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江文化更进一步汇入中华文化的洪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江文化正在以从来没有过的姿态面向当代,面向未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时间,社会主义中国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在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有突出的业绩。

(一)社会经济背景

1.水利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党中央组织力量进行长江中下游堤防的堵口复堤,加高加固堤防,提高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紧接着又在平原湖区和丘陵山地大力兴建灌溉排涝工程和蓄洪垦殖工程,如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分洪工程,就有效地遏制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战胜了1954年的特大洪水,对恢复工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期,筹组治江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专门从事长江的治理开发工作。

长江水利委员会全面开展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以长江流域防洪为治江的首要任务,以三峡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为关键工程。在流域规划的指导下,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已兴建大中小型水库约466000余座,占全国水库总数的一半多;水库总容积为124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库容的30%。特别是丹江口、葛洲坝等大型水利枢纽的兴建,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对流域治理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1979年,长江流域已建和正建装机容量为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近90座,总装机容量约14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600亿度。在长江流域103座大型水库中,除7座主要用于发电外,均有灌溉效益。此外还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小排灌工程。全流域已建成近5万座水库,总库容为1248亿立方米;引水工程59万余处;提水工程19万余处,蓄、引、提总水量约1352亿立方米,占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4.2%。这就大大缓解了旱涝灾害。

大力整治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航道,其中川江航道共整治滩险200多处,航道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下荆江河段成功地进行了两处人工裁弯取直工程,减轻了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威胁。

2.工业建设

在胜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确定并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建设成就显著。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起,到改革开放前,长江流域已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工、造船、机械制造、电子仪表、手表、照相机、合成纤维、棉纺、毛纺、丝织、食品、服装等轻、重工业各个门类。这些行业配套协作条件较好,技术力量较集中,在许多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如重工业专项建设方面,兴建和续建了武钢、马钢、重钢、上钢、攀钢等钢铁企业,形成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同时围绕钢铁工业建设,又建设了一批机械、汽车、船舶、电子、轻纺工业项目。据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长江沿江城市的工业产值占流域总产值的58%。

长江上游地区,通过新建、迁建和改扩建,在重庆、成都、自贡等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同时,新建了若干钢铁、煤炭、电力、化工和机械等工业基地,如攀枝花、德阳、泸州等新工业基地。长江中游地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依靠丰富的资源与巨大的航运优势,依托武汉和九江、岳阳、宜昌等沿江城市,初步形成了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基地,形成了较完整的原材料工业体系和规模优势,是国内重要的资源加工、制造工业基地。

长江下游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虽然缺乏,但技术力量、设备能力较强,已成为国家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钢铁、石化等制造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年吞吐量为全国港口之最。

3.农业建设

长江流域的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传统,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和主要粮产基地。长江流域耕地面积只占全国1/4,粮食产量却占全国的40%左右。1949~1966年,由于在农村成功地推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粮食增长年均达249.4万吨,年均增速3.68%。1967~1978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增速减慢,粮食增长年均376.5万吨,年均增速3.38%。长江流域是油菜籽的最大产区,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约占世界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1/4。

长江流域是重要的产棉区,全国棉花单产最高、提供商品棉最多的产区主要在长江流域,棉花产量占全国比重的50%。

长江流域的川西南地区、川北渝东地区、湘鄂西地区、赣西鄂东地区、赣东皖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低山丘陵地区是重要的林特产地区,也是名特茶叶、蚕茧出口的主要产区。

畜牧业已成为长江流域农业中第二大产业,主要分布在川、湘、鄂、赣、皖、苏6省,已初步建设以起牲猪、家禽为主的畜牧产业结构。其中川、湘、鄂、苏4省是主要的牲猪生产基地,总头数和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以淡水鱼为特色的渔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淡水渔业主要集中在鄂、苏、湘、赣、皖、川、浙7省,江汉平原、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等地已成为主要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海洋渔业集中在浙(长江流域部分)、沪、苏3省,其中浙江产量占绝大部分。

