 ” 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疠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
宁江人洪伯通,尝泛舟以行,中途遇风,舟几覆没,伯通号呼祝之,言未脱口而风息。既还其家,高大其像,则筑一灵于旧庙西以妥之,宣和壬寅岁也。越明年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还奏诸朝,诏以 “ 顺济 ” 为庙额。
呜呼!女郎庙之灵,古虽有之,不过巫山为云,洛浦凌波,曹娥抱尸浮江,帝女衔木填海,犹立石当时,血食千载,要其德被于民,功及于国,蔑如也。今神居其邦,功德显在人耳目,而祠宫褊迫,画像彤暗,人心安在乎?承信郎李富,居常好善,首建其义,捐钱七万,移前而后,增卑而高,戒功于中秋,逾年月告毕。正殿中峙,修廊翼翼,严祀有堂,斋庖有庐,磨砻刈削之工,苍黄赭垩之饰,凡斯庙之器用,殆无遗功。李侯以鹏飞久游门下,遂命记之,义不容辞。
窃闻射的山有仙人遗箭一只,郑巨君尝采薪得之,少顷,有人就觅,巨君知其神,还之。因请曰: “ 每虑若耶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之。 ” 其人惟化为白鹤飞去。后果如其请,乡民德之,立祠朝鹤于射的山南。今宁海常获旦南暮北之便,而无还箭之功,故李侯因鼎新轮奂,以答神之庥尔。或曰 :“ 旧尊圣墩者居中,哲而少者居左,神女则西偏也。新庙或迁于正殿中,右者左之,左者右之,牲醴乞灵于祠下者,宁不少疑? ” 鹏飞曰: “ 神女生于湄洲,至显灵迹,实自此墩始;其后赐额,载诸祀典,亦自此墩始,安于正殿宜矣。昔泰伯庙在苏台西,延陵季子像设东面,识者以为乖典礼,遂命改之。鹏飞谓李侯之作是庙,不惟答神庥,亦以正序位云。 ” 于是乐书其事,继以《迎》《送》二章,使乡人歌而祀之:
神之来兮何方?戴玄冠兮出琳房。玉鸾佩兮云锦裳,俨若存兮爇幽香。
鼓坎坎兮罗杯觞,奠桂酿兮与椒浆。岁岁祀兮民乐康,居正位兮福无疆。
—— 右迎神
神之住兮何所?飘葳蕤兮步容与。礼终献兮彻其俎,鹤驾骧兮云斩举。
灵恍惚兮非一处,江之墩兮湄之屿。旗摇摇兮睇莫睹,稽首送兮拜而俯。
—— 右送神
绍兴二十年庚午正月十一日 , 特奏名进士廖鹏飞谨记。
灵惠妃庙记
(宋)李丑父
妃为莆明神,庙于京江之湄。且十余年,迁于江口土山龙津之西侧。淳祐辛亥( 1251 年)闰十月既望,越一日壬申经始。京口距莆三千里,祭不越望,山川犹然,况钟山川之奇,为人之神乎!
