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玩命的奔马  ·  Edge IE ...·  4 天前    · 
强悍的核桃  ·  c# - Cannot ...·  1 年前    · 


自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以来,中国历经近400年的分裂和战乱。扭转这一历史趋势、重建大一统并使中华文明进入又一个繁盛期的,正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核心是“崇简”以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尚贤”以扩大统治集团实力,进而一统农耕区和游牧区,以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



通过“政变”获取权力

李渊称帝不久,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围绕着东宫、秦王府、齐王府,逐渐形成三个政治军事集团。
武德七年,唐朝初定天下,秦王府与东宫、齐王府的倾轧却日益加剧。太子、齐王在获得宰相裴寂和高祖宠妃张婕妤、尹德妃支持的同时,还积极发展私人武装。太子在长安私募长林兵,齐王府也招募壮士、私匿罪人扩充武装。
武德九年,双方矛盾激化。秦王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日夜劝秦王诛杀太子、齐王。适逢突厥入塞,齐王受命督军北上,太子、齐王定计征调秦王府将领,再谋害秦王。秦王急召府僚商议,决定在玄武门截杀太子、齐王。
六月初三,秦王入宫告发太子、齐王“淫乱后宫”。唐高祖召太子、齐王于次日入宫。当夜,秦王府兵马入宫埋伏,待太子、齐王进入玄武门后,秦王一马当先,首先射杀太子,又与齐王激斗,尉迟敬德赶到后射死齐王。此时,东宫、齐王武装闻讯后猛攻玄武门,试图入宫援助。尉迟敬德斩太子、齐王首级宣示于兵众,东宫、齐王武装随之崩溃。之后,尉迟敬德又率部面见高祖。李渊知已无挽回余地,遂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八月,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元贞观。
唐太宗的统治时代,被史家赞誉为“贞观之治”。有学者认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玄武门之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太宗是一位十分在意自身历史形象的人,既然以“政变”获得权力的事实无法改变,那么就要以彪炳史册的政绩来证明统治的合法性。
“贞观之治”核心精神是恢复统治秩序,即以休养生息的方式恢复社会经济,而非大规模的制度更张。“贞观之治”对于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是,承续隋朝混一南北的统治政策,“惟贤是与”,使统治集团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

内政上“崇简”与“尚贤”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大起义,看到了恶政亡国的后果,故常以舟、水关系比喻君与庶人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此,他注意节制统治阶级,从而为民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贞观初年、二年,唐太宗两次释放宫女,令其婚配。贞观前期,不仅没有兴修宫室,而且把在建的洛阳乾元殿停建。在他看来,追求宫殿的奢华,喜欢游玩池台,只是帝王个人的欲望,百姓并不希望这样。
唐太宗不仅以身作则,而且严格管制勋贵阶层的社会风习。早在贞观元年,唐太宗便制令禁断王公奢靡。贞观十一年,又下《戒厚葬诏》,严禁勋戚侈靡厚葬,违者“随状科罪”。在唐太宗时期,社会风俗以简朴著称。
唐太宗还关注民间疾苦。贞观初期,关东、关中各地灾害甚多,唐太宗下令开仓赈济,允许灾民就食他州,并紧缩政府开支。隋末战争中受损严重的地区,在较长时间内不再征发徭役。而征发徭役、兵役的地区,则需注意不违农时。唐朝颁布的《营缮令》,还以法令的形式规范营造公共工程时的民力征发。
经过努力,贞观三年、四年,关中丰收,流民回归;贞观六年、七年,关东地区的农业也发展起来,社会逐步走向安定;贞观八年、九年,米价降至每斗四五钱;贞观十五年,更是降至两钱。由此,经济社会步入繁盛时期。
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南北、东西分裂达300年之久,关陇、代北、山东、江左各集团区隔已久,隋朝短暂的统治显然不足以抹除彼此间的差别。摆在唐太宗面前的迫切问题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将各方势力整合起来。唐太宗使用的办法是 “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
在这一择才标准下,唐太宗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用东宫、齐王府里的旧仇,如魏徵、王珪等;既用高祖遗臣,如萧瑀、封德彝等;也提拔寒微士人,如马周、刘洎、戴胄等。唐朝疆域扩展至蒙古高原后,又积极任用少数族精英,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不拘一格使用贤才的政策,催生了一个颇具才干的官僚集团,这就是“贞观之治”得以实现的基础。
在“惟贤是与”的氛围中,唐太宗常以隋炀帝为反面典型,鼓励群臣进谏。这既是对臣下的尊重,也是使百僚归心的必要措施。贞观年间出现了许多谏臣,如王珪、魏徵、褚遂良等。面对反面意见,唐太宗常常予以奖励。最著名的直谏者首推魏徵,对唐太宗进谏达200余事。魏徵死后,唐太宗感慨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