(二)文化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毛主席在这一时期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方针,对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着巨大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首先是对思想文化战线执行一元化的领导,对思想文化战线进行整顿,对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行业机构进行调整、合并、处理。党报、党刊相继创刊,出版机构相继成立,分工明确的电影制片厂、剧团陆续组建。此外,还新建、扩建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有的区(县)馆还在集镇设分馆,更多的区(县)馆还设有少儿分馆。

广播事业迅速发展。以上海为例,通过对上海市100多家私营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上海联合广播电台,后并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流域其他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人民广播电台,宣传报道新中国的革命建设成就,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地方自办节目一度停办,全部转播中央台节目。上海电视台是长江流域最早成立的电视台,长江流域各省陆续成立了电视台,但拥有的电视观众十分有限。

公共图书馆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全国仅有各种类型图书馆52个,长江流域为26个,是当时全国图书馆拥有量的一半。截至1978年,全国共有图书馆1218个,长江流域有219个;1979年,全国图书馆图书总藏量为18353万册(件),长江流域为7008万册(件)。

至改革开放前,旅游业开始起步,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

上海是旅游事业起步最早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对外旅游业务主要是接待外国专家和苏联、东欧国家的旅游者。20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接待一部分欧洲(主要是法、英等国)、日本的自费旅游者。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有关部门颁布的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流域有33座,超过黄河流域近一半。

(三)文学艺术

新中国建立不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相继成立,长江流域各省也相继成立了文联和作协的各级地方机构。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长江流域的文学艺术创作虽然经过几次起伏,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1.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作家队伍不断扩大,各种文学艺术期刊不断增多,文学作品大量问世,出现了建国后文学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长江流域的作家有突出的表现。这一时期大量的文学作品是以描写工农兵英雄形象,表现人民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人新事为题材,小说创作方面表现突出。如,湖南益阳人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两部长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变革的进程。湖南临澧县人丁玲194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江苏涟水县人吴强于1957年出版了表现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红日》。原籍湖南省湘阴县、生于北京的杨沫195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祖籍安徽而生于上海的周而复创作了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上海的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百合花》、《静静的产院》为其代表作。湖北姚雪垠创作了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重庆则有被称为“红岩文化”的系列作品问世。1961年,反映牺牲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的革命先烈斗争史实的长篇小说《红岩》问世,随后又据此改编为电影《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以及同名电视剧等。

长江流域诗人和散文作者也有所建树。郭沫若在建国初期创作了歌颂新中国的诗歌如《新华颂》。江苏人闻捷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在叙事诗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散文创作方面,老作家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湖北作家峻青的《情满青山》都比较有代表性。

这一时期报告文学成为一支活跃而独立的文学体裁,长江流域的作家如巴金创作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黄宗英创作的《小丫扛大旗》都是极有影响的代表作。

2.艺术创作

新中国的戏剧舞台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出生于四川的郭沫若、湖南的田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是其代表作。中青年剧作家则有反映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先进事迹的多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歌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领导的湖北洪湖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运用湖北地方戏曲和当地民间歌词小曲而创作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以及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歌剧《江姐》等,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江流域的地方戏曲有六七十种,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是黄梅戏、昆剧和越剧。

越剧的兴盛是从进入上海开始的。1949年,上海有46个越剧演出团体;1956年,发展为56个越剧演出团体,并迅速走向全国,成为全国除京剧之外的第二大戏曲剧种。《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戏曲艺术片的播出,使越剧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初,黄梅戏还是限于安庆地区的地方小戏。1952年,安徽省艺人训练班排练黄梅戏《打猪草》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反响强烈。1953年初,安徽省成立了省属黄梅戏团,第二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汇演,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快发展成安徽省的地方大戏。到了1959年,仅安徽省就有18个黄梅戏专业剧团。严凤英同她的《天仙配》、《女驸马》一起,使黄梅戏传遍全国。

