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总体研究及工作进展概况
东巴经典古籍是由我国纳西族祖先在远古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书写而成,该象形文是当今公认的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我国纳西族东巴经典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急待进行高效高质量抢救与传承。
东巴经典古籍记载着人类文化史中典型社区文化发展变迁,积淀积累着中华远古文化源流变迁。东巴经典研究有助于揭示世界上原始宗教与少数民族关系、中华远古文化源流变迁,其崇尚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各民族团结和睦,自然环境保护等基本精神有利于当今文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该世界记忆遗产与我国其他世界记忆遗产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东巴经典收藏于我国大陆以外的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东巴经典原始手稿被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著名机构收藏,东巴经典学术研究处于分散的状态且彼此沟通不便,其内容大都又不被收藏者所了解。
目前能释读东巴经典的中国云南四川及藏区的几位老东巴祭司已年逾古稀,急需采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在寥寥老者有生之年记录及复制老东巴祭司们吟诵经典的原始读音,按照国际语音学惯例把读音与象形文字逐字逐句对应起来,并进行语义的释读及翻译,否则这一记忆遗产将伴随老东巴祭司的离世而在这个世界上消亡,东巴经典文化将面临着一个由活的象形文字走向死亡的残酷现实。这对于全人类都将是无可挽回的重大遗憾。
为了实现对国内东巴古籍,特别是流于海外的东巴古籍的抢救及传承,在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下,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本项研究按拟定的研究目标及研究计划顺利进行,以“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抢救与传承为目标,开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通过文理工大跨度学科交叉及国际合作的途径,以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了面向全球的东巴典籍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同时汇集世界上30多个收藏东巴经典古籍的著名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和院校的珍贵信息;运用数字网络化的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进行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文化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及传播;基于数字化平台高效高质量地实现东巴经典的有效抢救与保护,基于网络化平台实现东巴经典的广泛传承与传播。
目前已开展的主要研究包括:
(1)国际东巴经典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与释读过程音视频记录的研究与实践;
(2)国内外东巴经典象形文的释读、翻译与编目整理的研究;
(3)东巴经典的数字化加工、检索与网络化传播方式研究;
(4)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方案及运行机制研究;
(5)东巴经典古籍的数据库与知识库建库、管理及利用研究等。
进一步确定了总体研究工作并明确了各子课题研究分工,研究确定的总体研究及各子课题分工如图1所示。
1.2 研究提出了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方案
东巴经典具有世界范围大量收藏特点,是国际学术研究热点,有大量国际化研究需求,研究构建的国际共享信息平台有广泛利用前景,不仅可实现东巴文化信息化传播,也能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鉴于东巴经典具有卓越价值及独特传承意义,针对东巴经典传承的濒危现状以及跨学科综合研究难题,为实现东巴经典的遗产保护、资源共享、文化传承与学术交流,提出通过跨学科综合研究构建一种东巴经典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同时,该研究课题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国家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原始文化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开展了国际合作。
本项研究基于世界记忆遗产数字化国际共享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通过构建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提供一种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东巴经典抢救及传承手段,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方案如图2所示。
1.3 研究提出东巴经典传承与传播国际共享信息平台构建方式
通过文理工大跨度学科交叉及国际合作的途径,在发源地国家的中心文化城市首先研究构建面向全球东巴典籍的国际共享信息平台,运用数字网络化的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进行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文化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及传播。
具体信息平台的实现方式包括:
(1)提出信息共享方式,与联合国、国内外相关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研究院所等合作,建立能够采集、汇集及共享来自国内外代表性东巴经典古籍信息的途径。
(2)调研、汇集、分析与整理东巴经典信息,进行代表性田野搜集并请东巴祭司释读,提炼释读方法,完成数字化编目。
(3)提供数字化加工与检索方式,提供基于搜索引擎的多种信息检索、搜索及统计方法,提出数字网络化的现代传播手段及信息发布与管理方法。
(4)研究数字网络化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提供基于国际共享平台的,可异地远程地进行学术研究与互动交流的环境和技术支撑。
(5)针对东巴象形文的特点及难点,提供面向东巴象形文字的释读数据库、知识库及知识挖掘工具等,提供基于平台的东巴象形文数字化释读手段,构建数字化档案库。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东巴经典传承与传播研究方式如图3所示。
研究过程大体按输入数字化、编目科学化、索引规范化、加工信息化、检索智能化、传播网络化、环境多样化等依次展开。
国际共享信息平台构建的研究路线如图4所示。
1.4提出国际共享信息平台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及信息处理方法
基于上述的研究途径,开展了以建立国际共享信息平台为目标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构建了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并提供了其运行机制,提出了基于信息平台的信息处理及信息管理方法。
(1)在国内进行了大量东巴经典古籍的深度田野调研、资料收集及古籍释读工作,多次赴云南香格里拉、丽江等一些代表性纳西族村寨,走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国家级东巴文化传承人、老东巴祭司等,其间对东巴经典进行了数字化采录、整理与精选,对精选的东巴经典进行了抢救性释读及现场摄录。
(2)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开展了国外经典古籍的数字化摄录、整理、分类、编目、校对及翻译;接洽及调研了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等国际机构。新收集到了散落在世界上重要图书馆、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东巴古籍藏本共200多本,将收集的国外东巴经典快速送到纳西村落邀请老东巴祭司进行释读,并翻译成汉语及标注了纳西语注音,经东巴祭司和纳西族学者考证,许多藏本内容在国内已绝迹,这次的采集工作,扩充了国内珍贵藏本目录。
(3)研究提出东巴文字编码与字库共享平台的信息管理方法,研究提供对复杂象形文资料的规范化管理途径,对纸质版、音像、音频、电子图片、国内资源、国外资源等分别命名并标注所收集资料的地点、时间、属性,便于数字化查询与共享。
(4)构建了东巴文化共享平台的软硬件框架(包括:复杂图形图像采集系统、大数据存储系统、数字化交互展示环境、数据处理服务器等);对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设计规划了字库及读音模式;设计了数字化加工、信息检索与网络传播方式;制定规范了东巴典籍编目方法等。
(5)提出了信息共享平台展示体验方式,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展示环境及网站,可通过大屏幕显示、触屏互动、声音对话等信息化方式表现东巴经书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研究探讨了虚拟现实动态展示方式、手机网络方式、物联网方式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等。
(6)构建面向东巴象形文的数字化释读数据库框架,具有辅助功能(字及相似字的识别规则等)、类别查询功能(查询字、词、句、事件等)、录入功能(有柔性机制以适应扩充新信息)等。提出了图象识别方法,涉及:TTF的制作、字形及图片识别、知识规则、信息录入、智能数据库等。
在国内外开展了数字化信息采集、释读、翻译、处理及信息平台构建工作,部分调研及研究情况详见子课题研究工作情况。
1.5 成功召开了研究项目的开题会
2013年06月22日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召开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12&ZD234)开题会。
开题会专家组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周明全教授为组长,参加该会议的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北京市社科联、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领导及代表,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全国人大民委、国际纳西学会、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西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本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课题组成员;参会人员共计60余人,本研究项目开题会合影如图5所示。
在开题会上专家组听取了项目首席专家徐小力及5个子课题负责人张旭、白庚胜、李宁、吴国新、王红军所作的有关项目研究计划、实施方案及研究工作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本项目通过文理工大跨度学科交叉及国际合作的途径,在发源地国家首先研究构建面向全球东巴典籍的国际共享信息平台,运用数字网络化的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进行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文化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及传播。
开题会明确提出了课题重点研究的工作包括:1.提出信息共享方式,与联合国、国内外相关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研究院所等合作,建立能够采集、汇集及共享来自国内外代表性东巴经典古籍信息的途径。2.调研、汇集、分析与整理东巴经典信息,进行代表性田野调查并请东巴祭司释读,提炼释读方法,完成数字化编目。3.提供数字化加工与检索方式,提供基于搜索引擎的多种信息检索、搜索及统计方法,提出数字网络化的现代传播手段及信息发布与管理方法。4.研究数字网络化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提供基于国际共享平台的可异地远程进行学术研究与互动交流环境和技术支撑。5.针对东巴象形文的特点及难点,提供面向东巴象形文字的释读数据库、知识库及知识挖掘工具等,提供基于平台的东巴象形文数字化释读手段,构建数字化档案库。
开题会专家组经认真讨论后认为:项目研究具有重要性、紧迫性与创新性,能够为解决世界记忆遗产传承的复杂性、前沿性及综合性重大问题提供方法。项目研究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对东巴经典进行抢救与传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特点突出,体现了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模式,具备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研究的基础条件,研究思路清晰、路线可行、实施方案合理,符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开题要求,一致通过该项目开题。