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洲之土皆紫色,咸曰:必出异人 . 御灾患,有功德于民,宜秩典祀,而地之相去则有疑焉?或曰:妃龙种也,龙之出入窈冥,无所不寓,神灵亦无所不至。今祠更诸爽垲,北濒江淮,尚想风声鹤唳于金山花黡间;东望海门,犹记护三韩使节时事。妃既有功于此,亦宜食乎此。孟子之论,有一乡一国之士,又有天下之士,乌可以地之相去为疑?金、焦之间,龙君水府所宫,妃之庙于此,又宜。浙、闽、广东南皆岸大海,风帆浪舶焉依若其所天,比年辇下江潮为患,赖妃竟弭。尹厘以闻,今皆不书,独志其江淮间事。
初,两浙转运司贡士翁戴翼语丑父曰:嘉熙戊戌( 1238 年),自京游京口学,妃故宫方轮奂,忽梦以改卜嘱仆,心讶且惧辱命不敢当,妃曰:徐图之。仆拜而退,觉而识之。既而,濒江庙果圮,仅存一殿。卜修不兆,卜迁乃兆。既相攸当,受地公家。适今浙东常平使者尚书郎赵公玗大,参谋两淮大阃,道京口,众以请。公之子总干,是夕亦梦如初。公白府给地,工费甚鉅,而乐施亦众。山祇效响石之瑞,川后献锁江之碇,人士为之兴起。壬子( 1252 年)岁,正殿庙门西偏集福堂落成,守僧与祀享者皆有所止。仆时与寓目焉:献殿前措夹殿,旁翼缭以周垣,规制略定,营缮以次。
越七年,翁君书抵仆曰: “ 昔所欲次第就者,幸不愆于素。献殿两庑,工师奏功,绘事告备;东庑魁星有祠,青衣师、朱衣吏左右焉;西则奉龙王,而威灵嘉祐朱侯兄弟缀位焉。二朱亦乡人,生而能神,扬灵宣威,血食于妃宫最旧。是役也,奉命于栖栖之时,践梦于二十年之后,望不及此,妃实引翼之。愿为我记其略。 ” 仆与翁皆妃邑子 , 且诺于京口七年矣。既书岁月,又系以诗,俾歌以侑食焉,其辞曰:峨峨兮新宫,神宴娱兮婆娑。翠旗兮蒙茸,弭节兮山之阿。渺湄洲兮闽中 , 食兹土兮维何?于赫兮威风,记两淮兮战多。紫金山兮摧戎,花靥镇兮挥戈。合肥城兮释攻,若有神兮诃。驱厉鬼兮先锋,殿南岳兮群魔。骇云间兮帜红,非风鹤兮传讹。望海门兮浮空,想护使兮韩倭。汹百怪兮鱼龙,独安流兮靡他。新庙兮淮东,琼花时兮来过。配富媪兮民庸,江与淮兮无波。彼佐禹兮巫峰,视功载兮同科。
翳菊英兮兰崇,荐芳馨兮九歌。脍长鲸兮来供,鼓犀渚兮鸣鼍。舞汉女兮丰容,邀游湘兮英娥。食兹土兮以功,羌如山兮如河。嘉仕女兮敬恭,消疵疠兮淳和。俾边民兮乐农,有年书兮麦禾。阅长江兮无穷,与牲碑兮不磨。
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
(元)黄仲元
妃号累封,前此有年矣。宇宙趋新,真人启运,祀秩百礼,命申一再:护国者功,庇民者德,明著则神之,诚不可掩也。盛矣哉!圣墩庙几三百禩,岁月老,正殿陋。李君清叔,承先志敬神揄龟筮,卿士庶民协从,由寝及殿,易而新之。工于大德己亥,祭落于癸卯腊月,五六年间始克就,难矣哉!按旧记,妃族林氏,湄洲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处子也。泉南、楚越、淮浙、川峡、海岛,在在奉尝;即补陀大士之千亿化身也。而莆圣墩实源庙之祖。墩以圣命之何?妃凭浮槎现祥光,遍梦于墩之父老,遂祠之。
赐 “ 顺济 ” 始于何时?妃护夕郎路公允迪使高丽舟,国使李公振请于朝也。庙前曰殿,半以后曰寝,乙殿居甲丙间。建於何年?自制干李公富奉妃像正位序始。殿曷名蕃釐?地示称媪,釐者福也,百顺故蕃。笔则法从陈公,立则李令尹茹,存旧也。殿之木焉须?妃阴民之精爽不贰者,曰山之西,有木甚,工师求之,果如神言,尽售其材以归。殿之费焉出?四方之善信乐施也。殿之役谁助?教役属功,则乡之寓士耆宿奔走疏附,则里之千夫、百夫长也。虽人也,亦神使之也。始者乘槎而宴娱于斯,今兹指木而轮奂于斯。吁,亦异矣哉!或曰:神妙万物,御风乘云,变化无方,奚必留琼馆与人间?曰:不然。妃犹日也,日必有次;妃犹星也,星必有舍。他所谓神者,以死生祸福惊动人,惟妃生人、福人,未尝以死与祸恐之,故人人事妃,爱敬如母,中心乡之,然后于庙之。庙言貌也,其求诸神与彼乎?于此乎?廼有寝有殿,有正殿。神之报乎人,犹亲之爱其子孙,故是是宜,我士女,降福而亦穰简,此殿之所以扁蕃。与是大书特书。若大妃御大灾捍大患,应在祀典,此不书。清叔廉静谦和,而老于事。庙东湄屿,移星转汉,有识者已,亦不书。前殿观瞻未称,清叔有志竟成,将不一书。某甲午冬尝梦妃以记相,忽焉十载,而李君清淑奉妃之命来,不敢以老丑辞,故墨笔以印前梦。书既,系以诗曰:穆穆天子,前圣后圣。上昭下漏,靡神弗敬。洒泽龙宫,河图辉映,莆僻海陬,欢拜命。其一公家,有齐季女。生也贤哲,岳钟瀆聚。也神灵,云飞电吐。不识不知,自成功所。其二天回地游,否泰消息。殷墟周京,化為黍麦。大哉乾元,坤顺合德。斯庙耽耽,千年血食。其三福地仙居,珠帘玉座。帝子天孙,容卫右左。木从西来,神受人造。駊騀嶙峋,方壶翠。其四春秋岁时, □□ 穰穰。迎兮何至?送兮何往?神而宇之其中。听尔六祝,嘏尔景贶。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明)永乐皇帝 ? 朱棣