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植,使昆剧这一古老剧种获得了新生。1953年,浙江昆剧团成立,1956年进京演出《十五贯》大获成功。毛泽东主席曾两度观看《十五贯》,给予充分肯定。周恩来总理说,《十五贯》的上演不但使古典艺术昆剧放射出新的光彩,并为进一步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1957年,《十五贯》被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使昆剧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发展传统音乐。在长江流域,首先是对江苏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阿炳)的二胡曲、琵琶曲和演奏技艺进行抢录、整理,使之得以传世。以后还对传统民歌及民族、民间乐种进行了抢救、整理。至1964年,湖北、四川等地的《中国民歌集成》初稿完成。“苏南吹打”、“江南丝竹”等地方乐种得以复现、传世。由于正确的文艺政策与民主的文艺空气,当时中国歌曲创作十分活跃,特别是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歌曲成为传诵歌曲。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毕业的女作曲家瞿希贤与招司一起,于1949年底谱写了《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在1951年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音乐作品二等奖。20世纪50年代湖南白诚仁、叶蔚林创作的《洞庭鱼米乡》、湖北莎莱改编词曲的湖北民歌《口崔咚口崔》、刘烽改编的青海民歌《下四川》等,60年代白、叶二人创作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等都是长江流域歌曲作者的代表作品。瞿希贤在1963年又创作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成为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占豪、陈钢两位学生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闻名中外的经典音乐。当时一部分作曲家开始为毛泽东的诗词谱曲,出现了一批优秀艺术作品,如赵开生谱曲的《蝶恋花·答李淑一》,采用苏州弹词的音调,用苏州方言演唱,产生了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1964年出演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优秀史诗性的代表作,更是全国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产物。

长江流域是个多民族集中的地区,舞蹈艺术也得到大的发展。“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从长江流域的文艺团体选送的节目中就有安徽的《花鼓灯》、湖南的《狮子舞》、云南彝族的《阿细跳月》等有影响的舞蹈节目。上海艺术家创作的民族舞剧《宝莲灯》、《小刀会》是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剧目。60年代产生于长江流域的藏族舞蹈《洗衣歌》,以及以江浙民间舞为基础创作的《丰收歌》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舞蹈节目。由上海舞蹈学校集体创作的舞剧《白毛女》成为经典舞蹈。

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创作也得到蓬勃发展。为了鼓励广大画家的创作热情,展示不同时期的优秀成果,中国美术家协会1949年开始举办全国美术展览会,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举办了4届。每届展览会的形式都多种多样,有国画、油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版画、雕塑、插图、水彩、素描、速写等。长江流域的画家在每届美展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如在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中,武汉画家黎雄才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得到了诸多专家的肯定。

二、改革开放后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丰硕成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进入了蓬勃发展期,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建设的步伐,犹如长江滚滚洪流,不可阻挡。

(一)社会经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实力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增强,已成为可与沿海经济带齐头并进的又一条综合实力强的经济带。据《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研究》一书中露,2003年长江经济带创造的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全国的29.7%和36.8%,人均GDP为全国的1.57倍。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从此浦东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为世人瞩目。1990年浦东新区的GDP占上海全市的比重约8%;2003年GDP增长了近24倍,占上海全市的比重上升到24%左右。浦东经济的崛起,不仅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而且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腾飞。

但长江流域经济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末,长江下游三省工业总产值占全流域的55.85%,中部三省为30.65%,上游四省仅占13.5%。

浦东新区的出现,不仅给上海带来了重振雄风的机遇,同时将带动长江经济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长江地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它的开放,可以形成以东带西、东西联动的局面,并且使整个中国形成沿海开放、沿江开放、沿边渗透的全方位发展的战略。20世纪末,中央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西部经济发展的方针,她同时有助于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更有助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腾飞。长江经济带的腾飞,将大大缩小东西差别、海陆差别,将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大踏步跨越起到关键作用。

1.水利建设

改革开放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洪涝灾害,长江水利建设,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加高加固荆江大堤等重点、重要堤防,加强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取得了1998年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1998年长江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举国债资金加大对长江堤防工程的投入。根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编制完成《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组织实施。长江中下游防御洪水的能力明显加强。

