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诗的意思呢?

我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中看到了下面的三句话: 如何是独乐乐——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如何是与人乐乐——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何是众乐乐——…
关注者
27
被浏览
34,623

10 个回答

孟子在文章《梁惠王下》里,借助齐王爱听音乐这件事,阐述了独乐、人乐和众乐的优劣,众乐最好,与少人乐次之,独乐最差;告诉齐王作为一国之主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政治修养。然后陈眉公在他自己的文章里则进一步解释了读书人眼里什么是独乐、什么是人乐、什么是众乐。

陈眉公的这段话出自他的文章《狂夫之言》。本意是说,作为一个饱学的读书人,什么才是他的快乐呢?“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是独处时的快乐;“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跟同学朋友交流时的快乐;“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是众人在一起时的快乐。

“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出自苏轼诗集之《司命宫杨道士息轩》: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
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
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
时来登此轩,目送过海席。
家山归未能,题诗寄屋壁。

在这首诗里,苏轼说我没事就在息轩静坐,感觉真是好过世间的生活啊,大有“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之慨。陈眉公引述此句是说我们读书人一个人的时候能够潜心研究学问,学有所得,得有其乐。这是独自一人时的快乐。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出自《增广贤文》,还有一个秀才与屠夫的典故。陈眉公引述词句是说,(除我之外),比如另一个饱学的朋友来了,互相攀谈学问,得到了指点或是启发,增长了新的学识,所以感到很快乐。

“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出自苏轼诗集之《宝山昼睡》:

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苏轼这首诗的本意,是描写我(苏轼)开悟后游戏世间的境界,在精神内含上则是自比于布袋和尚,而在所用的文字上其实是混合了佛道两派。前两句是道教笔墨,重点在“天真”上。后两句是佛教笔墨,重点在“空”和“无”上。后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苏轼已悟空之道了,胸怀宽广无限大,还有什么人是我不能容下的呢。

陈眉公在他的文章里引述苏轼的话,有两个含义,一是说当我们众多持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的读书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我能够悉心听取百家之言,认真领受而不排斥,这多快乐啊。二是说我啊为何能够广泛接纳各种不同的言论呢,那是因为我早已经将学问融会贯通,作为一个学问通家和大家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是快乐的。陈眉公重点表达的是第二个含义。

陈眉公是引用苏轼和《增广贤文》的话,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又引用了陈眉公的话。引述这段话的目的,不是在像苏轼去谈佛修道,也不是转述陈眉公的意思,而是在阐述一个人(作为君子)在学问修养上的三重境界。

“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是第一重境界,是说自己学有所得,因得而乐。是一个人应有的学问道德的修养。不因寂寞而颓废,若要学有所成就应该耐得住寂寞,“皓首穷经”。就是《论语》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第二重境界。很多人常常很容易因为自己有点学识后就自负起来了,如果你有学识,还能虚心接受别人的见解,那么你一定会有更大更快的进步。虚心请教,心能容人,这是一个人应有的第二个学问道德修养。就是《论语》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你很高傲的话,朋友(贵人、老师)来了,直接就错过了。

“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是第三重境界。你应该胸怀宽广,广泛容纳接受百家之言,有的人赞同你,有的人反对你,有的人有新的观点,等等这些,你都应该容纳接受,并且只有容纳接受。作为君子,这也是学问道德修养。就是《论语》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清朝遗老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也借用名家词句阐述了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说,无论任何人,从事任何行业,当我踏入这个行业时,志向高远,然放眼望去,这个行业太广阔无垠了。可是我毫不退缩,努力努力再努力,总是坚持不懈地不断进步,攀登行业高峰。可是这个高峰到底在哪呢?怎么始终就是达不到呢?我继续不断地努力进步,忽然有一天回头看,啊,我竟然已经攀登上行业高峰了!

陈眉公先生、南怀瑾先生转述陈眉公先生、王国维先生,三人所表达的是,分别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的层次或境界。陈眉公先生说的是学识境界,南怀瑾先生说的是修养境界,王国维先生说的是行动境界。

不知色身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