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广州市海珠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年1月25日在广州市海珠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广州市海珠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满红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我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认真执行区第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二次创业”的姿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在全市率先成立“1+N”经济运行协调工作专班,全面推进12个经济重点领域工作,抓平台壮产业、强科技谋创新、兴文旅促消费、优服务重发展,推动49项重点工作、245个具体任务落细落实,全区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20.1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8.6%,增速排名全市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27.9%)、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28.4%)、住宿餐饮业营收(45.7%)、商品房销售面积(43.1%)等优势指标均实现双位数快速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97亿元,可比增长9.1%。高质量完成“五经普”清查阶段工作,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家底。

项目推进扎实有力。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5.97亿元,增长12.1%。58个市“攻城拔寨”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9.1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7.4%,其中,产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2.47亿元,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49亿元,社会民生项目完成投资14.51亿元,城市更新项目完成投资58.68亿元。广州国际媒体港东塔楼项目一期工程、中盈广场、中南钢铁总部大楼、爱帛琶洲总部大楼、江南文商综合体等15个项目新动工建设,欢聚大厦、粤科金融、粤传媒等5个项目竣工投产。获批专项债项目(包)11个,下达资金11.33亿元,有效保障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长。

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印发广州塔—琶洲商圈专项规划,以“一区一带双核”整体布局打造世界级地标商圈,广州塔南广场、琶洲汇基本完成招商,万豪等高端酒店签约入驻,引入各类首店、旗舰店26家。一线城市首家京东超级Mall落地,广交会展馆四期会议中心投入使用,全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超140万平方米,万达广场获省商务厅颁发“绿色商场”称号。全年举办“海珠之约”、夜间消费节、第三届直播节海珠专场等各类消费活动超20场,发放汽车、电器等消费券超2000万元,有效激发消费活力,推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8.38亿元,增长4.1%。精心策划“千年花洲·欣欣海珠”2024年味活动,创新打造春节经济海珠特色品牌。重点企业唯品会、探途网络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市场及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格局加速形成,全年新登记商事主体2.19万户,增长20.2%,新增“四上”企业532家、“个转企”4763户。本土企业药师帮挂牌上市,全区累计上市企业11家、专精特新企业17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8家、未来独角兽企业22家,总量全市前三。创新发展动能稳步提升,区域研发投入经费增长13.4%,研发强度达3.34%,排名全市前列。发挥琶洲实验室引领、在地科研机构支撑、企业主体自主创新作用,推动百度、广东联通等龙头企业与琶洲实验室打造研发中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举办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峰会等招商活动23场,落地项目170个,协议达产营收929.14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5个。

(二)重大产业平台引擎功能持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数字经济 核心竞争力不断夯实。 高规格举办第二届广州·琶洲算法大赛,吸引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3307支名企名校队伍参赛,已成为国内算法领域顶尖赛事,推动微软前首席技术官创业项目AI4C、百度ARM云全国总部及其蜂巢服务器生产基地等24个项目落地。琶洲试验区依托“链主”企业奇安信打造本土数据安全产业标杆区,获国家部委认定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打造环湿地创“芯”价值圈,芯谷科技等一批芯片设计企业落地;加强载体储备,将华新科创岛D区打造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创“芯”园区。与广州电信合作共建智算中心,加速构筑算力新基建。腾讯、头条等四大平台企业营收增长37.5%,带动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28.4%。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实现营收1215.60亿元,增长23.5%。

工业“回城”卓有成效。 构建具有海珠特色的都市工业发展体系,实施企业培优培强行动,推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7.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培育打造纺织服装时尚、生物医药大健康、智能终端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新集群,招投并举推动纱纤亿、超境汽车、官栈健康等15个都市工业项目落地。强化数字赋能,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制衣企业升规培育行动,20家企业纳入重点企业培育库,推动全年规上服装制造业产值增长32.9%。以旧厂更新、园区改造等方式,推动工业“上楼入园”,打造海尚明珠智慧园等特色园区。