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任务,长江水利委员会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获国家原则批准,作为今后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后,长江流域水电开发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好形势。1994年葛洲坝水利枢纽竣工。2003年,三峡工程顺利实现大坝下闸蓄水、双线5级船闸通航、首批6台机组发电的三大目标。按照规划,长江流域还陆续开工兴建了耒水东江、沅江五强溪、雅砻江二滩、赣江万安、清江隔河碉、澧水江垭等大型水利枢纽。2002年12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兴建;2003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单项工程开工。

这一时期水利科技成果,葛洲坝大江截流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及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二期工程1993年获得全国第六届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1994年葛洲坝水利工程获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等奖。长江流域大力加强水行政管理,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1988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开始启动。至2003年底,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四大片”治理程度超过1/3。一些开展早、防治工作较得力的重点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幅度达40%。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减砂效益均达到70%以上。

“长治”区内的农业人均纯收入较治理前增长了114%,“长治”工程被誉为“德政工程”和“致富工程”。

2.工业建设

长江流域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基础工业发展迅速。1990~2000年长江经济带重工业的年递增率为15.15%,高出轻工业4.41个百分点。钢铁工业 形成了以上海宝钢、马钢、武钢、攀钢4个特大型企业为龙头,具有全国影响的钢铁走廊。沿江地区每年钢产量近40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5%以上。

长江流域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汽车工业。上海大众,湖北东风,武汉神龙、雪铁龙,重庆长安、嘉陵,南京依维柯等汽车制造企业及零配件生产企业,在全国汽车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在大容量火电、水电、核电设备,大型船舶、精密机床、数控机床等方面占据优势。

石油化工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50%以上,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大型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镇江、安庆、岳阳、荆门等地。

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国有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并存。加工制造业持续发展,上海、宁波、苏州、无锡、南京、武汉等地是全国轻纺工业的中心。新兴工业增长迅速,尤其是电子工业有较大幅度上升,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和计算机得到长足发展。

3.农业生产

改革开放后,长江流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产业上升幅度不大,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明显萎缩,比重由1990年的29.2%减为2002年的13.3%。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业人口与耕地面积有下降的趋势。种植业占农业比重总体趋于下降,2002年降为51.2%。从农产品生产布局上看,长江流域粮食总产量尽管占全国的比重有所降低,但是优势粮食作物——稻谷占全国的比重仍然维持在62%的较高水平。油菜籽产量仍远高于其他地区。棉花生产下降,棉花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50%,2002年下降到不足30%。

由于政策的扶植,林业开始快速发展,产值有明显的变化。畜牧业产值的比重有所上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7.7%上升到2002年30%左右;渔业产值由只占农业总产值的5.6%上升到14.1%。江西德安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并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水稻生产革命,使水稻产量在一个世纪中增加了2倍。杂交水稻这一育种途径由此从亚洲、非洲向美洲广泛传播,他对世界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后农村涌现出的新生事物。长江流域乡镇企业数量占全国的44.5%。下游地区乡镇企业数量最多,规模较大;中游地区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上游地区数量小,规模小。1993年,长江流域乡镇企业直接出口额为全国的58.9%,其中下游地区占93.7%,为全国的55.2%。

4.交通运输

改革开放后,长江流域的内河航运得到进一步发展。长江水系的航道里程6.64万公里,占全国总量的49.1%。

截至2002年底,长江流域的铁路拥有营业里程16249公里,约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22.7%。每100平方公里拥有铁路1.12公里,高出全国平均值近50%。

长江流域的公路是全国公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至2002年,流域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5.418万公里。

长江流域的航空运输业已得到很大的发展。至2002年,已建成大型和中、小型机场47个,民用航线358条,B747等大型客机可在大部分航空港起降。

5.高新技术产业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经批准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53个,长江流域有17个,即:上海、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杭州、合肥、南昌、武汉、襄樊、长沙、株洲、重庆、成都、绵阳、昆明、贵阳。各省也批准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长江流域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已初具规模。

