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想出家的山寨机  ·  学习 React Hooks ...·  1 年前    · 
坏坏的仙人掌  ·  VMware NSX-T Data ...·  1 年前    · 
曾深爱过的电池  ·  swift string range of ...·  1 年前    · 

本文字数6700+|阅读预计需要17min

文|晏湘妃(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人的一生有许多愿望,我们追求事业、金钱,追求爱情、亲情、友情。而面对这种种愿望,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需求层次理论 (hierarchy of needs) 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包括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自尊,位于需求层次顶端的则是“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马斯洛认为,即使满足了前四项低等的需求,如果我们就此止步,依旧会陷入厌倦、无趣的情绪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我实现?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自我实现者(self-actualizer)?哪些因素影响我们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

什么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这一概念在上世纪被不同学者反复定义着,总体来说,它指的是个人不断发展潜力、自我发展与潜能不断接近一致的动态过程。

有学者认为自我实现是一种 人类内在固有的“驱动力(driving force)” ,这种驱动力激发我们不断挖掘、发展天赐的能力与才华,将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并将最终引导我们找到人生的道路 (Goldstein, 1934)

马斯洛则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人实现自己所有天赋、潜力的愿望(desire),是一个自然、动态、贯穿一生的成长过程。“音乐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作诗。”马斯洛认为 个人做它最适合、且有能力做的事情的状态 ,即是自我实现。他推断世界上只有不到2%的成年人实现了自己的全部潜力,但许多人都能够接近“自我实现” (Maslow, 1954; 1970)

而Carl Rogers则针对自我实现提出了“ 机能充分发挥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这一概念。Rogers认为机能充分发挥的人能够不断靠近自我实现的状态,ta是现实的、社会化的、行为得体的人;但ta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具有不断自我提升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体验保持开放的心态。Ta的自我发展与潜能不断接近一致,同时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寻找最佳平衡。Rogers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而非最终状态 (Rogers, 195 1)

1. 自我实现是一种满足后继续不断增长的愿望

自我实现与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其他需求不同,是一种成长需求(growth need)。需求层次中的其他需求,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驱动我们填补缺失(reduction of deficiency)。这些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达到一个最佳状态,比如舒适的气温、健康的血糖状态,或者充足的安全感、归属感。因此,这些需求的满足过程呈现为负反馈循环(negative feedback loop),特定的行为能够不断缩小现状与最佳状态的差距。

自我实现需求却与其他需求不同, 自我实现不存在最佳状态,这一需求的标准随着每一次满足而不断提升,呈现出一个正反馈循环(positive feedback loop)。 当我们进食时,我们的食欲(生理需要)会逐渐下降。但随着整体人格的不断提升,潜力的逐步发展,我们会越来越想发现并拓展自己更多的能力 (Heylighen, 1992)。

2. 自我实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Kenrick提出,由于个体差异, 自我实现需求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自我实现的愿望可以通过成为一个尽职的母亲、运动员、艺术家、发明家等等方式实现 (Kenrick et al., 2010)

我们或许会认为,只有那些从事创造性工作、高收入的人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状态。但有研究表明,工作的创造性(Kaitlyn, 2012)、收入水平的高低(Reeder, 1973)均与自我实现水平没有直接联系。

你是自我实现者(self-actualizer)吗?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自我实现?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的定义较为广泛,是否有更为具体的衡量标准,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自我实现的内涵?针对自我实现,学界有许多测量工具。Jones和Crandall(1986)设计的《自我实现指标(the Self-Actualization Scale, SAS)》是其中较为流行的问卷。从SAS问卷中可提取出五点因素,作为自我实现的主要衡量标准(Jones&Crandall, 1986)。

1. 自主性

自主性(autonomy)指能够依据个人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原则做出决策,并在自我引导(self-directed)和外界支配(other-directed)间保持平衡的能力。一个缺乏自主性的人在做决策时会过分依赖他人、易受外界影响,并且会为了得到认可而接受他人的控制。

值得一提的 是,具有自主性不代表需要无视外界因素,恰恰相反 一个自主的人需要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存在 在生活中为了达到某些目标,我们常常需要采取妥协行为。但若将妥协行为与更深远的自主愿望(autonomous desire)相联系,并不会丧失自主性。比如,一个人为了保持与爱侣的良好关系(保持良好关系是自主愿望)而做出让步,ta依旧具有自主性。