农耕和游牧合为一家

贞观之治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合为一家。
隋朝崩溃后,东突厥虽未直入中原,但常在隋末各争霸势力间不断反复,以获取政治、经济利益。
贞观初年,唐朝内部尚未安定,关中、关东灾害频繁,但唐太宗没有选择以对外让步来换取和平与发展,而是下定决心解决突厥问题。一方面,修缮障塞,调动唐军;另一方面,策动东突厥的内部矛盾,与背叛东突厥的薛延陀建立联系,接纳管辖东突厥东部的突利可汗投降。
贞观三年十一月,唐太宗派遣李靖、李勣、柴绍、薛万彻统军分路出击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骑兵冒严寒大雪奔袭颉利可汗驻扎地,正面击溃突厥主力。突厥在溃败中又遭李勣伏击,退守铁山后仅剩几万人,处于山穷水尽之地。
颉利可汗派执失思力赴长安请罪,请求内附并表示愿意入朝,实则欲换取唐朝物资援助以获喘息之机。唐太宗派遣鸿胪寺卿前去安抚,并诏命李靖迎接颉利可汗入朝。
在接触过程中,李靖等人识破了颉利可汗的谋划,决定再次攻击突厥。李靖麾下苏定方率两百余骑奔袭可汗牙帐,突厥主力闻风北逃,意图越过大漠,但又遭李勣阻击,突厥大众投降。最终,颉利可汗在逃亡途中被唐军俘获,东突厥正式宣告灭亡。
唐高祖闻讯后大喜,召集唐太宗、诸王、公主、贵臣,设宴庆祝;唐高祖自弹琵琶,唐太宗亲自起舞。唐太宗将南下的突厥人分置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土地上,在突厥故地设置都督府、州以加强控制。入长安的突厥人有一万余家,被委任为五品以上军职者达百余人。唐太宗的政策获得原属东突厥各族的广泛赞誉,唐太宗遂被推举为“天可汗”。
唐朝拓地至蒙古高原后,处于河西以南的吐谷浑开始构成挑战。贞观九年,唐太宗以李靖为主将,兵分两路,攻击吐谷浑。唐军长途奔袭,深入荒漠2000余里,沿路作战取得辉煌胜利。吐谷浑伏允可汗先败于侯君集、李道宗,再败于契苾何力,仅余千余骑兵,最后为部下所杀。伏允可汗之子慕容顺投降唐朝,唐太宗册封其为西平郡王。经此一战,唐朝控制了青海高原及川西一带。

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

吐谷浑被唐朝控制后,吐谷浑西边的吐蕃开始进入唐朝的战略考虑之中。此时,吐蕃的赞普是弃宗弄赞(尊号松赞干布)。这是一位伟大的赞普,统一了西藏高原,并迁都逻些(拉萨)。
唐朝灭东突厥后声威远播,松赞干布于贞观八年遣使入朝。在二次遣使中,吐蕃提出了和亲的请求。当时,边疆各族首领均以唐朝公主下嫁为恩典,可挟唐朝之威以树立内部权力秩序、震慑外部各族。出于谨慎考虑,唐朝谢绝了和亲要求。
松赞干布决定以武力胁迫和亲。先是攻击吐谷浑,后破党项,之后又出动大军进攻松州。唐太宗派遣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分四路出击,最终大败吐蕃。
随后,松赞干布遣使入朝谢罪,再次求婚。唐太宗考虑西陲安宁,同意和亲。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唐朝与吐蕃间结成甥舅关系,合同一家。此后200年间,新赞普继位,都需得到唐朝“册封”,否则便不具执政的合法性。
在对外关系上,吐蕃维护唐朝国威。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蒋师仁出使天竺,遇中天竺国内政变。新统治者不承认前国王与唐朝的朝贡关系,拒纳唐使。吐蕃便出动兵力助唐使三战而败东天竺、北天竺,灭中天竺,俘获国王及其宗室,押解至长安。之后,东、西、南、北、中五天竺成为唐朝的朝贡国。
连败吐谷浑、吐蕃后,唐朝将眼光放到了西域东部的高昌。高昌为内地通往中亚的咽喉,却依附西突厥,常阻隔西域诸国与唐朝的往来。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命侯君集统军越过沙漠,围攻高昌都城。高昌王被迫投降,唐朝一举取得三州五县二十二城,置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一年,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十万大军攻龟兹国;次年,灭龟兹,俘获龟兹王。由此,唐朝在西域设置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
唐朝以恢复汉四郡为己任。贞观十九年,唐太宗率大军分海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受阻于安市,后遇严寒天气遂班师回朝。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李勣等分数道进击漠北,灭薛延陀、铁勒诸部降唐。贞观二十一年,在漠北设六州一府,并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设“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以供使者。贞观二十二年,在奚人所在地设饶乐都督府,下辖九州;在契丹人所在地设松漠都督府,下辖十州。
唐太宗的统治时间只有23年,但经由“贞观之治”,不仅度过了王朝初建的瓶颈时期,没有像隋朝那样二世而亡,而且通过积极作为重构天下秩序,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又一个伟大时代,与汉朝并称为“盛世”。这一历史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与“崇简”、“尚贤”以及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策密不可分。


本文根据作者在“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阅读原文


作者|李磊(我校 历史学系

来源| 解放日报

编辑| 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