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漫画的危机
2015-11-11发表的旧文,原文地址:
少女漫画的危机很早以前就想写这个题目了,放了好久,改了很多次。不过,我觉得今天是一个合适的日子来发布,光棍节嘛(虽然变成购物节了),就借这个时日写写少女漫画的衰落吧~
少女漫画的衰落,背后是爱情的衰落,背后是男女关系的解体,背后是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下的男女社会关系和性别角色的改变。近几年的数据都显示离婚率上升,男女的初婚年龄在上升,社会中单身的男男女女比例都在上升。假如一个人30多岁进入婚姻,50/60岁离婚,而TA活到80岁的话,婚姻生活占据TA的生命不过二三十年(我不排斥白头到老,不过中年离婚的挺多见,而白头到老为何值得憧憬和歌颂,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离婚情况很多)。所以,婚姻生活并非人生的常态,单身才是正常的状态。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主要探讨“恋爱”“性”和“婚姻”的少女漫画或女性题材该如何面对这种现况?
这篇文章是对《少女漫画 女作家日本人》这本书里关于少女漫画沿革历史的一个整理。这本书我超级推荐,推荐给每一个希望画少女漫画的作者。既然画的是少女漫画,那就不能不对少女漫画的历史有个了解,这样对自己的位置、创作的方向也有一定的参考。这本书的本意是通过对少女漫画作品与吉本芭娜娜等作家的具体作品的对比研读,着重分析岩馆真理子和大岛弓子等人的漫画作品对吉本芭娜娜等当代女作家在精神内层和创作手法上的影响,从而揭示出少女漫画与当代女流文学之间的同构性,以期独辟蹊径地破解以吉本芭娜娜、山田咏美等为代表的当代女流文学风靡文坛的秘密。
而我对其中说明少女漫画沿革的部分,结合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来分析少女漫画的变化那一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收获也最大。此书“通过对日本少女漫画从成长期到黄金期,进而由衰退走向成年女性漫画的历史回顾,特别是借助某些具体的少女漫画作品,来解读当代女性所置身的社会变革,以及随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与女性自身意识的剧烈变化。因为围绕着‘恋爱’‘性’‘家庭’等女性所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少女漫画的变迁足以折射出近30年来女性的价值观,抑或女性文化的蜕变”。
我一直都觉得少女漫画很小众,而且几年来出色的少女漫画真的不太多了。更多的是少年向、全年龄向的作品在引领风骚。究竟时代变迁带来的观念转变给漫画作品的内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中国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的社会环境变化,是不是和日本经济起飞阶段的社会有一定的相似点?日本少女漫画的解体和衰落是不是就是中国的少女漫画未来的结局?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日本少女漫画的变迁吧。
(下面的内容主要摘录自《少女漫画 女作家 日本人》的第一章 少女漫画的轮廓,P3-P17)
少女漫画的开端
作为日本的现代漫画之父,由手冢治虫所代表的”科学.冒险.侦探漫画“无疑构成了日本现代漫画早期的一大主流。与此同时,他在1953年创作的《缎带骑士》则开创了战后漫画的另一个独特领域,被人们普遍视为具有故事性的少女漫画的滥觞。尽管此前也存在着面对少女的分格漫画,比如仓金章介的《甜豆馅公主》(1949年)等,但手冢治虫却第一次在始于《鸟兽戏画》的夸张、省略、变形等漫画的三大要素上,加入了电影手法、主题和故事情节等新的要素,从而借助《缎带骑士》创立了少女漫画这一独特形式。但在《缎带骑士》出版后的一段时期里,少女漫画的作家群体却依旧是以男性为主,比如石森章太郎的《龙神的泥沼》(1961年),而第一个创作了带有故事情节的少女漫画的女性,却是15岁便出现在漫画界的水野英子。当她的《星星的竖琴》(1960年)风靡漫坛的时候,也才仅有20岁。读者惊喜的发现,这些以女性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作品,比男作家们的同类作品少了一些刚硬,多了一些柔和;少了一些豪放,多了一些婉约,具备了一种真正的少女性。不过就整体而言,当时的少女漫画不论从影响还是地位上看,都远不能和少年漫画相提并论,还仅是少年漫画的附属品。