1.6 组织召开了课题组协调工作会议多次
自2013年06月22日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召开了项目开题会后,2013年7月15号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召开了5个子课题组的协调会议,由课题首席专家徐小力教授主持,协调会议如图6所示。
协调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有:
(1)各子课题之间加强联系与配合,在现有的经费条件下,项目组安排专人开展丽江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等国内机构及地方、相关国外图书馆及博物馆的资料收集工作,进行资料收集及整理工作。
(2)2013年8月上旬,重点完成200多本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采集的数据编目与打印工作,完成数据剪切,初步作出编目样本,形成初步共享样本库。
(3)课题组抓紧时间准备8月中旬赴香格里拉,聘请老东巴释读采集到的英国东巴经古籍藏本,并同步完成音视频记录释读全过程。
(4)安排资源共享数据平台的元数据规范工作,开展对数字资源元数据进行标注等工作。如,编目数据需要包括标题、作者、出版社、日期、语种等内容,规定一本书的编目数据应该包含哪些条目的规范就是元数据规范,对每种采集来的数字资源进行一些实例分析并进行标注实验。
(5)开展东巴文字编码与字库共享平台信息管理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对复杂象形文资料文件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途径。如:纸质版、音像、音频、电子图片、国内资源、国外资源等分别命名并标注所收集资料的地点、时间,标注好每个文件属性,便于查询与共享。
(6)开展了与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的联系及学术交流工作,如,开展了与西南民族大学(设计完成的国内最大最全的纳西东巴文字库)的学术交流及研究合作,并利用现有的资源,整合、利用,初步设计规划了字库模式。
研究工作的开展期间,五个子课题组分别组织召开了课题组研究工作协调会议,就各课题组研究工作、任务细分、时间进度等进行了总体部署。
研究工作的开展期间,还进行了多次课题研究工作协调会议,深入纳西村落进行田野调研,进行东巴经典古籍的采集与释读工作。如:2014年5月28日课题组召开了数字平台展示方式专题研讨会议,各组研究者共同研讨了关于采集东巴经典工作细节问题,研究了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东巴文化数字平台展示方案,该研讨会如图7所示。
1.7 获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1)国外经典古籍的收集获得了可喜成果
课题组采集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几家重要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的东巴古籍手稿的数字版,主要包括: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等,共汇集了200多本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藏本。
归纳2013年度采集的藏品数目及有关国外图书馆和博物馆电子版数据情况:
在课题组努力争取下2013年5月大英帝国图书馆允许拍摄其1934年收藏的107本东巴经古籍藏本;2013年4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授权课题组复制其1916年收藏的135本东巴经古籍藏本;2013年11月,法国国家图书馆提供其1905年收藏的4本东巴经古籍电子版数据;2013年3月,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提供其22本藏本,经东巴祭司释读后,课题组选择采集其中8本东巴经古籍电子版数据。
(2)对散落在世界的代表性珍贵古籍手稿进行抢救性释读、翻译与编目,取得新进展。
课题组通过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多次沟通,采集到法国国家图书馆于1905年收藏的东巴经典古籍数字化手稿共4本,该图书馆已经将其收藏的东巴经手稿的数字版于2013年无偿提供给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及时进行了抢救性释读、翻译与编目如图8所示;东巴祭司释读法国、英国国家图书馆东巴经典藏本的签名如图9所示。
课题组把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采集到的共计242本东巴经典古籍电子版经书裁剪并打印装订成册,请云南香格里拉白水台纳西族村落东巴祭司释读,已经做出初步分类和编目整理工作,经书按地域做了分类,其中:白地:66本;俄亚:22本;丽江:38本,白地和俄亚的88本经书编目工作已经完成;古籍中分别精选释读了英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各一本经书:英国国家图书馆的H-4《祭鬼?向勒丑鬼偿债》,用于祭鬼仪式的经书,全本汉语翻译工作已经完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No.43《降魔杵经下卷》,记述鸡鸣唤亲人的内容,用于送魂仪式。两本古籍的释读全程音视频记录。如图10-图12所示。
其中源自丽江地区的38本经书,经打印装订成册的经书,已交云南昆明和丽江的课题组成员负责编目整理。
2014年3月在德国国家图书馆采录了上世纪40年代收藏的东巴古籍藏本,该藏本用特制的纸盒珍藏,东方馆馆长劳赫先生在图书馆的东方手稿收藏室向课题组成员展示该藏本,如图13所示。
2014年4月课题组在柏林德国国家图书馆采集到世界著名研究资料-《东方纳西手稿目录》,该资料由西方纳西学鼻祖骆克博士和德国科隆大学的雅纳特教授用英文和德文撰写,并分别于1965年、1975年、1977年和1980年在德国出版,该资料如图14所示。
《东方纳西手稿目录》中记载了德国国家图书馆于半个世纪前从丽江地区收藏的东巴古籍藏品的图片资料;采录的《东方纳西手稿目录》中4本古籍手稿的第一页,如图15所示。
(3)公开出版了纳西学论集及相关学术论文
在本项目支持下,课题成员出版了一批论著:出版著作共计8部;如其中编著出版了一套纳西学论集,如图16所示。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共计15篇;出版报告文学2部;出版图册1部。部分出版物如图17所示。
经多方、多次研究修改,制定了东巴经典古籍藏本编目规范样本,如图18所示。
(5)摄录数字采集过程的影视人类学纪录片
课题组为深入抢救、保护和传播“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影像信息采集手段,对数字采集工作及东巴祭司的释读和研究工作进行科学纪录,并用数字素材剪辑出了两部反映课题研究的纪录片。
纪录片《唤醒沉睡的经典古籍》,14分钟(英文版11分钟),纪录了两位香格里拉的老东巴祭司在纳西族偏远村落中释读从法国采集到的东巴古籍数字资料,并展示了纳西族东巴古籍处于濒危的现状以及其形成的历史的原因。
纪录片《回归的东巴经卷》26分钟,则更具体地纪录了课题组如何在英国不同的图书馆采集东巴古籍数据的谈判过程和采集过程;课题组携带采集到的古籍资料到纳西族村中,跟踪式纪录了与老东巴祭司及纳西族研究者共同释读、记录、翻译古籍和研究古籍内容的过程,纪录片以真实的记录手段表现了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1.8 各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子课题1承担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如下:
(1)采集国际收藏机构的东巴古籍藏本数字版
目前由于大多数东巴经典原始手稿被10多个国家许多机构收藏,学术研究处于分散形态且彼此沟通不便。课题组通过长期的科研调查和核查资料,并与国际收藏单位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及学术研讨。
2013年5月,子课题1的课题成员远赴英国采集东巴经典,先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与手稿馆馆长伊丽莎白?郜女士洽谈采集东巴古籍藏品事宜,我们在图书馆见面时,对方提出了许多困难,比如没有能力和经费数字化其藏品和无法免费提供资料等,经过多次的谈判和交流,课题组专门为他们放映了自制的关于抢救东巴文化的纪录片,他们最终被东巴文化的魅力以及这个文化所面临的危机深深地打动了。通过与图书馆的协商,在研究经费极其短缺的情况下,以及在英国各界朋友的援助下,课题组在最短的时间内采集了其135本东巴古籍藏品的数字化资料。采集过程中,我们在手稿馆伊丽莎白?诰馆长的支持下,同时并对其收藏的相关古籍来源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调研,并按照其要求签署了相关版权协议,保证采集的古籍数据只用于课题的学术研究,2013年5月子课题1组负责人张旭在英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与手稿馆伊丽莎白?郜馆长交流并放映纪录片,如图19所示。
课题组与英国国家图书馆的谈判艰巨,在前期与中国馆进行了无数次沟通与谈判,在努力得到中国馆馆长哈特先生的同意后,课题组前去采集东巴经典馆藏的时刻他又改变了态度,从原先谈好的无偿提供,改为只允许课题组采集几本东巴古籍,提出课题组应按章付费,强调按照规定收取古籍复制费,复制费用非常高。
课题组赴英与哈特馆长多次会谈,向哈特先生解释国家项目经费十分有限,更多的要用于深入纳西族村落去请东巴祭司释读这些经书,所以无法支付其规定的复制费用,课题的原则是国际东巴古籍资源共享。当然课题组会尽量申请追加相关经费,但老东巴祭司的年龄等不起了,在找到足够的经费前也许会全部离世。在课题组再三强调抢救性释读和翻译东巴古籍紧迫性后,最终使实施方案获得认同,课题组免费获取了其东巴古籍馆藏107册的数字版,成功完成英国国家图书馆绝大部分古籍藏本的采集,课题组用节省的开支购买了有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料。如图20所示,左图为子课题一组负责人张旭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哈特馆长谈判;右图为子课题一组核心成员白枫在英国国家图书馆拍摄东巴古籍。
2014年3月-4月,子课题1的课题成员赴德国采集东巴经典,目标是与德国国家图书馆谈判,让其免费提供东巴古籍的数字版。子课题1负责人张旭与德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馆负责人劳赫先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劳赫先生坚持认为,因德国国图拥有一千多本东巴古籍和一千本的复印件,如此大数量的古籍要全部数字化没有经费支持难以实现,提议我国家项目找一个公司到图书馆对东巴经藏品进行付费的数字化扫描。我们告知他项目组�有这笔经费,但未果。直到给他看了课题组拍摄的于2011年在香格里拉与和志本东巴释读法国远东学院的东巴经的纪录短片,使他看到了老东巴祭司对失去东巴经的痛惜之情。由此劳赫先生开始改变了态度,最终他承诺为课题组数字化二十本全本经书,再数字化50本经书的封面。之后,课题组又与劳赫先生和中国部负责人恭布莱特女士及德国纳西学专家习莲女士三次开会讨论关于能否扩大数字化其东巴古籍的数量,希望他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封面扫描。但图书馆坚持其藏品多,人员少,需要资金支持等,只同意提供原来承诺的数量,谈判至今仍在进行中。另外,课题组成员用大量的时间在德国国家图书馆对其一千多本东巴古籍藏品进行了逐一的调研,并查阅了国际著名纳西学者洛克和雅纳特早期撰写的英文和德文的关于经书的目录。课题组研究者根据多年来调研东巴古籍的经验,基本掌握了经书的情况,并发现了一些属于在国内已经失传,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和独特的经典。
尽管德国国家图书馆因经费问题没有提供全部数字化藏品,并因此预示了我们今后面临的经费困难,但其必竟同意提供20本全数字版和50本封面数字版。虽然数量有限,但却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使沉睡在德国几十年的东巴古籍得以部分的回归,回归祖国、回归纳西民族。
目前课题组已采集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几家重要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的东巴古籍手稿的数字版,包括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曼彻斯特大学的芮兰兹图书馆等,共计200多本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藏本,课题组最终获得的成果丰硕。
现将本课题于2013年采集到的藏品数目一一列出,并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供电子版数据的各国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名单公布如下:
大英帝国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 ,2013年拍摄其1934年收藏的107本东巴经古籍藏本;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Rhyland Library ,2013年,拍摄其1916年收藏的135本东巴经古籍藏本;
