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形象、诙谐等特征在特定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着特殊的意义。文章在盘点近五年来在互联网环境中传播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网络流行用语具有较强独立性和封闭性的亚文化场域。特定亚文化圈层的封闭与圈内用语的“破壁”出圈看似矛盾,但从背后反映出的亚文化形成、发展及传播机制却引人注目。源自亚文化圈层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亚文化的一种代表要素,研究其“圈层化”的传播路径,成为本小组探析网络亚文化圈层深层肌理的重点切口。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圈层文化;亚文化
一、研究缘起:网络流行语与圈层文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建构了网络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形态,催生这一新兴文化代码。网络流行语的实质是一种网络语言,简洁、形象、诙谐。它依托于网络平台,是网络用户的主要语言表达形式,承载其心理及思想情态,不同的语言风格彰显个体价值观念及内在需求。网络平台的强传播特性赋予网络流行语发散广度,主流文化、圈层文化、社会热点、大众心理及情绪诉求等因素也影响其内容的深度。广度与深度并存,使得网络流行语不再局限于一种话语形式,而是探析群体内在心理、社会行为的重要切入。
而“圈层”一词最早出现在人文地理学科的“圈层结构理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主要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呈圈层化向外发展[1]。渗透到社会学等领域,圈层则指向阶层分化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产生的对相对特定社会群体的概括。在高度便利化和虚拟化的网络社会,网民以不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文化趣味为标准,构建了具有独特语言符号、运作规则、价值追求的文化圈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圈层主要对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产生关注,就本文研究视角,圈层文化具有强烈的亚文化属性。此外,基于特定理念聚合的群体社会属性更相近,对待圈层外成员的审视则具有一定排外性。
文章在盘点2016-2020年以来在互联网环境中传播、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时观察到,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相当一部分产生于网络亚文化场域,被圈层文化创造和建构。在产生之初只流行于特定亚文化圈的惯用语,作为一种彰显亚文化风格的元素,通过网络平台及文化产业扩展等多种渠道,逐步渗透到其本属亚文化族群之外的用语中,实现“出圈”,短时间内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逐步融入日常语汇,成为人际交流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得到更为普遍的关注和使用。
圈内用语何以突破亚文化圈层的壁垒,成为兼具广泛性和特定内涵的网络流行语,其背后反映出的亚文化形成、发展及传播机制引人注目。综上,本文将以“网络流行语的‘圈层化’传播”为题加以开展研究,综合运用问卷法及访谈法等研究途径,破译网络流行语,尤其是起自网络亚文化场域的网络流行语的破圈突围之路,并主张通过借鉴网络流行语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和建构模式,推动高校思政话语体系随实践与认知水平升级而更新转型。
二、亚文化用语的出圈:2016—2020年度网络流行语分类盘点
网络流行语强烈的亚文化属性在历年盘点数据中有迹可循。“汉语盘点”活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发起,广大网民积极、广泛参与,至今已举办十五年。活动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每年都会通过专家推荐和网民投票的方式,选出“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本文选取近五年来“汉语盘点”年度榜单中的50个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样本,对其生成与传播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与其社会性密不可分,主要有以下五种途径:
(一)主流媒体的强调
源于主流媒体的网络流行语,大多以新闻报道、政府报告的形式出现,通过主流媒体的广泛运用和一再强调,迅速传播并广为流行。
例如,2016年7
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十次提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告诫全党“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自此,“不忘初心”一词被各大主流媒体屡屡提及,反复强调,后来逐渐被用于日常生活中,意为不忘记最初的心愿,坚持自己的梦想。
(二)文化产业的创造
源于文化产业的网络流行语,取自影视、综艺、音乐中一些经典台词。因为这些文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其中的金句、段子常常遭到网民的集体模仿与复制,最终成为流行。
例如:2015年热播电视剧《花千骨》中的经典台词——“洪荒之力”、2017
年爱奇艺网综《中国有嘻哈》中吴亦凡的灵魂发问——“你有freestyle吗”、2018年火箭少女101演唱歌曲《卡路里》中的洗脑歌词——“燃烧我的卡路里”。
(三)社会热点的影响
源于社会热点的网络流行语,即
网民用来
指代、概括、评价社会热点事件的关键词,借由事件热度大面积传播的结果。
例如,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开展了一个抽奖活动,抽取一名“中国锦鲤”获得“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锦鲤”一词随即走红,成为好运
的
象征,网络上转发锦鲤祈求好运的热潮
过后
,“锦鲤”开始被用来代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事物。
(四)亚文化的圈层突破
源于亚文化的网络流行语,原本是只在亚文化中被使用
的
特殊词汇,如今却渗透到这个亚文化族群之外的语境中,突破了圈层的限制,进入到大众视野,并且得到普遍接受,成功实现了跨语际实践。