少女漫画的黄金期
这种状况的真正改变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9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出自女性漫画家之手的、妙趣横生而又内容深刻的优秀作品。而构成这一作家群的核心人物,是被统称为“二十四年组”的女性漫画家们。这是一批在昭和二十四年前后出生的女性漫画家,其中以萩尾望都、竹宫惠子、大岛弓子为中心,同时也囊括了池田理代子、树村实、山岸凉子、仓多江美、里中满智子等人。
树村实的成名作《野餐》(1964年)可以看作是对文学性少女漫画所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打破了传统的灰姑娘模式和大团圆结局的作品乃是第一部表现主人公内面性的少女漫画。正是因为它的出现,才给稍后萩尾望都和大岛弓子等人带来了创作上的灵感,促使她们大张旗鼓地开始了探究各自主题世界的创作活动。堪称少女漫画大师的这一代作家们,大胆地挑战并扩展了少女漫画的尺度限制,尝试了从幻想的、文学的、SF的到追寻生命意义的各种题材,甚至将性别与性这些前人一般含糊带过的东西也首次摆到了实验台上,使题材有限的少女漫画疆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为后来的少女漫画家们提供了一套有章可循的基本模式。她们笔下那些大都以青春期少女为主人公(尽管也有假托为少年,实则表现的不啻少女心理)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题材,独特的感性和独特的美学。其中的登场人物大都长着远不像日本人的修长大腿、卷曲的波浪状头发、大大的眼睛,而且眼睛里还扑闪着宛如小星星的东西,时而还做出那种典型的日本人的举止:比如一旦嫣然而笑,就会情不自禁地试图用手捂住樱桃小嘴等。不光主人公们大都长着一副西方人的面孔和体格,画面中也时常出现西方的场景,甚至不少作品索性把故事中发生的背景直接设定在了欧洲。少女漫画的这种描写方法,其实并非(至少不全是)照搬西方美学理念的结果,相反,不妨看做是在漫画情节的发展脉络中为区分各种人物而设立的一套标识系统。当然,更是为了营造一种异国情调,使漫画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一种远离现实的间隔效果,既可以让漫画人物的言行获得超越日常框架的特权,又可以让读者进入梦一般纯美而又有些封闭的幻想世界。也正因为这样,少女漫画涉及的主要题材大都不外乎对少女间亲密友情的渴望、对恋爱的憧憬,还有同性之间的悲情绝爱、性别的转换等等。以至于试图从社会既定的性角色中游离开去(即在性角色上的越界欲望)构成了少女漫画的一大母题。在这些作品中,对成人世界所抱有的不安感就犹如挥之不去的阴影一般,笼罩在主人公的心头。而有时候,那些少女主人公则被双性兼具的美少年所取代,在他们身上同时秉承着在承认世界业已丧失的纯粹性和完美型。不难看出,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着对青春时代近乎于痴迷的执着之情,俨然是一群不愿长大成人的永恒少女所谱写出的一曲曲少女时代的赞歌和挽歌,怪不得被有些人称之为“延缓成熟症候群的文化”。
显然“二十四年组”的漫画家们就是这样一群甘愿沉溺在少女的梦境中,不愿意长大成人的永恒少女。作为1949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人,当“二十四年组”迎来青春期的时候,正式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日趋丰富,也给少女们带来了更大的做梦空间。于是,漫画就成了她们编织梦想的场所,也成了搭载着读者的梦想高高飞翔的翅膀。
少女漫画的特权
那么,不加修饰地描写少女内心世界的作品,为什么不是出现在小说中,而是出现在漫画的世界里呢?首先毋庸赘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漫画乃是孩子的玩物这种看法依旧根深蒂固。尽管当时的文坛并不是没有少女小说这样一种文学形式,但不外乎都是从成年人的视角来描写少女的小说。唯有少女漫画才是真正从少女的视角出发,忠实于少女的感性,既不抬高,也不贬低,只是原封不动地反映出少女内心世界的作品。或许这也得益于不少作者本身就是高中或大学时代的少女,抑或是保持着少女感觉的超龄少女这一特点,因而容易如实地展现少女们内心的声音和青春期那种充满困惑与矛盾的身影。其次,现代漫画作为一门新型的艺术门类,与受到既成文艺理念之束缚的小说不同,似乎拥有一种被允许描写任何东西的特权,即免于受到上一世代的意识形态或是既成权威的约束和压制,从而进行自由表现的特权。
