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市场化经济、国际体系和媒介技术等因素,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媒介体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不断扩大影响,使得其他国家的媒介制度也表现出同质化的特点。虽然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媒介体制向同质化的方向发展,但影响是有限的,自由主义媒介体系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普适,并没有导致“同质化”的后果,各国媒体仍保持了自身发展的特殊路径。
哈林和曼奇尼在《比较媒介体制》①一书中分别对北美和西欧18个国家的政治系统与媒介体制进行了比较,并且提出三种媒体和政治模式,即极化多元主义或地中海模式、民主法团主义或北欧/中欧模式、自由主义或北大西洋模式。上述三种模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仍然保持较大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全球媒介模式都在朝自由主义模式转变。自由主义模式的主导地位导致全球新闻业的转型,“20世纪新闻业发展的特点是逐渐吸收了英美的实践、风格和形式”②。而冷战后美国在全球确立的超级地位,使得这种趋同看上去更加明显。
通过研究美国对欧洲各国媒体的影响,Bourdon注意到“美国化”通常被解释为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他认为“新闻从业者在职业工作中使用美式的专业文化,能够在业界达到一定的地位”③。因此,欧洲的媒介体制也慢慢向北美自由主义模式转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媒介迎来私有化浪潮,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公共广播电视不得不与私营的商业电视台并驾齐驱,市场自由竞争开始在媒介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除欧洲外,很多后起国家的媒介体系与美国都有非常大的相同之处,或者说延续了美国商业化的媒体体系。美国商业媒体模式作为一整套文化体制在全球输出,“媒体美国化不仅是商业化的结果,而且是作为美国新闻文化的全球化”。④
除了自由主义经济在全球的发展外,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所建立的国际体系,也对媒介全球化起到重要作用。媒介的自由主义模式与美国所主导建立的世界新秩序——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最为吻合,因此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大,自由主义模式的媒介体制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全球化使得世界越来越同质化,哈林和曼奇尼也指出“由于这种同质化过程是沿着英美模式展开的,媒介系统的同质化是向自由主义模式的趋同”⑤。全球化提高了自由主义在其他国家媒介体制中的影响力。伴随着美国经济、政治制度影响的扩大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在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普及,这三个方面也成为对自由主义媒介体制的扩张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
全球市场经济与自由主义媒介体系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自由主义经济和市场在全球的扩张,在传媒领域则表现为媒介机构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媒介商业化的第一个明显表现是大众报刊的大规模发行,这一方面代表媒介机构从政党体系中脱离出来,更多地关注社会新闻;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发行可以使媒介机构从政府补贴中脱离出来。前者使得报纸作为广告媒介的价值不断提高,为媒介机构自给自足提供了制度支撑。后者的作用在于媒介机构能够独立于权力之外,在更大意义上拥有“第四权力”。然而,西方社会对于集中权力的过分警惕使得“话语权”也成为一种需要加以监督的领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界主编、所有者也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家”⑥。
媒介商业化之后,媒介机构开始作为一个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和管理。美国和西方各国政府促使其国内企业向国外拓展,企业的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媒体全球化。欧洲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电视无国界指令》,这个政策有利于传媒产业的跨国发展,同时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上世纪80年代之后,印度媒体系统更接近北大西洋国家的自由模式。2015年3月31日,印度的出版物总数就已达105443份,其中报纸14984份,出版物总发行量超过5亿份。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在冷战后期更加依靠经济政策来实现其价值输出。冷战以美国在经济上的胜利而结束,世界各国对美国的经济制度更加认可。“开放”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途径,而这种开放意味着实施自由的经济政策,由市场主导经济的发展。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对于政治体制、媒介体制都有着一定的决定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传媒机构的自由化。媒体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与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最重要的过程就是跨国公司手中的权力集中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全球媒体系统的放松管制。虽然媒体系统主要是全国性的,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拥有相当经济和文化力量的大型集团的控制。同样,媒体市场的发展也表现出文化流动的不平衡。全球媒体公司(如时代华纳、迪士尼等)的所有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一些发达工业国家手中。由于这些国家仍主导着文化产业,也主宰着世界各地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因此,媒介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其实是文化的持续商业化。
