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原标题:河姆渡文明为何突然消失,专家在地底下,查出了几千年前的秘密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为我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提供了足够的研究资料。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河姆渡文明在发展一段时间后,居然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此时一个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河姆渡文明为何会突然消失?考古专家们又会给出怎样的解答?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3年夏天,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河姆渡镇河姆渡村北部的一片土地上,有村民在建设排涝工程时,偶然发现一座遗址,因其位于河姆渡地区,故此被称为是“河姆渡遗址”。同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组成的联合专家组,开始对河姆渡遗址进行首次大规模发掘。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到了4万平方米,堆积层厚度为4米左右,上下共叠压四个文化层,出土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以及木构建筑遗迹、陶器、石器、骨器等等,考古专家通过测定发现该遗址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左右,进而证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就是长江流域。

1982年2月23日,我国国务院正式公布,将河姆渡遗址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18年6月,河姆渡遗址又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繁荣,在该遗址所发掘出来的文物,广泛涉及到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构筑了一个人类早期社会的整体脉络。不过令人惊诧的是,通过考古专家们的断代研究,发现河姆渡文化居然在6500年前突然神秘的消失了,并且尚未发现其他文明与河姆渡文明相互影响的迹象。考古专家们顿时感到疑窦丛生,如此繁盛的河姆渡文明,如何会突然消失?生活在这里的古人为何要放弃自己美好的家园而选择离开呢?

一直以来,关于河姆渡文明消失的说法共有很多种,而其中最主流的说法便是“水患说”与“气候说”。有一些研究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专家们认为,河姆渡文明的消失有很大可能性与洪涝灾害有关。众所周知,虽然世界上大多数文明都源自于大河流域,可是在享受充足的水资源与肥沃的土壤之余,先民们也同样需要面对偶尔发生的大洪水。这些专家指出,在6500年前,长江流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涨水事件,迫使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必须背井离乡,重新踏上寻找生活之地的不归路。

与此同时,还有考古学家提出了“气候说”,即气候的改变令河姆渡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河姆渡地区地理位置环境潮湿闷热,并且其水脉系统相当繁杂,极容易滋生各种细菌,致使部落中的人们患上了致命的疾病,最终令河姆渡文明成为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人类聚居部落。

关于河姆渡文明消失原因的两种说法,一直在考古学界中未能得到统一。直至2004年时,浙江考古所发表了一篇名为《浙江余姚田螺山新石器时代2004年发掘简报》的论文,最终才揭晓了河姆渡文明消失的答案。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江河谷盆地的北侧二六市村以北500米,遗址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海拔2.3米,深度2-3米,其西南部7公里处便是河姆渡遗址。

值得一提的是,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大量具有河姆渡早期文化特色的遗存文物,并且根据碳14测定法推算,该遗址年代与河姆渡文化早期年代不相上下,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换句话说,对于田螺山遗址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河姆渡文明消失的信息。

在田螺山遗址发掘场地,考古专家们在土壤中自上而下连续取样,试图揭示该文化层地层特征。在实验室内大量科学仪器的帮助之下,考古专家们惊讶地发现,田螺山遗址在6500年前的文化层土壤中,不仅存在少量的孢粉化石、蕨类植物残骸等陆地生物遗迹,同时还藏有大量海藻孢粉及海洋生物化石,甚至连地下的岩石也有盐水侵蚀过的痕迹。

有鉴于此,考古专家们断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中断,有很大可能性源自于海洋洪流的入侵。正是大量咸水的灌入,导致河姆渡地区的环境瞬间变得恶劣无比,从此再也不适合人类生活,让河姆渡文明的发展一夜终止。

考古专家们称,河姆渡文明被海水侵入导致中断的事件并非个例,这一幕在近年来也同样发生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海啸,史称“印度洋海啸”。据世界地震局分析,此次海啸的发生,源自于板块之间碰撞而导致的海底大地震。

河姆渡的突然消失,是不是当时的一场大地震,引发了海啸?这个猜想需要更多的科学观察和实践去证实,相信科学家一定会给我们尽早地解密。

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只有相信科学,才能令我们走得更快更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