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苦闷的猕猴桃  ·  oracle 问题 ORA-00933: ...·  10 月前    · 
高大的蟠桃  ·  Rotate Array ...·  1 年前    · 
绅士的葡萄酒  ·  java代码中 ...·  1 年前    · 
道上混的领结  ·  javascript - ...·  1 年前    · 

6月5日晚,第四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之一脉相继·青出于“兰”——纪念张继青先生专场演出在江苏紫金大剧院举行。二度梅得主王芳,梅花奖得主沈丰英、顾卫英、单雯,江苏省昆剧院徐云秀、龚隐雷、徐思佳以及苏州昆剧院沈国芳、刘煜等昆剧旦角名家齐聚紫金,《游园惊梦》《寻梦》《痴梦》这些昆剧旦角经典名段接连上演,整场演出以视频短片、嘉宾访谈、经典剧目选曲相结合的形式,回顾了张继青先生的光辉而伟大的艺术成就,令人久久回味。

“在这岁月流转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名优星伶络绎登台流芳于世,张继青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最具代表性的是1984年,她在首都舞台上表演杜丽娘和烂柯山中的崔氏,这两个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获得了首都观众和文艺界、戏剧界人士的一致赞赏,最终,由36位著名戏剧家组成的评委会全票通过,名列首届梅花奖榜首,成为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的第一支‘报春之梅’……”

一段简短的VCR,十数张老旧照片回放,纪念张继青先生专场就在这样怀旧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大屏暗下,笛声响起,随着婉转莺啼的《牡丹亭·游园》[步步娇]曲唱,八位青春靓丽的杜丽娘迈着凌波碎步翩然而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雅致的唱腔配合着曼妙的身姿,江苏省昆剧院第五代小演员表演的《牡丹亭·游园》处处彰显出昆曲“无动不舞、有声必歌”的极致审美。

张继青先生是江苏昆剧的一代大家,被誉为“昆曲皇后”“旦角祭酒”,是“南昆风度”之典范。2022年1月6日,巨星陨落,张继青先生永远的离开了她挚爱一生的昆曲舞台,也离开了深爱着她的昆曲观众。她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昆曲艺术,不仅在舞台上缔造了“张三梦”这样无人能超越的艺术精品,更是无门户之见,热心传艺、提携后辈,桃李满天下,为江苏昆剧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起之秀,令昆剧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得知第四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将举办这样一场纪念演出后,张继青的弟子和学生们都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积极投入节目排练,深切缅怀恩师。江苏昆剧唯一的“二度梅”得主、著名昆剧和苏剧表演艺术家王芳,也是张继青先生的学生,她曾多次表示,正是看了张继青老师饰演的杜丽娘,才真正爱上了《牡丹亭》,爱上了昆曲。“张继青老师告诉我,昆曲除了四功五法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物,要展现人性的美,角色的意境之美。”纪念专场演出中,王芳第一个出场,清唱了一段《长生殿·小宴》[泣颜回],深情的演唱让人感受到帝妃之间浓浓的爱意。一曲唱罢,王芳又急急赶回苏州,准备紧接而来的另一台大戏演出。

张继青先生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不仅塑造了诸如杜丽娘、崔氏等经典的人物,更是继承并弘扬了《牡丹亭》《烂柯山》《长生殿》《玉簪记》等传统精华剧目。其中尤以《牡丹亭》《烂柯山》最具代表。张继青版《牡丹亭》由阿甲导演、胡忌编剧,被称为南昆版《牡丹亭》(又称传承版《牡丹亭》),深具江苏省昆剧院鲜明的“南昆风度”,在《牡丹亭》各种版本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被视为昆曲闺门旦表演的典范。本次纪念专场正是以《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寻梦、离魂为主线,穿插入《小宴》《芦林》《琴挑》等名段充分展示了昆曲闺门旦、正旦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梅花奖得主沈丰英、顾卫英都是20年前就拜入张继青门下的入室弟子,分别清唱了《惊梦》[山坡羊]和《琴挑》[朝元歌]两个片段,表现了闺门旦杜丽娘、陈妙常的小女儿情思。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女主演,沈丰英直言自己拜了张继青老师后,在昆剧表演上可谓脱胎换骨式的变化,“虽然《牡丹亭》我已经演了400多场,但是每次演出仍会回想起老师教戏时的点点滴滴。”

来自苏昆的旦角演员沈国芳清唱了一段正旦戏《芦林》[降黄龙],沉稳的声腔和台风蕴含着她对张继青老师的无限思念。台上采访环节中,沈国芳满眼泪花几度哽咽,她说:“我是2010年和张老师学的这出《芦林》。那时我在南大学习,白天上课,晚上就去老师家里,她坐在八仙桌旁为我拍曲传戏。我是学六旦出身的,很想突破自己。于是张老师就说:‘我教你一出《寻梦》,一出《芦林》,这样你就既会闺门旦的戏又会正旦戏了。’张老师从来不会局限学生的戏路和行当,她一直鼓励我用真情去演绎人物,提升艺术实力,突破自己,拓展艺术之路。张老师在艺术上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却是一个简朴不讲究物质的人,她把所有关注都给了昆曲。张老师,我真的很想很想你!”

