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确立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突破口,上海需要以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为导向,深入把握新产业革命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上海在创新、金融、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借鉴国际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建设新全球化、新产业革命和中国新开放目标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新型自由贸易港”发展模式,形成以新兴服务贸易和跨境技术集成为引领,以货物贸易和跨境投资发展升级为支撑的“新型自由贸易港”产业功能,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带动中国实体经济中高端升级,有效发挥上海支撑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目标。
一、上海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战略背景
(一)在新一轮全球化变革中,上海自由贸易港将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提供“上海样本”和“上海模式”
自由港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贸易区,集中体现了一定时期全球经贸治理的最高标准。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变革,使自由港成为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前沿引领。上海自由贸易港将在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形成体现中国影响力的“上海样本”和“上海模式”。
(二)在新产业革命推动制造与服务一体化开放化发展中,上海自由贸易港将培育服务贸易和技术开放新功能,确立中国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前沿和窗口
上海将在服务贸易和技术跨境集成中率先突破,探索新型自由港发展模式,引领带动中国竞争优势的形成。上海在服务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形成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上海可以依托自由港建设,为全国提供金融服务、数据信息服务、智能化系统集成服务、工业互联网运维服务等,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可以通过自由港推动创新资源跨国流动集成,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打造自由港“技术集拼”新模式,在国际产业创新前沿领域形成发展优势。
(三)在全球“再平衡”的发展格局调整中,上海自由贸易港将“先试先行”再启新征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再平衡”过程中,目前中、美两国均承受着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针对中美面临“再平衡”新局面,通过建设自由港,上海“先试先行”战略功能将再启新征程,继续为构建大国间新型经贸关系担当“先行者”和“排头兵”。
(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上海自由贸易港将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引领带动中国实体经济中高端升级
上海自由贸易港将把握全球化新趋势和产业革命新导向,以服务和技术开放化发展构建自由贸易港新功能,引领探索新型开放化发展的方向、模式和路径,在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地区提供创新型服务中,引领带动智能化服务型制造和集成创新为导向的中高端升级,依托金融服务、数据信息服务等推动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升级,有效发挥上海自由贸易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上海自由贸易港产业功能定位
(一)目标定位
上海自由贸易港将把握新一轮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新产业革命形成的国际竞争新导向,以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更高层次开放经济为引领,立足上海的基础优势,探索建设新全球化、新产业革命和中国新开放目标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新型自由贸易港”发展模式,形成以新兴服务贸易和跨境技术集成为引领,以货物贸易和跨境投资发展升级为支撑的“新型自由贸易港”产业功能。
(二)上海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聚焦四大突破
一是服务贸易中政策体制的重大突破,积极探索与新全球化背景下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二是金融开放化发展中的重要突破,需要为跨境金融服务提供政策体制支持。
三是数据开放化中的重要突破,在自由港探索特殊的数据开放新模式,开辟和有效应用国际数据通道,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在数据信息资源开放中,打造上海自由港开放发展新优势。
四是境内外创新资源集聚整合的政策体制突破,既要通过自由港突破境外技术转移封锁限制,促进境外创新资源在自由港集聚;同时也要推动国内创新资源突破多方面限制,在自由港与境外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集成和技术集拼,以集成创新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支撑中国实体经济中高端升级。
(三)上海自由贸易港产业功能架构
1
、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高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上海要依托科技资源丰富、人才高度集聚、综合基础设施完备、法治环境较健全、金融资本汇聚的综合优势,同时也要重点发挥跨国公司总部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在沪高度集聚的独特优势,形成上海自由贸易港关于货物、资金、人员等要素进出高度自由化的制度设计,并对标区域贸易协定中的知识产权条款(超越
WTO
框架下的
WTO
-
X