填补青春小说的空白
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面向少女的读物,就只有吉屋信子等人的少女小说而已。那个时代的女性根本没有青春可言。女性大都小小年纪便嫁人生子的时代,她们岂能有什么美丽的青春时光?充其量只有一段为时短暂的思春期罢了。而随着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适婚年龄的推迟,女性开始拥有了真正美好的少女时期。借用前面的话来说,就是拥有了更多做梦的空间和时间。我们不妨认为,少女漫画是因为恰恰起到了填补青春小说空白的作用,从而引发了爆炸性人气的。
少女漫画的内面性
少女漫画最独特的地方乃是对日常生活中点滴人性的真实描绘,而不在于那些打打杀杀和科幻猎奇。对少年漫画来说,画风和形式的重要性远逊于内容,而在少女漫画中,两者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许是因为少年漫画多为动作性的,一系列的事件描述;少女漫画则较侧重于感觉、情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性格和处境等这些画面比文字和动作更能贴切表达的东西。少女漫画构筑的是一个多少有些自我封闭的神奇世界,因此它并不注重故事的开展或是情节的铺陈。尽管日本人从小就通过少年漫画,以及尔后的所谓“剧画”,习惯了那种富于动作性的画面,但少女漫画充满了让人们忘记那种欣赏惯性的魅力。显而易见,那种魅力源于伴随着大量自然描写与超自然因素的、情趣盎然的比喻,还有流动幻化的规模宏大的蒙太奇手法、多层次的重叠画面,以及若有若无的画框等等。漫画外在情节的流动与登场人物的心理变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如同在风中飘动的头发与随之摇曳的衣服之间那样一种连带关系。比如,画面中那些“光”的特殊效果——有时在大白天里背景突然变得一片漆黑,或是一道强光在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下悠然划过。其实这些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情景乃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的道具,就像把人物的脑细胞运动置于高倍率的显微镜下展现给读者一样。人物脸上的线条和水滴也是出于同样的原理。还有少女漫画对漫画格式的有意识摒弃,其中不再有少年漫画中常见的那种直线排列下来的整齐方格,她们对这种直线规律不感兴趣,而代之以重叠的、不规律的、逐渐消失甚至滑出页面的漫画格。这种格式被少女漫画用来捕捉人物的感觉、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人物戏剧的起伏。而且,即便有时候在少女漫画中出现了连续的动作性场面,也必然存在着某个静谧的休憩点。在这个休憩点上,画面宛如一幅带有装饰性的静止画一般,在此展现出一个远离尘世的淳美世界。
少女漫画是在人的内面性中找到了自己的描写对象,并创立了相应的技术手段——即改变画框画格的固有定式,在对话框外添加内心独白等,才得以走出少年漫画的附属领域而赢得独立。因为发现了人的内面性,少女漫画才终于从手冢治虫那种停留在人物平面描写上的少年漫画中抽身飞跃,擢升为一种有别于少年漫画的独立门类,并在把重视内面性这一特点加以制度化的过程中使自己与文学具有了越来越显明的亲属性。换言之,正是这种重视内心表现的定型化,使少女漫画具备了过往漫画所缺乏的文学性,以至于大冢英志把这种内面性的发现并加以制度化的历程看作是文学历史的一种反复。