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eque Nationale de France,2013年提供其1905年收藏的4本东巴经古籍电子版数据;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INALCO),2013年提供其收藏的8本东巴经古籍电子版数据。
德国国家图书馆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2014年,承诺提供其1072本古籍藏品中的20本和50本东巴古籍的每本经书的前三页。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Harvard University 2014年提供的698本东巴古籍数字化版本。
子课题组负责人张旭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手稿馆馆长伊丽莎白?郜女士研讨数字采集其东巴古籍藏本,如图21所示;子课题负责人张旭在德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数字化采集与整理(1000多本藏品),如图22所示;子课题组成员白枫在英国国家图书馆采集该馆东巴经古籍藏本,如图23所示。
2013年12月30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组和二组联合会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办公室召开,并邀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部主任王彦京列席会议。张旭会长主持课题讨论会。课题一组成员马雅莎、曹立君、龙文、白枫、姜力、窦佳乐、课题组二组代表丁春艳参加会议。会议主要总结前期课题情况和讨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每一个成员的任务,同时重点研究采集东巴古籍数字藏本面临的困难及如何克服经费困难的具体方法以及东巴古籍的知识产权问题。两个课题组提出探讨与子课题5组所研究的数据知识库配合,尽快请尚健在的老东巴祭司抄写已经采集到的并精选出的国外的东巴古籍版本,使这些由现今东巴祭司亲手抄写的经书的内容知识产权回归祖国。由此探讨如何寻找并追加此笔给东巴祭司抄写经书的费用。2013年12月子课题一组和二组联合召开了研讨会,如图24所示。
(2)抢救性音视频数字记录东巴祭司的释读过程
课题组按照课题计划的研究预期,对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的东巴经典藏品信息进行了数字化获取,并以此为基础,用音视频的数字化手段拍摄记录下老东巴祭司释读和吟诵东巴经典古籍的原始读音的全过程,把其读音与象形文字逐字逐句用形象对应起来,一共记录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国家图书馆等收藏机构的东巴古籍藏品200余本,并选出2本精读本,并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剪接完成音视频资料短片,把抢救记录下来的这一“世界记忆遗产”资料留给学者们及后人作进一步的研究,从而达到对东巴经典古籍的传承和完成“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古籍音视频抢救记录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白枫数字音视频记录纳西族村寨老东巴祭司释读英国东巴古籍藏本过程,如图25、图26所示。
针对面临的难点-东巴文化的传承者东巴祭司都已是70多岁和80多岁的高龄,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抢救速度,目前最关键的是从速用数字化音视频技术手段尽快把东巴祭司的释读过程原生态的记录下来,并完成资料的技术性采集和数据保存工作。
因此本课题抢救东巴文化首先从对原始资料的电子复制采集和忠实的音视频纪录入手,在于告诉后人这一真实存在的史实(而非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旅游开发及商业炒作)。事实上影视文化人类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以此能够建立多个人类学范畴的比较文化的学问。本子课题以对东巴文化自然传承极负责任的态度来实施研究,录制了精选出的2本国外馆藏的东巴经典古籍的全本通读和吟诵的高清数字音视频记录资料,并采用深层的影视文化人类学的数字记录手段,力图使今后出现在国际共享平台上的东巴经典数字信息具有真实性与可信性,成为留给世人的视觉化的数字“人类记忆遗产”。
(3)东巴经典古籍的数据信息采集的数据分析与研究
在子课题组初步释读基础上,由子课题1和子课题2共同组织国内外的纳西学权威专业人士共同工作,研究和分析采集到的国外机构的东巴经典藏本的收藏来源,对这批东巴经典何时从中国流入国外进行分析,如从什么渠道流入的国外?何时被法国人和英国人收藏的?来自何人之手?以及如何进行早期收藏者的确认。
经分析大英帝国图书馆的收藏基本确定来自丽江地区,联系人为李蒙,英文资料正在翻译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来自于英国植物学家乔治弗罗斯特的收藏,他居住于云南腾冲,在其去世前后分批出售给曼彻斯特芮兰兹图书馆,经调研图书馆其藏本的英文资料后,初步认为这些藏品大部分来自于藏区,来自于云南和四川的藏区以及西藏地区。英国国家图书馆于1929年和1934年关于东巴古籍收藏的档案资料如图27所示。
这些于1916年-1934年流失海外的大部分经书是两位高龄东巴祭司从没见过的,他们之所以可以释读,是靠上一代东巴口授诵经的记忆和象形文字的读音来完成的。这个事实充分证明了本课题抢救工作的意义重大。文革时经书被焚毁,由于没有东巴经书而失传断代的东巴经典古籍的内容,如今通过从海外回归的东巴古籍藏本,还能被存活的东巴祭司破译后重新在纳西族村落中的东巴传统仪式中使用,而其中的传统文化能继续传承给纳西族的后代。
在调研工作中了解到法国国家图书馆于1905年收藏的东巴经典古籍4本来历不明,它们分别装在四个特制的精致的硬纸盒里,其来历没有记载。同时发现的还有几位法国人写于1902年的厚厚的著作,里面描写了他们在丽江探寻东巴文化时经历,而且法文书中还夹杂着大约10%的中国古汉字,汉字大多是用繁体字写的地名、人名、书名等,如木高/木土司/丽江/临西/利雨毛/巨津川/巴托寨等汉语以及引用法国巴克Bocat翻译成汉语的标音的纳西语诗歌。这四本经书显然比著名美籍奥地利学者骆克的研究的时代又早了20多年,提供了更早的一个东巴文化的研究现象和珍贵信息。
在释读研究的过程中发现100多年前被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东巴经典中,有一本是东巴经典古籍中三大史诗中最著名的一本:《人类迁徙记》,也被译为《创世纪》,其用诗体的东巴象形文讲述了人类诞生和繁衍的神话般的历史,这是一部世界文化史上研究人类古代文明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教科书。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收藏了非常精彩的22本,部分手稿被认为来自最早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法国学者巴克。其依据是法国是最早带回东巴经书的国家和最早撰写东巴文献的国家这一历史情况,据分析,在法国应还有其它机构收藏东巴经书。
子课题组进行数据信息的数据分析与研究如图28所示;左图为课题组德国专家奥皮兹教授在德国国家图书馆采集期间研究分析西方纳西学者骆克博士的早期研究资料,右图为子课题1负责人张旭与影视界法国专家们研讨从法国采集的东巴古籍藏本的音视频记录方法。
(4)子课题开展的相关学术活动
2014年1月5日-1月11日,北京市规划办负责人、课题组代表和多所大学科研处负责人共赴云南省社科联和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开展了主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的研讨会,该研讨会是北京市规划办主办的通过子课题1接洽的科研管理骨干学习调研培训班的研究项目调研内容。研讨会由云南省宣传部部长张瑞才主持,会上探讨了创新与跨地区项目合作经验,与云南省社科院和云南多所大学进行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与交流。在研讨会上,课题组核心成员、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德静与其他研究院的课题组成员在研讨会上阐述执行课题的工作方法;课题组1负责人代表其他4个课题组在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就课题研究的释读与翻译等学术问题发言,介绍了该课题跨学科的特殊性、课题组所取得的成果,也分析了面临的难点,包括讨论经费缺口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具体方案;该研讨会情况如图29所示。
(5)子课题完成工作情况及获得的评价
子课题1组根据拟定的研究内容,克服了许多难以预计的困难,基本完成了预期研究成果。子课题1采集到的东巴古籍手稿的名录资料和在现场释读记录的音视频资料,以数字形式已经部分放置在了项目的东巴古籍国际共享的平台上。
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精神获得来自北京市社科联、纳西文化研究会和丽江文化研究会等各界的高度评价,认为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数字化采集东巴经典古籍藏品的方法;推动了以数字化记录资料的手段来抢救东巴文化的工作;课题研究利用了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实现“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传承。
课题组特邀德国专家奥皮兹教授称赞子课题组在研究中始终坚守钢铁般的信念:使东巴经典古籍手稿成为数字化资料,并在国际共享的传承体系平台上得以实现;国际东巴古籍的数字化回归,就是要让世界范围的东巴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在今后仍可延续。使这博大精深但又面对濒临灭亡的文化遗产能够在当代文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潮流中继续传承下去。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专门从事世界濒危语言抢救计划(ELDP)的主任―曼达娜教授评价:“我觉得该子课题的抢救计划的构成的元素非常好,我非常高兴能够在将来通过抢救濒危语言的国际项目来帮助中国的抢救东巴文化的计划,并希望你们如此重要的和感人的工作会收获极好的结果。”
研究工作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评价,并提出从国际数字化采集研究东巴文化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呼吁,努力形成在世界范围的“国际东巴经共享联合体”。
子课题2承担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如下:
全面开展了东巴经典象形文的释读、翻译与编目整理的研究,子课题组负责人白庚胜在本项目研究基地之一“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讨本项研究工作,研讨现场如图30所示;研究提出的研究方案如图31所示。
(1)开展东巴象形文档的破译及编目工作
2013年8月13日至9月2日,子课题组2组将由子课题1组从英国采集的东巴古籍藏品电子版经书装订好后,携带这批从国外翻拍的东巴经典古籍的图例,于2013年8月第二次到云南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深入纳西族村落与香格里拉白地地区仅有的两位老东巴祭司和志本、习尚洪以及纳西学专家杨正文一起抢救性释读和翻译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的东巴经典古籍资料,释读工作进行了20天。
课题组的专业学者协同东巴祭司的释读,同时破译了一些罕见的东巴象形文字的难点,并对东巴古籍书目展开整理工作和精选工作。研究人员按纳西族不同的地域做了古籍的分类以及先在现场进行手写编目。目前已完成英国采集数据242本古籍释读工作;并完成了88本香格里拉和四川地区的编目,如图32所示。并从所有古籍中精选了2本进行全本释读工作,其中英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经书各一本,目前,全本汉语翻译工作已经完成英国国家图书馆的选译本,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的藏本的汉语翻译工作尚在进行中。
子课题2组邀请老东巴祭司释读英国收藏的东巴古籍藏本的工作现场如图33所示,左图为子课题组释读东巴古籍的工作现场(左起为该子课题组成员丁春艳、杨正文以及东巴祭司习尚洪、东巴祭司和志本、课题组成员张旭);右图为子课题组邀请两位老东巴祭司和志本86岁、习尚洪70岁释读英国收藏的东巴古籍藏本。
(2)完成了部分代表性东巴象形文字翻译及纳西语注音
邀请了纳西学者对部分代表性东巴象形文字进行翻译以及对纳西语进行注音。一起抢救性释读和翻译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采集的该馆于1916年收藏的东巴古籍以及部分英国国家图书馆于1934年收藏的东巴古籍,共有百余本之多。
由课题组的专业学者与当地的东巴祭司共同工作,对收藏于英国的东巴经典古籍进行资料书目整理工作和精选工作,工作涉及古籍的全本释读,并从中精选出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把该部分经典从古老的东巴象形文翻译成当代纳西族语并注音;其中还包括核对翻拍的每页手稿,把其输入电脑,核对每本手稿的页码和法语注释,把资料制作成光盘,并进行复制工作;为进一步通过纳西族学者和汉族学者的共同工作,从当代纳西语翻译并编译成现代汉语做好基础研究。
期间课题组成员在香格里拉白水台,与东巴和纳西学者一起释读合翻译工作情况如图34所示。
(3)完成了将部分代表性纳西语注音翻译成汉语并整理为汉语编目的工作