在生物工程、航天、激光技术、信息、新材料、自动化等方面已具备了雄厚基础。

长江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上游5个,中游5个,下游7个。

流域上游云南、贵州有丰富的矿产、植物、水能资源。区内工业以资源开发为重要支撑,以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为主。四川绵阳是全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过去也是四川三大丝绸生产基地之一。成都是电子元器件、精密自动机床、无缝钢管、合成氨尿素生产基地。重庆在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工业基础上,拥有一批遥测、导航、微波集成电路等高科技企业。

中游地区的襄樊、武汉,原有轻、重工业基础较好。现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已逐步形成以现代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为支柱产业,以新材料的机电一体化为优势产业,以软件、激光、环保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株洲是湖南新兴工业基地,现为国内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电力机车生产和科研基地。长沙与南昌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下游地区合肥、南京、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在原有工业基础上,高新技术产业都有一定的发展。上海拥有吸引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良好投资环境,在外商投资企业中有许多跨国公司,投资项目涉及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光纤通信、新材料、电子器件、光电子等高新领域,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居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2000年长江流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全国的1/3,而工业总产值、净利润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同比的39.68%、40.81%和44.48%。长江流域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已占重要地位。

(二)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文化事业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繁荣景象,长江文化也步入了又一个辉煌期。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各地区的文化虽有各自的特色,但同一性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小。除了原有文化形式的保留与发展外,文化本身呈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新的文化形式不断涌现,如网络文化;一些原有的文化形式得以发展、凸现,被更加关注,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等。长江流域已汇入中华大文化的洪流。

随着文化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文化市场逐步形成。长江流域同全国一样,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壮大,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市场,如音像市场、报刊图书市场、工艺美术品市场、文物市场、电影电视市场、娱乐旅游市场,文化广告传播市场。与文化市场的逐步建立相适应,一大批文化产业逐步建立起来。其中音像业、图书业、高档娱乐业、影视业,报刊业等,都走上产业化道路。

1.出版业

报刊业发展迅速。1996年,全国报刊总数从1978的1116种猛增到26795种,达到中国文字新闻传媒数量上的最高峰。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报刊业从规模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提高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经过整顿,1999年国内报刊已压缩到10225种,长江流域有2049种(其中报纸314种、刊物1735种),占全国的1/5,仅上海市就有505种。经过治理整顿,报刊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不仅完成了大量重大的宣传和新闻报道,而且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并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新时期报刊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报业集团初露兼并势头,像长江流域就有《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四川日报》、《湖北日报》、《新民晚报》等报社兼并小报小刊,这是报业由粗放经营转变到集约经营的必由之路。

图书出版业逐步从规模数量向优质高效增长的方向发展。至20世纪末,全国共有出版社569家,其中长江流域132家,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1/4。1999年长江流域共出版新版图书19339种,重版重印图书17031种,总印数25.4亿册。“九五”计划期间,电子出版物发展迅速,品种多元化。上海率先成立出版集团,江苏、四川各组建了发行集团。

2.影视网络业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电视的普及,电影业面临生存的危机。90年代后,电影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电影业开始复苏。1995年,全国的票房增长幅度平均达到15%,上海则达到40%。

随着电影发行机制改革的深化,院线制开始出现。

1995年4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东方影视发行有限公司率先联合17家影院,成立“东方院线”,推出数部大片,后来全国大中城市绝大多数影院也加入了不同的院线制。上海又率先组建上海电影电视集团公司,实行影视录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以创作故事片为主,兼拍电视剧。影视合流后引入了竞争机制,加大了投入,推进了影视创作的发展。

电视网络业飞速发展。1992年底,上海率先打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级别广播电视机构只此一家的局面,长江流域各地相继进行了城市电视行业的机制改革,电视业开始走上产业化道路。

网络文化起步于1987年,刚开始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20世纪末,长江流域因特网飞速发展,发展较快的省、直辖市有上海、湖南、湖北、重庆等。