仰惟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幅员之广,际天所覆,极地所载,咸入昄章。怀柔神人,幽明循职,各得其序。
朕承鸿基,勉绍先志,罔敢或怠,抚辑内外,悉俾生遂,夙夜竞惕,惟恐弗逮。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
其初使者涉海洋,经浩渺,飓风黑雨,晦冥黯惨,雷电交作,洪涛巨浪,摧山倒岳,龙鱼变怪,诡形异状,纷杂出没,惊心骇目,莫不错愕。乃有神人飘云际,隐显挥霍,下上左右,乍有忽无,以妥以侑;旋有红光如日,煜煜流动,飞来舟中,凝辉腾燿,遍烛诸舟 , 有声;已而烟消霾霁,风浪帖息,海波澄镜,万里一碧,龙鱼遁藏,百怪潜匿。张帆荡舻,悠然顺适,倏忽千里,云驶星疾。咸曰: “ 此天妃神显示灵应,默加佑相。 ”
归日以闻,朕嘉乃绩,特加封号曰 “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 ,建庙于都城之外、龙江之上,祀神报贶。
自是以来,神益显休应,视前有加。凡使者及诸番国朝贡重译而来者,海舶往还,驾长风,驭飞帆,蓦数万里,若履平地,略无波涛忧险之虞,歌吟恬嬉,咸获安济;或于浅,冒入险阻,则陵徙谷移,略无关阂,奇灵异效,莫可殚纪。
今夫江湖之间,以环海视之,如池沼之多;猛风急浪,尚有倾樯破楫之患,而况于临无涯不测之巨浸也哉!然则,神之功于是为大矣。虽然,君国子民,其任在朕;而卫国庇民,必赖于神。阴阳表里,自然之道,沧溟渤澥,神之攸司。凡风霆雨露、寒暑燥湿,调燮惟宜,易为祥,奠危为安,铲险为夷,皆神之能,其可无文以著其迹?爰书其事,建碑于宫,并系以诗曰:湄州神人濯厥灵,朝游玄圃暮蓬瀛。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上帝有命司沧溟,驱役百怪降魔精。囊括风雨电雷霆,时其发泄执其衡。
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雕题卉服皆天氓,梯航万国悉来庭。神庇佑之功溥弘,阴翊默卫何昭明。寝宫奕奕高以闳,报祀蠲洁腾馨。神之来兮佩珑玲,驾飙车兮旖霓旌。云为兮雾为屏,灵缤缤兮倏而升。视下土兮福苍生,民安乐兮神攸宁。海波不兴天下平,于千万世扬休声。
永乐十四年( 1416 年)四月初六日。
天妃之神灵应之记
(明)郑 和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神之灵固尝著于昔时,而盛显于当代。溟渤之间,或遇风涛,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虽在颠连,亦保无虞。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神之感应,未易殚举。昔尝奏请于朝,纪德太常,建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典。钦蒙御制纪文,以彰灵贶,褒美至矣。然神之灵无往不在,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乃于永乐十年奏建,以为官军祈报之所。既严且整,右有南山塔寺,历岁久深,荒凉颓圮,每就修葺,数载之间,殿堂禅室,弘胜旧规。今年春,仍往诸番,蚁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佥谓如是庶足以尽恭事天地神明之心。众愿如斯,咸乐趋事,殿庑宏丽,不日成之。画栋连云,如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安人悦,诚胜境也。斯土斯民,岂不咸臻福利哉?