完成了相关的按藏书的编号顺序,逐本通读经文,分析并撰写其编目的工作。课题组对英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纳西族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经典文献的100余本经书进行了详细编目和深入研究,设计了编目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其中有藏书地点、藏书编号、经书页数、书写经书的东巴祭司署名、书写区域、经书其它符号特征、经书封面、东巴仪式名称的读音及汉译、东巴经书名称的读音及汉译、东巴经文内容提要、东巴经文释读者、编目日期等。
在进行相关翻译及编目工作中,经研究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包括发源地域、年代日期、特征属性等。通过不断与东巴祭司和纳西族学者及图书馆的沟通,目前基本确定为:英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收藏的100余本东巴经典文献藏书,大部分属于云南省原中甸山区的纳西族传统的东巴教经典;其次属于四川俄亚纳西族地区,有小部分属于原丽江玉龙雪山区域的纳西族聚居区。可断定其大部分是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和三十年代通过英籍收藏家之手,被两家图书馆收藏至今的。英国国家图书馆的这批藏书的抄写年代初步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其内容完整无缺,其中有较好的善本和异本,对纳西族东巴图画象形文字及经典文献的比较研究,有很重要的补遗、校勘、参考等研究价值。
通过东巴祭司对古籍的识别,课题组初步了解东巴经典古籍的地域出处,用于何种东巴仪式、语言特点和记录该经典古籍的详细内容,尤其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把握,分层叙述整本经书的内容,写成100至200字的内容提要,分别做出现代汉语的标准编目表格。在这批东巴经典里,主要是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除此之外,也有少数掺杂在东巴文经文中的格巴文字,有1本经书中出现较多的格巴文字。个别经书里有藏语,在少数经书的封页或封底处,有少数汉字。这批经典中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基本上是传统的省略式书写,大量文字的省略,使东巴祭司释读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有些格巴文字的应用,没有一个规范的书写,就更增加了释读的难度。
通过长期调研已经基本确认在法国共有四个著名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中国纳西族东巴经典古籍手稿达78本,并且,促进会对78本藏书的每一本都进行了仔细的翻阅,鉴定确认为纳西族东巴经典手稿,调查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在法国东巴经典收藏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的结果为本次课题组的数字化采集奠定了基础,为深入进行法国东巴经典手稿古籍的研究做出了切实有效的工作。
如今东巴祭司已年逾古稀,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很短很少。但是只要东巴祭司们尚能解读念诵东巴经,课题研究也会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工作。目前还有许多经书需要翻译成汉语;一些电子版经书,需要标注纳西语读音,工作量依然很大、很繁琐。
子课题2组部分编目成果和2组成员纳西学者杨正文与东巴祭司和志本,以及课题组张旭翻译法国收藏的东巴古籍藏本情况,如图35所示。
子课题组在云南香格里拉、丽江深入开展了田野调研,在纳西族地区香格里拉白地本子课题调研期间,采访了和志本老东巴祭司、习尚洪东巴祭司、纳西学者杨正文以及东巴村的负责人、纳西民间传承人和尚礼,同时还拍摄记录了迪庆东巴文化传习馆第一传承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点的东巴土纸造纸过程。课题组拍摄发生在释读过程中的纳西族造纸术,如图36所示。课题组采访习尚洪东巴谈东巴古籍的历史与现状,如图37所示。
子课题3承担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如下:
按计划开展了东巴经典的数字化加工、信息检索与信息传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平台建设方案、传播方法;搜索引擎、软件;数据库。
(1)研究确定了东巴经典的数字化加工的技术路线
根据研究工作跨学科及总体难度大特点,加强国内外同行沟通及合作,以建立东巴经典的语义关联为目标,整理归纳现有资料,参考古籍元数据规范,深入研究各个字段的定义和内容,设计适合东巴经典的语义标注系统(参考国内、国际通用的元数据标准),将标注库与原始材料关联起来;设计数字化内容与标注数据库,提出了东巴经典元数据标准的草稿,完成东巴经典的标注与入库。研讨了如何参照汉字的编码系统,为东巴文建立类似系统,做出字体。子课题组负责人李宁教授在协调会中提出本子课题研究路线,如图38所示;确定的本子课题总体技术路线如图39所示。
图39子课题总体技术路线
(2)研究确定了东巴经典的信息检索的技术路线
鉴于东巴文特殊的属性,以东巴经典的检索(元数据检索、全文检索)和东巴学术研究资料的检索为目标;考虑检索条件的多样性,时刻关注资料库中的可检索内容,设计基于Query的信息检索及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示例检索);基于Web Service及API的检索接口实现本地资料的远程访问及对外服务;搜集东巴学术研究资料提出了建立索引、联合检索方法,如借助联合检索,检索网络资料,对东巴学术研究资料建立索引(收集器、索引器、检索引擎);设计检索接口和用户界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处理。
提出了检索平台搭建方案,与XML的标准建设同步进行;以手工或者自动的方式下载现有的研究文献,抽取或新建XML,建立数据库。进一步在XML标准建立的基础上,实现元数据处理。
研究了书名、ISBN等国际化问题,如何方便外国学者访问此系统。研究了如何建立URL连接页面之间的关系,研讨了对东巴文字、图案的标注,组合,底层的元数据问题如何让元数据的属性丰富、详细,以便数据的进一步处理、挖掘。
子课题研究人员在本项目研究基地之一-网络文化与数字传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召开信息检索方法研讨会,研讨会现场如图40所示。
(3)研究确定了实现东巴经典的信息传播的技术路线
以东巴经典的数字媒体表现为目标;实现部分东巴经典的2D、3D展现等可视化展示;基于检索条件的内容重组与分发(包括声、图、文、像等媒体)。
(4)研究提出了东巴经典元数据标准的方案
根据现有资料和国际同行的工作,参考古籍元数据规范,提出了东巴经典元数据标准的方案。目前国内在东巴经典元数据标准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在制定东巴经典元数据标准方案的过程中,主要借鉴了“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的已有成果(包括《古籍元数据规范》、《拓片元数据规范》、《地方志元数据规范》等面向十多种著录对象的元数据规范),并参考了国内其他研究人员在基于元数据的文献编目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了保证规范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我们选择了复用Dublin Core元数据标准,并根据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扩展的方式建立元数据规范。元数据规范的著录对象,包括东巴经古籍藏本、东巴经古籍藏本的照片/扫描件、东巴释读音视频记录、图片、正式出版的东巴经相关专著、国内外在东巴经典方面的研究论文等。为每种著录对象制定了相应的元数据规范。
为了方便对元数据规范进行著录实验和评估改进,课题组在DSpace软件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了实验环境,如图41所示。
DSpace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与惠普实验室合作开发并开放源代码的数字机构存储系统。具有高度可定制的特性,并支持以Dublin Core为基础的元数据模型。典型的数据著录页面(一部分)如图42所示。
DSpace具有对录入数据构建索引和提供检索的能力,因此可以与子课题的信息检索任务实现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形成“元数据规范制定-著录实验-电子文档录入-检索”的全面解决方案。
(5)研究提出了东巴文化相关纳西村寨虚拟场景三维建模与漫游技术
基于OpenGL ES移动平台的东巴文化虚拟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移动平台东巴文化发布系统增强现实关键技术,基于Unity3D的东巴文化虚拟艺术馆研究与实现。
(6)搭建了基于Nutch和Lucene的检索平台。
以已知的10余个包含东巴文化内容的网站为入口,尝试用Nutch爬取了约24000篇网页,生成约400MB的索引文件。直接出现“dongba”、“东巴”、“naxi”、“纳西”字样的有约1500篇;基于Nutch的东巴文献采集界面如图43所示。
在资料采集的基础上开发了“纳西族东巴文化文献采集与检索”原形系统;研究构建的相关系统如图44~50所示。
系统主要功能分为两部分:
? 本地文档分析,提供Web界面直接对现有文档进行元数据分析、管理,添加相应的信息并加入索引。
? 网络检索,对由Nutch+Solr所产生的网络索引进行检索,自动化程度较高。
子课题组成员赴昆明理工大学,与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余正涛教授纳西文化研究团队进行了学术研讨,探讨在东巴经典数字平台建设中需要考虑并解决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问题,并考察了他们的汉语纳西语语料库研究成果;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研水平提升项目的支持下,正在与昆明理工大学深入开展本项目关于纳西字库、输入法、语料库、纳西-汉语翻译系统等方面的合作,争取充分利用昆明理工大学的前期研究成果。子课题组负责人李宁教授、吕学强教授等在昆明理工大学研讨东巴经典数字平台建设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如图51所示。
(7)进行了本项研究相关的专利、著作权的申请工作,培养研究生2-3名。
子课题4承担的研究课题进展情况如下:
基于大跨度交叉学科研究手段,面向独特的东巴象形文字,研究提出了能够共享东巴经典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网络化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提出了东巴经典传承体系国际共享平台的运行机制及实现途径,提出了建立东巴文化平台网站方法及多种终端阅读支持环境,基于平台实现了东巴象形文数字化释读(图形数字化、语音数字化、语句数字化及内容数字化)的运行,为世人及后人深入认识东巴文化价值以及全世界研究者系统研究提供一个数字化的可异地远程进行学术研究与互动交流的环境和平台。子课题组负责人吴国新副研究员与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共同研讨东巴经典文化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研讨现场如图52所示。
(1)提出了共享东巴经典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根据东巴文化遗产传承以及实现国际共享网络建设的课题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能够共享东巴经典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方案。
依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管理要求,结合本项目各子课题需求,通过文理工大跨度学科交叉及国际合作途径,运用数字网络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面向全球的东巴典籍的国际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对世界遗产-东巴经典文化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及传播、共享、利用。
平台建设目标能够实现对东巴文化遗产传承的信息获取功能,将现存片段记录和有限个人记忆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系统化、可视化及连贯化处理及保存,能够将存于世界各国图书馆、博物馆的东巴象形文经典古籍进行较大限度的数字化获取,并且提供现代远程通讯、互联网多媒体以及信息网络框架技术支撑。该平台建设方案采用分析调查、经验总结、系统开发、实践应用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提出的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方案如图53所示。
图53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方案
本系统是一个国际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为跨平台B/S架构,能够方便实现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实现面向国际的东巴典籍信息获取、处理、编辑、共享、存储功能。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系统架构图如图54所示。
该平台的架构分为两个层次:系统基础智能平台及应用子系统。系统相关构成如图55、56所示。
