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观世音景区依山临海,景色美不胜收。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湖泊、岛屿、港湾交错,沙滩蜿蜒连绵,沿岸礁岩多姿,36公里漫长海岸线风光旖旎。辖区拥有国家4A级景区红海湾旅游区和国家3A级景区东尾红色文化旅游区,有奇观景区、炮台公园、浅水湾、金屿滩、南海观世音等旅游景点;2017年8月,获批创建“红海湾滨海运动小镇”,并成功入选省首批特色小镇;2019年9月红海湾东尾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021年,遮浪街道获评“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
今年来,该街道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平台建设、项目导入、营商环境、对口协作、要素保障等五方面工作,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凸显“一奇三特”
打造文旅特色小镇
该街道深挖优势自然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以三产为主打产业,围绕“渔旅融合”主题,打造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渔旅强镇、文旅名镇、服务业强镇。
海边有奇观。遮浪奇观景区位于遮浪街道南部,素称“粤东麒麟角”,又有“南天第一湾”之美誉,东西两侧形似月牙的海湾,长年一边波涛汹涌,一边风平浪静,蔚为奇观。其沙滩金黄细腻,海水蔚蓝透明,礁岩千姿百态,阳光蓝天白云相得益彰,帆影、翔鸥、彩霞交相辉映,是全国26个重点天然海水浴场之一。旅游资源荟萃,“山、海、岛、湖、林、泉”齐备,气候宜人,风光旖旎,是广东乃至全国著名的“海上运动基地”,被誉为“广东帆船之都”。
渔业有特点。依托遮浪二级渔港升级改造项目,谋划落地冷链、物流、仓储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推动红海湾遮浪海产品交易中心项目落地建设,打造集渔船避风补给、渔获交易、冷链物流、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经济区。乘借遮浪角西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的东风,争取深圳对口帮扶远洋捕捞船只停靠等事项,布局发展深海网箱养殖、远洋捕捞、预制菜、进出口贸易等渔业全产业链。
旅游有特色。按照“景观化建设、市场化运营”模式,撬动社会优质资本进驻,推动滨海风情乡村振兴示范带提质增效。在水龟寮村,打造一批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新兴文化创意的特色小店。目前已通过村集体统一收储闲置旧厝21间,孵化“浮日隐地”“MOMO”“喜屿”“幸树咖啡”“幸树小院”等多家网红打卡店,形成夜经济“玲珑小市”。在红坎村,计划新建一条建筑面积约3930平方米滨海商业街。在东尾村,以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为依托,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新围村,正在建设大型智能生态停车场,配套旅游驿站服务游客,增加观光车接驳以及共享单车输送游客,沿海岸设置景观平台,优化观景体验。
当地有特产。重点扶持知名特色食品“遮浪玛仔”,推动玛仔产业线升级,实现日产量由原来的500斤提升到1000斤,借助红海湾海胆美食节、矶钓等推介活动,叫响田寮紫菜、东尾玛仔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争创“粤字号”品牌。支持培育本地“海之物语”预制菜品牌,在桂林村建设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鱼丸加工厂和配套设施,打造鱼胶、鱼丸、紫菜等特色水产品预制菜。
聚焦联城“三圈”
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该街道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街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乡村,全面提升镇域综合实力,以施公寮半岛生态修复为切入点,走好绿色发展遮浪路径。
打造便利宜居的“生活圈”。完成商业街、通南路、湖中路、南澳路沿街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协调广电、移动、联通等公司落实街区内“三线落地”,切实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和城镇风貌,打造便民利民、宜居宜业的“十五分钟生活圈”。
打造充满活力的“商业圈”。推进水龟寮老市场重建项目,重构镇区商业体系,目前市场已完成平面设计工作,正在推进用地审批等手续。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大与汕尾手礼网合作力度,将东尾特色商业街作为遮浪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
打造便捷高效的“服务圈”。筹措资金对综合治理、综合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四个平台办公场所进行重新修整,配齐相应功能室。整合资源推动红坎、桂林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落地,构建开放集约共享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11个村(社区)全覆盖设立“粤智助”,让群众在村口就能办事。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绿美生态遮浪
该街道坚持以“绿”破题、生态赋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以“1+8+N”工作举措为抓手,高标准推进绿美遮浪生态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街村两级林长25名,护林员20名,对登记在册的5株古树名木全面落实管护。同时,不断加大绿美建设宣传力度,组织开展“爱在遮浪·共筑绿美”主题活动,迅速掀起全街道造林绿化工作高潮。
今年来,遮浪街道联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集中开展推进绿美遮浪生态建设义务植树活动,以合港、桂林、东尾、长沟、新围、施公寮6个村为主要场所,大力推进育才林、乡贤林、巾帼林等主题林建设,广泛种植相思树、木麻黄等1150株乡土树种。大力实施“美丽海湾”项目,成功争取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全面开展施公寮半岛养殖场清退场地平整、复绿,确保100%完成生态修复工作。推动示范带沿线绿化造林工作,见缝插绿打造“四小园”。常态化开展田寮湖、东联渠、天摩沟等水系生态环境整治和湖尾水库等水源地保护,改善水资源条件。持续抓好海砂、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巡逻巡查体系,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违法行为。
汕尾日报记者 林敏 通讯员 黄小斯 蔡佑权
关联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