少女漫画的解体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定期发行的少女杂志已高达45种,其读者已不仅仅局限于少女。不论男女、年轻人们——甚至包括体格健壮的运动员们,都开始跻身于少女漫画的读者行列,以期从中取发现自己的身影。尽管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少女漫画中也开始出现了情爱场面、近亲相奸、同性恋等内容,但毋庸置疑,构成少女漫画母题的,仍旧还是少女世界的隐秘仪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岩馆真理子、冈崎京子、CLAMP等少女漫画家们依旧活跃在画坛,可一贯重视描写人物内面性的少女漫画却在越来越多样化的同时,开始了急剧解体的道路。一部分读者开始疏远漫画,被揽入了商业时尚杂志或者通俗少年杂志的怀抱。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所谓的“LADYS'COMIC”(一般指主要面向25-29岁女性的漫画)将焦点集中在以往那些少女漫画的读者长大成人后所体验到的日常性上,从而赢得了巨大的市场。在漫画读者群的分化日渐加剧的情势下,当今的少女漫画逐渐走向了衰落,不少作品开始放弃内面性,转而回到了从前那种重视情节的平面化描写上。尽管其中的缘由非常复杂,但无疑与现代文学所面临的困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像忙碌的现代人疏远了现代实验小说中或心理小说中过分繁复的描写,而走向通俗文学一样,少女漫画的孤独内面描写也成了它被大众读者疏远的原因之一。
桥本治指出“漫画与文学不同,其作者作为作家的自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所谓作为作家的自立没有得到认可的作者,不过是一种不得不经常与读者之间保持某种默契的匠人。倘若漫画的作者试图达成作为表现者的自立,而舍弃与读者之间的默契,那么,这个作者就必然面临被漫画世界埋没掉的命运。”即是说,漫画家不得不精心维持与读者之间的某种默契,被大众心目中的常识所束缚,因此,每当漫画家试图跨出新的一步之前,都必须勘查大众的常识是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否则,在读者常识面前的过度前卫性很可能成为漫画以及所有大众文化形式的致命伤。尽管少女漫画借助内面描写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学性,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大多数人对漫画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固有成见。更多的读者习惯于从漫画中去寻找轻松的乐趣,而无意借助漫画去凝视或思考什么严肃的重大主题。显然,读者的这种欣赏惯性(抑或叫偏见吧)也是少女漫画解体的原因之一。
少女漫画的恋爱观
(下面的内容摘录自本书的第二章,P18)
由于女性固有的社会程式是:少女——大姑娘——(恋爱)——(结婚)——妻子——母亲,而少女漫画则着重描绘恋爱这一人生重大起始点,自然深深攫住了少女们的心灵。日本的少女漫画无疑是最敏感地反映了同时代女性价值观的媒体,其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恋爱模式。在这种意义上,追溯少女漫画中所传达的恋爱观,以及随着时代流转所发生的变迁,或许不难探寻到普通女性所乐于沉浸的幻想体系,并勾勒出现代日本恋爱表现时的大致轮廓。
大致归纳的话,这种变迁可以概括为:
灰姑娘式的梦幻爱情: 富家美少年与贫穷美少女之间的恋爱。憧憬“长腿叔叔”“白马王子”。核心主题是那种来自于男孩子的对自己的肯定。缺乏自信的女孩子们通过心中的白马王子的告白才终于找到了逃脱不安的途径,从而得以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20世纪70年代女性们大多同时接受了来自母亲的两种教育,一方面要求她们恪守女人的本分,遵从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有要求她们独立自主,充满女性魅力,即做一个工作和家务两全其美的“完美女性”。这种不无矛盾的目标令少女们不堪重负,所以少女们憧憬早日结婚嫁人,建立自己的爱巢。所以,憧憬以爱为基础的婚姻是早期少女漫画中恋爱观的出发点。)