条款),打造国际最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最终通过高度开放、国际接轨、内外联动的发展模式,吸引国际顶尖科技企业和科技资源集聚于自由贸易港,绕开美欧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技术管制,形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高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2
、形成高端服务贸易要素集聚,引领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上海应依托自由贸易港的制度设计,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制度下关于“货物的境内关外”定位,拓展延伸到自由贸易港内实现关于“货物和服务的境内关外”的定位。为此,一方面要推动电信、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的开放和自由化;另一方面,要接轨国际最高标准,制定数字贸易领域的透明度监管规则,进一步促进高端服务贸易要素的集聚,形成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引领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促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
3
、集聚全球交易,掌握全球资源配置话语权。要充分发挥上海金融服务、人才、信息服务、营商环境等城市服务功能综合优势,依托洋山港和浦东机场“两大枢纽港”,利用自由贸易港的境内关外特殊政策,推动投资贸易、金融等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全球金融、创新要素资源集聚上海自由贸易港,打造全球资源交易平台,重点构建全球金融交易平台、国际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平台,把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全球资源配置核心功能区,集聚全球资源交易,形成全球资源定价话语权,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代表国家引领新一轮全球化,重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引领,提升我国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
4
、集聚总部经济,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上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充分依托广阔的腹地资源、优异的区位、两大枢纽港的港口资源和完备、强大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助推市场主体走出去,融入全球价值链。要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的境内关外制度优势,实现开展国际业务自由化便利化,吸引国际和国内跨国公司总部,搭建全球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新平台,提升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的能力,打造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内市场主体开展全球业务、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桥头堡,服务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实体经济发展。
三、上海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按照上海自由贸易港产业功能的总体思路,发挥自由贸易港区位优势和境内关外的制度和政策优势,以洋山海港和浦东机场空港“两大枢纽港”为支撑,注重存量产业提升与增量产业并举,重点聚焦五大产业集群和两大业态模式。
(一)五大产业集群
1
、港口腹地联动型国际贸易产业:一是港口腹地联动的国际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顺应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发展趋势,吸引本土跨国公司和全球跨国公司的贸易运营、结算、国际采购等总部型功能机构集聚,集聚全球供应链贸易企业,建设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运营平台,发展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二是港口腹地联动的国际中转集拼和国际分拨配送中心,发展国际中转集拼服务,为转口货物提供的集拼、分拨和交割等各项贸易增值服务。三是全球工业品电子交易中心,重点发展出口型跨境电商产业,在自由贸易港内设立工业品海外仓,集聚全球工业品跨境电子商务主体。
2
、高端集聚型国际航运服务业:包括国际航空和国际船舶物资(油品)供应服务、国际航空维修和高端船舶维修服务、国际航运服务,高端航空物流产业,包括打造大型物流基地,搭建航空信息物流平台,构建航空物流产业链,全球跨国公司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等。
3
、实体经济引领型跨境金融服务业:主要包括为实体经济开放化中高端升级提供支撑的跨境金融服务,包括离岸金融服务,拓展
FT
账户功能和主体范围,跨境资产管理等。高端装备融资租赁,特别是能源装备、轨道交通、大型工程机械装备等优势高端装备的融资租赁,吸引国际和国内融资租赁金融机构聚集自由贸易港,建成全球高端装备融资租赁中心。
4
、跨境“技术集拼式”新兴产业。主要指突破境外技术封锁、境内技术资源流动限制,发挥自由港创新资源开放流动优势,在自由港实现跨境创新资源流动、整合的“技术集拼”,以自由港技术集成创新优势为引领的新兴产业。
5
、港口开放型新兴服务业。一是跨境文化娱乐产业,包括构建跨境文化娱乐展示区、加快对外贸易文化基地建设、打造全球动漫集聚区、大力发展数字产业。二是跨境国际专业服务,包括商务咨询离岸服务,律师服务、资信调查、人才中介服务、医疗教育离岸服务,跨境购物天堂等。
(二)两大业态模式
一是窗口型总部经济模式,本土和国际跨国公司设在上海的总部,在自由港设立窗口型业务机构,有效利用自由港开放优势,支撑上海总部经济发展。
二是数据资源开放为引领的平台经济模式,充分发挥自由港的数据资源开放优势,支撑引领发展全球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融资租赁跨境资产交易平台、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等。
主要完成人:
于 蕾、周 伟、李 伟、张 磊、游德才、朱瑞博、苏 宁、彭 羽、曹永琴、李宗克
完成时间:
2018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