国际体系的建立及其对媒介体制多样化的影响
美国的政治全球化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建立,这主要表现为联合国的建立。冷战期间,美苏各自寻找自己的政治联盟,这段时间是美国向外输出自由主义政治模式的快速发展期,主要有两个根源的社会思想共识⑦:一是美国自认为受上帝之托,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二是在许多美国人眼中,美国的政体“完美无缺”,是其他国家理应效仿的模式。
第一种“救世主”的思想倾向,与早期移民的宗教观点密切相关。新教徒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本身带着“使命感”来承担世界责任。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后,国家被视为代表整体利益,是安全和发展的主权实体,除了依靠内部的自身条件外,对外关系同样重要。美国文化中这种根深蒂固的使命观自然会体现在国家外交上,这解释了美国对其他人民的“救世主”态度。当美国开始处理与自己政体不同的国家关系时,这种价值观必然会在其外交政策中体现出来,要求其他国家接受美国式的民主体制便成为其中一个主要内容。约根·莫勒在其《第三波民主化:在数量的背后》中,用类型学分析了1972~2012年间世界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⑧,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民主国家的数量出现了显著增长,这个时间段也是美国主导全球化的高潮时期。
美国向外的意识形态输出也包含着媒介体制的同化作用,新闻也属于“政治性”专业。“言论自由”是自由主义媒介体制的重要一部分,更是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二战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主导了一些国际体系的建立,例如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联合国的人权公约让言论自由成为各国遵守的重要原则。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一方面加速了成员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另一方面也使得成员国的媒体市场化,接受自由主义媒体体系的运行规则。
技术对媒介体制同质化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媒介体制向自由主义模式靠拢。马歇尔·麦克卢汉最早强调印刷机的发明影响了文化和社会的许多方面,使得社会实践易于向每一个工业普及的国家扩散⑨。这也是技术带给媒介的变化,每一种技术革新最终都会导致个人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大范围改造,人们倾向于采取与新技术相关联的传播过程,这种影响经常跨越不同的社会语境而产生共同的社会实践。这是早期技术对于媒介体制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不仅加速了资本、物质等流动,也为知识价值的传播,思想观念的交流、交融、交锋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加深了人们对自身、他人、共同体以及整个人类的认识,带来认识和观念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目前全球化区别于以往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正因如此,技术因素在美国自由主义媒介体制的扩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全球互联网的建立使得国际通讯机构得以跨越国界而存在。互联网相比于传统纸质媒介更拥有“自由”的特质,“公民新闻”概念也是得益于新媒体的出现,这种技术的作用超越政治和经济体制而直接作用于传媒体制。比起对政治和经济的回避,技术更容易为其他国家所接受。据2010年BBC在全球26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78%的成人互联网用户认为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表达自由。⑩在哈林和曼奇尼划分媒介体制的几个因素——媒介市场、政治平行性、专业化和国家角色中,技术都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技术的发展也对美国政治和经济理论的对外输出提供了便利,使得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融合更加便利,从这方面说,技术是“地球村”得以实现的支撑。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之后,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庞大的中产阶级应运而生,已成为决定政党命运的中坚力量,这使得世界政党纷纷“趋向生活化”。
媒介同质化及其受到的挑战