人能竭忠以事君,则事无不立;尽诚以事神,则祷无不应。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无不竭忠于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师旅之安宁,往回之康济者,乌可不知所自乎?是用著神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以贻永久焉。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还。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腊国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是年,满剌加国王亲率妻子朝贡。
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绿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麋里羔兽。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都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正一住持杨一初稽首请立石。
《天妃显圣录》序
(明)林尧俞
尝闻天下名山大川之胜,每多精华发越之奇。盖地灵所钟,非生圣人以兴道致治、而居君师之任,则生神人以理阳治阴、而弘天地之化,此理之常有必然者。吾莆之外有湄洲,屹大海中一孤屿也。浩浩漭漭,吞吐日月;山 □ 突以浮青,石嵯峨而映紫,而天妃薰修于其间,岂非山川之精华所发越者乎?
考诸谱载:天妃,吾宗都巡愿公之女也,诞降于有宋建隆元年。生而灵异,少而颖慧,长而神化,湄山上白日飞升。相传谓大士转身,其救世利人、扶危济险之灵,与慈航宝筏、度一切苦厄,均属慈悲至性。得无大士之递变递现于人间乎?
自宋兴以来,威灵昭赫,有祷必应;历世弥远,圣德弥彰,而神功广大,尤著于江淮河海之中。上为国家保卫转输,下为生民拯扶陷溺。于是外国之舣,上运之艇,贾舸朝泛,渔舟晚渡,凌海国而无波,泊天涯而若路。即有危瀑惊飙,颠连呼吸,舟人望空号祝,神妃闪忽遥临;或香闻座次,或火耀桅头,则万迭狂涛,一苇飞渡,帖若安澜。使东南泽国之以海为田者,得与中州沃壤之民,并较桑麻,同游化日。神之功大矣、著矣!亘古今不可少矣!故累代锡命宠颁,褒封宠锡。湄山宫殿,皆奉天朝遣官创建,迄于今璇宫壮丽,宝树披离,梳楼指旭日以迎曦,天阁干云霄而直上。噫,异矣!
夫上古有功德在国家者皆登祀典,况天妃秉坤仪,司水德,辅国庇民之功,著于百世,则谓神之灵爽,直与经天之日月、行地之江河,运乾坤而不息,可也!
余自京师归,偶于案头得《显圣录》一篇,捧而读之,不觉悚然而起曰:天妃之英灵昭著有如是乎!余忝列秩宗,三礼是司,异日肇举祀典,望秩山川,奉匕鬯以祝神庥,佐我国家亿万年无疆之治,余将有厚望焉。惜乎显圣一录,尚多阙略。姑盥手而为之序,以俟后之辑而梓传。
赐进士荣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裔侄孙尧俞熏沐拜题。
《天妃显圣录》序
(清)林麟焻焻
湄洲天妃,吾有林氏唐邵州刺史公七世女孙也。林族俱岀自唐明经擢第、太子詹事、上柱国披公后,则妃之高、曾,余诸祖也。际五季扰攘之秋,以曾祖弃官归隐,厥后移居海之滨,妃自是诞焉。
今世祀祖祠尚在,予过而瞻拜之。迁界后,梓里丘墟、庙宇圯坏,因遣工置木石整造之矣。粤闻神妃显著,所传轶事神奇,未有不令人骇听而疑其说之诞耳。
近奉册命而渡沧溟,南望烟波,茫无津畔。尔时夏汛已过,不便放舟,于怡山院谕祭。祝告甫毕,风飚忽而北转,颇觉默有神助。遂决意解缆而行,乘风破浪,鼓棹中流。雲水低连,上下无际,置身苍茫之中,窃以为风涛阻绝,屈指届期,殆未可以日月计;且云水道极其艰虞。余素不谙临深履险,纵一苇之所如,向不见殊礁怪石多之虑,瞬息千里;才二三昼夜,径到其处。彼处臣人,莫不以为长江天堑飞渡而下斯。盖见佑于默默中,而弗觉焉者乎?