(2)提出了东巴经典传承体系国际共享平台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方式
东巴经典传承体系国际共享平台结构功能及运行方式要与传承建设和国家共享建设相结合,并以传承体系建设为依据,构建东巴文化传承资源库的框架;构建易用、可扩展、可共享的资源库平台,平台包含多类型东巴文化资源素材的采集、资源的组织与集成、资源的发布与应用等功能,有利于资源库的更新、维护与共享,可在人员、资金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研究并理清数字化东巴经典文化的种类,最大效能地进行数字化信息转换与采集,从而建立有效而有序地组织各类资源的平台体系与结构,研究内容如:视频媒体的数字化体系与结构、音频媒体的数字化体系与结构、视听媒体的数字化体系与结构等。通过对高质量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体系与结构研究,最终满足广大使用者的要求以及面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东巴经典传承体系国际共享平台的主要优势在于:
1)基于知识管理系统架构平台先进、科学、成熟、稳定;
2)基于B/S架构跨平台开发应用方便、适用于各国科研交流;
3)项目实施小组多语种协同翻译建库配合得力,提高效率;
4)重要数据资源的节能离线存储备份,实现重要数据资料的安全长期保存。
(3)构建了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软硬件系统
1)构建了数字可视化视频剪接台、数字图像可视化及虚拟现实展示、动态数字图像获取等数字可视化信息处理及展示实验设备。初步建立了共享平台的软硬件环境。基本能够完成国际共享平台的存储、计算机网络服务展示、经典图像数据采集释读处理、共享交互远程展示等功能。构建的共享网络平台服务器与古籍资源存储设备如图57所示。
2)研究开发了东巴文化共享展示网站,采用了大屏幕显示,通过触屏,图片显示,声音对话等多种展示与互动方式。探讨研究了虚拟现实东巴文化共享展示方式,以文字、图片、短片等动态展示,并提供手机网络连接的方式。规划及研究了共享平台展示环境的体验方式,进行了采用纳西族服装、经书、图片、视频等各种体现东巴文化元素的环境建设。构建的共享平台大屏幕展示环境如图58所示;共享平台电脑展示环境如图59所示;Ipad以及手机移动终端展示环境如图60所示。
子课题5承担的研究课题进展情况如下:
按计划开展了东巴经典古籍的数据库与知识库的建库、管理及利用方法等研究工作,研究提出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如图61所示;重要研究工作进展归纳如下:
图61研究提出的数据库与知识库的建库、管理及利用方法研究方案
(1)为构建共享平台数据库及知识库研究了相关东巴象形文的形态
在东巴经典古籍的数据库与知识库建库、管理及利用研究中,为建立适于东巴象形文的建库方法及规则,研究了东巴象形文的形态(东巴文字是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东巴文字比甲骨文还要原始),以及发展演变的变异形态;研究了东巴象形文的多种字符及表达方式(据初略统计东巴文现存约一千八百个字符),以及字符的组合方式;研究了东巴象形文的基本元素,基本元素拟采用构成象形文的最小元素(东巴图形设计中最小的视觉元素点、线、面,在东巴文字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东巴文字的图形功能即传达信息的功能是由字素与字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完成和实现的),以及元素的组合方式等。子课题负责人王红军教授一行在纳西村寨进行东巴象形文形态田野调研情况,如图62所示。
(2)研究了面向东巴经典古籍的数据库结构及工作方式
建立了相关东巴经典古籍资料数据库(资料索引库、图形模板库、音频模板库等)。为实现东巴象形文字的有效释读,根据东巴象形文字的特点,建立了独特的三种新型释读数据库:词意数据库(往往代表字、词的含义等)、句意数据库(往往代表词组及事物含义等)、事件数据库(往往代表历史及事件含义等),为解决东巴象形文图形识别、语音辨识、内容释读以及形音义共轨等提供技术支撑条件。
研究东巴基本字素、字缀形态特征;基于相似性研究,识别基本字素、准字素、变形字素等;东巴经典中文字识别以及释读;如图63所示。
建立东巴文字知识库及多媒体数据库,将东巴文化专家的领域知识通过一系列的规则表达,建立东巴文的的句法规则库;利用东巴文语料的字和邻接字统计,并进行条件概率语法现象的统计,建立统计信息库;结合数据库、句法规则库、统计信息库建立综合知识库;设计测试问题来测试知识库,如图64所示。
图64东巴经典多媒体数据库架构特征
将已经经过东巴文化专家翻译的、在学术界不存在争议的东巴词、句、事件等进行收集和整理,分类录入词库、句库、事件库,建立相应的索引,实现东巴文和现代汉语的互相查对。建立东巴文化数据库,依据元数据著录规则,建立图形模板库、音频模板库,建立统一的字号、选取标准字形、异体字形作为补充。数据库E-R图如图1所示。在数据库中已经根据方国瑜字典《纳西象形文字谱》,将基本的字形及其释义等信息输入到数据库,包括:对应汉字、中文释义、基本字形、扩展字形、读音、分类、常用组合等,其中字形和扩展字形以图片格式存储。读音分为纳西音标、国际音标两种,其存储方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图片格式,一种是音频文件,如图65所示。
图65东巴经典象形文字的数据库库结构
(3)研究了面向象形文字的知识库的结构及工作方式,构建了知识库。
东巴文字的图形符号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性。图形符号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符号的特殊的符号形式。任何具体性的图形,可以在那些能理解它的人心中唤起一种相应的知识,会使一个观看者很快识别出一幅画或一个标语牌画的是什么,但很不容易一下子就从中看出它的较抽象的意义,研究了实现象形文字等复杂图形、音像以及图形、音像并轨的海量信息的智能搜索与管理技术,研究了东巴象形文字模板库中的象形文字识别技术,根据东巴象形文字的特点,提出构建独特的词意、句意、事件等三种类型数据库及其相融合的方法,基于以上技术构建知识库。
(4)研究了纳西象形文的字词规则,进行了东巴经典古籍的数据库需求分析
课题组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现有资料对方国瑜先生著作《纳西象形文字谱》进行了仔细研读。研究了方国瑜先生将东巴经文字和读音的关系分为三种的途径,进一步掌握了字词句的构成原则。1)以字记忆,启发读音;2)以字代句,帮助音读;3)以字代词,逐字表音等。
课题组研究人员根据纳西象形文特点,初步提出东巴字词句子事件库框架,研究分析用户对此系统可能的需求有:
1)辅助功能:部分字(词、句子、事件)不能识别,可以列出所有相似字(词、句子、事件);
2)根据类别查询的功能:根据某一类别查询字、词、句、事件;
3)录入功能:专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录入新信息,使知识库不断扩充。
课题组研究人员细化并明确了课题研究采用的图象识别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
1)TTF的制作技术。字体扫描-》PS位图文件-》Coreldraw矢量字体文件-》font creator program制作TTF (单个字体制作,步骤繁琐);
2)字形或者图片存储技术。基本字形和其他字形或者图片用图片存储或ttf文件存储(与图像识别相关);
3)知识规则设计方法。主要涉及构词规则和句子识读规则;
4)信息录入方法;
5)其他图像识别、基于web的系统开发等信息化技术等。
(5)基于SSH架构的国际共享平台构建
共享平台有三种角色:包括管理员、专家和普通用户。管理员负责管理用户、权限设置、数据库维护、系统维护等,专家角色具有管理经书、管理字库、词库、句库、知识库以及提供释读素材、进行专业释读等功能,普通用户可以浏览东巴经典古籍的介绍信息、在一定范围内查看经书、字库、词库、句库、知识库等相关信息,并可以利用释读工具进行东巴象形文字或者东巴经典古籍的辅助释读。
以专家管理经书为例:专家可以对经书信息进行管理(图66)、录入新的经书信息或者对原有经书进行编辑或者删除,其新增经书界面如图66所示,编辑经书信息如图67所示。
普通用户可以查询对应的东巴文字信息,如图68所示。
通过东巴象形文字的拓扑特征进行输入、识别和释读,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图画文字,不具备现代汉字那样规范的笔画和顺序,跟甲骨文类似,表现出线条图的特征,因此可以引用图论中图的概念,把纳西象形文字抽象为图论中的平面无向图来处理,提取其拓扑特征作为识别的依据,初步提取的拓扑特征有:块数、孔数、端点数、叉点数4种,得到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东巴纳西象形文字基本字体拓扑特征统计
得到的识别统计表及统计直方图如图69所示。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东巴字通过5个拓扑特征可以唯一定位,有80%以上的东巴字通过这5个特征进行定位时重复数仅有4个,94.3%的东巴字用这5个特征数进行定位时重复数不高于10。
通过Matlab程序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然后提取骨架,之后提取连通体、孔数、端点、三叉点、四叉点等信息,得到东巴象形文字的拓扑特征,最后通过其拓扑特征在字形库中找到该文字的UNICODE码,在字库中根据UNICODE码找到该象形文字对应的汉字、中文释义、音标、分类、用法等相关信息,其效果如图70所示。
数据库与知识库的融合与动态更新,综合运用多种技术促进东巴文数据库与知识库的融合,设计易于搜索、易于理解的共享界面与推理机制,形成数据库、知识库与东巴文化研究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东巴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共享平台、利用推理引擎,促进数据库与知识库的融合;通过计算机辅助释读及规则库动态更新,促进东巴文化研究持续良性发展,如图71所示。
研究基于实例与规则、结合翻译记忆技术与统计技术的知识挖掘工具,进行计算机辅助的东巴文化释读,如图72所示。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2.1 课题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多次进行项目研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的首次正式研讨会于2013年1月28日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健翔桥校区召开。
课题组首席专家徐小力教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传播处官员Mr.Andrea先生分别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徐小力教授首先介绍了“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的总体情况,在发言中说:纳西族东巴经典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课题组通过文理工大跨度学科交叉及国际合作的途径,将在发源地国家首先研究构建面向全球东巴典籍的国际共享信息平台,运用数字网络化的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进行“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文化信息的获取、处理、储存及传播,并将尽全力做好该项目的研究工作。
Mr.Andrea Cairola先生热烈祝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联合北京东巴文化艺术促进会、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等多家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机构获得该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他说,“我深深懂得获得此项课题的意义”。Mr.Andrea Cairola随后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信息传播处的相关情况,并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将从技术层面、国际合作、成果推广等方面对该课题全力支持。他期望该课题能成为一个标杆式成功模式推广应用。
研讨会上,国际纳西学会会长白庚胜教授等与会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建议,在研究讨论中大家表示将密切合作、同心协力完成课题任务。研讨会结束后,参会人员一同参观了本项目研究基地之一“网络文化与数字传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参加的项目研讨会如图73所示。
研讨会以后课题组继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进行了多次研究工作洽谈, 2013年3月19日,课题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公室再次召开小型研讨会议,专题研究对各国收藏机构数据采集预期的难点问题,并探讨了解决的办法。之后在课题组成员以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与国际及地区(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台湾等)东巴经典古籍的收藏机构进行了沟通并逐步开展了合作工作。
课题组代表(张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北京办公室官员安卓先生)多次进行本项研究工作的研讨,研讨情况如图74所示。