2. 自我接纳与自尊

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与自尊(self-esteem)是一对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自尊来源于个人的成就,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高自尊水平的人对自我价值有着更积极的评价。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可能随境遇而变,比如一个人在事业成功时可能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但若有一天在职场遭遇失败则自尊水平可能下降。自尊建立在自我评判的基础上,是有条件的。

自我接纳则是对自我更广泛、无条件的肯定 ,对自身优势、劣势的清晰认知和接受。自我接纳的水平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小。自我接纳比自尊更难做到,二者都是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

3. 情绪的接受能力与自由表达能力

情绪接受能力(acceptance of emotions)指面对负面情绪时承认、接受、并体验这一情绪的能力与意愿。在面对负面情绪如悲伤、羞耻时,我们的本能反应往往是逃避或压制。而承认、接受是处理负面情绪的第一步,也 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情绪的自由表达能力(freedom of expression of e motions)也是衡量自我实现的重要因素。自由表达并非指在任何情况下都毫无保留地 传达自己的情绪,而是指 在必要的情况下,即使会造成一定的不愉快,为了更长远的目标(如保持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向他人表明自己情绪的能力

4.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责任感

在人际关系中,自我实现者相信人性本质是善的,他人是能够被信任的,并且感到自己有帮助他人的责任。自我实现者能够与他人产生亲密、真诚的关系,但不会对他人抱有过度的期待。

5. 应对人生逆境的能力

自我实现者面对未知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惧怕失败。能够接受现实,分析并应对人生中的复杂境遇。

自我实现的意义:巅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带来的改变

自我实现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改变?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者能够比普通人更频繁地拥有巅峰体验,巅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标志之一。

巅峰体验,是一种极大的幸福感、敬畏感、和谐感与可能性共融的体验 ,马斯洛曾说这种体验“无法用言语描述清楚”。在巅峰体验中,人会感觉与ta所处的环境、时空高度融合,仿佛找到了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有一种顿悟感。个体的存在及行为也因为这种融合而得到了意义。巅峰体验既可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活动(阅读、家人聚会)中,也可能出现在盛大的场合与事件中。持续时间往往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Maslow, 1964; 1968)

Privette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出巅峰体验的三个特点 (Privette, 2001):

  • 重要性: 巅峰体验使我们增强自我意识及自我认识,可能成为改变人生的节点。

  • 满足感: 巅峰体验使我们产生积极情绪,是一种内在奖励(intrinsic reward)。

  • 宗教感: 巅峰体验中我们能感到与世界的融合,同时失去时间感(lose track of time)。

  • 有学者认为, 峰体验具有比稍纵即逝的快感更长远的作用。 Charlton指出,巅峰体验使我们认识到潜意识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事件、体悟、经历,起到一种信号的作用,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促使我们达成这一体验的因素。巅峰体验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我们日后的决策与生活 (Charlton, 1998)。

    比如,数学家验证了一个未被验证的定理、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的瞬间;在更日常的场景中,母亲照顾婴孩,与伴侣的一次深入交谈,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都可能产生巅峰体验。这些时刻的体验驱动、指引着我们,去继续发展自己的潜力,以便日后能够再次经历巅峰体验,巅峰体验促使我们的人生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什么影响我们自我实现的愿望与水平?

    每个人自我实现的愿望都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每个人在人生中能够达到的自我实现水平也不尽相同。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社会体系、家庭等外部因素,以及驱动我们行为的动机类型,都是自我实现的影响因素。

    1. 社会文化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自我实现概念很大的局限性在于。马斯洛是在美国社会文化语境下提出这一概念的。而自我实现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及社会体系中是否有不同的内涵?