逮夫典礼事竣,方图返棹,而狂澜汹 □ 湧,澎湃滔天,樯撼舟横,维楫为之断裂,震 □ 漭沧,四无足恃。倾危间,十难一全之势。舟中人咸谓,惟神可祷以无咎。果 □ 尓,一祝而倾者少安,裂且不坏。然而淼淼巨浸奔蹴,却迷天日;夜来帆影浮沉,几不知所 □ 驾,不意昏黑飘泊之。顷,恍有二火,晶光熠耀桅舰之前,私幸有赫神灵,于昭于天,差可藉以无恙。因而随波翌驶,轻舟已过万重。异哉,其丕著如斯乎!奇感殊应,孰不称神,孰不疑诞?苟非处身变现之景,安知英光之昭灼如是,其离离也!又安信纪录之传载如是,其历历弗诬也。八百载灵慈,于今为烈,利济讵不大哉!
今者奉谕旨荣 □ ,特隆春秋肆祀盛典,以答鸿庥,夫岂过举?是而为之序。
赐进士身、户部江南清吏司主事、奉命册封琉球赐蟒玉加正一品、族孙麟焻盥沐拜识。
为神灵显助破逆请乞皇恩崇加敕封事
(清)施 琅
窃照救民伐暴,示天威之震扬,辅德效灵,见神明之呵护。闽之湄洲岛,有历代敕封天妃,往来舟楫,每遇风涛险阻,呼之获安。前提督万曾经题请敕封。
臣奉命征剿台湾,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师次平海澳。澳离湄洲水道二十里许,有天妃庙,缘迁界圯毁,仅遗数椽可蔽神像,臣因稍为整扫以妥神。庙左有一井,距海数武,踩止丈余,芜秽不治。臣驻师其间,时适天旱七月余,该袍透湿,与其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观者如市,知为天妃助战致然也。又先于六月十八夜,臣标署左营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曰: “ 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湾。 ” 果于二十二日澎湖克捷,七月初旬内台湾遂倾岛投诚,其应如响。且澎湖八罩虎井大海之中,井泉甚少,供水有限。自臣统师到彼,每于潮退就海次坡中扒开尺许,俱有淡水可餐,从未尝有。及臣进师台湾,彼地之淡水遂无矣。均由我皇上至仁上达昊苍,故无往而不得神庥,俾臣克底成功,非特赐显号,无以扬幽赞之美,彰有赫之灵。臣拟于班师叙功之日,一起题请加封。近接邸报,册封琉球正使汪楫以圣德与神庥等事具题请封,因先以其灵异详陈,伏乞皇上睿鉴敕封,并议加封。
(清)施 琅
今上御极之二十一载,壬戌孟冬,予以奉命统率舟师,徂征台湾。貔虎之校,犀甲之士,简阅而从者三万有余,众驻集平海之澳,俟长风破巨浪,以靖扫鲛窟。
爰际天时亢,泉流殚竭,军中取汲之道,遥遥难致。而平澳故迁徙之壤,介在海陬,昔之井廛,尽成堙废。始得一井于天妃宫之前,距海不盈数十武,渍卤浸润,厥味咸苦。原夫未达广源,其流亦复易罄。询诸土人,咸称是井曩仅可供百家之需,至隆冬泽愆之涸,用益不赡。允若兹,则三军之士所藉以朝饔夕飨者,果奚恃欤?
予乃殚摅诚愫,祈吁神聪。拜祷之余,不崇朝而泉流斯扩,味转甘和。绠汲挹取之声,昼夜靡间,涌滋溉,略不显其亏盈之迹。凡三万之众,咸资饮沃,而无呼癸之虑焉。自非灵光幽赞,佐佑戎师,歼殄妖氛,翼卫王室,未有弘阐嘉祥,湛泽汪浍,若斯之渥者也。因镌石纪异,名曰 “ 师泉 ” ,昭神贶也。
在《易》,地中有水曰 “ 师 ” 。师之行于天下,犹水之行于地中。既著容民畜众之义,必协行险而顺之德。是知师以众正,乃克副大君讨贰抚顺、怀柔万邦之命。而扬旌海外,发轫涯,神异初彰,惠覃布,诞惟圣天子赫濯之威,以致百灵效顺,川海征奇, □ 其然乎!