2014年3月5日,子课题1与子课题2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公室会议室召开了工作会议,参会人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世界记忆遗产”的北京办信息与传播部主任安卓先生及其助理曾庆怡女士、子课题1负责人、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张旭会长和项目子课题2代表、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学术部负责人丁春艳。
张旭代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课题组,就课题的进展情况向安卓先生做了详细介绍,并同时提到了课题组所面临的采集东巴古籍及调研工作的资金缺口。安卓先生为课题在克服困难后取得的多方面成果表示祝贺,并且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感谢课题组为抢救“世界记忆遗产”项目做出的贡献。安卓先生仔细询问了东巴祭司的近况和采集到的东巴古籍的对传承起到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发起联合呼吁,拟对各国收藏机构、全世界的专家学者、赞助人和慈善家以及志愿者发出呼吁书,除了在精神层面,也包括在经费方面具体化地支持和帮助我们的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会继续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尽快启动呼吁书,并想办法尽可能提供实质性的资助。
课题组代表(子课题1负责人张旭和子课题2代表丁春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北京办公室信息与传播项目官员安卓先生及其助理曾庆怡女士)研讨如何在世界范围发起对抢救东巴古籍的呼吁,并研讨起草呼吁书文案,如图75所示。
2.2 深入开展了项目调研与学术交流工作
2013年11月30日―12月4日,课题组部分成员赴云南香格里拉、丽江等地开展项目调研与交流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1)与云南民族大学李国文教授,座谈交流课题释读、翻译、编目等工作。将今年课题组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拍摄的其中38本经书,交给了李国文教授,由他负责经书编目,该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2)课题组成员在昆明滇池北岸海埂的云南民族村纳西寨,课题成员在纳西村寨调研了象形文字、纳西读音、古籍材质及功用,以及东巴画、五幅冠、木牌、手鼓、法帽等,现场研讨了纳西寨法物法器、现场展品等文化遗产及传统民俗等情况。
课题组成员在云南民族村纳西寨进行深度田野调研情况如图76所示。
(3)课题组成员赴昆明理工大学,与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余正涛教授负责的纳西文化研究团队进行了学术研讨与交流,研讨了在东巴经典数字平台建设中需要考虑并解决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及独特象形文数字化等难题,并考察了他们汉语纳西语语料库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在昆明理工大学研讨东巴经典数字平台建设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情况如图77所示。
(4)课题组部分多次成员赴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与在该研究院的课题组成员李德静、赵世红、王世英、和力民等以及研究院其他学者联合召开了课题研讨会,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协调,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工作主要围绕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怎样为传统文化提供服务等问题开展。课题组在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与该院专家进行研讨现场如图78所示;课题组在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与纳西学者、北京社科联进行研讨如图79所示。
(5)对东巴古籍数据及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组对历史上纳西学著名专家、原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出版的《纳西族象形文字标音字典》共计1000千字进行了数字采集与录入平台数据库。该字典是研究纳西东巴古籍的权威文献,如图80所示。
(6)筹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并设立了文化遗产信息化的研讨专题
在本项目责任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主办的ISTAI2014国际学术会议中,专门设立了以本课题研究为背景的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研究专题。
本课题首席专家担任了该国际学术会议的执行主席,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知名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明全教授、国际上东巴文化研究著名专家-德国奥皮茨(首次提出东巴古籍数字化共享的国际专家)等担任该国际学术会议的合作主席并均确认到会及主持专题交流。
已发布的该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专题涵盖了本项目研究的关键研究领域,包括:网络文化和数字通信技术,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技术,数字采集,处理,检索和声音,图像和文本信息表达技术,数字共享平台和传输及远程网络或无线网络显示技术,数字化录入、释读、编目方法,信息数据库和知识库建设管理方法等。发布的国际学术会议通知及文化遗产信息化专题如图82所示(该国际学术会议通知标注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3.1 国内重要媒体(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政协网等)报道了本项目研究成果发布会
课题组在本项目责任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成功召开了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成功发布会上发布了在本项目支持下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发布仪式由国际纳西学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发布的研究成果包括:本课题成员主持出版的系列学术文献:30卷纳西学丛书、东巴古籍藏本丛书(哈佛大学译)、东巴经典古籍藏品数据文档(采集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及英国国家图书馆)等。
支持本项工作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指出:在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国际合作方式,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汇集及传播东巴经典是抢救“世界记忆遗产”的一个创新,该模式将能够成为一个样板推广至世界范围的世界记忆遗产工程。
在成果发布会上本课题组部分成员合影如图83所示。
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界及新闻媒体的良好评价与关注: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政协网、中华工商时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传媒网等各大媒体包括几十家各地网络传媒也发表了报道文章。
新华网报道本研究项目(2013年6月25日),如图84所示;人民网报道本研究项目(2013年6月24日),如图85所示;凤凰网、中国经济网等其他网络媒体报道本项目,如图86所示。人民政协报、科技日报等报刊报道本研究项目,如图87所示;中国文化报、中国民族报等其他报刊报道本项目,如图88所示。
3.2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本项目研究进行了报道
中央电视台2013年6月25日新闻联播节目对本研究项目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对本项目进行了报道,如图89所示。
3.3 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对本项目研究工作进行了报道
2013年4月至5月间,课题组赴云南省香格里拉纳西族聚集乡村进行东巴经典古籍的释读及数字化摄录工作,在调研中走访了国家级东巴文化传承人、东巴祭司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点等,与云南迪庆纳西学会在白水台“圣地东巴文化研究会”进行了学术交流,聘请东巴文化传承老人对新收集到的法国数字书馆6部东巴经典古籍藏书进行了现场释读翻译和数字化摄录, 并完成了8本书的编目工作。期间课题组为东巴文化传承老人送医送药和捐助物品。5月10日北京电视台新闻对本项目研究工作进行了报道,如图90所示。
3.4迪庆广播电视台《关注》节目对本项目研究工作进行了报道。
2013年7月7日,迪庆电视台《关注》栏目,以《留住历史的记忆》为题对本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片中对释读国外东巴古籍藏本的老东巴祭司和课题组成员分别进行了采访。
3.5《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管理要求,课题组分别于2013年7月、2014年1月,通过立项通知书提供的方式按时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交了项目研究的《工作简报》,也向《项目专栏》提交了5篇研究进展情况(内容1至内容5),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了本项目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所获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收到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回复。
3.6 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课题组提供的本课题研究工作文字稿及照片资料的基础上,2013年9月18日以《东巴古籍藏本调研》为题目发表了文章,如图90所示。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课题组提供的本课题研究工作文字稿及照片资料的基础上,2013年12月16日以《东巴古籍跨学科调研》为题目发表了文章,如图91所示。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网》以课题组提供的本课题研究工作文字稿的基础上,2013年6月28日以《实现纳西文化中心的回归与坚守》为题目发表了文章,如图92所示。
2013年12月16日,在向《中国社会科学网》提供文档及照片资料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新闻报道形式报道了题为“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跨学科调研”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网上公开发布情况如图93所示。
2014年5月向《中国社会科学报》提供了撰写的“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3000千字的文稿,已经《中国社会科学报》及“国家社科基金”版面编辑并待发表;以本报记者项江涛采访的形式发表,编辑定稿内容及形式如图94所示。
图94《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定稿内容及形式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4.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课题深入,本项研究主要问题是:在深入信息调研及抢救性数据采集方面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特别是在本项目进行过程中获得了东巴古籍藏本的重要新信息,又需要抓紧时间开展抢救性释读的情况下。
如在国内方面:目前能释读经典古籍的老东巴均年逾古稀,身体条件开始欠佳(如云南香格里拉村落中仅存两位高龄东巴祭司,分别为71岁和86岁,如发生不测将会对抢救性研究造成很大损失);急需再中寻找尚未发现的具有释读东巴古籍能力的东巴祭司。目前的调研信息表明,在四川还有保留传统文化的东巴祭司存活。但因他们生活在较云南更为偏远的四川纳西族的高寒山区的村寨,山势险峻,交通不便,需组织马帮进入,急需在调研工作经费,为保证课题的可持续性的研究创造条件。
在一线的抢救性释读、翻译和按照国际惯例抢救濒危语言的音视频释读纪录和人文跟踪记录过程的预算出现缺口。为抢救性复制和记录东巴经典的藏品资源,课题组使用高清视频和音频技术手段记录东巴祭司的释读东巴经典过程,运用数字化方法来延续一个即将消失文化的生命,使将来即便有一天,老东巴祭司都离世了,还能让纳西学的专家继续进行东巴文化的研究,使后人们仍能通过数字化的影像传承这个文化。目前发现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在乡下停留更充足的抢救时间。建议补充这方面的调研经费及采集经费,将能促使抢救和保留下来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将在摄录技术上与国际HD标准接轨。以取得更大的抢救性成果。