产业互联网品牌打响。 举办琶洲产业互联网峰会,发布胡润“中国产业互联网30强”榜单,打造全国产业互联网高地。大力推动生产制造侧、供应流通侧、消费侧反向产业互联网多元化发展,形成集群化、特色化、平台化发展生态。培育树根互联、致景科技、药师帮等6家亿元级平台企业,头部产业互联网企业数量居全国百强区第一。选取T.I.T创意园、保利发展广场、时代方洲、TCL大厦打造产业互联网特色园区(楼宇),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广东粤桨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等8家企业和平台入选市首批“四化”赋能重点平台名单。

会展文旅强势复苏。 全年举办展会285场,增长2.4倍,较2019年同期增长17.3%;展览面积1071万平方米,增长2.5倍,较2019年同期增长2.7%,全面赶超疫情前水平。成功举办第133、134届广交会及国际汽车展览会、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国庆中秋期间,我区13家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1.56万人次,其中广州塔接待登塔游客9.37万人次、增长1.2倍,带动全区住宿餐饮业营收增长45.7%。推出会展、数字文旅等“链主合伙人”,建立行业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充分激发行业“乘数效应”,全年会展业、旅行社和广告业分别增长156.5%、86.2%、23.0%。举办国际游戏开发者大会,大湾区首个游戏主题产业园区投入运营,全区游戏行业实现营收99.39亿元,增长14.3%。

推动未来产业赛道提速 加快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力。成立海珠区元宇宙产业联盟,搭建元宇宙产业架构,亮风台AR轨道交通数智化平台项目入选工信部等五部委评选的2023年度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变革,琶洲“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基地”正式揭牌,联合百度文心一言推出海珠政务云脑大模型,全年落地大模型行业应用6个,唯品会电子商务大模型作为全区首个自研大模型成功备案。加速脑机智能科研成果转化,琶洲实验室AI戒毒技术、智慧病房、毫米波智能芯片等多项科研成果已实现落地应用。

(三)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试点推进线上竞价交易模式和联社交易提级管理,属地街道“飞地”治理机制入选省委改革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上线国内首个数据经纪人微平台“数易找”及数据经纪人撮合交易定价器,启动编制国内首个《数据经纪人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团体标准》。我区小微企业劳动关系事务托管平台建设经验被纳入国家区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方案。创新开展信用工作,获评2023年广州市信用建设成果观摩活动先进单位。国资国企加速发展,资产总额达130亿元,成功竞得琶洲2个地块,推动土地收储、地产开发、城市更新、产业园区运营、村级工业园升级等59个项目建设。

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打造。 深化营商环境6.0改革,围绕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要素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打造一流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等方面提出39项改革任务。推出“海珠合伙人”助企服务模式,累计为4628家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培育从“给政策”“给优惠”向“拓市场”“找订单”转变,全年走访服务企业(项目)3.07万家次,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成立政企沟通服务中心,实施“新时代海商”培养工程,让“新海商”成为推动海珠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建立琶洲法律服务集聚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组建全市首个区级街道商会法律服务团,为民营企业提供多维度、精准化的法律服务。“以租代建”盘活闲置直管房,打造高品质人才安居公寓,解决高端人才住房需求。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 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高位构建指挥和工作推进体系,成立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建立103项年度任务和18项“一街一策”任务清单并实施销号管理,制定年度重大突破性抓手清单、重点改革事项清单、重点典型培育清单等。深挖特色典型,打造首批1个典型街和10个典型社区(联社),引导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街道、社区(联社)瞄准先进标杆,探索实践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与清远市清新区及梅州市大埔县、丰顺县三地开展对口帮扶,在工美港建设“反向飞地”示范园区,实现良好开局。