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自由主义媒介体系在全球的影响力,特别是美国的媒体向全世界各地派驻的记者,也在无形中传播着美国的新闻文化。哈林和哈曼奇尼将这种过程称为“同质化”,并从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外生力量主要是美国化和全球新闻文化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成为主导性的政治和经济强国,其影响力明显加强了。内生力量主要来自各国政治体制的政治历史、结构和文化中。市场经济、国际体系和新技术扩散起着重要作用。同质化的概念与全球化联系密切,全球化让各地区的文化趋同成为可能。但全球化到底使得世界更加同质化还是更加多元化?目前有三种理论来解释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融合 :第一是聚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全球化损害了文化的多元性”,由于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是不对称的,“使得世界文化更加同质与西方价值”。第二种是极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全球的文化冲击中,催生出了新的文化,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三种是融合理论,该理论是上述两种理论的中和,认为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既有同质化的表现,同时也表现出了差异。
比较媒介体制的研究变化也与此相似,自2004年《比较媒介体制》出版之后,陆续有一些研究对此提出疑问。美国式的新闻业的“专业模式”并非适用所有国家。例如希腊新闻学没有采用英美专业模式,尽管全球媒体系统有相似之处,因为“媒体系统和实践之间的相似性并不能超越媒体人的差异”。此外,新闻界可能在形式和报道方式上经历一个同质化的过程,但内容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可见,尽管他们同意媒体系统受到同质化的影响,但是并不认为媒介体制完全受美国自由主义模式掌控。
比较美国和瑞士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马丁认为:“美国化的概念对于可以观察到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太简单和太狭窄的解释”。丹尼拉斯代伯姆克对美国和瑞典媒体对战争报道的比较研究,也没有把两国媒体的相似性看作是美国化的趋势。至于全球化过程中媒介体制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似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通讯机构成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而且多数基本上赞同强调以准确性、公正性和平衡性为特征的“西方新闻采访意识形态”,国际新闻机构可以在同质化过程中扮演主动角色。
克里斯亚从经济结构和管理理念对罗马尼亚的体制进行梳理,其变迁路径成为媒介体制同质化的反例。罗马尼亚的报刊在斯大林主义模式衰落之后的两三年里几乎拥有无限的言论自由,“大众报纸大量发行,从报刊形式、报道风格、内容和平面设计都是模仿美国”。自由主义模式仅仅是过渡时期的一个特征,“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情况出现了变化,英美对罗马尼亚新闻事业的影响被欧洲的影响所取代,罗马尼亚的编辑和记者开始更加强调意见,而不是以新闻为主”。罗马尼亚的新闻机构对政治也很感兴趣,因为新闻媒体被精英商人和政治家控制,他们利用这些新闻媒介改善公众形象,吸引选民。法国的媒介体制也倾向于抵制自由主义模式的影响,法国社会问题的报道与美国的有所不同。英国的媒体制度也表现出了对自由主义模式的背离。哈林和哈曼奇尼也承认,美国是自由主义制度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属于同一媒介体制的英国更倾向于保守主义。
穆什塔克和拜格研究了印度的媒介制度。他们的研究表明印度的媒体和政治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印度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客家主义”和“两极分化”,前者指存在强权的特点,后者指印度存在多元化的政治理念。媒体的商业化使得新闻工作者和媒体机构的专业精神不高,其媒介体制表现出极化多元主义、民主法团主义和自由主义三种媒介体制的交融的特点。
总之,自由主义媒体模式对新闻实践的各个领域有着强烈的影响,但胜利的假设是值得商榷的。尽管它们有相似之处,但全世界的媒体系统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和经济特点。具有弹性,富有想象力和足智多谋的各类媒体系统可以通过选择、适应或驯养西方元素来适应自己的地方特点,并利用英美的影响力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从而提升抵制同质化倾向的能力。
结 语
哈林和曼奇尼对于自由主义媒介体系在全球扩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本文结合全球化过程、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技术扩散等因素,分析了媒介体制趋同的原因,以及自由主义媒介体制的扩展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对媒介体制的“同质化”现象提出质疑。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仍然能够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体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同样,其他国家的媒介体制不是完全接受自由主义模式,甚至对于自由主义模式有抵制的倾向。总之,全球化促进了媒介体制的融合,但这种融合效果是有限的,并没有出现“同质化”“收敛于自由主义媒介体制”的后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研究》(17AXW001)研究成果。
(作者吴璟薇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王一波系该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陈利云
注释:
①丹尼尔·C·哈林、保罗·曼奇尼著,展江、陈娟译:《比较媒介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Thussu, D. & Freedman, D.:War and the Media.