爱情的多样化和现实化: “初次性体验”的故事成为主流。性爱作为男女关系发展的一种理所当然的结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少女漫画开始展现出一个现实的爱情世界。(1970年日本反对安保条约运动以学生败北告终,人们在政治冲动上受到挫败和封锁,多余的精力就不得不转向性的一面了。另外,女性也在生活水平上发生了切实的变化。超短裙和超短裤等露肤装的流行,让上一个时代的大人们瞠目结舌。另外,性情报开始泛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刊物也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情势下,漫画中的恋爱表现也逐渐增加了性爱描写。这个时期的女孩子们已经明白,憧憬并不等同于恋爱,不顾一切的爱并不一定就会成功,从而告别了此前少女漫画所乐于沉浸的幻想体系。)
恋爱的困难时代和对恋爱瞬间的憧憬: 这一时期的作品试图通过性爱来证实爱情的存在,捕捉到真爱的瞬间。(性表现的渗透和泛滥导致了一种新的事态,那就是使性表现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日常风物,从而失去了原有的冲击力。比如,性风俗产业把性作为一种商品大肆兜售,而整个社会的道德约束力也逐渐减弱,以至于普通的女孩子无须经过恋爱,也能轻易地与异性进入性的关系了。性关系或者性爱不再意味着是恋爱情感的升华,更不像以前的少女漫画所宣称的那样,乃是爱情的终极体现了。一旦性爱无需某种特别的关系便可以成立,并作为一种快乐而开始流通的话,那么,某种精神上的“饥饿感”必然会接踵而至。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当日本迎来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时,与时代的浮华和表面的繁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括少女漫画在内的各种恋爱表现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时代已经让少女们憧憬的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变得困难重重,原因在于:第一,女性已经接受了无需爱情也可以生活下去的观点,从而学会了算计人生。受过教育的女性开始把恋爱的风险也列入考量的范畴。第二,“恋爱、婚姻、性爱三位一体”的浪漫主义爱情意识形态已经崩溃,女性们开始认为即使不牵强附会地找爱情这个理由,也可以和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享受性爱的乐趣。第三,女性发现了恋爱以外的快感。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通过爱好和游戏来实现自我满足。很多女性都对以恋爱为中心的生活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对恋爱的憧憬在经历了泡沫经济时代后,与数个异性保持性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艺能界人士才独有的体验了。离婚、外遇、三角关系、萍水相逢的恋爱等等,也开始频频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了。和过去相比,与异性邂逅认识的机会大量增加,更容易萌生一种有可能进入到性爱关系的恋爱。但是,倘若和任何人都可以邂逅相识,并进行恋爱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如下疑问:为什么恋爱的对象是“这个人”,而不是其他人呢?彼此的交往会不会只是一种偶然呢?既然如此,那么恋爱表现只停留于相遇、告白、初吻,就未免显得过于单薄了。无疑漫画应该表现更多东西,应该追究为什么会喜欢这个人,为什么必须是他而不是其他人的理由所在。换言之,就是要准确而精微地描绘出那种确认自己爱着对方的“瞬间”,向读者们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一副身临其境的热恋场景。)