3.文化教育业

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发展很快。至1999年,全国共有591所大学,长江流域占238所,其中江苏省就有40所大学,仅次于北京。流域内上海、南京、武汉等大都市作为高等教育的龙头,具有高等教育产业的资源、环境和条件,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辐射全国市场为依托的高新文化教育产业。除了高校外,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系列,如每年的研究生考试,出国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师、税务师、律师资格考试,及外国留学生考试等,构成了以千万计的数量庞大的行业群体。上述高校教育、各种考试和幼儿、小学、中学等教育,再加上为这一行业服务的数量更为庞大的辅助性群体,构成了长江流域最大的行业集团之一。形成了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公共图书馆发展迅速。到2002年,全国共有图书馆2697个,长江流域为901个;图书总藏量为42628万册(件),长江流域为17891万册(件),约占全国的1/3。

4.旅游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国逐步成为旅游大国。长江流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含“一线七区”(长江旅游线、滇北黔北旅游区、四川旅游区、湘西湘北旅游区、鄂西北陕南旅游区、赣北赣西旅游区、皖南名山风景区、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其中,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和安徽黄山等,中外游人终年络绎不绝,已成为最著名的景区之一。长江流域旅游业突飞猛进发展,湖北、云南、西藏、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江西、四川2省则将旅游业定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江苏、安徽、贵州、浙江等省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湖南省将旅游业定为先导产业。长江流域无论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都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比重。

(三)文学艺术

改革开放后,文学艺术更进入了空前活跃和繁荣的发展期。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在题材上有前所未有的突破,题材广阔而纷繁,在品种上也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繁盛。

1.文学创作

20世纪70年代末文学创作开始复苏,80年代逐步走向繁荣,小说创作尤其引人注目。首先出现的是被称为“伤痕文学”的小说,刘心武的《班主任》与卢新华的《伤痕》为其代表作。1981年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临终前设立“茅盾文学奖”,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坛设立的第一个大奖。1982~2000年,在五届“茅盾文学奖”中全国共有24位作家获此殊荣。除了3位解放军作者外,长江流域的作家有4位,分别是《芙蓉镇》的作者古华,《战争与人》的作者王火,《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长恨歌》的作者王安忆。

1995年,中国作协设立“鲁迅文学奖”,以鼓励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鼓励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这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至2000年,鲁迅文学奖共举办了两届。其中,共评出中、短篇小说25篇,除5位属中央直属机关(简称“中直”)和解放军的代表外,长江流域的作者

作品共有5篇,分别是江西陈世旭的《镇长之死》、江苏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湖北池莉的《心比身先死》、邓一光的《父亲是个兵》、刘醒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

改革开放以后,散文承载着纯文学、雅文学生存希望的这一载体,和通俗文艺作品一起走红。在文化市场中,散文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品,成了出版者和销售者追逐利润的抢手货。人数众多的创作队伍、数量颇丰的作品、庞大的读者群,构成了散文蔚为大观的局面。长江流域的作家在散文创作中的表现虽不如小说创作,但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80年代,巴金的《随想录》,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其表现出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令人心灵震撼的程度。90年代后,长江流域在散文创作上影响最大的首推上海作家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他的以《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将中国文化传统、意境与现代意识连结在一起,呈现给读者一种崭新的面貌。在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全国优秀散文杂文获奖作品共11篇,除作协、中央直属机关占3位外,长江流域作家有2位,他们分别是《烟水江南绿》的作者艾煊,《山居笔记》的作者余秋雨。

报告文学以反映生活迅速、灵活、直接等特点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武汉作家徐迟率先写了一批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为《哥德巴赫猜想》,对于重新肯定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及其在实现“四化”中的巨大作用,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长江流域的陈祖芬、黄宗英也因写科学家、文艺家的报告文学而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她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祖国高于一切》、《大雁情》。在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作品20篇,安徽作家陈桂棣的《温故戊戌年》榜上有名。

