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个回答
说实话从《拆弹专家2》以后我就笃定少看或者不看港产片了,即使是警匪片。
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格局真是会影响到文化产业上。
很难想象拆2里的反派,觉得“世界好差”,真就是这四个字而已,为什么差?没说。谁导致的差?没说。怎么样能不差?没说。然后一个有钱人,就是因为觉得世界(注意这个词)好差,然后要去炸香港一栋楼。。。。。我真的很难理解这其中的逻辑,世界可能的确好差,但肯定不是因为香港这栋楼和这栋楼里的人的关系,为什么要炸香港一栋楼?要说比较容易?也没多容易。要说比较大传播?香港这个地方的一栋楼吧,跟美帝怎么比?说真的就爆炸物管控来说,可能炸美帝的楼还容易点。我这倒不是为了诱导什么,就单纯说这个动机。
特别是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一些市政问题上,难道说让流民“自由的在城市露宿”就是制度的包容性?我很难理解,定体问的套路不应该是要杜绝这种让人沦落街头的吗?比如城管去清理小贩,很多人会站在小贩这一边,但城管去管理这个事,不也是市政的要求吗?如果不管,满大街小贩摆摊,去投诉的,觉得政府不作为的,不还是这帮今天心疼小贩的那帮人吗?
就像电影里,有一帮人“帮助”露宿的人讨回所谓家当,这帮人这么有能力,当年董建华八万五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来支持?要是支持政府大建公屋的时候能有这么一批人,是不是香港的底层生活能整体更好一点?根本性解决问题的时候都反对,在老问题上打一些无关紧要的补丁都成了善人,说实在的,跟买养殖的鱼去开放水域放生,有什么区别?
香港文艺界只管在这种现实主义的小哀怨上大鸣大放,对于世界的洪流假装看不到,对于富人阶层的贪婪假装看不到,他们没有大陆的审核机制限制,却自己阉割了自己,有什么好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