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g up
Fig就会把这些容器的定义和配置交给Docker API按照访问逻辑依次创建,你的一系列容器就都启动了;而容器A与B之间的关联关系,也会交给Docker的Link功能通过写入hosts文件的方式进行配置。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在Fig的配置文件里定义各种容器的副本个数等编排参数,再加上Swarm的集群管理能力,一个活脱脱的PaaS呼之欲出。
Fig项目被收购后改名为Compose,它成了Docker公司到目前为止第二大受欢迎的项目,一直到今天也依然被很多人使用。
当时的这个容器生态里,还有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开源项目或公司。比如,专门负责处理容器网络的SocketPlane项目(后来被Docker公司收购),专门负责处理容器存储的Flocker项目(后来被EMC公司收购),专门给Docker集群做图形化管理界面和对外提供云服务的Tutum项目(后来被Docker公司收购)等等。
一时之间,整个后端和云计算领域的聪明才俊都汇集在了这个“小鲸鱼”的周围,为Docker生态的蓬勃发展献上了自己的智慧。
而除了这个异常繁荣的、围绕着Docker项目和公司的生态之外,还有一个势力在当时也是风头无两,这就是老牌集群管理项目Mesos和它背后的创业公司Mesosphere。
Mesos作为Berkeley主导的大数据套件之一,是大数据火热时最受欢迎的资源管理项目,也是跟Yarn项目杀得难舍难分的实力派选手。
不过,大数据所关注的计算密集型离线业务,其实并不像常规的Web服务那样适合用容器进行托管和扩容,也没有对应用打包的强烈需求,所以Hadoop、Spark等项目到现在也没在容器技术上投下更大的赌注;但是对于Mesos来说,天生的两层调度机制让它非常容易从大数据领域抽身,转而去支持受众更加广泛的PaaS业务。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Mesosphere公司发布了一个名为Marathon的项目,而这个项目很快就成为了Docker Swarm的一个有力竞争对手。
虽然不能提供像Swarm那样的原生Docker API,Mesos社区却拥有一个独特的竞争力:超大规模集群的管理经验。
早在几年前,Mesos就已经通过了万台节点的验证,2014年之后又被广泛使用在eBay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生产环境中。而这次通过Marathon实现了诸如应用托管和负载均衡的PaaS功能之后,Mesos+Marathon的组合实际上进化成了一个高度成熟的PaaS项目,同时还能很好地支持大数据业务。
所以,在这波容器化浪潮中,Mesosphere公司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名叫“DC/OS”(数据中心操作系统)的口号和产品,旨在使用户能够像管理一台机器那样管理一个万级别的物理机集群,并且使用Docker容器在这个集群里自由地部署应用。而这,对很多大型企业来说具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
这时,如果你再去审视当时的容器技术生态,就不难发现CoreOS公司竟然显得有些尴尬了。它的rkt容器完全打不开局面,Fleet集群管理项目更是少有人问津,CoreOS完全被Docker公司压制了。
而处境同样不容乐观的似乎还有RedHat,作为Docker项目早期的重要贡献者,RedHat也是因为对Docker公司平台化战略不满而愤愤退出。但此时,它竟只剩下OpenShift这个跟Cloud Foundry同时代的经典PaaS一张牌可以打,跟Docker Swarm和转型后的Mesos完全不在同一个“竞技水平”之上。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2014年注定是一个神奇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的6月,基础设施领域的翘楚Google公司突然发力,正式宣告了一个名叫Kubernetes项目的诞生。而这个项目,不仅挽救了当时的CoreOS和RedHat,还如同当年Docker项目的横空出世一样,再一次改变了整个容器市场的格局。
我分享了Docker公司平台化战略的来龙去脉,阐述了Docker Swarm项目发布的意义和它背后的设计思想,介绍了Fig(后来的Compose)项目如何成为了继Docker之后最受瞩目的新星。
同时,我也和你一起回顾了2014~2015年间如火如荼的容器化浪潮里群雄并起的繁荣姿态。在这次生态大爆发中,Docker公司和Mesosphere公司,依托自身优势率先占据了有利位置。
但是,更强大的挑战者们,即将在不久后纷至沓来。
你所在团队有没有在2014~2015年Docker热潮中,推出过相关的容器产品或者项目?现在结局如何呢?
欢迎你给我留言,也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易先讯,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gongxianjin/p/1639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