在国外采集方面的调研工作证实,半数以上的在国内已经失传的古巴古籍均收藏在国外诸多著名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而数字采集方面遇到的新问题是,采集古籍数据涉及收藏单位的版权问题,原则上应按国际惯例收取古籍包括研究资料数字化费用,而各国图书馆尤其是国家级别的机构,具有更严格的收费规定而很难破例给予课题组古籍数字版的免费提供。这笔预算在最初没有预算,是以期通过与收藏机构达成关于东巴古籍资源共享的协议来给予解决,但此计划未能在所有国外收藏机构落实,尤其是在遇到拥有上千册东巴古籍藏本的机构就更加难以达成资源共享的协议。建议追加该项东巴古籍的国外数字化采集预算。
4.2 针对主要问题的改进措施
本项目是跨学科综合研究类的研究课题,课题特点为文理结合,与纯社科类课题有所不同,但经费标准的执行是按照社科基金的级别获得,因而课题经费相当紧张。
为克服研究经费不足的困难,项目责任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项目责任单位依托研究基地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了配套经费支持。
但是由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及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配套经费仅能够支持理工学科方面的研究环境及研究条件,配套的研究经费主要为构建国际共享平台的软硬件系统。因此针对调研经费及抢救性数据采集经费方面的缺口,期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能够给予进一步的大力支持,同时课题组也在争取其他经费支持。
项目责任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项目依托研究基地“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的配套经费支持情况如下:
(1)项目责任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4年度配套了2项科研建设水平提高项目,经费额度共计100万元(其中国际共享平台硬件环境配套建设80万元,软件环境配套建设20万元),这2项科研建设水平提高项目分别为:
1)2014年科研建设水平提高项目―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建设;项目名称:数字可视化信息处理及展示实验平台;经费额度:80万元;设备明细(仅用于购置设备):1.数控系统及嵌入式开发实验台;2.数字可视化视频剪接台;3.数字图像可视化及虚拟现实展示;4.数字图像获取。
2)2014年科研建设水平提高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项目名称:网络文化与数字传播重点实验室学科平台建设;经费额度:20万元;设备明细(仅用于购置设备软件):1.纳西-汉语语料库构建与翻译系统;2.双语电子词典;3.纳西输入法开发系统;4.分词与双语词语研究开发系统。
(2)项目责任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本研究项目依托的研究基地“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度、2014年度分别配套了3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共计13万元,3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如下:
1)面向世界记忆遗产的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KF20131123201,研究经费:5万元;
2)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的开放式数据库建库方法研究,项目编号:KF20141123204,研究经费:4万元;
3)文化遗产象形文字的图形图像数字化识别方法研究,项目编号:KF20141123205,研究经费:4万元。
4.3研究心得
(1)探索通过调研努力获取东巴经典古籍资料及信息并抓紧时间实施抢救性释读
课题在研究中尝试摆脱原有的以纸质文件未主的传统抢救方法,充分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高质量地实施对东巴经典古籍信息及资料的数据采集及释读。尤其是在一线抢救性释读过程中,课题组使用多种手段,如在古籍字迹模糊不清时,利用了电脑屏幕处理和放大东巴古籍中难以辨认的象形文形象,使已经年逾八九旬老东巴祭司能够通过数字化手段熟悉国外采集的古籍数据,并在释读中不断破译其疑难象形文字,保证信息平台录入的东巴文化遗产内容的科学性和学术严谨性,课题组在尚有少数东巴祭师还存活的今天,加大研究力度,以期深入研究与掌握释读的各种手段和探索数字化记录释读的新方法。
(2)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共享平台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数字化的方法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不仅是在世界文化历史上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最早使用的象形文字,而且还是国际上目前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该象形文是东巴原始宗教的文字,具有独特的图形、发音及释读方式,除有异体字外,东巴象形文还往往一个象形字或一个象形词,可内涵一个事件或一个故事,如其中的一句象形字或一段象形字可内含一段历史,同样象形文在不同地域和方位出现有不同的发音和表达等,另外其象形文的发音也较独特及繁杂,现有的英文、汉字等识别系统及翻译系统不能适用。研究及提出了解决基于共享平台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数字化难题的有效方法,重点研究数字化中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与英文、汉字等文字语音的特点,分析东巴象形文字释读的图形数字化、语音数字化、语句数字化及内容数字化具有的复杂性、隐涵性、模糊性、分散性、不确定性特征,尤其在经典古籍还具有一些残缺、破损、霉斑、变色及污染等情况下的数字化问题,虽然这些均给东巴经典的数字化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及工作量,但是通过课题组的多学科交叉协同工作及国内外合作,努力实现了课题的研究目标,邀请有关语言学家,包括纳西族本土专家研究实验室与理科研究人员共同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
(3)研究并提出东巴经典文化的国际共享与国际化平台运行机制为重点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共享东巴经典文化的全方位信息,在东巴经典的国际化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研究中,研究数字化平台的国际共享功能与运行机制;在东巴经典知识共享方面,联合参与课题研究的各个合作机构,与国内外东巴经典古籍收藏机构达成共识,取得经典古籍的手稿复制授权。同时为东巴经典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研讨和制定了一种相关国际共守规则,与授权方在知识产权利用方面争取签订知识产权协议或得到知识共享许可,使得东巴经典能够作为无争议的数字化的国际共享资源,进一步争取对东巴经典文化抢救给予关注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京办事处及相关国际组织的支持。
(4)研究并提出东巴经典资料的编目与检索的方法
为了将东巴经典资料组织成可供浏览、检索的网站内容,使其能够通过互联网和无线网络进行信息共享,研究确定了能够将获取的东巴文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地进行数字化录入、存储、释读、整理、分析、编辑与编目的方法。
(5)研究并构建东巴经典古籍的数据库、知识库并提出有效利用方法
为了解决对东巴象形文字的有效释读与利用,进一步根据东巴象形文字的特点提供一种面向东巴经典古籍资料的独特释读数据库以及该数据库的结构及工作方式,该释读数据库应能够提供东巴象形文特有的词意、句意、事件等内涵。进一步构建及改进相关资料索引库、图形模板库、音频模板库等,提供一种将释读数据库、释读知识库知识挖掘工具的互联与管理方法,以增强所获取的象形文释读信息的信息量。研究与文科课题组的交叉结合,以实现东巴象形文字在文科的有效释读和在理科的分析利用。
二、研究成果情况
1课题组采集及回归了大量珍贵的东巴经典数字版
鉴于目前大部分东巴经典收藏于我国大陆以外的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具有世界范围大量收藏特点,而能释读东巴经典的老东巴已年逾古稀,进行抢救性释读已刻不容缓,但是只有在其数字化信息回归基础上才能够开展抢救性释读。
在本项目的资助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课题组在通过紧张科研调查和核查资料的基础上,尽力与国际收藏单位进行了多次艰苦的谈判及学术研讨,终于获得了成功和成果。
课题组新采集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几家代表性及重要的图书馆、博物馆及研究机构收藏的东巴古籍手稿及藏本的数字版,主要包括: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法国语言文化大学图书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等,采集到国际上散落东巴古籍藏本达到200多本,并已将收集的国外东巴经典快速送到纳西村落邀请老东巴进行抢救性释读,开展了经典古籍藏本释读过程的数字化摄录以及后期的整理、分类、注音、编目、校对及翻译。其古籍内容涉及纳西东巴教的占卜、舞谱与神系、纳西族东巴教的物态文化,纳西神话的地域特征、东巴文化与纳西人的生态观、殉情与东巴教、纳西族的性别角色与社会变迁等。
在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挖掘到了多少年来研究学者梦寐以求的东巴古籍藏本,如在对100多年前被法国国家图书馆1905年收藏的东巴经典的释读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纳西族东巴古籍中三大史诗中最著名的《人类迁徙记》,也被译为《创世纪》的藏本;这是三万卷东巴古籍中具有极其重要学术价值的东巴古籍藏本,这本东巴经典古籍用独特的诗体形式,用东巴象形文讲述了人类诞生和繁衍的神话般的历史,是国际纳西学研究的代表作和探索世界文化史上人类古代文明发展的珍贵资料。
在本项目工作中挖掘到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东巴经典中三大史诗中最著名的:《人类迁徙记》,如图95所示。
(1)纳西语注音翻译和整理为汉语编目
课题组对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纳西族东巴图画象形文字文献的107本经书进行了详细编目,对其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一步设计了编目内容的详细条目和格式,其中有藏书地点、藏书编号、经书页数、书写经书的东巴祭司署名、书写区域、东巴经书的封面扫描、古籍名称的纳西注音、汉译、用于东巴仪式的名称、收藏机构标签、经书其它符号特征、东巴经文内容提要、本课题承担释读数字古籍的东巴祭司、研究人员的分工及编目日期等。
通过东巴祭司对古籍的识别,课题组初步了解东巴经典古籍的地域出处,用于何种东巴仪式、语言特点和记录该经典古籍的详细内容,尤其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把握,分层叙述整本经书的内容,写成100至200字的内容提要,记录于课题组编制的现代汉语的标准编目表格。
如图96所示:英国国家图书馆东巴古籍一套藏书的编目:H-2、H-4、H-5
课题组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采集回的东巴古籍通过赴纳西村落由东巴祭司释读和记录后,已经完成一系列的细致的整理工作,并按地域做出了分类,其中:云南香格里拉白地:66本;四川俄亚地区:22本;云南丽江:38本,白地和俄亚的88本经书基本完成编目工作。丽江的38本经书,已经交由课题组昆明和丽江的研究成员负责编目整理,初步完成手写编目工作,编目及纳西语读音标注等工作尚在进行中。
(2)国外藏本中的发现的优秀东巴古籍
在古籍研究内容中,课题组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采集的135本东巴古籍中,发现了纳西族东巴古籍中三大著名史诗中的另外两部重要著作:两本《黑白争战》和一本《牧人迁徙记》(又译《鲁班鲁饶》)。
《黑白争战》是用东巴象形文书写的古代纳西族的神话故事,以黑部落与白部落之间的争斗为主线,表现了部落之间争夺光明,偷盗光明引起的旷日持久的黑白争战,最后拥有无数的太阳的白部落大获全胜。全书充满了纳西先民崇尚自然和畏惧自然的生命哲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于1916年收藏了三大著名史诗中的《黑白争战》,如图97所示为其收藏的该东巴古籍藏本。
研究得出的观点是:纳西族东巴经典都是手抄本,每一代东巴都要手抄前一代东巴的经典,这样不断传抄下来,以保证经典因使用较多而损坏的更新。但是早期的东巴们很少在经文以外记述跋语。清代以来才受汉文化的影响,一些东巴就在写完经文后,简单地记下书写者书写的时间、地名、人名及简短祝愿语。我们采集的英国的这批经典里,有跋语的经书很少。而且,有的跋语只是写日期,有的只是记书写者人名,有的则写下书写者所在村子的名字,有的不仅是记下人名地名,还写上是哪一年和那年的属性。此古籍就是一个实例,书的封面经东巴破译为:“火属兔年九月十八日龙日写,崇东地方东巴写祝日后好运!”