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 两届广交会共吸引32.7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线下出口成交439.9亿美元,呈恢复性增长态势,第134届广交会参展企业数增至2.9万家,创历史新高。成功举办华侨华人交流合作大会。SmartHK 2023“推动高质量发展·香港论坛”“2023澳门·广州缤纷产品展”等港澳展会在琶洲顺利举行,促进两地经贸高水平合作和高质量发展。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开通运营,大湾区畅行更加便捷。持续开展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加强社保“跨境办”服务能力,累计27所学校与32所港澳地区学校缔结姊妹学校。湾区民族手工艺术中心成立,全省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乡村振兴产业协作基地落户。

(四)城区品质优化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重大发展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琶洲试验区蓬勃发展。 荣登福布斯“中国中央商务区竞争力10强”,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十佳,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式揭牌。琶洲西区41个重点产业项目中,TCL、小米等20个项目已投产运营,科大讯飞、腾讯等11个项目已封顶;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东区(国际超级总部)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启动。 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破旧立新。 举办中大纺织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着力打造世界级纺织时尚商圈,康鹭片区城中村综合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红棉中大门“科产商文旅”融合的时尚生态港升级改造项目完工。海珠湿地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焕新升级。 举办文商旅融合大会,发布数智文创“一平台两支撑”措施,签约14个重大文商旅项目。江南文商旅融合圈获评第四批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碧水瑶溪牌坊全新亮相;二期工程3个路段、29个节点改造全面铺开,通过环境整治、载体盘活、项目导入等方式提升环境品质和经济活力。

区域规划建设全面提速。 高标准编制海珠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环海珠湿地价值圈、珠江沿岸地区、江南文商旅融合圈等重点片区规划,强化高水平规划引领。加快土地要素供给,完成639.4亩土地实物储备、19宗土地供应、11宗地块挂牌出让。成立广州新中轴海珠片区城市更新指挥部,强化统筹管理,规范高效开展片区做地工作。推动地铁10、11、12号线、穗莞深琶洲支线、广佛环线5条轨道交通及海珠湾隧道、鱼珠隧道、会展西路过江隧道建设。环岛路贯通石岗路—大干围段、大干围—南洲路段。完善琶洲西区市政道路设施,畅通区域内交通微循环。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一期)建成通车,仑头路道路升级改造工程竣工验收。

城区品貌不断完善。 推进14个老旧小区改造,完善消防设施1295个,改造疏通雨水和排污管网11.4千米、文化休闲和体育健身场地6154平方米。维修车行道沥青11.3万平方米、人行道砖13.3万平方米,城区环境焕发新颜。新增社区公园、口袋公园6个,实现城区增绿7.5万平方米。全区绿道增至184公里、碧道增至93.6公里,实现互联互通。常态化开展街容秩序集中整治、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环境卫生大扫除等联合行动。合流渠箱清污分流项目总体进度达99.68%。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投放点改造,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6.89%。在全市率先开发违建巡查处置监管系统,累计拆违197.6万平方米。

绿美海珠建设持续深入。 精准实施绿美海珠“一示范、一体系、七工程”,海珠湿地获评母亲河奖绿色贡献奖,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获评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观察、农耕体验、生态导赏等精品自然教育课程800余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比例88.5%,提升8.2个百分点;PM 2.5 、PM 10 、二氧化氮浓度稳定达标;全区74条河涌水质达IV类及以上占比97.3%,东朗断面年均水质达III类,优于考核目标。成功创建区级节水型社会,第三批12家节约型机关全部通过国家审核。我区某汽修厂环境污染责任诉前化解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为湿地生态保护典型案例。

以“一工程三行动”推动城中村蝶变升级。 坚持“拆、治、兴”并举推动城中村改造提升,完成康鹭片区两轮人屋信息摸查,凤和(康乐村、鹭江村)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获批;累计拆违27万平方米,打通消防内外通道3633条,上线康鹭片区智慧数字管理系统,破解康鹭片区“站街招工”乱象、安全隐患顽疾、村社管理混乱三大历史难题,城中村改造实现“首拆”。推进中大纺织商圈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有序转移,实现服装制造企业“小升规”10家,联合清远召开座谈会、招商对接会12场,累计转移服装制造企业38家。沥滘村8个复建地块和4个融资地块开工建设,完成首批1518套复建房摇珠分房。新市头村3栋安置房封顶、部分融资房建至24层。以“政府统筹、净地出让”模式推进新中轴海珠片区城市更新,完成做地范围3个旧村、8个旧城、19个旧厂数据摸查。开展城中村重大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完善消防和智感安防设施建设。