    Edwin针对中国社会的研究表明,与美国的个人主义不同, 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对自我实现的内涵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自我实现的愿望常常体现为参与并服务高于个人的更大集体 (Nevis, 1983)

    2. 家庭因素

    Ruf针对183个高智商被试的研究指出,家庭环境对天赋异禀的儿童日后能否达到自我实现状态起关键作用。在有情感虐待(emotionally abusive)行为(如对孩子怀有敌意、否认、排斥)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自尊水平较低,自我实现也因此受阻。

    而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最终却达到自我实现和较高情感发展水平的儿童,则 在童年感受到了至少一位或多位家庭/外部成员的关心、认可与尊重,进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3. 内发动机与外在动机

    有学者将自我实现更细致地区分为两种类型(Peck & Havighurst, 1960; Piechowski, 1989)。传统型自我实现者是社会标准上的“成功人士”,他们往往在事业上成功,是负有社会责任的精英。而内在型自我实现者不一定在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对自我身份(identity)有更清晰的认知,因而在生活中找到了内在的方向。

    在Ruf的研究中, 内在型自我实现者相对传统型自我实现者有着更高的精神发展水平。 受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如他人认可、外部奖励)驱动的行为常常带来事业上的成功,达到传统型自我实现。而受内发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如意义感、成就感)驱动的行为才能使我们成为内在型自我实现者。

    如何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者的特质

    自我实现是一个太过广泛的概念,且针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殊内涵,如何自我实现因此很难有具体的方法或指导。但马斯洛针对18位他认定的自我实现者(如林肯、爱因斯坦)的研究,总结出自我实现者的一些共同特质(Maslow,1970),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指导:

    1. 自我接纳,相信直觉

    自我实现者有着较高的自我接纳程度与较高的自主性。他们能够保持与特定文化、环境、宗教、他人等等外界因素的距离,更愿意相信直觉。但同时,自我实现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并且懂得适时合理利用外界因素。

    2. 对现实的认知与接受,应对问题的能力

    自我实现者对现实有着更准确的认知,他们不会因为焦虑、抗拒等自身原因而扭曲对现实的认识,能够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而非自我中心),因此能更高效地接受、分析现实情况。

    面对问题与变化, 自我实现者相对更加灵活,且有更强的责任感。 他们更加自信,相信自己的认知,能够高效地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来解决问题,应对变化。

    3. 和少数人拥有深刻的亲密关系,有同理心

    自我实现者通常都与少数人保持着深刻的亲密关系,但这种关系中有明确的个人边界,因此是积极健康的。同时,他们对所有人抱有善意,能够理解他人且有帮助他人的渴望。

    4. 对简单的事物保持敏感

    即使面对最基本的生活经验(basic life-experience),比如吃饭、散步,自我实现者也能够进行深刻的欣赏,产生审美体验。他们对生活中最基础的美与善保持敏感,能够从日常性的、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的活动中得到愉悦满足。

    能在每天的生活中体验到一点点自我实现的感觉,都是一种幸福。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Charlton,B. (1998). Peak experiences, creativity and the Colonel Flastratus phenomenon. Abraxas, Volume 14, 10-19

    Golestein,K.(1934).The Organism:A Holistic Approach to Biology

    Jones,A., & Crandall, R. (1986). Validation of a short index of self-actu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 63 -73.

    Kaitlyn T.Cameron. (2012). Creative Careers and Self-actualization.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Scholars' Repository.

    Kenrick, D. T., Neuberg, S. L., Griskevicius, V., Becker, D. V., & Schaller, M.(2010). Goal-Driven 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Behavior the Fundamental-Motives Framework.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1), 63-67.

    Maslow, 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aslow, A.H. (1964).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 London: Penguin Books Limited.

    Maslow, Abraham.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NY: Van Nostrand-Reinhold.

    Nevis, Edwin C. (1983). Using an American perspective in understanding another culture: Toward a hierarchy of needs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Vol 19(3), 1983, 249-264.

    Peck, R. F., & Havighurst, R. J. (1960). The psychology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New York: Wiley.

    Piechowski, M. M. (1989).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and the Growth of Self. In J. L. VanTassel-Baska and P.Olszewski-Kubilius (Eds.), Patterns of influence on gifted learners: The home, the school, and the self (pp. 87–101).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rivette, G. (2001). Defining moments of self-actualization: Peak performance and peak experience, in K. J. Schneider, J. F. T. Bugental, and J. F. Pierson (Eds.). 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61-180.

    Reeder, F. (1973). Financial income,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extent of self-actualization.

    Rogers, C. (1953). The Good Life and the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抑郁 | 安全感 | 焦虑

    低自尊 | 人间愤怒 | 情绪症状 | 人际关系

    父亲与育儿 | 心理咨询师

    👇戳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点亮“ 在看

    拥有巅峰体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