恋爱的日常化和游戏化: 在描绘“恋爱的瞬间”上,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漫画显示出了高度的精确性和巧妙性。着力并善于描写女孩子此刻那种“变幻不定”的心情,构成了少女漫画和一般女性漫画的显著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泡沫经济时代,在1992年开始崩溃了。在泡沫经济崩溃后,开始从被叫做“女孩”的女大学生转向了作为高中生的“小女孩”。“女孩”业已不再是未开垦的性了,人们关注的重心转向了“小女孩”这一尚未发掘的“性商品”。性表现的扩大招致了性表现与恋爱表现之间的密切关系丧失殆尽。性表现已经失去了作为一种恋爱表现的意义。性沦落为单纯的性,不再与恋爱息息相关,以至于把性作为恋爱达成的结果来加以定位的看法甚至给人一种不无夸张的印象了。女孩子们越来越挑剔,因为与异性邂逅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学校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了,只要稍微主动一些,与异性的相识随处都可以发生。像这样与各种各样的男人邂逅变得不无可能的时候,已经没有必要把人生的赌注押在某个男人身上了。毋宁说应该避免风险系数较高的对象。这或许可以叫做恋爱的实用化和日常化吧。反正拒绝麻烦和追求省事的方便意识已经波及到了异性问题上。即需要的时候就选择对方,而一旦不再需要,那么,分道扬镳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因为她们相信,忠实于自己的心情乃是千真万确的。换言之,遵从自己的情绪变化生活,才是自然而轻松的生存方式。于是,她们遵从自己的心情来选择男孩子,并进行恋爱。)
少女漫画的抵达点和新课题
以往的少女漫画描写的是少女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希望内心的不安得到治愈,内心的愿望最终获得满足这样的一种梦想。对于容易受伤的少女来说,它确实起到了一种近于精神治疗的作用。而如今的少女漫画却在于爱情的幻想并非完全绝缘的地方,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原封不动地接纳了复杂的现实,并在复杂的现实中实现这恋爱观和性爱观的变容,描写了一批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恋爱对象和人生道路的少女或女性。这种不是靠别人,而是由自己来决定世界的描写体现了由日本少女漫画所象征的日本妇女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摸索所抵达的里程碑。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种成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为了矫正男性对女性所抱有的偏见、成见或幻想,为了获得自由、自立和知性,女性们甚至不惜让家庭、夫妻这样的男女关系彻底解体,甚至大有陷入恋爱和性爱虚无主义的嫌疑。恋爱、婚姻和性爱的严重分离,使性变成了男女恋爱游戏中的武器。 面对如今这个患了恋爱冷感症的时代,如何在保持女性自主性的前提下重建业已解体的男女关系,无论是新一代的少女漫画家们,还是新一代的女作家们都不得不提出自己的新命题。
以上就是我的摘录。本书还有关于少女漫画中的家庭观、双性同体、少年爱、百合爱都有非常深入的论述,大开眼界。这些就让大家自己看书吧。
承接上面作者提到的少女漫画的新课题:如何在保持女性自主性的前提下重建业已解体的男女关系。
近几年我看到的日剧,典型的有最近的《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里头讲述了理科女和文科男的恋爱。《朝九晚五》讲英语老师和僧侣的恋爱。《丑男与野兽》讲丑文科男和肌肉女的恋爱。可以说,恋爱题材的电视剧、漫画等等已经开始覆盖到边缘人群了。你认为不可能会恋爱的人都能恋爱了。不能不说,这说明了恋爱类题材的资源枯竭。
与之相似的情况,我所观察到的中国社会也存在着女性男性化、男性女性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有中性化的趋势。不论是服饰、偏好等等都有这种倾向,传统的刻板的性别印象已被打破,假小子、男闺蜜、人妖、男同性恋女同性恋LGBT人群都同时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了。当原有的性别角色瓦解时,恋爱的模式也会有新的变化。当男女更加平等的时候,当女性也有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追求时,爱情的确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加上社交媒体的发达、交友的便利让出轨劈腿约炮这种事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中国社会的爱情是不是也进入了恋爱困难时代?