(五)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强化,民生福祉迈上新台阶

教育医疗服务稳中提质。 高标准开办4所公办中小学校(区),为近十年之最;中小学扩班130余个,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逾万个。安排积分制入学学位2321个,面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发放民办学位补贴6489.65万元。全区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托管全覆盖,午休“平躺睡”实现99.2%。一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22所中小学获评省、市“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集团三大资源中心运行良好,区属公立医院门诊业务量实现大幅增长。区妇女儿童医院封顶。我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双入选的全国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区。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85.3%。成立全市首家社区慢病健康管理中心,通过医护协同、穗港协作、全专科结合等方式打造社区慢病综合防控新样本。

文体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广州塔旅游区纳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黄埔古港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广州美术馆新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认定第二批传统风貌建筑名单,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我区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选址晓港公园筹建花市博物馆,选址十香园建设广州“岭南书院”,建成8间图书馆分馆、3个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分馆。举办第七届珠江琶醍啤酒节等“缤纷海珠文化季”系列活动及岭南美术大展、省群众艺术花会、岭南文化周等文化惠民活动1200余场。持续推进“全民健身”,新建社区全民健身设施25处,举办我区首届“全民健身 快乐运动”运动精英挑战赛;海珠代表队勇夺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男子公开组冠军。

社会保障扎实推进。 十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全年发放低保金、特困金等保基本民生资金7634.35万元,增长3.35%,全面完成社会救助提标工作。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率和照料护理协议签订率均达100%。打造“1+18+33+N”海珠大养老服务网络,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88.34%,助餐配餐服务52万余人次。供给保障性租赁住房7301套,管控整治危房287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举办第二届广州人力资源博览会,新建就业驿站5个,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超4700人;处理劳资矛盾纠纷1.3万宗。创建全国社区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13个,发放优抚对象各项补助3400万元。办理“12345”热线工单超28万件,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城区安全有效保障。 完成《海珠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四部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在全区开展彩钢板等四项隐患专项治理行动,关停违规场所2.3万家。建成各类微型消防站87个。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点6180处、端口11.15万个,在全市率先上线入户充电监测平台及集中充电地图,实现任一建筑100米范围内有充电设施。深入推进燃气安全专项整治集中攻坚,消除安全隐患3782宗。开展食品安全抽检2475批次,合格率98.95%,实现重大活动食品安全“零事故、零投诉、零断供”;严厉打击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全区“110”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2.1%,刑事案件破案率提升2.1个百分点,捣毁2个跨省贩毒团伙。人民调解组织成功化解纠纷8719宗,成功率99.97%。

虽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部分指标完成情况不及预期。 受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外需求总体不足等因素综合影响,居民消费有待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年初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 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需增强。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增多,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仍然不足。 三是城市治理水平仍需提升。 城中村暴露出的发展和社会治理问题亟待破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四是民生保障服务 仍需补短板、强弱项 能耗“双控”、生态环境领域工作任务艰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育等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4年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决胜“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2024年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加快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的新引擎、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新示范,打造数字引领最强、产城融合最好、绿色宜居最美、文商旅融合发展最旺的“海上明珠”。

