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6日,“深海挑战者”号潜艇载着詹姆斯・卡梅隆下到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深度超过1万米。
●2013年6月,在美国经历一系列巡展后,“深海挑战者”号被詹姆斯・卡梅隆捐赠给伍兹霍尔海洋地理研究所。卡梅隆在捐赠仪式上告诉中学生:“追随你的好奇心和那些让你感兴趣的事物。”
2013年6月14日,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地区召开了一场潜艇捐赠仪式。
当天,加拿大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将去年与其共同创造历史的“深海挑战者”号潜艇捐赠给非营利机构伍兹霍尔海洋地理研究所。
卡梅隆本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类探索海洋时,要学会如何尊重和保护海洋。“我把‘深海挑战者”号捐给研究所。他们就拥有了灯光、相机、电池、材料等(创新)技术。目前,他们正把灯光和相机应用在接下来的科学勘测中。这是我同大家分享的一部分。”
2012年3月26日上午7时52分,卡梅隆随“深海挑战者”号,用90多分钟时间深入到马里亚纳海沟36000英尺(约合10973米)的海底。当时,他通过社交网络发表感言:“刚刚抵达海洋最深处。触底的感觉棒极了,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大家分享我的所见所闻”。
按照事先设定的计划,卡梅隆在下潜大约4个小时后,潜艇释放出1100磅(1磅约合0.45公斤)重的金属压舱物,以便舰艇浮出海面。卡梅隆团队设定的浮出水面的地点位于关岛西南部300英里处。
媒体报道称,这次深海探险由4架高清摄像机全程记录,搭配一组高强度海底照明设施。卡梅隆使用潜艇上的液压手臂收集岩石、土壤和所有遭遇的深海生物。生物学家与地理学家们将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并试图寻找大陆板块滑坡引发地震和海啸的证据。
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卡梅隆回忆称,那是最独特的一次潜水。“之前的潜水,潜水器都出自别人之手。然而,‘深海挑战者’号潜艇是我和同伴一起设计制造的。”
在万余米深的海底,卡梅隆“没有恐惧,而是享受”。据介绍,他当时非常兴奋,像一个孩子一样对旅程充满了好奇。他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很专注。他在潜艇内要操作所有系统,例如灯光、导航等。
万余米海底“很享受”
新京报:探险家和导演,哪个角色才是真正的你?
卡梅隆:请别让我从中做出选择。潜水和执导电影,是我毕生所爱。我从小就很喜欢看有关海洋的电视节目,当时我家离海边很远,大概400英里(1英里约合1.61公里)。我那时就梦想,长大了要成为一名潜水员。从那时起,我开始在湖里、河里潜水,因为我是那么地渴望呆在水底下。我喜欢水下的神奇世界。
后来,我成为一名电影工作者。希望可以把电影和潜水,这两个我毕生最爱的事业结合起来,所以我拍了一部电影――《深渊》。自此,我开始了人生中海洋探险的旅程。我喜欢在电影和潜水之间穿梭。虽然我知道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还是有交集,比如我每次都会随探险同步拍摄纪录片。
新京报:日前,你将创造历史的“深海挑战者”号潜艇捐赠给一家研究机构。那么,当时打造“深海挑战者”号,是怎么考虑的?
卡梅隆:我们最初考虑的是,如果打造一艘能去世界最深处的潜艇,那么它就能去海洋的任何地方,所以我们决定,要么不打造,要打造就打造一个能去世界最深处的潜艇。这样的话,全世界的深海沟壑景象都能通过深海潜艇展现在大家面前。
新京报:七年打造,难在何处?
卡梅隆:我和我的团队遇到了很多难题。例如,需要采用一种“复合泡沫塑料”的新材料,我们对所有的商业来源的此类材料抗压性进行了测试,但没有一种材料足以抵抗深海深度的压力。由此,我们自己研发新材料。此外,到了那个深度的、用来进行3D拍摄的摄像机、灯具、电池等,都需要我们自己来研发。
新京报:随“深海挑战者”号潜艇下到1万多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就不担心再也上不来?
卡梅隆:我不恐惧,相反,我很享受。虽然危险始终伴随我,比如潜艇可能在深海巨大压力下裂开、压载系统可能会失灵,如果压力不能平衡,这意味着“深海挑战者”号再也无法浮出水面。更严重的情况是,倘若舱内电路着火,那么将有死亡的风险。还有一个可能,若是潜艇被公海上的渔网缠住,我们也会难以再浮出水面。
当时,在潜艇下沉的过程中,我在想,如果出现意外,海水会像激光一样切割掉一切,包括我自己,会疼吗?不过,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意义,因为一切就发生在两秒钟内。
新京报:在海底,你目睹了何种景象?
卡梅隆:我看到如同月球表面的景象:一些连绵起伏的小山丘。乍一看,那里没有任何生物。有的只是灯光照到的亮区和亮区以外的无穷深邃的未知。然而,仔细一瞧,你会发现一些小动物,他们已适应了极端的压力环境。这些小动物有高尔夫球那么大,实际上是一些单细胞有机体,这很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海沟底部,仿佛白纸,这跟我之前深潜海底看到的景象绝然不同。在这次探险过程中,我们发现了68个新物种。
“更愿乘坐海底飞船”
新京报:你曾说过“讲故事”重于探险本身。
卡梅隆:对。尽管完成任务是探险的首要目标,然而最重要任务是探险结束后的“讲故事”,同大家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我是一个电影制作人,所以我的故事,就会用电影讲出来。我很喜欢3D拍摄,我潜到那么深的海底而不用3D拍一部电影?怎么可能!这部电影预计今年底会上映。我觉得,不仅是美国、中国,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探索永无止境。在我们的星球上,在深海的底部,有一整片人类尚未探索的大陆。我讲述的故事,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工程、数学等学科的兴趣。这些学科恰是人类探索和创新的基础。
新京报:如果没有捐赠,那么有没有考虑将“深海挑战者”号带到中国?
卡梅隆:我很想给中国观众带去“深海挑战者”号。当我来中国宣传这部3D电影时,或许会带一个模型。我已去过中国三次,去过北京和天津。中国很大,有很多奇妙的地方需要我去探索。我每次到中国都是“旋风之旅”,没机会自己上街走一走。我很想悄悄上街自己看看,希望没人认出我,以便我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下中国民众。中国发展十分迅速,在很多方面可以引领市场。中国有很多有才华的电影工作者。
新京报:海洋之后,下一站会不会是太空?
卡梅隆:我一直对太空感兴趣。不过,在过去的十年,我关注的焦点是海洋。其实,我还考虑,我可能会把工作重点从海洋探险转到海洋保护上来。保护海洋是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关键,如果我们无所作为,那么那些曾经伴随我潜水旅途的美丽珊瑚礁,将有可能不会伴随我们的下一代成长,所以对我而言,相比于坐飞船去太空,我更愿意乘坐“海底飞船”。
感谢卡梅隆团队工作人员陈星提供采访支持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邓琦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