昔贰师剑刺大宛之山,而流水溢出;耿恭拜祷疏勒之井,而清泉奔涌,并能拯军士于渴乏,著万里之奇功。乃今井养不穷,三军获福。予之不敏,其曷以答兹鸿嘉之赐哉!是用勒之贞珉,以志不朽云。
时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 ) 十一月吉旦,靖海将军、提督福建等处地方水师军务总兵官、太子少保、右都督、内大臣伯加一级、温陵施琅撰。
谕祭海神文(二道)
(清)康熙皇帝 · 玄烨
五十八年,册封琉球使臣海宝、徐葆光等奉御祭文至怡山院致祭。
维康熙五十八年岁次己亥五月癸酉朔,越祭日癸巳。皇帝遣册封琉球国正使翰林院检讨海宝、副使翰林院编修徐葆光致祭于天后曰:惟神显异风涛,效灵瀛海。扶危脱险,每著神功;捍患御灾,允符祀典。兹因册封殊域,取道重溟,爰命使臣洁将禋祀,尚其默佑津途,安流利涉;克将成命,惟神之休。谨告。
册使海宝、徐葆光回到怡山院答谢祭文
维康熙五十有九年,岁次庚子二月戊戍朔,越祭日丁卯。册封琉球国正使翰林院检讨海宝、副使翰林院编修徐葆光致祭于天后曰:惟神诞昭灵贶,阴翌昌图;引使节以遄征,越洪波而利济。殊邦往复,成事无愆;克畅国威,实惟神佑。聿申昭报,重荐芯芬;神其鉴歆,永有光烈。谨告。
又,海宝、徐葆光册使复命陈奏,奉旨令地方官春秋致祭,编入祀典。
世宗宪皇帝雍正二年奉钦差代天致祭,赍捧敕命、祭文、香帛诣湄致祭。
雍正四年,御书 “ 神昭海表 ” 匾额。
雍正十一年,诏各省府、州、县春秋二祭,动用正项钱粮。
乾隆二十二年年,御赐 “ 德孚广济 ” 匾额。赐联一对:忠信涉波涛,周历玉洲瑶岛;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天吴。
大辟宫殿祷文
(清)姚启圣
福建总督姚启圣谨抒愚衷,上请天后主裁而言曰:四海广阔,惟神是凭;风涛顺逆,亦惟神是主。是神之权大、德尊,适足侔天地而并日月也。今者,荷神有灵助,除六十年猖狂之大寇,竟停五六月台飓之大风,除生灵之大害,立朝庭之殊功。启圣得以安享太平,皆尊神之默佑也。今启圣亲总舟师,遴福宁州总兵黄大来,参政道刘仔捧颁恩赦前至台湾,因尚少西北正风,是以越庙求神,冀藉一帆,早到台地。启圣百叩稽首之下,见庙貌尚有未妥,寸心甚为不安;况正殿朝南,而朝天楼、山门各俱西向,亦非宜于神灵之所凭依也。今启圣议以正殿既朝南,则朝天楼、钟鼓楼、山门俱宜开辟朝南。此为一议。如神意定于朝西,则山门、钟鼓楼止须盖完,惟将朝天楼升高改为正殿,而以原庙为神寝宫。此又为一议。若神意不准二议,原欲仍旧向,启圣亦惟神是听,不敢有违。启圣既经目击,不敢吝惜。敬陈三议,分列三阄,惟神裁定。
时于神前拈阄,准将东边朝天阁改为正殿。船尚未开,二十五夜见船上放光,深感神明有赫,即捐金付兴防厅张仝、同知林升估价置买木料,西边朝天阁另为起盖,遂择吉日建造正殿,安基竖梁。缘兴海防厅张丁艰谢事。次岁完工。
募修湄洲天后宫
(清)江春霖
天后之应列典祀,以御大灾,捍大患。而湄洲相传为后飞升之地,庙粑尤以为重。洲之有庙,始于赵宋,至明永乐( 1403-1424 年)而诏扩大。至清康熙时( 1662-1722 年),制府姚公启圣构钟鼓楼、山门,改朝天阁为正殿。靖海施侯琅建梳妆楼、朝天阁及佛殿、僧房,增饰崇丽,蔑以加矣。然洲处海中,盲风怪雨之所飘摇,其朽坏较速于内地。二百年来,修者凡几,志阙有间,不可得而详也。光绪初载,何小宋制军檄县,聘孝廉林勉阶修之,才三十余年矣。庙僧其德及洲人,复以庙坏告。夏五大风,则又告鼓楼倒,殿瓦裂失。今不治,后难为力。夫昔之兴修,皆出于官,无所用募。今之时势已非昔比 , 不能不求助与吾邑人。吾邑无名之淫祀,穷极土木,靡费至不可胜计。何况矧后妈祖之御灾捍患,叠膺封册,列于祀典耶。即吾邑天后宫之建,自平海、涵江、莆禧、黄石、吉蓼、白湖、圣墩、江口及城之文峰宫而外,穷乡 僻 壤,亦所在多有。矧湄洲为后升天之地,而视其庙宇之倾圮耶?里谚有之曰: “ 风大呼妈祖。 ” 妈祖者,天后之通称,亲之之词也。患难吁之,安乐忘之,实乖祈报之义;安乐忘之患难又将吁之,更非心理所安,敢贡一言之募集。若夫修之则吉,悖之则凶,则自求多福,有不仅在喜舍者,尤愿与吾邑人共勉之也。