根据以上思路,与我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相衔接,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出我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编制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其中,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2.3%。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推进都市工业,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出台海珠区都市工业中长期产业规划,按照轻生产、低能耗、低污染、高均产、高附加值五大特征构建产业链,构建海珠特色的都市工业“56433”发展体系。坚持引进先进制造业,招引一批“总部+研发+核心制造”的新型都市工业企业,加快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新引擎,力争全年落地10个以上都市工业项目,新增10亿元以上产值。按照“双五十”行动持续挖潜培育服装产业,力争全年推动50家以上服装制造业企业升规纳统。加速推进全市首个高定高端服装园区招商运营,以定制文化带动海珠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汽车电子产业园、小洲村镇工业集聚区等产业载体建设,力争全年实现工业投资20亿元、增长10%。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平台, 推动 新兴 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做强数字经济核心引擎。 构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发布集成电路市区联动政策,力争全年落地5—8家集成电路企业,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增长点。擦亮“琶洲算谷”品牌,办好第三届琶洲算法大赛,推动算法、算力企业战略合作和产业导入,落地重点项目10个。发布数据经纪人能力成熟度评估标准,力争引入大数据企业30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踏上800亿元新台阶,战略支柱产业优势、数字经济赋能效应更加显著。 持续擦亮产业互联网品牌。 聚焦拓赛道,发力服装AIGC、教育AIGC、数字商务等垂直领域优质项目;聚焦扩规模,推动2家产业互联网平台上市,培育一批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发挥赋能平台作用推动30家企业数字化升级;聚焦建载体,力争全年打造3个亿元级产业互联网品牌园区,引入5—8家规上产业互联网企业。 突出 消费互联网集聚优势 深度挖掘平台企业生态资源,落地腾讯视频号和小程序板块,创新多样化业态和模式,力争全年培育引进平台生态圈关联企业超50家。建设2个直播电商基地,以“直播+数字+品牌+产业链”为导向,打造第二代品质直播电商。做强阿里灵犀游戏文娱板块,推动游戏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全年引进游戏数字企业不少于30家,行业营收增长30%。

聚焦战略必争领域,抢占未来产业高地。 加快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打造海珠政务云脑大模型,建设数字政府AI底座和大模型算法超市,全年落地人工智能大模型优质项目超10个。健全元宇宙产业链,在智能制造、游戏动漫、文旅娱乐等领域打造一批标杆示范项目;打造元宇宙创新基地,引入国内外现象级VR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具有海珠特色的数智文旅元宇宙空间。发挥琶洲实验室脑机智能研究中心的基础研发作用,支持AI代理技术攻关运用及“人机交互”核心技术进一步突破。推动成立广州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联盟、大湾区生物合成技术共享实验室,孵化一批合成生物技术项目,推动院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源,强化人才多维支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承担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试制和产业化项目,促进科研服务业储备项目落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校地合作、所地合作,推动琶洲实验室、环中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产出更多引领性成果。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育苗行动”,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全年新增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0家、专精特新企业30家、独角兽和未来独角兽企业20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建立“产才共引共育”模式,设置专项数字经济人才工程,组织人才节、湿地人才沙龙等活动。一揽子跟进“住、行、学、医、税、娱”等个性化需求,系统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二)持续扩内需强招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 落实“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要求,滚动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进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城市更新等六大类重点项目及59个市“攻城拔寨”项目建设,带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0亿元、增长8%。加强重点项目统筹力度,用好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机制,推动大参林互联网医疗创新总部、唯品会国际创新中心等9个重大产业项目动工建设,海灏国际大厦、丸美集团总部大楼等5个项目封顶,腾讯、广东电网生产调度中心、中交南方总部基地(C区)等8个项目竣工,三一、树根、三七互娱、索菲亚等17个项目加快建设。

充分释放消费拉动作用 加快推动广州塔—琶洲打造世界级地标商圈,推进广州塔南广场、琶洲汇、江南文商综合体等消费载体招商开业,新增上涌等超10万平方米商业载体,引进品牌酒店、首店、旗舰店6家。加快数字商圈建设,推动传统消费行业数字化转型。谋划更多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联合区内头部电商平台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推动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推动“会展+文旅”“会展+消费”联动发展,力争会展业营收超60亿元。鼓励文旅企业发展露营经济、近郊旅游、亲子主题游等新兴文旅消费模式,深入挖掘黄埔古港、小洲村等文化资源,保障广州科学馆新馆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消费地标及文旅产业新高地。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围绕核心产业方向,聚焦“补链、强链、延链”重点环节,深化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加大赴外招商力度,构建“区街联动、全员招商”的大招商格局。延伸会展链条招商,强化与链主企业、楼宇园区联合招商,实施国企“招投联动”,进一步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加速产业集聚。重点推动10个新建成楼宇和10个全新产业园区招商,力争全年引入百亿级项目3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投资项目26个,全年落地重点招商项目180个。