例如:“柠檬精”出自电竞圈,用以形容某一战队的极端粉丝。因为其他战队获得了较好成绩,所以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并且说出酸气十足的话语。后来贬义色彩淡化,从嘲讽他人变为自嘲,表达对他人的羡慕之情。
(五)网络交际的发明
源于网络交际的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日常的网上交流过程中,出于实际需要,自发创造出来的新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以简单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涵义,符合语言使用中的“省力原则”,而且新颖有趣,于是得以流行。
例如,“是个狼人”是由“是个狠人”演变而来的,意思为是比狠人再狠一点的人。此外,常见的缩略语、谐音梗等也应属于网络交际的发明。
根据以上分类标准,可以对2016—2020
年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表1:2016—2020年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分类
参与不同网络亚文化圈的青年学生天然划分为不同的网络群体,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广泛研究青年学生身上圈层属性的有无、异同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造成的影响。问卷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旨在探究受访对象对网络流行语的总体认知情况。本小组选取了
45
个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分为
9
组,同组的流行语源自相同圈层;
第二部分关注高校学生对亚文化圈层中的流行用语与网络流行语之间转化度的认识程度,进而探究网络流行语与圈层文化的关联性;
问卷第三部分则基于以庞大的亚文化群的主要组成、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高校大学生群体,探查网络流行语在话语交际中的运用同样如何反映其独特的话语表征和心理特征。
本次问卷共收回有效答卷
451
份。基于答卷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陈于后文。
其一,部分网络流行语具有“圈层化”特点,通过源自亚文化的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情况,可以大致判断一个人的圈层身份。相应地,高校大学生处在亚文化圈层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情况。对于源自亚文化的网络流行语,圈层内外成员的认知程度差异明显。例如,二次元圈的成员,不知道出自本圈层流行语含义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圈层成员。他们对这些流行语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知道含义的层面,“知其所以然”的圈内成员占比近
40%
,远高于其他圈层成员的平均水平(
14.50%
)。而其他各圈层成员,对出自二次元圈的流行语的整体认知情况差别不大,均与平均水平相近。而对于出圈程度较高的网络流行语,圈层内外的认知程度差异已经很小,不管是圈内成员还是圈外成员,大多都了解流行语的含义,并能够正常使用、进行交际。而出圈程度较低的网络流行语,在圈层内部的流行程度也相对较低,而且圈层内外成员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这些流行语具有更强的圈层性、排他性。
而相比于源自亚文化的网络流行语,各圈层成员对源自主流媒体、文化产业、社会热点的网络流行语认知程度较为一致,且普遍较高。虽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使得圈层文化迎来了“出圈”时代,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原本就在“圈外”。相比于圈层文化,它们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深远。
其二,跳出圈层内外认知差别的层面,通过问卷结果的观察圈层成员对圈内用语使用及“破圈”的了解程度和看法,我们发现,小众圈层天然的封闭性和排外性与部分圈层用语实现破圈突围之间并非绝对的矛盾对立。事实上,亚文化圈层自身的封闭性和排外性造成的信息茧房在客观上成为流行用语 “出圈”的桎梏,但在实际调查中,亚文化圈层的边界是模糊的,所谓的封闭也并非完全将外来者排斥。笔者初步分析认为,这是由于“人”是圈层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人的流动性和对自我满足的追求也决定了圈层间的交互不可避免。此外,亚文化对发展环境具有选择性,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在现实生活语境中的发展困境。亚文化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环境生根、壮大。在现实生活中,亚文化圈内的成员与其所属文化圈层进行割裂的边界意识则较为强烈,而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环境中的使用则更为亲近。网络的高速传播及迭代使网络流行语落实到现实语境时已相对滞后,也违背与语言的使用价值和交流话题的时效性。此外,源自亚文化圈的圈层用语之所以能实现“破圈”成为网络流行语,既有其本身基于语义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发挥主要作用,也由于互联网大环境对语词传播、演变的强推力和基于利益整合的产业联动,使得圈层交互不可避免。圈层自身的边界模糊,加之网络环境传播便捷性及其与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之于网络流行语的边界束缚也无法与其语用价值抗衡。但其传播深度与广度在实际交际中仍然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
其三,网络流行语的“圈层化传播”特征对其使用主体的话语体系也产生了影响。无论是在单一的文化圈层内部,还是在多个圈层碰撞交际的过程中,网络流行语既承担着着交际功能,又因文化特征而影响着自身的传播方式与机制。青年群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运用者,在习得并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文化圈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两种状态也可以初步分析出青年群体寻求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心理特征。