五、妈祖信俗名录
妈祖信仰习俗简称妈祖信俗,也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娘妈信俗、圣母习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元君信俗等等,这是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演绎的嬗变。
据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多年搜集整理的资料表明,妈祖信俗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项目:
妈祖传说 妈祖传说是妈祖信仰文化形态。在古代航行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妈祖传说》给航海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人们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到达理想的彼岸。从宋、元、明、清各个时代,文人笔记、地方史册都记载了大量的妈祖传说。清代刊行于世的《天妃显圣录》《天后显圣录》等文献,比较集中地辑录了当时广为流传的妈祖传说故事。而至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妈祖传说壁画在民间影响更为广泛。 1987 年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撰过程中,莆田市共采集了妈祖传说故事 438 篇(包括异文)。还在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妈祖的传说》,向海内外发行,在台湾、新加坡等地影响很大。
妈祖服饰 妈祖服饰是流行于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种传统服饰。其中妈祖头饰,由帆形髻为主要特征,寓意妈祖心系大海。妈祖服饰则以妈祖服、妈祖裤组成,妈祖服对襟饰红,以海蓝色为主调,从格式上可以追踪到 “ 巫女 ” 和 “ 女道士 ” 的痕迹。妈祖裤俗称 “ 红蓝三截裤 ” ,蓝色代表海水,红色代表火焰,它是《周易》文化的一种延续。
妈祖祭典 妈祖为营救海难而献身之后,湄洲百姓为之立庙祭祀,后经历代朝廷褒封,从一个民间神灵升格为四海之神。于是,对妈祖的祭祀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大致形成了六种类型。
郊 祭 郊祭是指古代帝王在京郊祭天祭神的一种形式。查阅史料,从宋高宗开始,历代皇帝在郊祭时褒封妈祖的记载共 13 次。这种形式随着中国帝制的消亡而终结。
庙 祭 庙祭是指各地的妈祖庙宇在妈祖诞辰、妈祖升天之日或其他重大事项在妈祖庙举行的祭祈形式。在南宋初期就形成了 “ 初献、亚献、终献 ” 的三献仪式和 “ 迎神、送神 ” 的程式。至清代乾隆五十三年,祭祈妈祖仪式被朝廷列为国家祭典。现在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祭典就是按清朝定制而恢复的。
海 祭 海祭妈祖是古代沿海百姓缅怀、祭祈妈祖的一种形式。妈祖作为主司海上的平安之神,沿海民众在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聚集在海边,备齐三牲五果,向妈祖女神焚香祷告,祈求海上平安。
舟 祭 从宋到今,各类航船上都供奉妈祖的神像。船家在启航前、航行中、归航时都要依例祭祈妈祖,祈求航程平安。这一祭礼包括上供品,点香烛、三叩九跪、祈求祷告等。
堂 祭 堂祭是指妈祖同族后裔在林氏祠堂或分布于世界各地华人,在联谊堂会所举行的祭拜妈祖女神的民俗活动。这在莆田的林氏族裔和东南亚华侨中广泛流传,祭祈时间一般选在妈祖诞辰或升天纪念日。