Reporting Conflict, 24/7,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117-133。
③④丹尼尔·C·哈林、保罗·曼奇尼著,展江、陈娟译:《比较媒介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2~33页。
⑥王晓德:《文化全球“美国化”的内涵及其实质》,《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第24~27页。
⑦约根·莫勒、斯文德-埃里克·斯坎宁、杜欢:《第三波民主化:在数量的背后》,《比较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1期,第244~259页。
⑧爱德华·舒尔曼、诺莫·乔姆斯基著,邵红松译,《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⑨BBC: Four in Five Regard Internet Access as a
Fundamental Right, retrieved, 15.12.2018, from http://news.bbc.co.uk/2/shared/bsp/hi/pdfs/
08_03_10_BBC_internet_poll.pdf
⑩赵润森:《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今传媒》2016年第4期,第50~51页。
孙景峰、王淑姣:《后冷战时代世界政党意识形态的嬗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5期。
Papathanassopoulos, S. (2001). Media Commercialization and
Journalism in Greec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4), 505–521.
Uribe, R., & Gunter, B. (2004). Research Note: The Tabloidization
of British Tabloid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3), 387–402.
Luginbühl, M.(2009):Closeness and distance: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to the audience in the American TV news show
“CBS Evening News” and the Swiss “Tagesschau”.Languages
in Contrast, 9(1), 124–143.
Dimitrova, D. V., & Str?mb?ck, J. (2005). Mission Accomplished?
Framing of the Iraq War in the Elite Newspapers in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Gazette (Leiden, Netherlands), 67(5), 399–417.
Miroiu, C. (2015):The Triumph of the Liberal Media Model?
Th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umanistic Studies, 3(5), 60.
丹尼尔·C·哈林、保罗·曼奇尼著,展江、陈娟译:《比较媒介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6页。
同上,第250~252页。
借助市场化经济、国际体系和媒介技术等因素,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媒介体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不断扩大影响,使得其他国家的媒介制度也表现出同质化的特点。虽然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媒介体制向同质化的方向发展,但影响是有限的,自由主义媒介体系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普适,并没有导致“同质化”的后果,各国媒体仍保持了自身发展的特殊路径。
哈林和曼奇尼在《比较媒介体制》①一书中分别对北美和西欧18个国家的政治系统与媒介体制进行了比较,并且提出三种媒体和政治模式,即极化多元主义或地中海模式、民主法团主义或北欧/中欧模式、自由主义或北大西洋模式。上述三种模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仍然保持较大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全球媒介模式都在朝自由主义模式转变。自由主义模式的主导地位导致全球新闻业的转型,“20世纪新闻业发展的特点是逐渐吸收了英美的实践、风格和形式”②。而冷战后美国在全球确立的超级地位,使得这种趋同看上去更加明显。
通过研究美国对欧洲各国媒体的影响,Bourdon注意到“美国化”通常被解释为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他认为“新闻从业者在职业工作中使用美式的专业文化,能够在业界达到一定的地位”③。因此,欧洲的媒介体制也慢慢向北美自由主义模式转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媒介迎来私有化浪潮,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公共广播电视不得不与私营的商业电视台并驾齐驱,市场自由竞争开始在媒介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除欧洲外,很多后起国家的媒介体系与美国都有非常大的相同之处,或者说延续了美国商业化的媒体体系。美国商业媒体模式作为一整套文化体制在全球输出,“媒体美国化不仅是商业化的结果,而且是作为美国新闻文化的全球化”。④
除了自由主义经济在全球的发展外,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所建立的国际体系,也对媒介全球化起到重要作用。媒介的自由主义模式与美国所主导建立的世界新秩序——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最为吻合,因此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大,自由主义模式的媒介体制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全球化使得世界越来越同质化,哈林和曼奇尼也指出“由于这种同质化过程是沿着英美模式展开的,媒介系统的同质化是向自由主义模式的趋同”⑤。全球化提高了自由主义在其他国家媒介体制中的影响力。伴随着美国经济、政治制度影响的扩大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在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普及,这三个方面也成为对自由主义媒介体制的扩张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