(三)高起点打造多极支撑格局,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铸造东部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推动琶洲试验区发展进入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下构建新质生产力特质的产业体系新阶段,持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加快产业招商项目落地,重点推动11块产业用地出让,趣丸科技全球总部、中国电信南方总部等新落地项目开工,中南钢铁、中盈广场、路卡集团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推进2条轨道交通、7个规划路段通车及5条道路新开工,加快基础设施提升。高标准开展琶洲东区(国际超级总部)城市设计,创造高质量、高能级、高效率的城市价值空间,打造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构筑中部现代文商旅融合的新高地。 谋划推动新中轴海珠片区建设,打造智慧科技核芯、地标艺文展示门户、时尚原创消费主场、生态游憩文旅胜地。围绕“一核两带三组团”空间布局深化研究,构建广州塔、海珠湖、沥滘—南海心沙3大“地标+产业”体系,重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业园、湾区数智产业园等新项目开工。全面启动新中轴沿线19个旧厂改造及相关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尽早贯通轴线1.3公里。瞄准品牌酒店、高端商业综合体等业态先行开展招商,推动各类产业主体集聚发展。

激活西部传统商圈新魅力。 持续推进江南文商旅融合圈二期改造工程4个路段、52个节点建设,推动江南文商综合体、京东超级Mall投入使用,重塑宝业路夜间烟火。串联太古仓、十香园、晓港公园、南园酒家等节点的历史文化资源,一体化、多元化融合打造婚庆行业文旅矩阵,建设幸福(婚庆)城市漫步路线。着力以“互联网+消费”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鼓励传统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提升江南商圈文旅发展亮点。

培育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 构建“一心两翼四组团”的空间格局,聚焦柔性微智造、生产性服务业两大产业方向构建“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重点开展广航大厦、广州之窗等5个楼宇园区产业招商,力争培育引进服务型制造企业600家、营收规模超430亿元。力争打通沙渡路—南洲路段环岛路;以丝绸印染厂等4个园区作为改造启动区,全年释放5万平方米产业载体。

打造环湿地创“芯”价值圈。 充分发挥城央绿核生态优势,着力破解湿地周边城中村密布、产业低端、园区特色不鲜明等难题,整备1—2个符合集成电路企业需求的产业园区,重点引进集成电路、泛半导体产业和智能制造企业,积极构建产、芯、算一体的核“芯”链产业格局,将湿地资源转化为绿色生产力、科创新引擎。力争落地智能制造等科技型企业超12家,打造“生态+科创+数字”的产业标杆。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推进营商环境6.0改革,落实促进民营经济政策举措,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深化“民营企业之家”服务品牌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海珠合伙人”助企服务模式,推进“即时响应、马上就办”专人跟进落实制度。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琶洲会展与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优势,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能。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落实政务服务“全城通办”工作。优化完善产融快速对接服务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高标准开展“五经普”登记阶段工作,全面调查我区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以高质量统计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动国资国企发展。 持续优化国资布局,促进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推动琶洲数字文化创意中心、琶洲算力中心等已拍地项目加快建设。全力推进22个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力争年内拓展产业载体10万平方米,为海珠高质量发展腾挪新空间;深入挖掘拓展琶洲街道、官洲街道仑头片区、中西部片区优质村级工业园项目,进一步扩充项目储存库。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都市工业等重点产业布局,成立专项产业基金,以投促引、招投联动。