省昆著名旦角龚隐雷清唱了一段《寻梦》[嘉庆子],那一唱三叹、委婉清丽的唱腔,完美诠释了昆曲水磨腔之细腻本色。她表示,自己很幸运从戏校开始就得到了张继青老师艺术上的滋养,学习过许多昆曲旦角的冷门戏。“张老师的昆曲唱腔和表演既严谨又自由,纯粹又丰富,她的艺术观对我们有着极其大的影响,滋养着我们在昆曲事业上一路前行,非常感恩张老师,也十分怀念她。”

提起张继青,观众们一定会想到她的雅号“张三梦”。“三梦”指的是张老师三出以梦为名的代表折子戏,《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和《烂柯山·痴梦》。《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闺门旦,《烂柯山》中的崔氏是正旦,而在《痴梦》一折当中,崔氏的表演则比普通的正旦更为出格。“崔氏与传统女性的平和、温良、委婉等人物特征,有很强烈的反差。”现场大屏播放的视频中,张继青老师风采依旧地向观众们娓娓道来她向传字辈艺人沈传芷学习《痴梦》的经过:“她的性格更加狂放,有许多大笑、大哭的表演。沈传芷老师教我的时候说,这出戏虽然是正旦,但是有‘雌’大花脸之称。顾名思义,就是女的大花脸。”这是一出冷门戏,而张继青当年是第一位学会这出戏的“青年演员”。

2020年,徐思佳、孙晶向张继青、姚继焜两位老师学习了《烂柯山》,这也是张老师离世前最后一部手把手亲传的剧目。纪念专场中,徐思佳彩唱了《烂柯山·泼水》[步步娇],无论唱腔、念白还是表演都张力十足,情感丰富,将崔氏的狂放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演绎这个角色时,徐思佳都会默默告诉自己:希望今天不会给张老师丢脸,希望张老师能看到台上出演的是她心目中崔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而不仅仅是行当!

江苏省昆第三代旦角中,梅花奖得主孔爱萍、昆旦名家徐云秀都是张继青的学生。在孔爱萍看来,张老师是艺术上的大师,人生中的楷模。而对于从戏校毕业就跟随张老师学戏的徐云秀来说,“在心里,老师就像是妈妈的样子”。得益于张继青的言传身教,徐云秀饰演的崔氏刚一亮嗓,就惊愣住全场观众,再一亮身段,大家纷纷感叹“太像了,不愧是张老师亲传”!这段《痴梦》[渔灯儿]在徐云秀演来,可谓是恰到好处、炉火纯青。崔氏在梦中听见有人叫门,徐云秀在表演上先是微有收敛,表现此时人物不明情况、心怀揣测的疑惑之感;随后叫门声渐响,崔氏听清了门外来人是衙役仆从后,徐云秀表演开始慢慢外放,步子迈大,身段幅度放大,唱腔声音也逐渐增强,表现出人物内心喜悦顿来压抑不住的兴奋之感;直至开门后看到确实是衙役仆从来送凤冠霞帔迎接状元夫人时,徐云秀的表演便完全放开,时有大笑、顿足等夸张的表演出现,将人物心理变化的层次感诠释得清楚明白,细腻精致。徐云秀于1990年向张老师学习了这出《痴梦》,1994年凭借这一剧目获得全国青年昆曲演员大赛的最佳表演奖,徐云秀回忆道:“尽管如此,当年张老师对我的表现也并不是特别满意,她说我距离她还有一定的差距,希望我继续刻苦努力,勤加练习。”

张继青的昆剧旦角艺术不仅影响了一批梨园后辈,还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92岁高龄的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吴新雷当晚也来到了纪念演出的现场,与观众分享了他与张继青65年友谊长河中的点滴浪花。他多次担任张继青传承专场以及讲座的嘉宾,还与张老师同台演唱过《玉簪记·琴挑》选段,他表示,自己最喜欢张继青的昆剧艺术,她是当代最好的昆剧旦角演员。

另一位中国昆曲博物馆研究员顾聆森老先生因身体原因没能来现场,却在其担任学术顾问的《百年曲苑一英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继青记录工作的综述片中,第一次提出了“张派曲唱”概念。顾聆森认为,张继青的曲唱非常严谨,一丝不苟,这才是昆曲曲唱中的第一要义,这也是“张派”的最重要的特点。但张派并不是墨守成规的代名字,她在唱曲中根据人物的内在感情,本人的精到理解,往往会有独到的创造,很多演员都能演“三梦”但未必能真正得其精髓,这种精髓也即是张派的核心。

最后,梅花奖得主、著名昆剧旦角演员单雯以一折《牡丹亭·离魂》将整台纪念演出推向了高潮。[集贤宾]曲牌起,唱腔凄婉,洞箫呜咽,“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一段白口缓缓念出,单雯饰演的杜丽娘意态缠绵,如泣如诉,直教人心头发颤,潸然泪下……台下观众不禁为大师陨落再度伤感。单雯表示,1984年,张继青老师凭借《牡丹亭》与《朱买臣休妻》夺得了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2019年,她自己也同样凭借老师亲传的《牡丹亭》夺得了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一部《牡丹亭》两占梅花奖鳌头,见证了师徒缘分,也成就了师徒传承的佳话。选择表演《离魂》一折,更是寄托了她对张老师的深深哀思。

“舞台之外,传承从未停止,正是因为有了张继青先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勤恳耕耘,才有了今天昆曲百花园中的‘姹紫嫣红开遍’”。主持人话毕,所有演出嘉宾一齐上台,以一曲[皂罗袍]向大师致敬,表达后辈对前辈的缅怀,表达江苏省昆对奠基人的纪念。

观众纷纷对这场迟来却终于到来的纪念演出表示欣慰,台上台下一片温情,共同怀念这位至情至性的艺术家。大家惟愿月落重生灯再红,张继青先生的艺术能在舞台上代代流传,其精神能在艺术中千古长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高利平/文

龚文新、郭峰/摄影

版权和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