家 祭 家祭是指广大妈祖信众在家中设妈祖神龛,每逢初一、十五及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拜祭妈祖的习俗活动。
妈祖庙会 妈祖庙会是指在每逢春节元宵或妈祖诞辰、升天纪念日期间,在妈祖庙举行祈安的民俗活动。庙会期间,以妈祖神驾巡境保平安为主要项目,荟萃歌舞、戏剧、杂耍、工艺等民间艺术活动,民俗活动的参与面十分广泛,是当地民间的艺术盛会。
妈祖供品 妈祖供品制作以其精湛的工艺,形成了包括十三类 800 多种的食品造型艺术。无论从造型、配料、颜色、衬托等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妈祖供品多以面粉、淀粉为主要原料,塑成各种海鲜、果蔬,符合妈祖的博爱精神,此俗流传千年而不变。
妈祖金身巡安 湄洲妈祖祖庙的最早供奉的妈祖神像称为妈祖金身,被奉为无数妈祖分灵神像中最为珍贵的神灵。妈祖金身巡安在妈祖出巡中被视为最高规格的巡游活动,历代都成为妈祖民俗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活动。过去,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妈祖金身巡游仅限于莆田境内或湄洲岛境内。近年,妈祖金身应邀到台湾、澳门等地巡安,影响极大。
妈祖回娘家 妈祖回娘家是指由贤良港妈祖祖祠或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而建的妈祖庙,每年在妈祖诞辰或升天之日回到祖祠、祖庙进行祭拜妈祖的民俗活动。这一民俗活动始于明代,最早是莆田境内的分灵妈祖庙依例举行这种活动,以后逐渐扩展到福清、惠安、泉州等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是 2008 年农历九月初九,由湄洲岛妈祖祖庙发起的 “ 天下妈祖回娘家 ” 活动,世界上 1000 多个妈祖庙派人参加。特别是港、澳、台的妈祖庙广泛参与,形成了妈祖民俗文化交流的大高潮。这类习俗还包含湄洲妈祖祖庙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文峰宫妈祖神像回到城里林氏大宗祠的仪式等等。
妈祖信众谒祖进香 这一习俗活动自明代开始流行,主要是各地的妈祖信众认定湄洲妈祖祖庙是妈祖女神的发源地,能够到妈祖祖庙谒祖进香成为妈祖信众的最大愿望。因为妈祖信众分散各地,这种自发性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无统一时间、无统一规模、无统一行为的特征,谒祖进香按照各地妈祖信众选定的合适时间进行。湄洲妈祖祖庙每年都要接待上千批次的谒祖进香信众。这种妈祖信俗活动由民间自主发起,具有不可阻挡性,在闽台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正是这种民俗活动冲破了人为阻隔的藩篱,不少台湾的妈祖信众或不远千里绕道而来,或驾舟直航湄洲岛,举行谒祖进香活动,成为闽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妈祖道场 在莆田民间流传的妈祖道场分为两大类。从明代开始,妈祖成为佛教和道教竞相争论归属的神灵,因此出现了佛教和道教的两种《妈祖经》。在民间的妈祖道场也根据信众的不同理念,出现了两种妈祖经并存的情况,甚至妈祖庙的主持也出现过道士或僧人互相交替的历史状况。明末后,莆田的妈祖道场,还加入了三一教成分,不少道场由三一教徒主持。
妈祖蔗塔 在历代妈祖元宵庙会活动中,妈祖蔗塔是一种特色的民间工艺。以涵江延年宫妈祖蔗塔最有名,充分体现了莆田蔗乡人民对妈祖女神的崇敬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类项目还有妈祖桔塔、妈祖糕塔、妈祖烛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