全球市场经济与自由主义媒介体系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自由主义经济和市场在全球的扩张,在传媒领域则表现为媒介机构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媒介商业化的第一个明显表现是大众报刊的大规模发行,这一方面代表媒介机构从政党体系中脱离出来,更多地关注社会新闻;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发行可以使媒介机构从政府补贴中脱离出来。前者使得报纸作为广告媒介的价值不断提高,为媒介机构自给自足提供了制度支撑。后者的作用在于媒介机构能够独立于权力之外,在更大意义上拥有“第四权力”。然而,西方社会对于集中权力的过分警惕使得“话语权”也成为一种需要加以监督的领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界主编、所有者也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家”⑥。
媒介商业化之后,媒介机构开始作为一个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和管理。美国和西方各国政府促使其国内企业向国外拓展,企业的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媒体全球化。欧洲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电视无国界指令》,这个政策有利于传媒产业的跨国发展,同时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上世纪80年代之后,印度媒体系统更接近北大西洋国家的自由模式。2015年3月31日,印度的出版物总数就已达105443份,其中报纸14984份,出版物总发行量超过5亿份。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在冷战后期更加依靠经济政策来实现其价值输出。冷战以美国在经济上的胜利而结束,世界各国对美国的经济制度更加认可。“开放”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途径,而这种开放意味着实施自由的经济政策,由市场主导经济的发展。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对于政治体制、媒介体制都有着一定的决定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传媒机构的自由化。媒体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与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最重要的过程就是跨国公司手中的权力集中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全球媒体系统的放松管制。虽然媒体系统主要是全国性的,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拥有相当经济和文化力量的大型集团的控制。同样,媒体市场的发展也表现出文化流动的不平衡。全球媒体公司(如时代华纳、迪士尼等)的所有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一些发达工业国家手中。由于这些国家仍主导着文化产业,也主宰着世界各地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因此,媒介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其实是文化的持续商业化。
国际体系的建立及其对媒介体制多样化的影响
美国的政治全球化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建立,这主要表现为联合国的建立。冷战期间,美苏各自寻找自己的政治联盟,这段时间是美国向外输出自由主义政治模式的快速发展期,主要有两个根源的社会思想共识⑦:一是美国自认为受上帝之托,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二是在许多美国人眼中,美国的政体“完美无缺”,是其他国家理应效仿的模式。
第一种“救世主”的思想倾向,与早期移民的宗教观点密切相关。新教徒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本身带着“使命感”来承担世界责任。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后,国家被视为代表整体利益,是安全和发展的主权实体,除了依靠内部的自身条件外,对外关系同样重要。美国文化中这种根深蒂固的使命观自然会体现在国家外交上,这解释了美国对其他人民的“救世主”态度。当美国开始处理与自己政体不同的国家关系时,这种价值观必然会在其外交政策中体现出来,要求其他国家接受美国式的民主体制便成为其中一个主要内容。约根·莫勒在其《第三波民主化:在数量的背后》中,用类型学分析了1972~2012年间世界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⑧,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民主国家的数量出现了显著增长,这个时间段也是美国主导全球化的高潮时期。
美国向外的意识形态输出也包含着媒介体制的同化作用,新闻也属于“政治性”专业。“言论自由”是自由主义媒介体制的重要一部分,更是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二战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主导了一些国际体系的建立,例如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联合国的人权公约让言论自由成为各国遵守的重要原则。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一方面加速了成员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另一方面也使得成员国的媒体市场化,接受自由主义媒体体系的运行规则。
