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文化微周刊》
一副耳机,一台CD机,省吃俭用半个月的伙食费,排队在音像店门口等偶像的新专辑,是多少“70后”、“80后”的青春记忆。如今,耳机依旧,CD机却变成了手机,光碟、磁带已经难得一见,昆明街头的音像店也早已改头换面了……本期《954文化微周刊》一起回顾
我们共同的老音像店记忆↓↓
5月的一个雨天,陆建勇坐在金实路上“起点音像”的店里打着电脑游戏,店里除了收银员,没有一个客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大部分时间门可罗雀的状态,偶尔也会想起音像业繁荣的年代,唏嘘不已。
上世纪90年代初,CD和VCD机先后进入中国市场,这些电子设备拓宽了人们的视听感受,人们不再满足于守候在电视机旁,有所限制地收看电视节目,他们开始买碟丰富自己茶余饭后的休闲生活,一时间,昆明出现了许多实体音像店,鼎盛时期,遍布大街小巷。
虽然陈设都差不多,但从销售的磁带和碟片的类型中,就能发现每一家音像店的不同。有的专营明星专辑,有的集中在摇滚音乐;有的网罗海外大片,有的专供文艺电影。这些“百花齐放”的音像店吸引着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年轻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碟店,每一个碟友心中也都有一幅淘碟地图。
可以说,当时是音像行业最好的时期,一直喜欢轻音乐的张骏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在人民西路上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以故事片为主的实体音像店,取名就叫做“故事天地”。
很快,张骏又开了几家分店,跟“四星”、“天堂鸟”并列为当时昆明最大的几家音像连锁。而当时的“起点音像”在昆明也有9家店,在民院路、白云路都有分店。最辉煌的时候也承办了几场明星签售,非常热闹。
不久之后,数字音乐开始在互联网上兴起,便捷、体积小、容量大,高音质,好下载,一下就赢得了大众的欢迎,而传统音像店的寒冬就此降临,昔日异常火爆的生意一落千丈,很多店甚至难以为继。张骏的“故事天地”08年结束了零售,专做批发,2015年以后,连批发也不做了;圆西路上只剩下两家无名无姓的音像店,近华浦路上的一家音像店还在营业,但门店已经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技术的更迭,网络的普及,让传统音像店的走向没落,其实也不仅仅是音像店,越来越多的传统事物被新兴的浪潮所挑战,这是大势所趋,不过相比现在的网络下载,向云恒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仅剩的最后一家“起点音像”今年初也减小了规模,分租了一半的店面给别的生意,不过陆建勇还在维持,当说到坚持的理由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时代的发展就像凶猛的洪流,裹挟着一切,不会停滞,不会回头,还好那个已经远去了的音像制品时代印记是那么清晰,因为那里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岁月,那一张张碟片刻录着的不仅仅是旋律和画面,更是一种情感和回忆。留不住的是音像店,留得住的是心里那如歌的岁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