网络流行语存在语义情感差异,其表情达意特征同样是青年使用流行语的重要原因。通过流行语情感选择偏好可以看出,青年群体的话语体系有着突出特征:自嘲与戏谑语义使用频率高、积极向与消极向选择无明显差别等。
四、研究结论:从网络流行语看圈层文化的独立与交互
据前述问卷反映,不同文化圈层的聚合核心相对明晰,但其外延尚未显示出明确的界限。因此,圈层之间的隔膜是否存在、以何种形态存在也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 圈层间的“壁”及其可破除性
活跃于网络平台的流行语体现出“圈层化”特征,不同的亚文化圈层都有明显具备各自文化特征的“圈内用语”。由于圈内成员在使用这些“行话”时,总倾向于谨慎选择交流对象及场合,圈内用语逐渐具有了确认圈层身份的功能。
圈内用语的产生和发展,强化了圈层成员的身份认同,这种对于特性的强调,在定义自我的同时设定了他者。对圈内成员、圈外成员身份的区分,印证了圈层之间存在着无形的边界。
因此,从静态来看,圈层之间的“壁”是的确存在的,这一无形的界限进而对圈内成员产生更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成员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会在潜移默化中烙印上所在圈层的标记。另一方面,一些相对基础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标准也会被动摇。亚文化圈层内部的部分文化并非完全符合正确的、主流的价值取向。圈层间隔膜的存在,孕育了一些相对封闭和具有“特色”的价值判断,而主流文化、思政教育的介入则是指引其走向正确方向的关键。
但不可否认的是,亚文化圈层并非长期静态的、不变的;圈层间人员的流动和文化的交融会从多个层面影响圈层之间的交际与互动,圈层间的“壁”更像细胞壁,而非封闭城墙。
圈内用语的“出圈”是圈层间交互的渠道之一,来源于某一圈层的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是破“壁”的关键。对于圈内用语“出圈”这一现象,大多数圈内成员持积极态度,认为是自己圈层的一次突破和繁荣。
成员的流动也促进了不同圈层的互动,文化圈层形成之后,并非完全固定和封闭,成员无论是进入或者退出都没有绝对的规则。“入圈”、“出圈”都是极具自由选择性质的行为,如果感兴趣的话就加入,不感兴趣也随时可以退出。
由此可见,圈层间的“壁”固然存在,却也并非不可破除。圈层之间的交际与互动,为主流文化介入圈层、发挥引导作用指出了一个可尝试的方向。
(二)亚文化圈层与主流文化间的破“壁”尝试
圈层的不完全封闭性,为主流文化介入亚文化提供了可能。而主流文化也正试图“江湖事江湖了”——用圈层的方式解决圈层的问题。解读和收编网络流行语的行为,就是主流文化进行介入和引导的一种尝试。一些词可能最初只是调侃,但主流把这些词上升,引入一些正能量的例子,就有了更深入的内涵,产生了更积极的影响。相较于以往说教式地宣传,这样的介入方式更能为圈内成员所接受和认同。
在谈到官方选择部分出圈的网络流行语收录词典、主流媒体使用圈层流行词汇等行为时,圈内成员大多表现出一定的理解和包容。可见,在主流文化和圈层文化的关系上,成员们认为二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存在,只要坚持一定的底线和规则,就可以互不冲突、相安无事。部分成员表示理解主流文化借助亚文化形式进行融入和推广,并表示期待更多成功的融合范例。
除了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流文化介入、融入圈层文化的其他做法,也引发了圈层成员的讨论和评价。有反馈认为,“目前主流对部分土味文化有些矫枉过正”,“央视主办的选秀节目赛制不合理、没有吸引力”等。
综上,各圈层成员在理论上支持主流文化对圈层文化得到介入,但对现有具体的案例,却存在着不甚满意的情况。
(三) 网络流行语:高校思政教育的“切口”
主流文化进入圈层文化,不仅需要官方的努力,更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加以引导。
圈层成员之所以会被圈层塑造,是因为他们对所在圈层存在着归属和认同。成员们因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相聚在一起,构建出了一种新型的“想象的共同体”。而正如《想象的共同体》中所说,“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是民族(或民族主义)孕育并形成的天然载体。”共同的语言让人感到集体与无私。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圈层也有自己的圈内用语。圈层成员之间不知道彼此是谁,也不知道对方身在何处,但他们知道有人在说着只有“自己人”才能听懂的话语。将他们全体连结起来的,是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声音。
语言都有某种隐私性,是因为习得语言需要耗费一个人生命的相当部分时间,人生命的时限限制了人们接触其他语言。圈内用语也具有类似的排外性,对于思政工作者而言,了解每一个圈层,掌握每一个圈层的用语太过费时费力,但是如果可以巧妙运用出自圈层的网络流行语,也相当于拿到了“敲门砖”。相比于一般的圈内用语,“出圈”的网络流行语往往没有特定的使用情境,在其他圈层和日常交往中也可以正常使用。思政工作者只需要掌握这些出圈的流行语,就能够满足与学生日常沟通的需要,实现拉近距离的效果。
网络流行语固然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切口,运用得当可以带来不少便利。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
其一,正确使用,灵活使用。虽然大多数圈内成员一致认为,在交往过程中听到自己圈层的流行语会产生亲切感,但这一结果是建立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上。如果是错误使用、生硬使用,效果则可能适得其反。
其二,全面了解,把握内核。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中,不仅来源多种多样,而且含义也可能是多次引申的结果。相比于经常在网上冲浪的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接触、了解网络流行语会有一定延时,这种时差的存在可能会让表达和理解之间产生错位。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可能不止一重,从本义到引申义中的任何一步,如果存在与主流不符的价值倾向,就应该引起警惕,在小心使用的同时注意引导和扬弃。
其三,保持分寸,分清场合。亚文化、圈层文化本质上还是具有娱乐性质,诞生于圈层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也具有较强的娱乐色彩,缺乏严肃。而思政工作除了有平易近人的一面,也需要有一丝不苟的立场和态度,没有必要为了取悦受众而过分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