技术对媒介体制同质化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媒介体制向自由主义模式靠拢。马歇尔·麦克卢汉最早强调印刷机的发明影响了文化和社会的许多方面,使得社会实践易于向每一个工业普及的国家扩散⑨。这也是技术带给媒介的变化,每一种技术革新最终都会导致个人和社会公共机构的大范围改造,人们倾向于采取与新技术相关联的传播过程,这种影响经常跨越不同的社会语境而产生共同的社会实践。这是早期技术对于媒介体制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不仅加速了资本、物质等流动,也为知识价值的传播,思想观念的交流、交融、交锋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加深了人们对自身、他人、共同体以及整个人类的认识,带来认识和观念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目前全球化区别于以往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正因如此,技术因素在美国自由主义媒介体制的扩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全球互联网的建立使得国际通讯机构得以跨越国界而存在。互联网相比于传统纸质媒介更拥有“自由”的特质,“公民新闻”概念也是得益于新媒体的出现,这种技术的作用超越政治和经济体制而直接作用于传媒体制。比起对政治和经济的回避,技术更容易为其他国家所接受。据2010年BBC在全球26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78%的成人互联网用户认为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表达自由。⑩在哈林和曼奇尼划分媒介体制的几个因素——媒介市场、政治平行性、专业化和国家角色中,技术都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技术的发展也对美国政治和经济理论的对外输出提供了便利,使得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融合更加便利,从这方面说,技术是“地球村”得以实现的支撑。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之后,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庞大的中产阶级应运而生,已成为决定政党命运的中坚力量,这使得世界政党纷纷“趋向生活化”。
媒介同质化及其受到的挑战
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自由主义媒介体系在全球的影响力,特别是美国的媒体向全世界各地派驻的记者,也在无形中传播着美国的新闻文化。哈林和哈曼奇尼将这种过程称为“同质化”,并从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外生力量主要是美国化和全球新闻文化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成为主导性的政治和经济强国,其影响力明显加强了。内生力量主要来自各国政治体制的政治历史、结构和文化中。市场经济、国际体系和新技术扩散起着重要作用。同质化的概念与全球化联系密切,全球化让各地区的文化趋同成为可能。但全球化到底使得世界更加同质化还是更加多元化?目前有三种理论来解释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融合 :第一是聚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全球化损害了文化的多元性”,由于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是不对称的,“使得世界文化更加同质与西方价值”。第二种是极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全球的文化冲击中,催生出了新的文化,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三种是融合理论,该理论是上述两种理论的中和,认为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既有同质化的表现,同时也表现出了差异。
比较媒介体制的研究变化也与此相似,自2004年《比较媒介体制》出版之后,陆续有一些研究对此提出疑问。美国式的新闻业的“专业模式”并非适用所有国家。例如希腊新闻学没有采用英美专业模式,尽管全球媒体系统有相似之处,因为“媒体系统和实践之间的相似性并不能超越媒体人的差异”。此外,新闻界可能在形式和报道方式上经历一个同质化的过程,但内容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可见,尽管他们同意媒体系统受到同质化的影响,但是并不认为媒介体制完全受美国自由主义模式掌控。
比较美国和瑞士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马丁认为:“美国化的概念对于可以观察到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太简单和太狭窄的解释”。丹尼拉斯代伯姆克对美国和瑞典媒体对战争报道的比较研究,也没有把两国媒体的相似性看作是美国化的趋势。至于全球化过程中媒介体制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似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通讯机构成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而且多数基本上赞同强调以准确性、公正性和平衡性为特征的“西方新闻采访意识形态”,国际新闻机构可以在同质化过程中扮演主动角色。
克里斯亚从经济结构和管理理念对罗马尼亚的体制进行梳理,其变迁路径成为媒介体制同质化的反例。罗马尼亚的报刊在斯大林主义模式衰落之后的两三年里几乎拥有无限的言论自由,“大众报纸大量发行,从报刊形式、报道风格、内容和平面设计都是模仿美国”。自由主义模式仅仅是过渡时期的一个特征,“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情况出现了变化,英美对罗马尼亚新闻事业的影响被欧洲的影响所取代,罗马尼亚的编辑和记者开始更加强调意见,而不是以新闻为主”。罗马尼亚的新闻机构对政治也很感兴趣,因为新闻媒体被精英商人和政治家控制,他们利用这些新闻媒介改善公众形象,吸引选民。法国的媒介体制也倾向于抵制自由主义模式的影响,法国社会问题的报道与美国的有所不同。英国的媒体制度也表现出了对自由主义模式的背离。哈林和哈曼奇尼也承认,美国是自由主义制度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属于同一媒介体制的英国更倾向于保守主义。