作为研究成果的另一本也是东巴象形文东巴经典名著之一,是东巴古典文学的优秀代表作,是用于纳西族殉情仪式的经典古籍,也是一部诗体的悲剧,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和作家们的关注。该著名的东巴古籍的发现也使课题组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该古籍由课题组纳西专家翻译为:《牧人迁徙记》。通过东巴祭司释读,我们掌握了其中的主要内容,书中描述了牧男牧女为牧主放牧在高山,为了爱情相约逃婚到远方,生时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发誓在死后共同奔向理想中的“山国乐园”的故事。纳西族古老的传统是,当有情人在世间得不到幸福和自由时,他们便会双双结伴登上玉龙雪山,在欢乐之后殉情而死。他们相信殉情后,在玉龙雪山中可以找到只有忠于爱情的人才能达到的云霞环绕的山国居住。所以,该古籍用于一个极重要的东巴仪式中,叫大祭风,东巴祭司要唱诵该书中的经文为青年男女情死后的亡灵进行超度,帮助他们早日到达东巴经中所描绘的山国的乐园。到达一个没有一切人世烦恼的美丽的国度。
在该仪式中,用东巴文字写下了一段著名的东巴唱腔叫《鲁班鲁饶》,由此很多学者把唱腔的名字命名为经书的名字,如图98所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于1916年收藏的三大著名史诗中的《牧人迁徙记》(《鲁班鲁饶》)古籍藏本。
课题研究所持观点:东巴古籍中涉及的所有的故事都有具体的社会内容。象青年男女的殉情,就在东巴教里产生了祭殉情者的这样一个仪式,叫何劳里克,现在翻译成汉语叫大祭风。东巴古籍的记载,使纳西族的殉情在国际上也是比较著名的,所以被称为世界的情死之都。因此,有很多学者就以这个专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题,写过许多文章,这也是纳西文化、纳西学为什么引起国际学术界注意的特点之一。
(3)国外东巴古籍藏本的精读选译本
据我们对东巴古籍的整理分类和研究,证实英国国家图书馆一共有107本古籍藏本,基本都精美装订成册,并进行过修复。大多数经书是于1934年4月3日收藏的。如图99所示。
英国国家图书馆有11本古籍是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转到大英博物馆,后又从大英博物馆转到国家图书馆的,图中可见其仍盖有大英博物馆的印章,如图100所示。
课题组采集到的东巴古籍使云南香格里拉的习尚洪东巴释读后异常兴奋,他说有两本经书在他小时候不断听到村中的东巴长老们提起,说写的如何的好,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他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却仍然没有机会见到过这些东巴经典。虽然这些经书曾在他儿童时期听说过,但却在50年代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消失了。目前课题组从海外采集回来的这些古籍数据,可以说是使在国内绝迹的东巴古籍重新在内容上回归祖国,而促使那些因没有经书而失传的仪式重新恢复起来。这个事实使我们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得以深化,我们的数字化的研究工作直接推动了该世界记忆遗产在本土的传承。
遗憾的是课题经费所限,课题组只能先选了可以在纳西族春节大年初二恢复的东巴仪式中的一本古籍作为精读本,并进行了全本的汉语翻译,如图101所示英国国家图书馆编号BM-H4《颂扬逝者仪式偿债》经书封面、第一页及第一页精翻截图。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有一本非常罕见的经书,因在东巴象形文的经文间隔中标注了藏文注音或注释,经东巴祭司释读认为是《降魔杵经》的下卷。记述鸡鸣唤亲人的内容,用于送魂仪式,内容全面。其收藏的经书有些是来自藏区,经书的前半部分各页的东巴象形文字间标有藏文,说明有藏人看过此本东巴经,也可推测是有藏人对此经文进行过学习和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藏文化相关的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经书之一。古籍签名为东巴象形文字:“木属鸡年八月二十二日,很漂亮的写了。祭鬼的东巴书写”。
到目前为止,此本经书是唯一的一本经书,由国家课题组从曼彻斯特大学芮兰兹图书馆收藏的135本东巴古籍中选出,进行了精读翻译。并进行了全本古籍的释读全程音视频记录。全本汉语翻译工作尚在进行中。
该研究的价值在于证明了纳西族与藏族之间在历史上和文化上的渊源关系,以及揭开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寻觅的喜马拉雅文化圈中东巴象形文字的神秘起源。成果有望突破国际纳西东巴文化研究的难点。
(4)国外东巴古籍藏本的历史文献
收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几批东巴经书的人是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乔治?弗雷斯特,中文名叫傅礼士,他为爱丁堡植物园收集了很多云南的动植物标本,被誉为英国杜鹃花之王。从1904年到1932年间,先后7次到中国,在纳西族地区收集了东巴古籍,并从1916开始,他把经书陆续出售给了当时的芮兰兹图书馆,今天属于的曼彻斯特大学。
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是,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中,发现了被国际学界称为西方纳西学之父的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于1952写给当时芮兰兹图书馆馆长的亲笔信,他表示愿意以自己二十多年研究东巴象形文的知识来帮助图书馆把这些经书翻译成目录。并能告知这些书是用于何种东巴的仪式。但最后的翻译文件并没有在图书馆中被发现,馆藏文献中有洛克大量的英文手写的信件,课题组正在作进一步的调研。如图104所示。
课题组在英国国家图书馆调研时,在其馆藏中读到一本由英国著名学者,爱丁堡大学的安东尼?杰克逊博士写的一本英文书,名叫《宗教与社会》,他以本书献给“为纳西族宗教研究贡献一生的约瑟夫?洛克”。其中杰克逊在书中对英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本的探索,将有助于课题的深入研究。他也是多年前提出国际东巴古籍共享联盟的西方先驱倡导者之一。
因时间限制,没有更多的时间逗留在图书馆,为此,我们支付了复制费,预定了其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献,古籍的详细的来源还有待于翻译英文档案后再作进一步研究。
2课题组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文献
课题组出版相关著作共计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5篇;出版报告文学2部;出版图册1部。子课题2负责人白庚胜研究员主持出版了第一批学术文献《纳西学丛书》;2013年6月22日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召开学术文献成果发布会。
《纳西学丛书》以纳西学学者个人文集的形式,内容涉及纳西族历史、政治、经济、语言、宗教、音乐、舞蹈、美术等领域,代表纳西学研究最高、最新的成果。本丛书设计为30卷,由学者白庚胜先生、前丽江市委书记和自兴先生、现丽江市委书记和良辉先生担任主编,本项目第21至30卷的出版给予基金支持。预计2013年底完成《纳西学丛书》全部出版。在此基础上,将开启《少数民族学术举要*纳西学卷》的编撰出版工作。
公开出版的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纳西学论集》(其中的五部均标注本课题资助及编号),如图105所示。课题组出版的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文献目录详见后面附表。
《纳西学丛书》的出版,对少数民族学学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它的带动和影响下,一些相关学科的机构开始梳理并积极进行学科建设,彰显少数民族学科建设的繁荣态势。出版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纳西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构建纳西学学科基本框架。这其中,有被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的洛克先生等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被史学界称为"云南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的方国瑜先生以及李霖灿、和志武等大家的经典论著,更有现当代活跃在纳西学界的郭大烈、戈阿干、拉木嘎土萨、和云峰等以及课题组成员白庚胜、李国文、和力民、杨福泉等中青学者的研究成果。
3 促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与传承东巴经典文化呼吁信
在本项目研究中,为实现国内外协同进行东巴古籍抢救与传承,为高效高质量地构建东巴经典古籍的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提供多方合作及支持,课题组成员经多方接洽及合作,促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提出联合东巴文化研究机构发出的保护与传承东巴经典文化的呼吁信:“呼吁支持整合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化―“东巴文献手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建立了世界记忆工程,提出的目标是:用最合适的技术便捷地保存世界文献遗产,协助全球获取文献遗产,以及提高全球重视现存文献遗产的意识。世界遗产工程项目帮助保护文献遗产并建立专家网络,鼓励资源保护与文献材料的信息获取、交换及共享。本项目在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为抢救“世界记忆遗产”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东巴古籍数字化的国际共享平台及传承机制,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上述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与传承东巴经典文化呼吁信内容见图106所示。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