拿最近几年的热播电视剧举例吧,《何以笙箫默》男女主七年后再相聚,男主像守着贞洁一般等了女主七年。《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更是守身如玉了四百多年。《花千骨》里的师父和徒弟的禁忌恋(在我看来,这是恋父情结的极致体现),师父清风高雅,一脸禁欲。《琅琊榜》的梅长苏更是身娇体弱,冰冷禁欲气息也是满满。其实这些都是女性的意淫,女性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和自己一样守着唯一的对象,不要跟普通男人一样把性欲写在脸上。这些都是女性的隐秘愿望。就单看这些男性形象,我想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女性在这方面的幻想还是处在灰姑娘模式中,大部分女性还是憧憬一个专一忠诚多金帅气聪明又自持的男性(不得不说这个标准太高了……),尽管其中的女性也有自己的职业,表现了一定的独立性。我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看到作者提炼的中国的男女关系本质上是父女或母子关系,也就是说中国人在找对象的时候,希望找到的是一个全能的并全方位照顾自己生活、精神各个方面的人(其实是父母),希望自己不用主动做什么就能得到满足的自恋狂幻想。仅就这些风靡全国的电视剧里的男女设定,还真有点被说中的感觉。
我不知道现实情况如何,但我知道性和恋爱在这个时代也变得比以前便利,男女之间的那些狗血的事情又和时代发展的其他问题掺和在一起。除了恋爱,还有家庭,比如以前大热过的婆媳大战的电视剧,无一不揭露中国社会独有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漫画作品里如何体现这种社会性?我们的漫画作品如何反应中国社会女性的恋爱观、家庭观和性爱观呢?虽然我也清楚,人们对漫画的观赏偏见也一样制约我们的漫画作者,但这难道不是独特的突破点吗?如果挑战成功,必将硕果累累。
--------2016年5月21日更新---------
时代发展太快,我不得不继续更新我对它的看法。我结合了最近一部热播剧《欢乐颂》的相关讨论,还有我看到的一份报告(《华兴资本:未来,用户是谁的奶酪?》),对少女漫画的创作做进一步的说明。
《欢乐颂》虽然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所引起的争议我却很感兴趣。里头提供了五个比较典型的标签式人物:傻白甜、乖乖女、爱面子的捞女、不善情感的精英女、任意妄为看菜下碟的富二代。虽然它难免标签化,不过它尽力做到去挖掘这种性格形成的社会、家庭因素,所以我觉得它依然是进步的,是有可取之处的。当下的中国社会价值观碎片化、人群的圈层化、阶层的固化渐渐变成现实,这给我的启示就是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可能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而对于少女漫画来说就是明确对婚恋的价值观。
虽然通过网络,新一代的年青人似乎在整体上变得趋向于根据兴趣形成不同的部落,但我觉得整体上他们还是相似的,年青人之间的差别比年青人和上一代之间的差别要小。网络在抹平年青人之间的差距,但由于阶层的差异,上一代家庭带来的影响其实还是存在(最典型的是樊胜美这个角色,重男轻女的家庭影响和她想独立自主支配自己命运的需要有强烈的冲突),这个时候新价值观和旧价值观的碰撞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影响就是如果有本事,你可以去挖掘年青人婚恋冲突背后的社会、家庭成因。如果没办法,那么你要更为明确自己目标读者群体的价值观,并做到鲜明和突出。比如傻白甜对应的是上文说过的灰姑娘式的浪漫爱情幻想(实际上那么傻白甜的话,家里非常宠爱她,独生女,父母的经济状况一般不错),那么就把对爱情的幻想进行到底。而如果是樊胜美的话,她追求的是现实可心里还有对爱的向往,那么就把这种矛盾心理描绘出来,甚至提供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法,对应的是上面提到的少女漫画的第二阶段“恋爱的现实化”。
这时我们就发现了,《欢乐颂》所提供的人物原型是在当下中国社会中比较典型的几类人,所以它一开始引发的共鸣层次非常广泛,在都市工作和生活的女性几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当然有人对其中精英女性和富二代的描绘颇有微词,这个我继续观察。但不能否认,它切中了我们的生活现实。不过,这个现实仍然是都市白领的阶层,它不能足够真实地反映出底层人士、边远农村乡镇青年、高端精英人士的生活,这是它的限制性,我想也是编剧们的限制性。
所以,中国社会人群的圈层化、价值观的碎片化可能会让少女漫画的创作呈现出和日本的少女漫画完全不同的景象,日本的少女漫画反应的社会变迁是渐进式的,但中国的少女漫画可能同时包括了日本少女漫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你画浪漫爱情会有人看,你画现实的爱情悲剧有人看,你画中正平和的传统爱情可能还是有人看!甚至你如果一部作品包罗了所有的爱情现象,那就更有人看了,因为每个人可能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却又体验了跟自己完全不同的爱情观。
所以呢,也许少女漫画不是碰到了危机,它在中国可能是另外一个发展特点和景象吧。总之,我是很期待中国的女性漫画有新的发展面貌!另外,我也会努力发出自己声音!