穆什塔克和拜格研究了印度的媒介制度。他们的研究表明印度的媒体和政治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印度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客家主义”和“两极分化”,前者指存在强权的特点,后者指印度存在多元化的政治理念。媒体的商业化使得新闻工作者和媒体机构的专业精神不高,其媒介体制表现出极化多元主义、民主法团主义和自由主义三种媒介体制的交融的特点。
总之,自由主义媒体模式对新闻实践的各个领域有着强烈的影响,但胜利的假设是值得商榷的。尽管它们有相似之处,但全世界的媒体系统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和经济特点。具有弹性,富有想象力和足智多谋的各类媒体系统可以通过选择、适应或驯养西方元素来适应自己的地方特点,并利用英美的影响力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从而提升抵制同质化倾向的能力。
结 语
哈林和曼奇尼对于自由主义媒介体系在全球扩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本文结合全球化过程、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技术扩散等因素,分析了媒介体制趋同的原因,以及自由主义媒介体制的扩展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对媒介体制的“同质化”现象提出质疑。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仍然能够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体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同样,其他国家的媒介体制不是完全接受自由主义模式,甚至对于自由主义模式有抵制的倾向。总之,全球化促进了媒介体制的融合,但这种融合效果是有限的,并没有出现“同质化”“收敛于自由主义媒介体制”的后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研究》(17AXW001)研究成果。
(作者吴璟薇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王一波系该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陈利云
注释:
①丹尼尔·C·哈林、保罗·曼奇尼著,展江、陈娟译:《比较媒介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Thussu, D. & Freedman, D.:War and the Media.
Reporting Conflict, 24/7,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117-133。
③④丹尼尔·C·哈林、保罗·曼奇尼著,展江、陈娟译:《比较媒介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2~33页。
⑥王晓德:《文化全球“美国化”的内涵及其实质》,《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第24~27页。
⑦约根·莫勒、斯文德-埃里克·斯坎宁、杜欢:《第三波民主化:在数量的背后》,《比较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1期,第244~259页。
⑧爱德华·舒尔曼、诺莫·乔姆斯基著,邵红松译,《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⑨BBC: Four in Five Regard Internet Access as a
Fundamental Right, retrieved, 15.12.2018, from http://news.bbc.co.uk/2/shared/bsp/hi/pdfs/
08_03_10_BBC_internet_poll.pdf
⑩赵润森:《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今传媒》2016年第4期,第50~51页。
孙景峰、王淑姣:《后冷战时代世界政党意识形态的嬗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5期。
Papathanassopoulos, S. (2001). Media Commercialization and
Journalism in Greec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6(4), 505–521.
Uribe, R., & Gunter, B. (2004). Research Note: The Tabloidization
of British Tabloid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3), 387–402.
Luginbühl, M.(2009):Closeness and distance: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to the audience in the American TV news show
“CBS Evening News” and the Swiss “Tagesschau”.Languages
in Contrast, 9(1), 124–143.
Dimitrova, D. V., & Str?mb?ck, J. (2005). Mission Accomplished?
Framing of the Iraq War in the Elite Newspapers in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Gazette (Leiden, Netherlands), 67(5), 399–417.
Miroiu, C. (2015):The Triumph of the Liberal Media Model?
Th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umanistic Studies, 3(5), 60.
丹尼尔·C·哈林、保罗·曼奇尼著,展江、陈娟译:《比较媒介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6页。
同上,第250~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