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需要,1956年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科研究所,庞薰琹先生在《工艺美术通讯》发文对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提出众多建议。1975年成立特种工艺美术系,1988年更名为装饰艺术系,1999年12月正式更名为工艺美术系。2000年,工艺美术系在原有金属艺术和漆艺术两个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师资、新建工坊、校企合作等方式,筹建并成立纤维艺术专业和玻璃艺术专业。2006年,随着学院整体迁入新校址,工艺美术系最终形成四个专业(金属艺术专业、漆艺术专业、玻璃艺术专业、纤维艺术专业)和五个实验室(金属艺术实验室、漆艺术实验室、玻璃艺术实验室、纤维艺术实验室、首饰艺术实验室)的专业构架和发展态势,以丰富的专业建制和完备的实验条件,成为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领域重要策源地和引领者,是目前我国工艺美术领域唯一具有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完成培养体系的教学科研机构。
工艺美术系的创建者是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艺术家、设计家和教育家。庞薰琹、郑可、袁运甫、乔十光、王学东等作为工艺美术系相关学科的构建者和奠基者,开辟了中国工艺美术在高等教育领域探索实践的先河;王培波、吴晞、林乐成、王建中、周尚仪、唐绪祥、程向君等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在继承前辈对中国工艺美术探索实践的同时,还将目光放眼全球,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工艺美术系的构建和学科体系的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工艺美术系拥有国内领先的师资力量。
工艺美术系的教学立足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吸收世界各国艺术精华,兼容东西方文化,提倡以人为本的工艺美术文化。强调动手实践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艺术创作和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研究与管理的专门人才。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拓展,以及现任教师的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整的教学体系。目前主要开设课程包括:金属艺术、首饰设计、铸金艺术、漆画、漆塑艺术、髹饰工艺、纤维艺术创作、壁毯创作、装饰玻璃、窑制玻璃、吹制玻璃等,辅以考察调研、工作坊课程、学术讲座等内容,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国际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工艺美术系拥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驱动力,强调“根植传统,立足当代”的原则,注重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和任务,成为国内同类专业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跑者。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15项,出版《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世界现代玻璃艺术》、《世界金属艺术》、《纤维艺术》、《锻铜与银饰工艺》等 20余本学术著作,在国内外重点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教师作品在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韩国清州国际工艺美术双年展等展览上屡获大奖,成功打造“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河姆渡走来”国际漆艺展、“熔古•铸今”中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中国当代玻璃艺术三年展等品牌学术展览,业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美术学术研究体系和学脉,为推动和引领工艺美术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秉承学院艺术设计服务人的衣、食、住、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服务的理念,工艺美术系为国家承担了众多重要任务和社会服务项目,既包括毛主席纪念堂、中共中央办公厅、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人民大会堂、北京首都机场等室内外装饰设计,也包括中央代表团、重大国际会议及重要国内外赛事的纪念品设计,对中国当代工艺美术领域的实践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享有盛誉。
工艺美术系立足中国传统而面向世界,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目前已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金泽美术工艺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美术学院、韩国淑明女子大学、韩国釜山东亚大学、挪威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等30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学生就读期间有机会出国交换学习和学术交流,每年邀请外教开设工作坊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的“手工性”与“艺术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学科特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担当。
工艺美术系每年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日制艺术学硕士、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及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根据每年学校政策及导师数量的变化而调整; 非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则依据每年相关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申报情况而确定。
工艺美术系建系以来培养了众多各领域优秀青年人才,在工艺美术教学、研究、创作、产业等各条战线上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系列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