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义乌迎来首个“市场开放纪念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品牌出海全球发布仪式同步举办。在活动现场,义乌小商品城平台海外站、海外分市场、海外仓等五个出海项目顺利签约。随着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不少商家积极着手拓展海外业务。
数字化建设加快
自开市以来,义乌小商品城不断升级采购方式,迭代贸易模式,已发展成为汇集26个大类、210多万种商品,辐射233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市场,带动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发展。每年到此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6万人次,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多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
伴随传统业务提效、市场景气恢复、数字化建设加快,小商品城业绩喜人。2023年半年报显示,1-6月小商品城实现营业总收入51.61亿元,同比增长22.68%;归母净利润为19.98亿元,同比增长63.50%。其中,国际商贸城二区东新能源产品市场贡献较大。
今年上半年,国际商贸城二区东新能源产品市场正式营业,已集聚260余户经营主体。2023年以来,国际商贸城二区东新能源产品市场新增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一、二层新增商位490余间,线下市场进一步扩容。
上半年,小商品城数字贸易生态持续完善。公司以国际商贸城二区东新能源产品市场为试点,打造数字市场样板,完成万兆网络、AI互动屏、数字虚拟人等数字新基建,实现市场导航、AI客流统计等功能。同时,全球数贸中心建设全面动工,传统市场数字化改造稳步推进。
在此基础上,“市场开放纪念日”将进一步把义乌小商品城向世界传递,推动小商品城品牌出海。
全产业链优势彰显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来自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地的采购商络绎不绝。在国际商贸城玩具销售区,不少玩偶类玩具“精通”多国语言,有些甚至还能唱阿拉伯民歌。
随着企业出海地域结构的调整,品牌出海战略需求也在转变。
小商品城表示,中国企业出海业务正从传统欧美等成熟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周边市场,逐步扩展到中东、非洲等新兴区域,并成为企业出海的热点。出口至中东、非洲等地的商品呈现多样化特点,彰显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和极致性价比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零售和电商市场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出海前景广阔。过去30年积累的经验和产能,可以与中东、非洲等地需求完美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倡议降低贸易壁垒,带来运输和交易成本下降。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义乌受益明显。小商品城表示,本次发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品牌出海战略,正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巩固我国日用消费品供应链在全球贸易中优势地位的生动案例。
多举措推动品牌出海
近年来,小商品城持续搭建海外分市场、海外仓、海外站、海外展厅,统一名称、标识、标准以及服务,打造品牌出海战略,推动小商品触达更大市场。
一位店主向记者形象地描述了义乌的国际知名度:“在国外做生意,提到浙江或者杭州外国人不一定知道,但是义乌大家都很熟。”
去年6月,在迪拜杰贝阿里自由贸易区,占地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6亿元,有效辐射中东、北非、欧洲等地近10亿人口消费市场的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式投入运行。该市场距马克图姆机场及中东地区大型港口杰贝阿里港仅15分钟车程。此前,义乌小商品城通过自建或加盟的方式,在美国、西班牙、比利时、德国等地布局了140余家海外仓。
国际商贸城二区一家化妆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家品牌在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有四家店铺。2020年开始拓展海外仓后,每年的税费从30万元人民币降低到13万元人民币,物流也实现了降本增效。同样做化妆品生意的蔡先生表示,自己在迪拜已有代理商,因为看到海外仓带来的实际利好,目前在考虑新增海外仓。
义乌小商品城抢抓跨境电商新机遇,加速向数字化转型,向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商转变。2020年,义乌小商品城正式推出线上交易平台Chinagoods,上线中文、英文、阿拉伯语等多语种网站,并开通西班牙站、迪拜站等功能。
小商品城2023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Chinagoods平台新增注册采购商30.5万人,累计达360.5万人。Chinagoods平台今年上半年商品交易总额(GMV)320亿元,同比增长210.83%。
小商品城自有支付品牌“义支付Yiwu Pay”,已实现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客户1.5万余户,跨境清算资金超人民币10亿元。
依托海外站点资源,义乌小商品城在捷克、卢旺达、贝宁、日本、西班牙等15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带你到中国”展厅。谈及进一步推动品牌出海,不少商家表示,海外办展确实是吸引采购商、打造知名度的有效手段,海外展将是未来一项重点工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放大 缩小 默认
(责任编辑:谭梦桐)
免责声明:
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2081166
传真:0086-10-82081900
邮箱:finance@china.org.cn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友情链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号
京ICP证 040089号-1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外宣服务与广告服务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828271
举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