加快推进区域合作交流。 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优化“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发挥街道链接社区、联社的节点和纽带作用,不断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深化大埔县、丰顺县、清新区对口帮扶协作,推动全省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乡村振兴产业协作基地更好发展,着力推进海珠区“双向飞地”产业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湾区融合发展,发挥琶洲港澳客运口岸重要作用,加快构建穗港澳1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推进各领域职业资格互认,提高大湾区民众工作生活便利水平。深化广深“双城联动”,深入对接南沙、横琴、前海、河套四个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深化与港澳深珠在文化、教育、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合作。

(五)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强化高水平城区规划建设。 有序推进《海珠区2049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以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提出未来空间发展战略及发展目标。持续推进琶洲西区、中二区、南区路网建设。推动地铁11号线、穗莞深琶洲支线通车运营,地铁8号线东延线全面进场施工。做好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二期(东沙—石岗隧道海珠段)、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二期等项目征地拆迁,保障项目进度。推动1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开工。

加快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 按照“统筹平衡、分类施策、滚动开发”的原则,完成新中轴片区首期做地范围整体城市设计、控规调整及做地方案的编制报批。推进凤和(康乐村、鹭江村)片区、新市头村等旧村项目加快实施改造,推动沥滘村6个复建住宅地块和2个复建商业地块开工,完成2个复建住宅地块及1处公建配套交付。加快理顺石溪村项目合作企业问题,加快赤沙村项目实施方案报批和建设实施,力争南箕村改造项目启动首期地块动迁工作。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开展城中村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有序转移。

持续擦亮绿美海珠生态底色 全面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海珠示范点建设,加快建设海珠湿地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推进1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4000平方米立体绿化、9.2公里绿道碧道建设,利用河湖沿线资源打造高品质特色碧道,建设公园城市、生态城市。持续推进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打造城市自然栖息地。落实广州市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建设各项工作,做好重点项目节能审查,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建设绿色低碳城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北降涌、广纸海绵城市示范片区建设。推动立体保洁模式覆盖主次干道,力争8条重要道路和5个示范区实现“席地而坐”保洁模式。

(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推动教育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实施教育名家、教育集团3.0提升计划,打造新的“优质学校群”。结合城市更新加快学校新改扩建,提前做好应对义务教育学位压力向初中阶段传导的准备,全力保障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加快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加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海珠湾院区、区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建设。全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基层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深化与大湾区医疗集团合作共建社区慢病管理中心,不断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落实“签而有约”,提高签约居民满意度。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卫教联动提升托育服务综合水平。

增强文化体育产业实力。 加快推进广州塔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擦亮广州塔—珠江琶醍、太古仓等片区夜间文旅品牌,优化提升海珠城央生态文化游线路。坚持文化惠企惠民,擦亮岭南书画艺术节、海珠湿地国际音乐节、“艺术名家进企业”等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建成龙潭村史馆、古琴馆,在小洲村建设龙舟文化展示馆。健全实施《促进版权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争创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举办海珠区足球赛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探索赛事IP的商业化开发模式。启动建设海珠当代艺术中心,推进海珠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高质量完成新建重建30处以上社区健身设施。

强化就业与社会保障能力。 持续举办“琶洲名企高校行”“红棉政校企论坛”等活动,打造广州人力资源博览会、数字人才引进等品牌,吸引不少于8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落户海珠,开展不少于12场特色人才服务活动。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加大南粤家政等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依托“穗救易”服务品牌,推进“温暖海珠”特色品牌馆建设工作。制定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实施方案,打造有品牌特色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示范站点。推进街道社工服务站建设,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探索“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机构”三位一体的新型医联体模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创新治理模式 建设平安韧性城区 抓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加快推进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小区管道燃气入户,进一步提升电力、燃气、成品油等应急保障能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社区治理典型,开展3个市级创新试点社区创建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监督抽检,抓好校园、养老托幼机构等重点单位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强化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抓大、防小、控新”深化消防隐患排查整治,加快多种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消防安全治理能力。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综合整治,严格室内充电等行为执法。从严抓好公共安全监管,深入推进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和应急处置;严厉打击电信诈骗,共筑网络安全防线。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