诗歌创作尽管有所发展,但影响没有其他体裁大。被《中国现代文学史》收入的长江流域的诗人,一是江西诗人公刘,代表作为《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二是四川诗人流沙河,代表作为《故园六咏》。湖北老诗人绿原和曾卓,是20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他们在停笔多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满怀激情,驰骋诗坛。但在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长江流域诗人的作品无入选者。

2.艺术创作

文艺事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文艺政策及主管部门的运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长江流域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由于受到扶植与保护,而大有发展。1986年,苏州戏曲博物馆建成,馆内保存并展出了昆剧大量的研究资料,以及珍贵实物、图片,是昆剧艺术的资料宝库。80年代,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崛起,剧团人才辈出,演出的剧目《五女拜寿》、《汉宫怨》获全国剧本创作一等奖;《西厢记》获中国戏曲学会奖;《陆游与唐婉》在音乐创作上堪称戏曲音乐革新的范例。为了纪念越剧的创立,发展越剧艺术,1990年在越剧故乡浙江嵊县鹿胎山下,建立越剧博物院。1991年文化部设“文华奖”,这是国家在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奖。已主办了10届,每一届长江流域的文艺团体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在第一届,全国共19个戏曲获奖,长江流域占了10个;歌剧的获奖节目,全部由长江流域的剧团所囊括。据统计,10届“文华奖”评选,全国共有330个节目获奖,长江流域有120个节目获奖。由政府出面主办各种全国性的大型活动,是扶植艺术的一种手段,

这类活动多次在长江流域举办。在南京、苏州、扬州、常州等城市同时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20世纪末表演艺术领域的一次总结性的盛会。

改革开放后,更加重视民间音乐遗产的抢救工作。1979年,国家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制定了《收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遗产规划》,并决定联合主持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琴曲集成》五种“集成”,每种均按省、市、自治区分卷(即地方卷)。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各地收集的民歌就有近30万首之多,编入《集成》地方卷的约35000首,《中国民间歌曲·湖北卷》是国内第一部“民族音乐集成”专著,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好评。长江流域的歌曲作者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包括通俗歌曲,不少广为传唱。如,80年代的《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江苏朱南溪作曲,贺东久、伍红举作词)、90年代的《纤夫的爱》(湖北万首曲,崔志文词)、《山路十八弯》(湖北词曲作者王原平、终文西创作)等,都是长江流域歌曲创作的代表作。

民族舞、芭蕾舞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上海艺术家创作的舞蹈《金山战鼓》,湖北歌舞团演出的《编钟乐舞》,武汉歌舞剧院演出的古代乐舞诗乐《九歌》,在国内演出后影响强烈。上海芭蕾舞团与美国芭蕾舞蹈家孟建华合作演出的现代芭蕾舞《天地·纵横与旋转》极富现代气息。1995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95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是国内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芭蕾舞比赛,吸引了来自近20个国家、地区的80名选手参赛,对于拓宽中外芭蕾舞艺术交流渠道,有积极作用。广大美术工作者在题材领域的开拓、对现实生活反映的深度、艺术形式的探索等方面,也都取得明显的成绩。1980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卅周年全国美展”是新时期在全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展览。共有3件参展作品获一等奖,长江流域画家的作品占1件;27件作品获二等奖,长江流域画家的作品占10件;52件作品获三等奖,长江流域画家的作品占27件。1985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作品19件,长江流域画家的作品占10件;二等奖作品59件,长江流域占21件;三等奖的作品129件,长江流域占43件。1989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按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漫画、壁画、漆画、水彩彩页、儿童美术、插图12大类评奖。除水彩粉画、儿童美术金奖空缺外,其他门类共产生金奖13件,长江流域画家的作品占3件;银奖66件,长江流域占21件;铜奖220件,长江流域占73件。1995年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因特殊原因,只评出获优秀奖的作品。2000年,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出金奖20件,银奖72件,铜奖192件,长江流域的作品分别占5件、15件与57件。

长江流域的经济在发展,长江文化正在以从未有过的姿态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